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一直是最具可读性、最流行的一卷本印度史。此书第八版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武器等问题上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斯坦利·沃尔波特教授以一种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一种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在此书中他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沃尔波特以一种均衡的视野,真实地呈现了印度历史,他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印度史/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斯坦利·沃尔波特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印度史》一直是最具可读性、最流行的一卷本印度史。此书第八版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武器等问题上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斯坦利·沃尔波特教授以一种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一种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在此书中他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沃尔波特以一种均衡的视野,真实地呈现了印度历史,他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内容推荐 斯坦利·沃尔波特编著的《印度史》是《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自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文明源始(印度河文化)展开叙述,迄至2008年的现代印度,概述了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是一部简明的印度通史类著作。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第八版)序言 第一章 生态环境 第二章 印度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1600) 第三章 雅利安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1000) 第四章 北印度的征服和统一(约公元前1000—前450) 第五章 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公元前326—前184) 第六章 政治上的分崩离析和经济、文化上的繁荣(约公元前184—公元320) 第七章 古典时代(约320—700) 第八章 伊斯兰教的影响(约711—1556) 第九章 莫卧儿帝国的统一(1556—1605) 第十章 西欧的先锋(1498—1669) 第十一章 伟大的莫卧儿帝国(160S—1707) 第十二章 莫卧儿帝国的衰落(1707—1764) 第十三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65—1793) 第十四章 新莫卧儿人(1793—1848) 第十五章 统一、现代化与起义(1848—1858) 第十六章 女王统治——一个新秩序(1858—1877) 第十七章 印度民族主义——第一次运动(1885—1905) 第十八章 统治机器的加固(1885—1905) 第十九章 叛乱、镇压和改革(1905—1912) 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14—1919) 第二十一章 走向独立(1920—1939)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39—1946) 第二十三章 尼赫鲁时代(1947—1964) 第二十四章 从集体领导到英迪拉统治(1964—1977) 第二十五章 从人民党统治到英迪拉·甘地的被暗杀(1977—1984) 第二十六章 拉吉夫·甘地的统治(1984—1991) 第二十七章 印度经济面向全球化(1991—1999) 第二十八章 印巴冲突的逐步升级和恐怖统治(1999—2006) 第二十九章 印度的今天(2007—2008)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克莱夫学习迪普莱克斯的“游戏” 在特利支诺波利被围攻时,被特别委任的大胆的新工作的“首领”克莱夫自愿率领一支由200名英国人和300名印度士兵组成的军队离开本地治里以南、马德拉斯的小卫星城圣大卫(St.David)要塞,在1751年酷热的夏天里向北方的阿尔果德展开了一次100多公里的强行军。昌达·萨希卜为了围攻特利支诺波利,几乎调动了首都的全部军队,因此克莱夫的士兵没有遭遇任何抵抗,顺利进入阿尔果德,占领了纳瓦卜的宫殿要塞,有100万无助的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场景。这是近代印度历史上最勇敢的军事转移的典范。不仅使加尔纳迪人因英国人大胆的话语而激动,而且以“上天派来”的将军的荣誉为克莱夫遮掩并有助于他快速爬上孟加拉“纳瓦卜”的位置。昌达·萨希卜被迫将4 000多人的军队从特利支诺波利撤回阿尔果德,而克莱夫及其日渐减少的英勇部队则坚持了50多个日夜,直到那格普尔的拉古那特·邦斯勒(Raghunath Bhonsle)率领的马拉塔军队急忙向穆罕默德·阿里和特利支诺波利的英国人求助时,战争形势才有所转变,导致昌达·萨希卜在1752年被俘获和处死。现在克莱夫成了加尔纳迪的纳瓦卜的缔造者,将穆罕默德·阿里推上阿尔果德的王位。尽管迪普莱克斯还在继续战斗,国内的法国人却失去了对他们拿破仑式帝国的创立者的信任。1754年,迪普莱克斯因把董事会的投资过多地投入到不赢利的冒险事业上而被董事会撤职。 欧洲对查理六世帝国残余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即七年战争(1756-1763)再次触发了盎格鲁-法国之间在印度的冲突,并进一步加强了英国的实力,这次冲突主要发生在孟加拉。1740年后,当阿里·瓦尔迪汗(Ali Vardi Khan)成为孟加拉的纳瓦卜时,孟加拉实质上已经从德里那里获得了独立。通过鼓励胡格利沿岸的欧洲商人,阿里·胡格利充实了他位于穆尔希达巴德(Murshidabad)的国库。他关心的主要不是法国或英国强国的任何潜在威胁,而是马拉塔人带来的威胁。巴吉·劳死于1740年,他的儿子巴拉吉·劳(Balaji Rao,1721-1726)接替他成为浦那的纳瓦卜,并且在20年中领导马拉塔五国(MarathaPentarchy)持续地向东、向北扩张。在巴吉·劳作为纳瓦卜的时代,马拉塔的扩张是如此地迅速,以至于现在浦那几乎更多地充当着一个松散联盟的核心的官僚指挥部,而不是一个王国的首都。有四位特别强大的马拉塔将军,每一位都开拓出他自己王朝的领地:巴罗达(Baroda)的牧牛王(Gaekwar),印多尔(Indore)的霍尔卡(Holkar),瓜廖尔的辛迪亚(Scindia),那格普尔的邦斯勒(Bhonsle)。这四个领地名义上效忠于萨特拉王,他们的纳瓦卜因此成为五位实际统治的首领。 拉古那特·邦斯勒距孟加拉最近,他在1741年发动了针对奥里萨(此时还是孟加拉的县)的远征,并且在次年,马拉塔的骑兵沿着胡格利宿营,甚至威胁到加尔各答,附近的英国人开挖了著名的马拉塔壕沟。不过,当帕什瓦要求得到邦斯勒从奥里萨夺取的财富中他的份额时,遭到拒绝,因此他决定响应阿里·瓦尔迪汗的请求,帮助其反对他的马拉塔同伙。帕什瓦的军队是按照莫卧儿帝国的要求行动的,即“帮助”孟加拉的纳瓦卜抵抗马拉塔“入侵者”的掠夺。巴拉吉·劳与阿里·瓦尔迪在孟加拉的普拉西(Plassey)遭遇,纳瓦卜同意向帕什瓦支付200万卢比和孟加拉每年出产的四一税(chauth)以“摆脱”他的邦斯勒游牧部落的那个省。巴拉吉接受了莫卧儿的钱并且努力使为邦斯勒服役的更为软弱的马拉塔人归还那格普尔。阿里·瓦尔迪汗通过使一支马拉塔军队反对另一支,从而获得对孟加拉的控制。不过,他于1756年4月去世时并没有儿子,因而错误地指定他最小的女儿的儿子米尔扎(Mirza),历史上有名的纳瓦卜西拉吉一乌德一道拉(Siraj-ud-daula)作为他王位的继承人。20岁的纳瓦卜轻率、冲动,因而没能发现他的宫廷中潜伏的背叛者,或者在他的权力掌控的目标之外潜藏的陷阱,他的冲动驱使他走向毁灭。 P183-184 序言 中国与印度,我们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新兴超级大国,各自都孕育了繁荣了4 000多年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因李建欣、张锦冬两位学者对我的《印度史》的翻译,联想到几百万的中国学生现在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学习印度历史,我非常高兴。 今天,高科技时代和云计算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加快了个人、文化、政治和金融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递,使我们准确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信仰成为最重要的事。 印度与中国在1954年倡导的五项原则(Panch Shila)呼吁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作为实现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在引导自己的国家走上和平外交大道时,这些文明与合情理的原则依然为亚洲领袖们提供了一种可供采用的模式。 我最好和最有智慧的朋友之一,肯尼思·加尔布雷斯(Kenneth Galbraith)曾经告诉我:“其民众的大多数都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民族很少互相争斗。”我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并且会加上“尤其是那些互相了解彼此历史的民族”。中国与印度越互相认识到对方对医学、数学、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的贡献,他们的领袖们就越能竭力强调两个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越能够改善有幸生活在如此开明政体中的25亿人民的生活。 斯坦利·沃尔波特 2011年9月 后记 译这部《印度史》是我工作计划之外的事。自1996年师从黄心川先生研习印度哲学、宗教以来,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印度哲学、宗教的研究。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印度历史方面的书籍也常常阅读、参考,它们是从事一切有关印度研究的基础。而且许多印度学者与中国传统学者一样,在他们那里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尤其是从事印度古典研究的学者。 反观我国的印度学研究,由于受现代学科制度的影响,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使本来就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印度学科越来越边缘化,力量分散,形不成集群效应。国内的印度历史研究概莫能外,如果说过去还有几位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印度历史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涂厚善先生、北京大学的林承节先生和辽宁大学的崔连仲先生等),在世界历史的百花园里犹有可观的话,现在基本可以说是凋零了,青黄不接、难以为继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引进、介绍西方一些印度历史的著作还是很有价值的。西方印度历史学者都有很好的语言基础,都要掌握梵文、巴利文,另外还必须到印度进行学术考察,了解最新的出土文物、地下发掘情况,与印度学者建立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因此在印度历史相关学术信息的掌握方面具有优势。再者,他们都有薪火相传的师承关系。 《印度史》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斯坦利·沃尔波特,他是印度学者,是世界上关于现代印度与巴基斯坦政治与思想史最权威的学者之一,有十多部著作,其中主要有《提拉克与郭克雷(Tilak and Gokhale,1962年)》、《印度(1991年)》、《甘地的激情:圣雄甘地的生活与遗产(Gandhi's Passion:The Life and the Legacy of Mahatma Gandhi,2001年)》、《印度百科辞典(主编,2005年)》、《印度与巴基斯坦:持续的冲突抑或合作(India and Pakistern:Continued Conflict or Cooperation,2010年)》。 关于此书,1977年出版第一版,到现在发行第八版,汉译本即是根据最新的第八版译出。《印度史》一直是最具可读性、最流行的一卷本印度史。此书第八版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武器等问题上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斯坦利·沃尔波特教授以一种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一种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在此书中他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沃尔波特以一种均衡的视野,真实地呈现了印度历史,他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非常感谢上海师范大学的陈恒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郭子林博士,由于后者的大力举荐和前者的信任才使本书汉译本得以问世。译者于2010一201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其间曾与斯坦利·沃尔波特教授联系,希望他能为其大作汉译本赐序,不久之后即收到他的汉译本序,在此谨对斯坦利·沃尔波特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对经济学不熟悉,因此为保证译书质量,特邀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的张锦冬博士翻译本书有关印度经济部分,即第15章、第16章、第23—29章。其他各章为李建欣所译,特此说明。 译者于2013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