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凡尘俗世,聆听怀瑾妙语,回转众生百态,摘得方外禅心。当下无贪便是禅,当下无嗔便是禅,当下无痴便是禅,无下无疑便是禅。禅不是释放,禅不是能量,禅不是冲动;禅只是无奇,禅只是看破,禅只是放下。
南怀瑾先生指出,在自然天地之间,禅机妙意无处不在。一粒沙尘中包涵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无论行云流水,无论永恒宇宙,禅无处不在,获得禅心的唯一妙境,唯有“平常”二字。
南先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是浮华尘世中的旷世贤师,站在生命本身及国学的尖端,发别家所未发,讲别家所未讲,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将禅理转化为满天花雨,洒向红尘众生。禅海深广,而南先生却可以带我们驾鲸遨游。
禅是一盏指路明灯,禅语、禅思、禅事、禅诗,无不蕴涵人生的最高智慧,它净化心灵,美化人格、强化内心的力量。让人闪久闭的心门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博览群书,实地修为,身体力行,讲法布施。以其学贯中丁之识,涵盖儒释道三家所长,融会诸子百家之观,站在生命本身及国学的顶端,发别家所未发,讲别家所未讲,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地将禅理转化为满天花雨,洒向红尘众生。望读者沙滩拾贝,觅得珍珠,领悟奥妙,不胜喜悦。
上岸何须回头
南怀瑾说,佛法常常告诫世人,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那么岸在哪里呢?其实你要上岸何须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南先生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那么在你放下的那一刹那,你就能看到苦海的岸,根本不用回头去找,因此,一个人必须学会放下,放下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南先生特意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红尘,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抚州石巩寺的慧藏禅师,出家前是个猎人。他最讨厌见到和尚,有一天他追赶一只猎物时,被马祖道一拦住。这位讨厌和尚的猎人,见有个和尚干扰他打猎,就抡起胳膊,要与马祖动武。马祖问他:“你是什么人?”石巩:“我是打猎的人。”马祖:“那,你会射箭吗?”石巩:“当然会。”马祖:“你一箭能射几个?”
石巩:“我一箭能射一个。”马祖:“你实在不懂射法?石巩:“那么,和尚你可懂得射法?”马祖:“我当然懂得射法。”石巩:“你一箭又能射得几个?”马祖:“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巩:“彼此都是生命,你怎么会忍心射杀一群?”猎人虽以杀生为本,但杀取有道,这叫不失本心。马祖语含机锋地问:“哦,看来你也懂一箭一群的真义,可怎么不去照一箭一群的法则去射呢?”石巩:“我知道和尚一箭一群的意思,可要让我自己去射,真不知道如何下手!”马祖高兴地说:“呵!呵!你这汉子旷劫以来的无明烦恼,今日算是断除了。”于是,石巩便扔掉弓箭,出家拜马祖为师。
石巩不可谓不厌佛法,但是他有幸遇到了马祖,所以当他下跪的当下,就已经上岸了。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你在一转念之间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岸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又何须回头呢?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音、哭声闹声、粗声丑声转为称赞的音声,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道:“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这位女施主在听过禅师的劝导之后,心念一转,魅力就在她的身上呈现出来了。她就成功地登上了幸福的彼岸。
南怀瑾先生说,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他,他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不要钻到禅师所讲的字眼中不放,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这个问题,就会明白,其实,任何时候,你要想上岸,只要你的念一转,岸就在你的面前了,根本不须回头。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禅师
P21-23
禅从何而来?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指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这就是禅的来历。它发生在彼此见面的时候,一个恬悦的微笑,它传递了一切,包含了一切。它绽放着心灵的和谐、完美和圆融,它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同时又看见了自己。
禅是什么?
有人静夜冥思,有人淡然说笑,有人沐浴更衣始读禅典,有人酒肉穿肠大谈佛祖,你说是一枝花,我说是狗屎橛,他说是东来西去空茫茫。
禅不可说,说不得,蓦然回首,却又是清清历历,尽在眼前。
禅是洞悉生命及世界的真理;禅是摆脱一切束缚的心;禅便是佛,是通向觉悟的必由之路,禅便是法,是指出众生解脱奔向自由的路标。
禅不是释放,禅不是能量,禅不是冲动。禅只是看破,禅只是放下。
当下无贪便是禅;当下无嗔便是禅;当下无痴便是禅。平静了当下便是禅。
禅不属于宗教,但又属于宗教;禅不属于哲学,但又属于哲学;它什么都不是,但又什么都是。
禅无取舍,禅无造作,禅便是禅。
禅便是心,心便是佛,佛便是当下。
禅,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非某种超自然的经验或能力,它就在我们当下,穿衣吃饭是道,担柴运水是道。当一个人能够透过事物表象而彻了其本然时,那就是禅的境界,将它对境起用,那就是不可思议的妙智慧。禅不等于禅坐,坐乃身而禅在心。禅也不是禅宗的专利品,它是佛法般若智慧的总称。禅宗以心为宗,故称宗门,然教下诸门岂不以心为宗?故八万四千法门皆不离禅,世法佛法皆在禅中。
心中有静,在红尘浊世,随时随地皆可参禅。参禅是剑刃上行,冰凌上走,一有依恋,就难得透脱,非得云山海月尽皆抛却,否则即无“随缘做主,即事而真”的可能。
禅是生命之路,是智慧之本。禅在无言中开始,又在无为中完成。禅的本质是于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斗争中获得智慧。求取智慧不是爬山,不是你爬得越高看到得越多;获取智慧好比跳墙,在没有跳过去之前,里边的东西你永远也看不到,哪怕你听别人说得再多,你还是一无所知,除非有一天你突然跳过墙去。
进入禅境,你不必追求宁静和清净,也不必厌恶烦恼与杂秽。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任何环境,对你而言,无处不是清净的佛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则无一不与诸佛相同。你自觉你的自性与诸佛的自性一样,佛的自性普遍于时空,所以你会不期而然地运用你的智能和财力,普施于一切处、一切时的一切众生。
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和神韵的一道风景,它独具魅力,广纳众生。在当今社会,在中国人面对人生藩篱时,禅依然能够引领我们发现从容淡定的生命境界,为生命找寻到真正的解脱。
正如黄檗希运禅师诗云:“心入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一代大师南怀瑾,因其实地修为,身体力行,讲法布施,而被称为佛家上师,当代“维摩诘”。南先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是浮华尘世中的旷世贤师,站在生命本身及国学的尖端,发别家所未发,讲别家所未讲,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将禅理转化为满天花雨,洒向红尘众生。禅海深广,而南先生却可以带我们驾鲸遨游。
笔者闻先生讲解,心有所悟,捕捉灵光,恣意成文。唯愿唤起众人皆有之般若智慧,激发本来之性灵光辉,于红尘浊世中,濯缨于禅海,获得一种风日洒然的快乐。这就是笔者最大的欣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欧阳勇富、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柳絮恒、赵一、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赵广娜、徐春艳、王非庶、李海霞、李秀敏、王杰、张保文、李亚莉、蒙明炬、何瑞欣、杜莉萍、李卫平、李敏、梁素娟、许庆元、姚迪雷、张璐璐、毛定娟、尹娜、王巧、杨俊飞、杨婧、王娟娟、许长荣、张艳芬、王爱民、李琳、李伟楠、王鹏、罗华杰、郁红霞、葛颖炜、武敬敏、甘艳河、阎妍妍。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