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卷/现代教师读本
分类
作者 周洪林
出版社 广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自1543年近代科学的第一部巨著《天体运行论》问世起,460多年来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袁隆平等32位科学家及其相近学科专家的68篇本人著述、演说原作。

这些作品的作者,绝大多数是被尊为“创立者”、“之父”,作出世界重大知识科技创新的顶尖人物,甚至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伟人、巨人。他们特立独行、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生平事业,堪称创造奉献的光辉人生;他们的名著、名篇、名言,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真理性、权威性,具有借鉴、激励、感召意义!以“科学是时代发展的标志”观点看问题,他们是以自己的科学研究成就造福人类、奉献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内容推荐

教师的精神营养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更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柱与基本的人生修养。

本卷精选近500年来作出世界级重大科技文化创新的自然科学及其相近领域的32位专家学者的68篇著述,他们的治学道路、兴趣爱好、思想方法、精神境界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目录

作者概况一览

前言

一、真理面前半步也不退缩

——15、16世纪诞生的科学家文录

《天体运行论》序

真理面前半步也不退缩

阅读使人充实

真理是时间之女,不是权威之女

知识就是力量

蚂蚁、蜘蛛与蜜蜂的工作

到处都是不断重复同样的东西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抽象、归纳、分析

二、科学实验只能从现象出发

——17、18世纪诞生的科学家文录

人在自然界中到底是个什么呢?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

实验科学只能从现象出发

研究困难的事物,先用分析的方法

我的幼年教育

三、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19世纪诞生的科学家文录

我有了极其浓厚的多种多样的兴趣

对我的智力的自我评估

给女友索菲亚

我们开列的清单只是一个初步设想

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相信事物中存在一定的秩序

没有创造力就不可能有领悟

为了原则而抛弃细节

哈佛大学走向未来

我的信念

传统文化教育大部分是愚蠢的

象牙塔里的生活渐变得不可能

科学是感觉内容的比较和排列

探索的动机

我的世界观

论理论物理学的方法

只有个人才能思考

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是不幸的社会

自由与科学

自述:识别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我所理解的学术自由

热中于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诵

科学是时代的风尚吗

父亲和神童

控制论的诞生

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作用

四、民主制度与科学革命的关联

——20世纪诞生的外国科学家文录

《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应用和发展》序

系统科学的发展途径和目标

现代物理学在当前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

重申我对科学知识的17个论点

这是个多样性的国家

力量和卓越之间关系是什么

民主制度与科学革命的关联

长年的疑问

科学家的创造性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

横向思维七条箴言

系统论

各种类型的科学头脑

杰出人物的五大性格特征

五、把中国建成科学强国

——20世纪诞生的华人、华裔科学家文录

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关于思维科学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中美大学学习方法比较

“专业”教育的缺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方向问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

整个东亚教育太拘束

要鼓励自由探索与思想创新

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偶然”非偶然

哥本哈根精神

金钱和荣誉不是成就的动机

试读章节

人在自然界中到底是个什么呢?

帕斯卡尔

让一个人返求自己并考虑一下比起一切的存在物来他自身是个什么吧;让他把自己看做是迷失在大自然的这个最偏僻的角落里,并且让他能从自己所居住的这座狭隘的牢笼里——我指的就是这个宇宙——学着估计地球、王国、城市以及他自身的正确价值吧!一个人在无限之中又是什么呢?

但是为了给他展示同样可惊可讶的另一幅壮观,让他能探讨一下他所认识的最细微的东西吧。让我们给他一只身躯微小而其各个部分还要更加微小无比的寄生虫吧,它那关节里的肌肉,它那肌肉里的脉胳,它那脉胳里的血液,它那血液里的黏汁,它那黏汁里的一微一毫,它那一微一毫里的蒸气;并且把这些最后的东西再加以分割,让他竭尽这类概念之能事,并把他所可能达到的最后的东西当做我们现在讨论的对象;他或许会想,这就是自然界中极端的微小了吧。可是我要让他看到这里面仍然是无底的。我要向他描述的不仅仅是可见的宇宙,并且还有他在这一原子略图的怀抱里面所可能构想的自然的无限性,让他在这里面看到有无穷之多的宇宙,其中每一个宇宙都有它自己的苍穹、自己的行星、自己的地球,其比例和这个可见的世界是一样的。在每个地球上也都有动物,最后也还有寄生虫,这些他将发现都和原来所曾有过的一样;并且既然能在其他这些里面可以无穷尽地、无休止地发现同样的东西,那末就让他在这些渺小得可怕、正如其他那些同样巨大得可怕的奇迹里面销魂吧;因为谁能不赞叹我们的躯体呢,它在宇宙中本来是不可察觉的,它自身在全体的怀抱里本来是无从觉察的,而与我们所不可能到达的那种虚无相形之下却竟然一下子成了一个巨灵、一个世界,或者不如说成了一个全体。

凡是这样在思考着自己的人,都会对自己感到恐惧,并且当他思考到自己是维系在大自然所赋给他在无限与虚无这两个无底洞之间的一块质量之内时,他将会对这些奇迹的景象感到战栗的;并且我相信随着他的好奇心转化为赞仰,他就会越发倾向于默默地思索它们而不足怀着臆测去研究它们。

因为,人在自然界中到底是个什么呢?对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之间的一个中项。他距离理解这两个极端都是无穷之远,事物的归宿以及它们的起源对他来说,都是无可逾越地隐藏在一个无从渗透的神秘里面;他所由之而出的那种虚无以及他所被吞没于其中的那种无限,这二者都同等地是无法窥测的。

然则,除了在既不认识事物的原则又不认识事物的归宿的永恒绝望之中观察它们[某些]中项的外表而外,他又能做什么呢?万事万物都出自虚无而归于无穷。谁能迫纵这些可惊可讶的过程呢?这一切奇迹的创造主是理解它们的。任何别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人们没有思索这些无穷,就贸然着手去研究自然,竟仿佛他们对于自然有着某种比例似的。他们根据一种有如他们的对象那样无穷的臆测,想要理解事物的原则,并由此而一直达到认识一切——这简直是怪事。因为毫无疑问,若是没有臆测或是没有一种与自然同样无限的能力,我们就不可能形成这一计划。

当我们领会了之后,我们就会理解,大自然是把它自己的影子以及它的创造主的影子铭刻在一切事物上面的,一切事物几乎全都带有它那双重的无穷性。正是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科学就其研究的领域而言都是无穷的,因为谁会怀疑例如几何学中有待证明的命题乃是无穷无尽的呢?并且就其原理的繁多和细密而言,它们也是无穷的;因为谁不知道我们当做是最后命题的那些原理,其本身也是不能成立的,而是还得依据另外的原理,而另外的原理又要再依据另外的原理,所以就永远都不容许有最后的原理呢?可是我们却规定了某些最后的原理,其理由看来就正如我们对于物质的东西所下的规定一样;对于物质的东西,凡是超乎我们的感官所能察觉之外的,我们就称之为不可分割的质点,尽管按其本性来说,那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在科学的这种双重无穷之中,宏伟的无穷性是最易于感觉的,而这也就是何以居然竞有少数人自命为认识一切事物。德谟克利特就说过:“我要论述一切”。

然而微小的无穷性却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哲学家们往往自诩已经达到了这一点,但正是在这上面,他们都绊倒了。这就产生了像《万物原理》、《哲学原理》之类这样一些常见的书名,这些名字尽管表面上不如但实际上却正如另一本刺眼的书《论可知的一切》是一样地夸诞。

我们很自然地相信自己足以能够到达事物的中心,而不仅是把握住它们的周径而已,世界可见的范围显而易见是超出我们之外的;但既然我们是超出微小的事物之外的,于是我们就自信我们是能够掌握它们的。可是达到虚无却并不比达到一切所需要的能力为小,二者都需要有无穷的能力,并且在我看来,谁要是能理解万事万物的最后原理,也就能终于认识无穷。二者是互相依赖的,二者是相通的。这两个极端乃是由于互相远离才能互相接触与互相结合,而且是在上帝之中并仅仅是在上帝之中才能发现对方的。

因此就让我们认识我们自身的界限吧;我们既是某种东西,但又不是一切。我们得以存在的事实就剥夺了我们对于第一原理的知识,因为第一原理是从虚无之中诞生的;而我们存在的渺小又蒙蔽了我们对无限的视野。

我们的理解在可理解的事物的秩序里,只占有我们的身体在自然的领域里所占有的同样地位。

我们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因而在我们能力的各方面都表现出这种在两个极端之间处于中道的状态。我们的感官不能察觉任何极端:声音过响令人耳聋,光亮过强令人目眩,距离过远或过近有碍视线,言论过长或过短反而模糊了论点,真理过多使人惊惶失措(我知道有人并不能理解零减四还余零),第一原理使我们感到过于确凿,欢乐过多使人不愉快,和声过度使音乐难听;而恩情太大则令人不安,我们愿意有点东西能超偿债务:唯有我们认为能够报答的恩情才是惬意的,超出此外,感激就要让位给怨恨了。我们既感觉不到极度的热,也感觉不到极度的冷。一切过度的品质都是我们的敌人,并且是不可能感觉的:我们不再是感觉它们,而是忍受它们。过于年青和过于年老都有碍于精神,教育太多和太少也是一样。总之,极端的东西对于我们仿佛是根本就不存在似的,我们根本就不在它们的眼里:它们回避我们,不然我们就回避它们。

这便是我们的真实情况;是它使得我们既不可能确切有知,也不可能绝对无知。我们是驾驶在辽阔无垠的区域里,永远在不定地漂流着,从一头被推到另一头。我们想抓住某一点把自己固定下来,可是它却荡漾着离开了我们;如果我们追寻它,它就会躲开我们的掌握,滑开我们而逃人一场永恒的逃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为我们停留。这种状态对我们既是自然的,但又是最违反我们的心意的。我们燃烧着想要寻求一块坚固的基地与一个持久的最后据点的愿望,以期在这上面建立起一座能上升到无穷的高塔;但是我们整个的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

因此就让我们别去追求什么确实性和固定性吧。我们的理性总是为表象的变化无常所欺骗,并没有任何东西能把既包括着有限但又避开有限的这两种无限之间的有限固定下来。

这一点很好地加以理解之后,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就都会安定在大自然所安排给自己的那种状态的。既然我们被注定的这种中间状态永远与极端有距离,那末人类多了解一点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假如他多有了一点,他就了解得更高一点;但他距离终极,岂不永远是无穷地遥远吗?而我们的一生就再多活上10年,岂不同样地[距离]永恒仍是无穷地遥远吗?

在这种无穷的观点之下,一切的有限都是等值的。我看不出为什么宁愿把自己的想象放在某一个有限上而不是放在另一个有限上,单是以我们自身来和有限作比较,就足以使我们痛苦了。

如果人首先肯研究自己,那末他就会看出他是多么地不可能再向前进。部分又怎么能认识全体呢?可是,也许他会希望至少能认识与他有着比例关系的那些部分了吧。但是世界的各部分又全都是这样地彼此相关系着和相联系着,以致我确信没有某一部分或者没有全体,便不可能认识另一部分。

例如,人是和他所认识的一切都有关联的。他需要有地方可以容身,有时间可以存续,有运动可以生活,有元素可以构成他,有热和食物可以滋养他,有空气可以呼吸;他看得见光明,他感觉到物体;总之,万物都与他相联系。因而,要想认识人,就必须知道何以他需要有空气才能生存;而要认识空气,又须知道它与人的生命何以有着这种关系,等等。火焰没有空气就不能存在;因此,要认识前者,就必须认识后者。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造因与被造者,是支援者与受援者,是原手与转手,并且一切都是由一条自然的而又不可察觉的纽带——它把最遥远的东西和最不相同的东西都联系在一起——所联结起来的;所以我认为不可能只认识部分而不认识全体,同样地也不可能只认识全体而不具体地认识各个部分。

[事物在其自身之中或在上帝之中的永恒性,也应该使我们短促的生命惊讶不已,大自然之固定而持久的不变性,比起我们身中所经历的不断变化,也应该产生同样的效果。]  而使得我们无力认识事物的,就在于事物是单一的,而我们却是由两种相反的并且品类不同的本性,即灵魂与身体所构成的。因为我们身中的推理部分若竟然是精神之外的什么东西,那就是不可能的事;而如其我们认为我们单纯是肉体,那就越发会排斥我们对事物的知识,再没有比说物质能够认识其自身这一说法更加不可思议的了;我们都不可能认识,物质怎么会认识它自己。

因此,如果我们单纯[是]物质,我们就会什么都不认识;而如果我们是由精神与物质所构成的,我们就不能够充分认识单纯的事物,无论它是精神的还是物体的事物。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全都混淆了对事物的观念,他们从精神方面谈论肉体的事物,又从肉体方面谈论精神的事物。因为他们大肆谈论着肉体倾向于堕落,他们在追求自己的中心,他们在躲避自己的毁灭,他们害怕空虚,并且他们也具有倾向、同情与反感之类属于精神的各种东西。而在从精神出发的时候,他们又把精神认为是存在于某个地点,并且把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也归之于精神,这些却都是纯属于肉体的东西。

我们并不去接受有关这些纯粹事物的观念,反而是给它们涂上了我们自己的品性,并且对一切我们所思索着的单纯事物,都打上我们自身那种合成生命的烙印。

鉴于我们是以精神和肉体在合成一切事物的,谁会不相信这样一种混合对于我们乃是十分可以理解的呢?然而正是这种东西,我们却最不理解。人对于自己,就是自然界中最奇妙的对象;因为他不能思议什么是肉体,更不能思议什么是精神,而最为不能思议的则莫过于一个肉体居然能和一个精神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他那困难的极峰,然而这就正是他自身的生存: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方式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然而这就正是人生。

P36-40

序言

前几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语文读本》,那是提供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希望给我们教育的对象开拓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现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又推出这套《现代教师读本》,则是要给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提供一个同样开阔、自由的精神天地。

由关注学生到关注教师,这或许是反映了我们教育改革的发展。可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立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首先是一个教师的民主权利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的改革,来健全校园民主制度,促进教育与教育改革的民主化。这样才能根本改变教师始终是校园里的“沉默的大多数”的现状,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与教育改革的主人,使教育改革由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教师被动地执行,变成教师的内在要求,从而获得教育改革和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尺度。这或许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正视与解决的关键性环节。

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自我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它与前述民主权利的问题是相辅相成的。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同时,我们还要指出,提高教师的素质,不仅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精神发展的需要。

于是,就有了“教师的全面和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提出。我们这套《现代教师读本》就是为适应这样的要求而编写的。

《现代教师读本》分为五卷,即《教育卷》、《人文卷》、《科学卷》、《艺术卷》、《生活卷》,这大体上表明了我们对通常所说的“教师素养”的内涵的一种理解。在我们看来,它应该包括教育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艺术情怀,以及教师自身的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立人的教育”,于是,就有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的目标与要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师的“全面和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也应该是“立人”,目的是要“使教师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教师”。这或许是我们将这套丛书命名为《现代教师读本》的内在理念。

我们讲“现代教师”,并非要割断历史的联系,相反,我们要强调,“现代教师”首先应当是“教师”,要有教师的“本职”观念。说起来,这几乎是常识;但这些年许多时髦的观念恰恰模糊以至遮蔽了教师的本职,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失职”。因此,谈教师的素质,首先就是要回到常识,要“像个教师的样子”,做一个“尽职敬业的教师”。教师的本职是什么?就是“教书育人”,而教书就是“教学生学”,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也就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于是就有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相互的关爱中的共同成长,所谓“教学相长”就是一个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与境界。有了这样的自觉追求,达到或接近这样的境界,就会把教师这个职业当做“天职”,即成为内在生命的需要,不管外在条件多么恶劣,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认定自己天生是当教师的料,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做教育的守望人。这就是我们说的教育的理想主义,教师本质上是一个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

传统艺人有“老老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说,教师应当“老老实实教书,堂堂正正做人”。我们讲“尽职敬业”,就是“老老实实教书”;我们还要做一个“有良知有尊严的教师”,因为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而且是“堂堂正正的现代人”:“现代教师”的概念就是建立在这“现代人”的概念基础上的。

“现代人”首先是“站起来的人”,“现代教师”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信条。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要求“社会人格”,认定人的个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建构独立的个体人格,而且要培育学生社会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求得平衡发展。现代教师担负着这样的现代教育的使命,他自身也必须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承担意识的现代公民,同时也必须具有现代团队精神,“学会共存”。

现代人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同时,也追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也就决定了现代教师的精神世界必须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发现真知为唯一指归,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逻辑。现代教师的独立人格,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因此,对于一个现代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立的理性的判断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这里统一。

现代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主与平等的精神。这对现代教育是尤其重要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教育平等关系到人的发展起点的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与前提。关注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这可以说是现代教师的职责所在。这背后有一个对生命的大关爱,即“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成全所有的生命的发展”。

教育的民主与平等的另一面,就是要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封建制度下的半人身依附关系,也要抵制现代商业社会带来的商品交换关系的侵蚀。

我们所说的“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把教师的比喻为“蜡烛”,看作是一个“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职业,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师的理念。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既是作为现代人的教师的权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自身所需要。教师的物质生活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更应该是丰富多彩与高质量的。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一个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生机勃勃,充满情趣,富有教养,仪表不俗,气质高贵的全面发展的教师,一个虽有缺陷但个性鲜明,有真性情的教师,对青少年的吸引与影响,是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甚至是更为根本与深远的。现代教师在处在人生起点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是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

以上所说,除第一条“尽职敬业”是一个教师的底线,是必须达到的,其余都多少属于理想状态,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不能完全达到),也要心向往之”。现实教育中的教师,实际上是深处在各种困境中的。除了现实社会与教育的弊端所造成以外,也还有现代教育本身的悖论所带来的困惑。

我们前面说到教师的本职,这其实是一种“公职”,现代教师是国家的公务员,他是在国家的教育体制下,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进行教学工作的,这就决定了教师所拥有的个人自由与独立性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所执行的既是社会意志,又是国家意志,这二者既有一致更有矛盾,甚至会发生激烈冲突。而教师的个人意志与追求和社会意志与国家意志更可能有矛盾与冲突。教师的教学工作其实是在这三种意志的张力中所进行的。这是现代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与困惑。  现代教育不能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制约与冲击。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联的作为文化工业的影视、网络等大众文化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挑战与冲击。既不能完全否定、排斥,又不能随意迎合,这都是现代教师所遇到的难题。

当然,这都属于宏观的考察,它构成了这套《现代教师读本》编写的大背景,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反复考虑与讨论的。但所涉及的问题又全都不是区区一套读物所能解决的。我们给自己定的原则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因此,具体落实到这套书,我们的目标是有限的,低调的:不过是要在中小学教师中提倡一种读书风气,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拓开一个相对广阔的读书视野,提供既有经典性,又有现实情怀的,具有可读性的,经过精选的阅读文本,以帮助有志读书,时间却有限的老师尽快进入读书状态,将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达到精神的滋润与升华。这自然都是我们的主观追求,尽管做了努力,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还有待阅读读本的老师们的检验。

钱理群

2006年3月24-2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新语文读本》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现代教师读本》则给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同样开阔、自由的精神天地。

曹文轩(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把好文章选给学生读——做这种好事的人已经很多了;把好文章选给老师读——做这种好事的人太少了,但我觉得更重要、更有意义。

王尚文(语文教育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加强人生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是现代文明人应追求的目标。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方面尤为重要。

精神境界的提高永无止境,因而,教师的学习也应如长流水,永无止境。学习,很大程度在于读书。

于谦在《观书》中说得好:“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老师们读《现代教9币读本》,一定也会有这种美妙的感受。

于漪(语文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

教师文化底蕴的丰厚离不开超功利的阅读。《现代教师读本》为我们提供了不多得的文本:它广博、丰富,充满着精神高贵和优雅的魅力。

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

这里有些文章我读过,重读之后,温故而知新,而且有历久弥新之感;还有些文章我没有读过,别开生面,好像为我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程红兵(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感谢你们精选的这一套读本,因为编选者是我信得过的前辈专家学者,我们会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补养,并由此迈上一条宽阔的学术之路。

窦世梅(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