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我觉得上半年以来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的确表明了中国经济活动在放缓,GDP,工业生产、投资以及出口,尤其明显的是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皆反映着整个经济的放缓。我认为这是一个外部需求放缓带动经济其他部分放缓的过程。我判断,中国经济活动整体上正在从一个过去四五年高速增长的过程,向一个较低增长过程转变。这样一个外部需求放缓带动整个经济放缓的过程恐怕还会持续,至少会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
主持人:我们请成思危先生来为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拐点到没到来。
成思危:我想是这样,根据经济周期的理论,经济是有周期的,不可能只涨不掉。我们看大概十年是一个周期,1990~2000年是一个周期,周期起点开始涨得很猛,但是后来下降得非常快,从10.4%下降到8.6%。第二个周期从2001年开始是上升的,到现在七年了,一直保持着上升态势。可以说2008年是一个拐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不大同意,因为拐点意味着以后就老这么降下去了,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只能说我们的经济周期进入了下降阶段,但这个下降阶段和前一个经济周期比是短暂的,因为前一个经济周期有将近七年的下降,这次我认为就是两三年的下降。
主持人:其实不管大家如何理解我们的宏观政策,我们下半年的目标是一保一控。那么,在一保当中究竟有怎样的措施来保证我们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成思危:刚才我讲了在我们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带来一个负效应就是经济增速的降低。经济学家研究问题不是就数字看数字,而是要分析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拉动GDP有三大要素,就是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因此,我们要从这三大要素处采取措施,来保证GDP不会有太大的下降。首先,在投资上我们要合理保证投资的有效运用,特别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投资不能够减少得太多。在消费上亦是如此。对于消费来说,欲推动消费我认为还是要让人民群众的收入能够和经济增长同步,让人民群众的存款不至于因负利率而损失太多,即我一再主张是不是可以实行保值储蓄等措施。再一个就是应该提高低收人群体的保障标准。第三个就是出口,我们不能再出口高耗能的产品,因为能源价格很高,这样我们不合算,这涉及出口结构的调整。此外,也涉及出口地区的调整,因为我们对美国的出口,由于人民币升值肯定减少,我们必须向其他地方增加出口。总体来看,要保GDP的增长,就要从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主持人:关注完了一保,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一控。其实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相关的政策不断出台,比如对食品和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补贴。在2008年下半年,我们究竟会有怎样的政策出台,还会有怎样新的做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成思危:刚才我讲的通货膨胀不是所有的物品通通涨价的意思,现在有些人讲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全面的通货膨胀,局部的通货膨胀,这种说法从学术上来说都是不正确的,所以中央提出是明显的通货膨胀,并没有什么结构性、全面、局部等提法。再有我们通货膨胀率现在的算法是按照同比算的,2008年7月份,我们的CPI同比是6.3,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说,通货膨胀不是大问题,上半年7.9,一下降到6.3了。我觉得这个看法未免太乐观,问题在哪儿?2007年下半年的CPI涨得很快,2007年7月份CPI比较高,2008年中央采取措施,3月份以后,CPI的增长是比较平缓的,还在涨,但是比较平缓。那么一个平缓,一个高,比较起来,这个数当然就小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再有一点,我们可以预计,按照目前情况,CPI的增速减少,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同比数据都会下降,可能到12月,同比数据在5%左右,但这并不表明,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就像数据所表达的那样。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清楚。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