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归去来(陶渊明传)/中国文脉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易溟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归去来(陶渊明传)》(作者易溟)带你深入陶渊明的生活,透过层层时间的迷雾,看一看在古老的东晋,这个胸怀天下的诗人的人生与心灵轨迹。陶渊明是追求人生艺术化的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之一,为后世文人筑起一个精神的家园。

内容推荐

陶渊明是追求人生艺术化的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之一,为后世文人筑起一个精神的家园。《人生归去来(陶渊明传)》(作者易溟)带你深入陶渊明的生活,透过层层时间的迷雾,《人生归去来(陶渊明传)》看一看在古老的东晋,这个胸怀天下的诗人的人生与心灵轨迹。

目录

第一章/出生园田居:名将之后,身世漂泊

第一节 柴桑故里

第二节 家学的影响

第三节 外祖孟嘉之影响

第四节 坎坷身世中的浮沉

第二章/游学求仕途:情思邈邈,仰睇天路

第一节 孤独游历中的成长

第二节 无妄之灾

第三节 情思邈邈,爱意婉转

第四节 夫唱妻随的日子

第三章/初仕于政坛:江州祭酒,自解而归

第一节 生路多艰,悲悯黎民

第二节 勉强出仕,将养不得节 

第三节 恩怨刺史,寒门子弟的气节 

第四节 鸡肋祭酒,不堪吏职

第四章/丧妻再娶妻:悲喜交加,呱闻尔泣

第一节 发妻过世,平添心痛

第二节 稚子无靠,半生哀叹

第三节 续结翟氏,半生陪伴

笛五章/仕桓玄幕府:心有苦闷,中觞纵遥情

第一节 世道崩环

第二节 复起之时投桓玄

第三节 大失所望,回家耕作

第六章/屡仕而屡辞: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第一节 止酒止忧

第二节 居丧躬耕于南亩

第三节 老友上门,共叙友情

第四节 黯淡岁月里的煎熬

第五节 重入参军,梦想再生

第七章/自免彭泽令: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第一节 最后的仕途

第二节 久在樊笼,回归自然

第三节 羁鸟旧林,回到心灵故土

第四节 晴天霹雳

第五节 挂印归乡,山泽榛步

第六节 吾生行休矣

第八章/园田居遇火: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第一节 采菊东篱,悠然享真意

第二节 风起微末,乐不自胜

第三节 六月野火,突如其来的灾难

第四节 吾心弥坚,住进渔船

第五节 生死了然,移居南村

第九章/一生之追问: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第一节 祭弟敬远

第二节 形影神现,追问人生

第三节 形影可离,存生不可言

第四节 诠释哲理,应尽便须尽

第十章征召而不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第一节 困顿生活,一觞聊可挥

第二节 感时伤事,心有寄托

第三节 神鬼莫近,慷慨独悲歌

第四节 岁暮之言

第五节 怡然自得的隐者

第十一章明志更名潜:贤者避其世,伊人亦云逝

第一节 明志更名为潜

第二节 述酒言事

第三节 人间仙境何处有

第十二章隐士存风范: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第一节 易代之悲与谁说

第二节 陋室会友,断然诀别

第三节 隐士已去

试读章节

陶侃的父亲陶丹是三国时代名将,任吴国扬武将军,同时担任柴桑侯一职。陶丹于陶侃幼年时便病逝,之后,陶侃遂与母亲湛氏二人相依为命。陶侃通过自己会捕鱼的本事,在朝廷谋得一个掌管鱼粱的小县官。有一次,陶侃心疼湛氏,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捎回来了一些鱼干,母亲没有接受,写了封信回复,她说:“你拿这些东西给我,一点用处都没有,只会让我更加担心。你现在还是一方小官就利用职务之便送东西回家,以后若是当上了大官,还怎么得了?”陶侃谨记母亲的教诲,谨言慎行,乱世之中,他安安分分地做着本职工作,一面潜心读书,一面勤加练习武功。可以说陶侃的母亲在他早期的教育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行为品性都与母亲的大义有着直接联系。

还有一次,在一个隆冬大雪的天气,与陶侃同郡的范逵来陶家做客。此人在同乡中非常有名望,与陶侃的关系也非常好。可无奈陶家一向清贫,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招待客人。陶侃一时尴尬,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湛氏站了出来,异常坚决地对陶侃说:“儿,你只管去迎接客人,其他的我来想办法。”等陶侃出去之后,湛氏悄悄将自己长及脚跟的头发剪了下来,拿去集市上卖掉,换来了几担米和一些酒。回家后,她砍断一根房梁,当作烧饭的柴火,待到所有饭菜都置办好了之后。湛氏又把用作铺床的草垫拿了出来,将其剁碎喂马。第二天一早,范逵发现了陶家发生的变化,心里又是愧疚又是感激。临别前,他对陶侃说:“你只管回去,我到了洛阳,一定会为你美言的。”后来,范逵果然在自己的上司张夔面前极力推荐陶侃,使他的好名声得到了传播。之后,张夔任命陶侃为督邮,从此步入仕途。

公元303年,年已四十有四的陶侃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义阳蛮张昌在江夏起义,荆州刺史刘弘早就对陶侃的才干和为人非常了解,马上征辟他为南蛮长史,作为先锋军讨伐张昌。临危受命的陶侃在盛年之时得到重用,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意识到此次任命正是自己求取功名、一展才干的绝好时候。凭着优秀的军事素养和带兵经验,陶侃在战场上严明军纪,指挥若定。面对敌人,他首当其冲,亲自手提长矛在阵前迎战张昌。张昌不敌,全军溃败,叛军被全部抓获,陶侃也因此而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在这次战役中,陶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作战实力,为他以后屡战屡胜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几年中,陶侃接连又多次出征讨伐,均获得胜利。梳理陶侃的戎马一生,公元305年平定陈敏之乱,322年平定王敦之乱,328年平定苏峻和郭默之乱。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任何败笔。在这些战役中,他均表现出了超强的领袖气质和作战能力。对待士兵,他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与他们并肩作战,也一同共享胜利成果。这样的作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他的襟怀坦荡,深受部下的爱戴和拥护,也让人们都为之佩服,四面八方的勇士们纷纷慕名而来,归于他的麾下。也正因为这样,陶侃的军队不同于其他的散兵游勇,这是一支拥有核心领导力、统一的团队精神,且训练有素的团队,所以他们在战争中作战能力特别强,能够所向披靡,屡战屡胜。

陶侃所获得的军功让他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掌管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随着爵位的高升,各种赏赐也随之而来,此时的陶侃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但是他并没有恃宠而骄,狂妄自大,忘记自己的使命。相反,位高权重的他也深知进退行藏的道理。公元332年,陶侃病重,主动请求辞去自己的职务,两年后,正式交接了自己的工作和物资。不久,在返乡的船上,陶侃过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一代将星终于陨落。P8-9

序言

提起陶渊明,诸位读者一定十分熟悉。无论是《桃花源记》还是《归去来兮辞》,都足以使他名垂千古。然而,现代人或许对他的了解还仅仅止步于他的诗词,对于他本人以及他一生的经历都知之甚少。

一个诗人,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无法创作出千古佳作的,陶渊明亦是如此。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曾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公。陶渊明的祖父也做过太守一职,但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时,父亲早死,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便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在浔阳紫桑的农村中度过的,这里北面长江,南临庐山,风景优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尽管家境很贫困,但是陶渊明的少年生活毕竟是快乐与宁静的。“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在了陶渊明的心里。在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少年时的经历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年后的陶渊明几乎半辈子都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他曾多次入仕,也曾多次辞官。最初,他怀着一腔抱负进入了官场。但是他发现,这个时代是混乱的,这个天下并非他想象得那般,长江以北被异族侵占,东晋王朝则苟延残喘,龟缩于江南地区,毫无建树,江山危机重重,四面埋伏。而当时的文臣武将、豪门世家也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恣意侵占平民财产,搜刮民脂民膏,导致长江以南也毫无宁日。而陶渊明的家乡又刚好处于战乱中心的三江之口,连年的征战让这一地区遭受了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的破坏。就是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破败不堪的年代,磨去了陶渊明的锐气,也磨去了他曾经写下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般的壮志豪言。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只好选择了归隐,但是理想和现实的;中突又让他再一次出仕,可是随后的情况并没有改变,他一次次地入仕一次次地辞官,他的心中充满愤懑与无奈,到了后来,陶渊明索性爱上了田园生活,他终于彻底放弃为官一途,只想做一个田园诗人。然而,命运弄人,虽然陶渊明的理想变了,但是现实同样变了,窘迫的生活又开始逼迫他去做官,去保全性命、去养家糊口、去做县官、去当参军。就是在一次次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中,陶渊明写出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

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单单地阅读这些诗词,或许只能理解其中不到一成的意境,比如陶渊明在写《归去来兮辞》时发生了什么?他写《桃花源记》的时候又遭遇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止酒》一诗是否真的是戒酒诗,他最后戒酒成功了吗?这些问题,只有在我们彻底了解陶渊明,深入他的故事后才能得出答案。要知道,只有了解陶渊明的故事,才能了解一个真正的陶渊明,一个真正的田园诗人……

下面,就让我们翻开下一页,深入陶渊明的生活,透过层层时间的迷雾,看一看在古老的东晋,这个胸怀天下的诗人又曾有过什么惊人的举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