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接班的战争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俭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俭编著的《接班的战争》以大清帝国的皇位交接为标本,将笔触伸入社会和历史的脉搏以及当事人的心灵深处,探寻权力更迭的斯芬克斯之谜。清朝十二个帝王的权力争夺和交接班,如同一幕幕兄弟成仇、父子反目、功臣喋血、阴算阳谋、明枪暗箭,矛盾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式戏剧。本书的主题探讨的是大清帝国皇权的更迭,折射出的却是国朝兴替的脉络。

内容推荐

清朝十二个帝王的权力争夺和交接班,如同一幕幕兄弟成仇、父子反目、功臣喋血、阴算阳谋、明枪暗箭、矛盾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式戏剧。作者李俭,在《接班的战争》中运用哲学视角、政治维度、历史纵深的笔法,将笔触伸入社会和历史的脉搏以及当事人的心灵深处,还原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景,探寻权力更迭的斯芬克斯之谜。

目录

序皇帝选拔的面纱有几重

第一章 努尔哈赤政治清洗运动

接班人之死

亲兄弟是个临时工

一个政治红人的垮台

贪赃是清洗的最好借口

集体领导的猫腻

战略大汗努尔哈赤评传

努尔哈赤私档

第二章 皇太极的夺权逻辑

死亡通知

一个候选人的“桃色新闻”

八月十一日的黑夜棋局

一个“莱鸟”的上位史

政治解套的学问

十万两的联欢

开国枭雄皇太极评传

皇太极私档

第三章 顺治:空降皇帝背后的“女强人”

接班人要做乖孩子

暗流左右时局

妥协出来的空降皇帝

叔嫂政治:当男强人遭遇女强人

夺权不夺位

豪格难题:竞争者要埋单

十三岁的阴阳谋

性情天子顺治评传

顺治私档

第四章 康熙与一个集团的战争

没病不能坐龙床

从皇帝嘴里抢肥肉

孝庄的棋子:皇帝更需要夫人路线

一个冤狱的暴力哲学

是龙也需要盘着

休闲式“治疗”

创世大帝康熙评传

康熙私档

第五章 “被告”雍正:一个帝王的成长阴史

 第一节 一二把手的战争

太子挂职

二把手的“副道”

一废太子:栽赃还是告密

伪民主推荐

二废太子:吃喝惹的祸端

 第二节 皇子党的集团式博权

结党是第一生产力

迷信支配仕途:大师是政界的“香饽饽”

死鹰事件:一个最佳选手的出局

导师决定“选秀”成败

关键时刻别出差

 第三节 夺权与反夺权:历史是胜利者的谎言

一个政治段子

十一月十三:一个什么颜色的日子

赌徒出场,骗子登台

人事变动的政治与技术含量

为什么要戒严

谁动了遗诏

拿死人玩活人的玄机

第四节用生命和前程埋单

泡沫性提拔

史上最牛钉子户

皇上也要袁忠心

一个宠臣权力投资的幻灭

雍正出庭

铁腕君主雍正评传

雍正私档

第六章 乾隆与秘密候选人

皇帝死亡传说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

文件治国与一个“秘书”的发迹

一块祭肉引发的血案

请关系户作序

如何面对前任政治遗产

离奇的生日礼物

败世之君乾隆评传

乾隆私档

第七章 嘉庆实习期的“三角恋”

资格的灰网

让位不让权:幕帘背后的眼睛

一个最佳代言人

实习生:尊敬不只是礼貌

灵堂里的战争,

庸碌天子嘉庆评传

嘉庆私档

第八章 道光与遗失的接班密诏

皇上被雷劈死了,

谁弄丢了传位密诏

一个改变历史的谎言

“狙击手”的收获

一个告密者与大换班事件

少说话,多磕头

条约皇上道光评传

道光私档

第九章 咸丰装老实的哲学

皇帝需要“官二代”

道光天平:最先出局的是膀爷

两位教练的较量

密匣中的国家级矛盾

悲哀,一个候选人的历史性悲哀

只是寻花柳

酒色王者咸丰评传

咸丰私档

第十章 同治接班与叔嫂政治

皇帝撂挑子

两枚女性印章 

政变“微信”发给了谁

前锋董元醇

皇帝吓得尿裤子

肃顺的乌龙球

慈禧遮羞布

梅毒皇帝同治评传

同治私档

第十一章 光绪接班的幕后推手

天下第一嫖客

翁同□日记里的政治秘密

第一等的权力算盘

皇帝偷馒头

变法天子光绪评传

光绪私档

第十二章 宣统与私心的黄昏

父子俩的欲望舞蹈

光绪的病历:谁给皇帝下的毒

一个皇上三个爹

逼婚事件

亡国之君宣统评传

宣统私档

跋有些记忆让人痛

试读章节

接班人之死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十三岁的褚英踌躇满志。就在上半年,他被父汗努尔哈赤钦点为接班人。在一片恭贺声中,他忽略了几双阴冷的眼神。

努尔哈赤选择褚英做接班人,绝不仅仅因为他是自己的嫡长子。在厚厚的功劳簿上,褚英的业绩有目共睹。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努尔哈赤命褚英等人领兵一千出征东海女真某部。年仅十七岁的褚英如初生牛犊,星夜驰骋,占屯寨二十余处,获人畜万余,凯旋而归。努尔哈赤大喜之下,赐褚英“洪巴图鲁”(勇士)称号。此后,骁勇善战的褚英,追随父汗纵横疆场,逐鹿塞外,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

统一建州女真后,努尔哈赤开始有了心病。身后的千秋之业由谁来执掌,成为他征战之外最头疼的问题。五十三岁的努尔哈赤选来选去,挑中了自己的长子褚英。

在选择褚英时,努尔哈赤曾一度陷入了矛盾。长子的功绩、能力和经验都不成问题,他担心的是褚英的性格。努尔哈赤仔细分析后认为,如果让长子执政,他自小心胸狭窄,不体恤部众,容易出问题;但如果让弟弟执政,把长子抛在一边,又于情于理不合。思索再三,努尔哈赤还是选择了褚英。褚英毕竟是长子,而且战功最著,选他做继承人,可以堵天下悠悠之口。至于性格方面的缺陷,努尔哈赤天真地认为,汗位是最好的教师和缰绳。褚英这匹野马成为继承人后,肯定能宽宏大度,一心为公。

令努尔哈赤意想不到的是,他所担心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五位勋臣和四位贝勒居然联手控告自己选定的继承人。

褚英成为继承人之前,觊觎汗位的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等五位元老,他们追随努尔哈赤出生人死,功勋卓著。一拨是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侄子阿敏等四贝勒,他们都是牛录之主,人马众多,战绩显赫。眼看努尔哈赤步入暮年,他们都盯住汗位,悄悄拨弄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蠢蠢欲动。

权力是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在吸引尊敬和羡慕的目光的同时,也会集聚妒嫉和诅咒的眼神。在努尔哈赤宣布褚英成为“二把手”的那一刻,他立即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原本勾心斗角、各怀鬼胎的五大臣和四贝勒,心照不宣地结成同盟,将矛头对准了褚英。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只要褚英在,自己就不可能有染指的机会。

接班人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一方面,褚英不能越位,以免引起父汗的猜疑;另一方面,他又必须谨慎,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褚英,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韬光养晦,谦谨恭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接班人的生存之道。可惜,褚英并没有明白这一点。

褚英是一介武夫,但并不只是猛张飞。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褚英和叔父舒尔哈齐等人领兵三千,由于谋略得当,以少胜多,在乌碣岩击败来犯之敌一万人。此役让褚英赢得了“阿尔哈图门”的嘉号,阿尔哈图门是足智多谋之意,因此褚英又被尊称为“广略贝勒”。

褚英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上有统帅整个女真的努尔哈赤,下有势力强大的五大臣和四贝勒,如果要万无一失地继承大统,必须打压和削弱五大臣和四贝勒,逐渐架空父汗,才能将权力揽人手中。压制反对集团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拉拢分化”:团结一部分人,瓦解统一阵线,逐个击破;一种是“针锋相对”,以一人之力量,对抗整个集团,一举破之。

褚英成为接班人后,依旧信奉赤裸裸的暴力法则。他脚跟没有站稳,就以“二把手”的身份,打击潜在的竞争对手。从后来五大臣和四贝勒呈递给努尔哈赤的诉状来看,褚英的政治谋略近乎白痴:一、挑拨五大臣,使其彼此“苦恼不睦”;二、折磨四贝勒,让他们痛苦不已;三、宣布父汗死后,将不再赐予诸兄弟财帛马匹;四、声称自己继位后,将诛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他还担心四个贝勒打小报告,幼稚地让他们半夜起来对天发誓,不把自己的言行密报父汗。

这场权力之争,本质上是限制与反限制、削弱与反削弱的战争,远比一场单纯的摔跤骑射或军事攻坚,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褚英以为自己是火,却没料到自己才是飞蛾。战场上依靠的是硬实力,政坛上则讲究软实力。一个优秀的统帅,未必就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搞政治不是上战场,一刀一个来个痛快,横冲直撞只会自乱阵脚。褚英没有认清这场战争的实质,他轻视了反对派的攻击力量。政治嗅觉灵敏的五大臣和四贝勒,正愁没有机会扳倒褚英,现在见他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岂能轻易放过?双方统一口径后,直接起诉到努尔哈赤面前。努尔哈赤并没有完全相信这种控告。

口说不能作为凭据,他让五大臣和四贝勒写出书面诉状,然后亲手交给褚英,让他给出合理的解释。努尔哈赤还告诉褚英,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可以写出答辩状。也即是说,褚英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辩护,扭转权力争斗的战局。然而,他的回答直白得出乎努尔哈赤的意料,褚英说:“我无言可辩。”

褚英如此答复父汗,是恃宠生愚,还是率性妄言,我们已经无从猜测。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后果严重性的估计不足,显示出了政治上的极端幼稚。在四条罪状中,致命的是最后两条,即褚英在努尔哈赤盛年时,以未来的大汗自居,妄谈父汗身后事。P3-5

序言

皇帝选拔的面纱有几重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九月初四日,肇启康乾盛世的康熙仆倒在地,痛哭失声。而在一千年前,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不能自已,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上溯到此前一千八百年,开创汉武盛世的大帝刘彻,眼泪打湿了龙袍。这三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们都气吞华夏,横扫六合,然而却无法跨越生命中一个看似小小的门槛——给自己选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在这个门槛前,他们都狠狠地摔了跟头,不但将遗憾长埋在了地下,而且还改变了国家和历史发展的轨道。

大清帝国十二个帝王的交接班,以十二种表面相似然事实迥异的权力交接模式,描摹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浮世画卷。本书试图以大清帝国的皇位交接为标本,将笔触伸入社会和历史的脉搏以及当事人的心灵深处,探寻权力更迭的斯芬克斯之谜。清朝十二个帝王的权力争夺和交接班,如同一幕幕兄弟成仇、父子反目、功臣喋血、阴算阳谋、明枪暗箭,矛盾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式戏剧。非以“哲学视角、政治维度、历史纵深、小说结构、散文笔法”,不足还原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景,从而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知其心。通过十二个帝王及其竞争者的争斗,可以得出一个貌似浅显却又似乎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在利益和权力的转换器下,人性扭曲为阴鸷的眼神和冰冷的利箭,在缤纷落英中,欲望舞蹈。人治社会中,官员乃至皇帝接班人的选拔和擢升缺乏客观标准。自小所浸淫的四书兼五经、所尊崇的天地君亲师、所信奉的仁义礼智信,无法与卑劣的人性和灰社会的运行规则相结合产生的生态系统抗衡,道德让位利益,律法屈从陋规,拍溜、贿赂、投机、结党、裙带,就成为晋升的必然而最佳的路径。而所有的竞争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只有生与死,毁与谤,结局让所有的相关者都“两眼泪不干”。

大清帝国的皇权更迭的历史上,有几件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历代王朝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探讨,这就是生命强度与执政能力的关系问题。这个话题不仅好玩,还颇有点学术价值。

第一条规律,从总体上看,生育能力与执政能力和时间呈负相关。努尔哈赤执政十一年,生子十六人,女八人;皇太极执政十七年,生子十一人,女十四人;顺治执政十八年,生子八人,女六人;康熙执政六十一年,生子三十五人,女十六人;雍正执政十三年,生子十六人,女八人;乾隆执政六十年,生子十七人,女八人;嘉庆执政二十五年,生子十五人,女九人;道光执政三十年,生子九人,女十人;咸丰执政十一年,生子二人,女一人;同治执政十三年,无子女;光绪执政三十四年,无子女;宣统执政三年,无子女。除了顺治因患天花英年早逝外,这一规律基本适用。同治尤其是光绪看似执政时间不短,但实权掌握在慈禧手里,宣统的权力则先后被载沣和隆裕接掌,他们不过是个木偶,不但没有生育能力,而且毫无执政能力。执政能力越强,生育能力越强,尤其是康雍乾盛世,达到了顶峰。

第二条规律,从总体上看,国运与在位时间和寿命呈正相关。努尔哈赤享年六十八岁,执政十一年;皇太极享年五十二岁,执政十七年;顺治享年二十四岁,执政十八年;康熙享年六十八岁,执政六十一年;雍正享年五十八岁,执政十三年;乾隆享年八十八岁,执政六十年;嘉庆享年六十一岁,执政二十五年;道光享年六十九岁,执政三十年;咸丰享年三十一岁,执政十一年;同治享年十九岁,执政十三年;光绪享年三十八岁,执政三十四年;宣统享年六十一岁,执政三年。从上面可以看出,国运最强大时的康雍乾时代,是皇帝生命最长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时期。雍正在位时间之所以短,是由于康熙执政时间过长所致。宣统虽然春秋不短,执政时间少得可怜,但由于是被赶下台的,所以并不影响这一规律的成立。

第三条规律,从总体上看,即位年龄与国运成正相关。按周岁计算(如按虚岁再加一岁),努尔哈赤即位时五十七周岁;皇太极即位时三十五周岁;顺治即位时五周岁;康熙即位时六周岁;雍正即位时四十四周岁;乾隆即位时二十四周岁;嘉庆即位时三十五周岁;道光即位时三十八周岁;成丰即位时十八周岁;同治即位时五周岁;光绪即位时三周岁;宣统即位时两周岁。这里面有两个例外,分别是顺治和康熙。但如果仔细分析,也不违反这一规律。顺治即位时年龄小,是因为排斥了多尔衮排斥了成年的豪格;而康熙即位时年龄小,则是因为顺治病逝过早。由于孝庄的辅佐。弥补了年龄的不足。这两个与大清国运密切相关的女人,有共同之处。一、都历经四朝。孝庄历经前四朝,即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时代;慈禧历经后五朝,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二、都间接或直接控制了两个时代的权力。孝庄间接掌握了顺治和康熙早期的权力,慈禧直接掌握了同治和光绪时代的权力;三、都非常高寿。孝庄享年七十五岁,慈禧享年七十四岁;四、都是通过叔嫂政治走上权力舞台。孝庄联手多尔衮,实现了顺治的权力交接班;而慈禧通过奕□联手奕新,实现了垂帘听政。其不同之处是,一、孝庄在世时,大清帝国国运逐渐强盛;而慈禧在世时,大清帝国已开始没落;二、孝庄采取的是幕后辅佐的方式,帮助子孙顺利交接班;慈禧则采取的是前台听政的方式,直接掌控实权。三、孝庄的政治品德比较高洁,对大清帝国的兴盛做出了贡献;而慈禧的政治品德饱受世人诟病,对大清帝国的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代开国之君,往往因为生于忧患,不仅寿命较长,而且能成就一片盛世;而守成之君还能体会家业来之不易,尽最大的努力苦心经营,寿命也算中上,国运也能支撑。迭至末季,几代积累的矛盾需要消化,加之在位之人生于安乐,经营起来力不从心,权力容易旁落,就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所以,苏同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曾经精辟地指出,皇帝的年龄越来越小,对于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绝不是好兆头。

这里还有两个规律,需要我们来认识:第一,从权力交接班的角度看,对继承人的提拔和使用,或者说皇子晋职为皇帝,与能力并没有关系。第二,权力的交接班都是非正常的,选定的继承人往往无法就任,而没有进入视野的往往平地崛起,并几乎都沾染了阴谋的气息,也就是说没有阴谋不成权力。例如,努尔哈赤最优秀的儿子,是长子褚英,他也是法定的接班人,皇太极对他的突然被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皇太极死后,最合格的继承人是豪格,但由于权力集团的博弈,选择了易于控制的顺治。康熙登台时只有六周岁,尽管他开创了康乾盛世,但从当时的情形看,也不是最理想的继承人。雍正的即位更无法摆脱阴谋的影子,而无论威望还是人品、才能,他都无法与八阿哥胤□相提并论。乾隆即位属于最正常的,但也是在雍正替他清理了竞争对手之后。嘉庆即位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乾隆属意的继承人,都因早夭而自动丧失资格。道光即位同样是没法选择的,当然在为数不多的皇子中,他可能也是最优秀的。最令人痛心的是咸丰即位,由于排斥了才具最佳的奕新,给帝国的没落加足了马力。至于同治的即位,是因为他是唯一的皇子。就当时的情形来看,即便是一只猪,也必须给他一顶皇冠。光绪和宣统的即位,本来因为先帝无后,可以采取立贤的方式,但由于慈禧垂直控制,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阴谋的色彩,而成为她脚下的傀儡。一言以蔽之,皇帝的选拔都是一种奴性和阴谋选拔。

需要特别交代的是,本书能够问世,首先得力于新华社资深编辑刘飞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治史论学是我的业余专项,刘飞先生极力建议我转换一种研究角度和语言风格。本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一位读者给出了极度溢美之词,认为本书“对清朝的宫廷斗争描述得既生动又深刻,是‘全民读史’热潮中少有的精品,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雅俗共赏。极富原创性”,是“研究有清一代帝位问题的经典杰作”。另一位读者也给予了高度褒奖,认为本书揭露了皇帝、皇子、后宫和大臣这些利益相关者间为了争夺皇位及以此派生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格局下的权势地位,所引发的一件件混合了权、血、谋的历史事件,作者笔触老练,叙述史实背后的阴谋一针见血”。还有一位读者在博客中称。本书“是用通俗的语言描述的,结合了现代的政治用语,然而,给与我的启发确实是深刻的”。这些读者的厚爱对我的鞭策是巨大的。此次受周春女士鼓励在九州出版社推出修订本,我对书稿进行了修改,除了更正一些字词、语句、逻辑的失误之外,据史实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并对大小标题进行了调整,目的是希望文题更能搭调、更加生动一些。

值本书再版之际,向刘飞先生、周春女士以及所有关心、喜欢本书的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对支持我工作和生活的奶奶、父母、妹妹以及所有亲属表示感谢,尤其致意我的爱人Karen以及爱子Guobao,他们让我感觉生活是如此的阳光和温馨。

2013年9月6日于北京

后记

有些记忆让人痛

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已是子夜十二点。Karen端着一杯不知名洋酒,笑着走过来说道“生日快乐”。按照阴历计算,三十余年前的今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能够完成这本书,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半年多前落下第一笔时,并没有想到哪天结束。这个巧合来得有点意外,也有些令人惊喜。

我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穿行其间,呼吸的是城市化的尾气。虽然是北京最繁华之所在,但我想象一百年前甚至更久.这里必定更热闹。之所以用热闹取代繁华,是因为我更欣赏那份朴实的人气儿。我知道金融街主导经济神经,可我们个人的神经已被隔离在水泥或玻璃的世界,发展可以成为禁锢灵魂的理由吗?工作之余,我经常回到山东老家,闻一闻麦地里的空气。

无数个夜晚,我漫步在附近几条大街。沉重的不是我的脚步和心情,而是脚下隔着柏油的泥土。本书中的很多主人公,肯定曾和我一样在这里徘徊。一百年前去世的一个控制中国四十八年的老太太——慈禧,就出生在辟才胡同;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礼亲王,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的代善,住在西四南大酱坊胡同;代善的长子岳托的克勤郡王府,在往南一点的新文化街上,民国初年曾是第一任总理熊希龄的私宅;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的顺承郡王府,在太平桥大街路西。东北胡子张作霖住到这里时,已经是想统治中国的大元帅了,现在是全国政协礼堂;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住在西单大木仓胡同,走过去可以看见教育部的牌子。

我对这样的名人府邸并不很感兴趣,令人感慨的是历史的更迭与变迁。曾经有许多故事,在日出日落中变幻着情节,留下的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辛弃疾壮志难酬的喟叹,不只是个人化情绪的宣泄,字锋里透出的是历史性的悲哀。

这本书的主题探讨的是大清帝国皇权的更迭,折射出的却是国朝兴替的脉络。在故纸堆里挣扎了半年多,饱受折磨的是个人的心境。亿万的生命将他们所有的寄托,交给了一个以为可以信赖的独夫,然而这个人及其家族却以私人利益为基准,衡量进而左右着社会的进程,以天下人之荣荣一人,以一人之辱辱天下人,这是何等的狭隘和悲哀。我不太熟悉亨廷顿,但他有一句话,却让我琢磨了一番。这个大讲文明冲突的洋老头说:完全仰仗某一个人的政治体制是最简单的,因而也是最不稳定的。

这样的主题是不是过于沉重?没有办法,总是有一些记忆让我们痛。无论感情还是生活,甚至是夹在书本里曾经鲜活,而今却散发着霉味的历史。我们不过都是平凡人,是人就会有牵挂。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书读多了想法自然多,想法多就免不了痛楚。我曾幻想着不让这本书加重视觉和思维的负担,幻想着尽量以故事的方式讲述得轻松些,但力有不逮却是没办法的事情。

一个作家的责任不只是描绘生活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告诉读者在生活背后隐藏着什么。这本书隐藏着什么,也许连我也忘了。

我碰了碰杯:相濡以沫,且相“忘”于江湖。

然后我们就笑。

丁亥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