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意绵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师承瑞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山东菜芜作家师承瑞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他的散文无论是他以“故乡”为题的“乡音漫步”,还是描绘他至爱亲朋的“亲朋定格”,关注的都是土地和农民在历史流变中的境遇,他书写的是弱势群体,他描摹的是祖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抒发的是真挚的感情。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在行意绵绵中领会那一份美意吧。

内容推荐

这本散文集是热烈和纯净的生命歌吟。无论是以故乡为题的“乡音漫步”,还是描绘至爱亲朋的“亲朋定格”,或是回忆自己人生经历、抒写情趣爱好的“生活飞扬”,还有旅途随笔一类的“宝岛笔记”、“穿行九州”、“游走异域”等,都充分表现了生命的真、心灵的善、精神的美。一方面是对故乡、童年的诗意呈现,另一个方面则是对山川风物、自然景象的审美观照。既飞扬着古典情致,又鲜活着现代意识。语言活泼、简约、清新、质朴、真挚,有一种旺盛而醇正的生命气韵。

目录

序/1

真与美/3

乡音漫步

 故乡的小路/10

 故乡的手推车/13

 故乡的铁匠/15

 故乡的木匠/17

 故乡的锔匠/19

 故乡的石匠/21

 故乡的石碾/24

 故乡的石磨/26

 故乡的老粗布/28

 故乡的老鸹窝/30

亲朋定格

 我接母亲来过年/34

 父亲的战略眼光/36

 我的老师/38

 守东印象/40

 金来印象/43

 怀念妗子/46

 拉闲呱/49

生活飞扬

 我的大学生活/52

 我的母校/55

 春节的感受/57

 正月十五点面灯/59

 二月二情思,/61

 端午节抒怀/63

 难忘那个中秋夜/66

 春天的脚步/68

 清晨,音乐与我同行/70

 板报情怀/73

 听蛙鸣/75

 赞美玉米/77

 清明节感怀/80

 福茗苑茶思/83

 健康储蓄/85

 兴趣与爱好/87

 我有一辆“老凤凰”/90

穿行九州

 微山湖上/94

 百脉泉思/102

 刘公岛游思/104

 沃土灵光/108

 你好,雪野湖/110

 泰山古松/1J2

 泰山听风/114

 泰山日出/115

 深切缅怀/117

 什刹海夜色/119

 什刹海晨曲/121

 北海荷香/123

 老舍茶馆/125

 茶业印象/128

 合欢树/130

 祭祖小记/132

 青海湖畔/134

 塔尔寺/137

 黄河源头/140

 丹霞地貌/144

 吴桥看杂技/146

 体验动车/148

 枣花飘香/150

 十月枣红/153

 枣乡行记/155

 八月榴红/158

 太行丰碑/161

 竹海感怀/164

 秀丽天目湖/167

 登临长城/171

 苗寨风情/173

 青岩古镇/175

 鼋头渚行记/177

 漂流/181

 小茶树大名气/183

 黄果树看瀑布/185

 茅台镇与茅台酒/187

 灵山瞻佛/190

 又到香港/192

 澳门赌城/196

 轮船上的感受/199

 公路上的感受/202

 火车上的感受/205

 飞机上的感受/208

宝岛笔记

 初识台湾/212

 企盼直航/215

 日月潭胜景/218

 森林王国/221

 阿里山日出/225

 一点联想/228

 情意浓浓/229

 高雄观光/231

 风景这边独好/233

 天路/235

 野柳奇岩/237

 槟榔西施/239

 热情好客/241

游走异域

 魅力水城/244

 罗马沧桑/248

 卫城记忆/254

 希腊的橄榄树/263

 雅典假日/266

 走近布拉格/269

 初识伊斯坦布尔/274

 欧洲拾零/278

附录

 热烈纯净的生命歌吟/李掖平侯延领/282

 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谭好哲/286

 朴实无华真挚平和/耿建华/289

 朴素之美自然之美/许评/291

 关注土地和农民在历史流变中的境遇/293

 师承瑞素描/298

后记/308

试读章节

我的家在村子前面,出门就是一条小路。这是我记忆中的小路,是一条很普通的小路。小路是自然形成的,是祖辈们踩踏出来的。小路弯弯曲曲,穿过田畴,越过小河,隐入山野,通往外面的世界。我爱故乡的小路,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稚嫩的脚步,那里洒满了我童年的欢声笑语,那里写满了老人对儿孙们的关爱和期盼。

小路上的风景在不断地变幻着。春日里,地温上升,路边的野草吐出嫩芽,湿润而略带一点腥味的泥土气息弥漫着小路,叫不上名字来的各种野花儿早早地开放,星星点点地抢人人眼。走在小路上远眺,漫山遍野的桃树、梨树、苹果树竞相开花,满目春色,让人看不够。村民们顾不上瞥一眼这美丽的景色,推的推拉的拉,奔跑在小路上。再看看田里的耕牛拉着沉重的犁耕耙着厚重泥土,一派春耕春播的大忙景象,老农们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嘛。夏日里,小路两侧是翠绿的庄稼。走在小路上,就是走进了绿色的海洋。望尽了这片绿,又望见了那片绿。听见的是鸟鸣虫唱。汗流浃背的老农们在田边地头的树阴下纳凉,那是刚从庄稼地里干完活儿出来的。路边那些长的短的高的矮的杂草勾肩搭背,相互交织在一起。草丛里的喇叭花,红的、粉的、紫的,争奇斗艳,都高昂起脖子摇头晃脑,生怕路人看不到它们,好像还在诉说着什么。清晨,行走在小路上,草叶上的露珠会给你嬉闹,会把你的鞋子和裤管打得精湿。秋日里,丰收的果实装满大小车辆,乐得老农们合不拢嘴。草木枯黄,远处的片片园林变成金色,与湛蓝色的天空相映成趣,把小路衬托得绚丽多彩。冬日里,茫茫原野,银装素裹,小路上留下了一趟趟无规则的重叠的深深的脚印,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那是老农们辛劳的脚印、喜悦的脚印、朴实的脚印。在时时变幻的风景中,路上的行人更是村里人关注的焦点。外出的人归来,或是谁家来了客人,尚未进村,村里人就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的目光追随着人们移动,就像观赏动画片一样津津乐道。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则聚在村头或蹲或站,嘴里叼着旱烟袋,“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不时用那双深凹的眼睛望着眼前的小路,目光里显出几分茫然,几分遥远,他们也许在回想着自己年轻时的光景吧。

傍晚时分,小路最美。金灿灿的夕阳给村子涂抹上了祥和、恬静的色彩。老农们劳作了一天,此刻要回家了,小路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孩子来迎爹娘,一路蹦蹦跳跳,偶尔拔根青草含在嘴里,摘朵野花高高举起,一脸娇滴滴的面容。大人们则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个不停,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疲劳,满面都是灿烂的微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乡的人们就是这样生活得简单而快乐。

小路与外界紧密相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人赶集上店,称盐打油,走亲串友,婚丧嫁娶,全都是走这条小路的。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是由公社邮递员通过这条小路送到家里来的。

小路很长很长,长辈们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条小路。爷爷奶奶走在这条小路上,天天起早摸黑,拼死拼活地劳动,仍是没吃没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父母亲走在这条路上,也为一日三餐而奔波,依然缺吃少穿,生活贫瘠。我是走在这条小路上长大的。故乡的那条小路时常撩拨起我对童年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小时候,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天天沿着这条小路上学。小路上留下了我的脚印,留下了我的童趣,留下了我的歌声,也留下了我深深的记忆。

在我童年的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玩累了就喜欢独自坐在自家门口张望那条小、路,常常可以痴痴地一望就是大半天。至于希望看到什么,自己心里也不清楚,望着望着就走了神。小路的尽头在哪里?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幻想中,我的心就同小路一起无限地延伸出去,思绪有多长,小路就有多长。

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后,我就匆匆赶回家,放下书包,就帮着母亲挑水、推磨、轧碾、喂猪、打扫卫生等。再有时间就去割草,送到生产队里挣工分。那些年,我天天穿梭在这条小路上,我跑遍了周围的山岭,跑遍了条条河流小溪,跑遍了田间沟渠,到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和汗水。

上中学后,每逢周末回家,我老远就看见奶奶的身影。她老人家在等我回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因为从我家到中学要步行十几里地,而且都是土路和山路,每逢星期天下午上学时,奶奶又总是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的小路旁,目送着我走出很远很远,这是老人家的牵挂啊。

回村劳动的那一年,无论春夏秋冬,我和大人一样,起早贪黑,天天往返在这条小路上,运粪整地,栽种作物,浇水施肥,割麦子,掰棒子,刨地瓜,切地瓜片,样样农活我都干过。尽管我的个头较矮,体力较差,但从不示弱,总是与大人们一比高低,尽管手脚磨出了血泡,尽管汗水湿透衣襟,尽管累得腰酸背疼,但我从来也没有感觉到苦,心里总是充满喜悦和快乐。我还多次受到大队长在大喇叭里的表扬呢。每逢此时,父母亲总是夸奖我两句:“孩子,你长大了,看到你能吃苦耐劳,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今后到哪里工作你也干不孬,我们对你很放心。”通过这一年的劳动,我的体会很深,感悟很深,这是我一生中也用不完的宝贵财富。

下了大雨,小路泥泞。黏黏的泥巴会黏住我的鞋子寸步难行,特别是骑自行车时,车轮的瓦圈上黏满泥巴,黏住车轮推不动,脚上的鞋子也被泥巴牢牢地黏住。这时,我只能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车筐里,把自行车扛在肩膀上,光着脚丫子踹着泥巴艰难地往前走。

记得那年上大学时,父老乡亲在这条小路上为我送行,一声声祝福,一声声嘱托,一声声叮咛,仿佛在耳边回响。从此我沿着这条小路走出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当我每次回家时,仍然走的是这条小路。最期盼我回家的就是我的母亲,她也像当年奶奶那样,老早就站在村口小路旁等我。走时还要送我到那条小路上,总是看着我走得没了人影才肯回家。当我每次回家看见母亲站在村边极目远望的身影时,我一身的疲劳就会一扫而光,脚下的步子顿时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小路是母与子之间的连心桥,是心与家的连接线,是连结和弥漫着乡土乡韵乡情的纽带。

后来再回故乡时,我所熟悉的那条小路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看着川流不息的机动车辆和过往行人,我的心里既高兴,又不是个滋味。高兴的是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是个滋味的是我熟悉的那条小路不见了,也许我与小路相处的时间太长感情太深的缘故吧。尽管如此,我每次回故乡时,都会透过车窗,不停地寻找着,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寻找的是故乡曾经的那条小路,寻找的是故乡小路带给我的那种温馨而又亲切的感受。

故乡的小路,你就像那长长的丝线,情感在你上面凝结成了串串珍珠。

故乡的小路,你在我的心目中,仍然是那样清晰、那样温馨、那样亲切、那样美丽。

故乡的小路,你虽然从我的目光里消失了,但你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2007年7月29日

P10-12

序言

《行意绵绵》这本书,是山东菜芜作家师承瑞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在这之前,他已分别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华艺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红石谷》和《故乡的明月》。

第三本散文集的出版,对于师承瑞来说可谓是又一次收获。

多少年里,人们说起散文,总要说到这么两层意思:

其一是说,散文散文,强调的就是一个“散”字,要散得开,散得有致,散淡有味。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指的是行文的自由自在,潇洒自如。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乍一看都可以入文。宏阔壮伟如世界大事,叱诧风云的人物,撼动人性的事件,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和鲜为人知的民族趣俗,漫长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巨变似沧海桑田;细巧精致如一颗宝石、一串珍珠、一缕情思、一份怀念,甚或只是瞬间的灵感,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都能涉笔成趣,形成一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的散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散文的“散”,是最对为文者心思的,无拘无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发表啥感怀就写下啥,似乎什么人都可以提起笔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所愁所感写下来。

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那就要提到人们说及散文时的第二层意思,散文不仅要散,还要做到“形散神不散”。

形散容易。神不散却不易。

一个“神”字,把为文的题旨点得明白无疑。古往今来,多少大家名士对这个“神”字做过自己的解释。所谓意立则辞生,言简意赅地说清了这个“神”字的意思。这篇短文是为《行意绵绵》做序,原谅我不必引经据典地赘述“神不散”的重要性。我要讲的只有一个意思,那便是要做到为文的“形散神不散”,就要有真情实感,使自己真诚的感情流泻在笔尖,把自己的所感所悟,通过一篇散文,有时候甚至是很短的散文表达出来,让读者透过你的文字,读出一点意味来。

这意味,多少也就有了神采。

师承瑞的散文都不长,可以想象大都是发在报纸副刊上的,无论是他以“故乡”为题的“乡音漫步”,还是描绘他至爱亲朋的“亲朋定格”,或是他回忆自己人生经历、抒写情趣爱好的“生活飞扬”,还有旅途随笔一类的“宝岛笔记”、“穿行九州”、“游走异域”,他关注的是土地和农民在历史流变中的境遇,他书写的是弱势群体,他描摹的是祖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一句话,他抒发的是真挚的感情,故而文笔呈现出从容淡定之势,字里行间也能让人读出几分意味来。

相信读者朋友在打开这本新书时,也会和我一样有同感,在行意绵绵中领会那一份美意。

是为序。

后记

我于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初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老家是农村,农民出身,上的是农业大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我当过农民、工人、公勤人员(亦工亦农干部)、农业技术员,我当过秘书、一般干部、科级干部、县级干部,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我经历了生活的坎坎坷坷,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说实话,在十几年以前,我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走上写作道路。是好奇?不是;是心血来潮?也不是;是贪图名利?更不是。静下心来想想,是我的那些人生经历催促的,是家人和朋友鼓励的,是发自我内心的一种业余爱好。

说起来我的写作是有一点点基础的。我记得我于1974年高中毕业回村劳动期间,就试着写过一篇广播稿,投到县广播站后不久就被采用了,之后又写过几篇。1975年我被选调到公社当了公勤人员,之后就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参加工作后的前二十多年主要是做文秘工作,起草一些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汇报和典型材料等。在这期间,从1984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给新闻媒体写一些消息、理论文章和言论文章等,先后在国家、省、市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七百多篇。我还先后主编和参编了六部著作。所有这些都为我后来走上写作道路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我真正从事文学创作是1997年,主要是写散文。在这之前大约有近五年的时间,住集体宿舍过“单身”生活。晚饭后,如果没有事情做,几个人就凑到一起打扑克,一打就是半宿,搞得精疲力尽,第二天上班后无精打采。后来我静下心来仔细想了想,这种娱乐活动毫无收获,浪费了美好时光和青春活力,得不偿失。从此我下定决心不再打扑克,要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于是就想到了写散文。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主要是个人的脑懒和手懒,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笔,也想不起事来,有时心里想得很好但一拿起笔来就不会写了,有时还提笔忘字。有时一个题目要写好几遍、甚至十几遍,心一烦就不写了。后来还是自我加压,硬着头皮上,耐着性子写,慢慢地培养兴趣,慢慢地适应。我写散文的特点是,平时不动笔,利用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散步时、吃饭前后、出差时、看电视时,都是我可以利用的时间,只要大脑闲着(指工作),就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加工,包括散文的题目、段落、结构等。在脑子里基本成形后,周末坐下来,用笔写或在电脑上直接打,基本是一气呵成,然后再修改一两遍就行了。这已成为我的一种写作习惯。我想,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就能取得丰硕成果。

这些年,我的工作、写作和生活很有规律。首要的是工作,要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只能做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为这是你生存的饭碗。工作时,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不务正业,不能胡思乱想,更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否则将一事无成。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那就更应该多想想,多做些,而且应做得更优秀些。因为这不光是你自己的事情,还牵扯到你的单位和大家的切身利益。且不说觉悟的高低,就是凭良心你也得干好,要对得起国家给你发的那份工资。应十分珍惜你的这份工作和得到这份工作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工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工作着就是快乐着幸福着。有工作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出来的,一旦失去了,你就会觉得空虚、失落、烦躁、后悔。这时,你才会感到工作的重要,但为时已晚。我对我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很感兴趣,很愿意做,很用心地去做,尽量做好,绝不能给领导丢脸,给单位丢脸,给家人丢脸。这些年来,我在处理工作与写作的关系上,还是很妥当的。工作期间从不写作,否则就是不务正业了,同志们也会耻笑的。我写的那些小文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工作之余,我喜欢散步和登山,一早一晚散步,周末有空登山。当然,锻炼身体有各种方式,你喜欢哪一种,适应哪一种,你就用哪一种,只要是能够强身健体就行,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长期坚持,不坚持是起不到应有效果的。身体强壮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精力就不会充沛,也就不能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工作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良好的生活状态,也就无法做好任何事情。身体素质与工作、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为此我还写过几篇文章呢,如《登山》、《闲聊养生》、《健康储蓄》等,有些说法不一定对,仅供读者参考吧。  

我的写作很有规律。早上五点左右准时起床、洗漱,然后骑自行车到山脚下,把自行车放下,徒步登山,下山后再骑自行车回来,先喝上一大杯妻子早就泡好的茶水,再去洗澡,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后吃早饭。早饭后,开始写作,边写作边喝茶,一身轻松,精力集中,很有灵气,写起来得心应手。妻子对我的写作给予全力支持,只要我写作,从不打搅我,电话她全接,衣服她全洗,东西她全买,饭菜她全做,而且一日三餐调剂着吃,尽量让我吃得更好些。如果有邀我喝酒的,她基本能给挡下。儿子对我的写作也是很赞成的,我的前两本书的封面是他设计的,我都很满意。母亲虽然识字很少,但非常喜欢我的书,虽然眼花,读不下来,但她老人家把我的前两本书放在箱子里藏起来,来了客人她就拿给人家看,她对儿子能够出书感到很自豪。母亲、妻子和儿子对我的关怀、支持,给了我动力和毅力,给了我自信心,这是我继续写作的力量源泉。

在我十余年的业余写作中,有几个很好的平台支撑着,如《莱芜日报》先后开办的几个副刊栏目、《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前卫文学》、《凤鸣》等。我也结识了数位著名作家和文友,像张炜、任孚先、王兆山、苗长水、左建明、刘玉堂、谢明州、刘新沂、李掖平、刘君、杜焕常、李炳刚、李高实、苏文、张庆林、程砚翠、孟海风等。他们不仅在写作方面给了我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我非常感谢他们,我没齿不忘。我要特别感谢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先生为拙作做序勉励特别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综合处处长宋葛龙先生为本书做序鼓励;特别感谢杜焕常先生,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和榜样;特别感谢任孚先先生,他帮助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红石谷》并作序;特别感谢谢明洲先生,他帮助我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故乡的明月》并作序,他还给我的写作创造了很多的便利条件;特别感谢李炳刚先生,他的经常鼓励和褒扬,为编辑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红石谷》和这本散文集《行意绵绵》,付出了辛劳;特别感谢李高实先生,他帮助我修改发表了第一篇散文,给了我希望和信心。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毕玉惠、王玉玲、韩建国、何桂昌、赵新成、卞丽娟等朋友给我的鼓励和支持。在今后的写作中,我更需要他们的关心、帮助、指导和鼓励,更要虚心求教,脚踏实地,出好作品,奉献社会。

2008年5月15日于岱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