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者村上宣宽新作《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向过时的星座血型性格论宣战,解明最新性格心理学成果。
本书第一部分从上古时代的体液说、颅相学等学说开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到后弗洛伊德时代的百家争鸣,再到特质理论的兴起和大五人格的一统江湖,对于学院派性格心理学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完整的回顾;第二部分探讨了性格的成因,主要涉及先天-后天这一对经典矛盾,对于近年来性格遗传学和生理学的前沿进展也有所介绍;第三部分则探讨了性格在自尊、幸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性格对于各种行为的预测力。可以说,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学院派性格心理学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现状,可以帮助读者概览这一领域的全貌。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不断进步,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学说和知识都已经遭到了否定。气质理论、占星术、面相学、颅相学、血型性格学、体型性格学、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等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淹没。
那么,性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性格是怎样产生的,性格会对我们的婚姻、工作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当今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怎样的呢?村上宣宽所著的《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将为你一一介绍。
想了解真正科学的性格研究方法和成果?想做一个真正权威的性格评测?敬请翻开《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一试!
被狼养大的少女
1920年,在印度发现了两名被狼养大的少女,她们分别被取名为卡玛拉和阿玛拉。据说被发现时,她们完全像狼一样,丝毫没有任何像人类的地方。阿玛拉死于被发现的一年后,而卡玛拉死于9年之后。她们虽然对抚养她们的辛格夫妇产生了依恋感情,但在智力方面却没有丝毫的发展。但是,该事例的真实性仍然值得商榷。狼奶是无法养育人类的婴儿的,并且狼也不可能会去养育婴儿。
辛格牧师留下了详细的记录和照片,但其中存在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铃木指出,这些照片拍摄于不同的时间,但拍摄的背景却几乎相同,甚至拍摄角度也相同;据说两个狼孩四肢着地奔跑的速度快到令人追不上,这一点也很奇怪;另外,据说这两个孩子只吃生肉、夜行性、而且会爬树,但狼却是不会爬树的杂食性动物,而且并非夜行性。
也许这对夫妇的确发现了被遗弃在森林中的孩子,但这两个孩子却并不是被狼养大的。那么,为什么辛格牧师要宣称她们是被狼养大的呢?
阿玛拉死亡后的第6年,英国和美国的报纸分别报道了她死亡的消息,之后,前来询问辛格牧师的专业人士便络绎不绝。辛格牧师似乎配合他们的询问,作出了添油加醋的回答。而被狼养大的少女的传说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被传播开来,则是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很大影响。
在20世纪上半叶,遗传与环境之争越来越激烈。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的立场是遗传优先理论,而1929年的同卵双胞胎学习实验貌似肯定了遗传优先理论。这一实验是:在双胞胎出生后46周时,仅对其中的一个孩子进行为期6周的攀登阶梯训练。经过训练的一方能在攀登时在速度上获得微弱的优势。之后,再同时对双方进行2周的训练,再比赛时成绩完全发生逆转。由这个实验产生了准备状态(Readiness)这一概念,即在发育尚未成熟到某种程度之前,学习将无法产生效果。然而,学习轮滑运动时,却是越早开始训练的孩子进步速度越快。这说明学习的课题与身体构造对学习进步的速度影响都很大,遗传优先理论的地位被动摇,格塞尔的双胞胎研究法遭到了其他学者的批判。
当时,华生在美国提出了行为主义学说,心理学界的风头转向了认为环境决定一切的环境优先理论。于是格塞尔认可了辛格牧师的纪录的真实性,并将其作为证明遗传和环境同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的证据。格塞尔认为,这样就能让他再次获得世人的瞩目。他以极大的篇幅将“被狼养大的少女”写入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使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在日本,这个故事还被作为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的故事,被小学思想品德课本收录。然而,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很可能本身就在遗传上具有缺陷,更不可能真是被狼养大的。这种虚构的故事真的合适被用于品德教育吗?
被遗弃的姐弟的真实事例
1972年10月,日本某市的一起虐待事件被曝光,分别为6岁和5岁的一对姐弟被人救出。被救出时,他们的身高都只有82公分,体重仅8。5公斤,无法步行,只会用膝盖爬行;姐姐只能说两个单词,而弟弟什么都不会说。两人的智力水平均只达到1岁半的标准。
他们的父亲是当地富裕地主的小儿子,连小学也没好好上过,不会读写汉字。他虽然当过个小官,但是由于懒惰,没有当很长时间,依靠经商赚一点微薄的收入。他毫不压抑其暴力的性格,经常随意虐待孩子。
他们的母亲是个朴素的农村女性,与前夫育有二子,再婚后依然每年怀孕生子,共生育了7个孩子。她通过在家帮人缝缝补补维持家计,弄得身心俱疲,于是逐渐放弃了抚养幼儿的职责。被救出的姐弟是他们第4和第5个孩子。
被虐待的状况是这样的:一家人借住在寺院的庭院里,家长又在庭院的回廊中围出了一个方形小屋,从1971年3月开始,两个孩子就被关在这个屋内。据说姐弟两人出生时,全家就已陷入了极端贫困的状态,经常每天只能吃到一顿饭。姐弟两人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内还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但之后每天就只能吃到一碗粥或一碗面,由于饥饿而营养不良。自从被关进木板搭建的小屋之后,两人的大小便也无人照料,完全被遗弃了。他们在这种几乎完全与母爱以及社会和文化刺激相隔绝的状态中成长,导致了极端的发育迟缓。
心理学家们组成了研究小组,进行了约6年的追踪研究,获得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姐弟俩被救出后约一周就开始走路了,身高急剧增长,只比同年龄的孩子稍微矮一点。他们的身体运动机能发展也十分顺利。被发现时,他们只长了乳牙,但之后恒牙很快就长出来了。他们与保育员之间迅速建立起了依恋感情,他们缺乏攻击性,对紧张和压力的耐受性很差。
两人的语言学习也进展很快,但是直到他们达到小学四、五年级的年纪时,语法能力仍然停留在五六岁的水平,无法阅读、理解和造出长句或复杂的句子。两人的智力指数在最初只有不到50,后来短暂恢复到90左右,但直到6年后,依然维持在50~60之间。他们兄弟姐妹的智力都正常,所以不可能是遗传缺陷,只可能是初期环境的营养不足导致的。
关于语言的学习,雷纳伯格(Lenneberg)提出了关键期假设(criticalperiodhypothesis)。他认为在2岁到3岁左右的成熟阶段,语言才开始发展,直到12岁为止。在这一时期内,儿童习得母语。在这一期间如果孩子没有能学习语言,之后的语言学习将十分困难。这是由于神经系统以及脑部构造的变化所决定的。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调查发现,4岁到10岁的失语症患者可以重新学习丧失的语言,并完全恢复,但成人失语症的恢复必须基于生理学的恢复,所以丧失的语言无法完全恢复。雷纳伯格认为,这就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P140-144
另一种性格心理学
如果评选一份当下社会流行词语的排行榜,“心理学”一定能在其中名列前茅。书店中,一排排“心理宝典”摆在书架上,每一本都宣称能教给你职场、爱情或人生的制胜法宝;网络上,五花八门的“心理测验”等着你去点击,帮你认识“真正的自己”;电视里,形形色色的“心理专家”在各类节目中侃侃而谈,解惑人生,成为大众追捧的明星。看到这样的局面,作为在高校学习心理学多年的学生,似乎应为自己专业的火爆而感到高兴。然而,实际上更多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断裂和尴尬,因为大众中流行的“心理学”往往与心理学专业训练的真正内容相去甚远。似乎存在着两种心理学,上面所说的大部分可称之为“江湖派”心理学,而各大高校心理系传授和研究的则可称之为“学院派”心理学,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格格不入。
以性格问题为例,理解多姿多彩的性格现象是江湖派和学院派共同的追求,但它们采取的路数却大相径庭。江湖派的代表如九型人格、性格色彩学,乃至星座性格学、血型性格学,往往致力于提供一套简单易懂且易于套用的性格分类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大多建立在个人感悟和主观判断的基础上,有些甚至诉诸神秘主义。另一方面,学院派的性格心理学经过了早期的思辨阶段,却在实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和检验学说,并逐渐抛弃了性格分类的思路,采用量化的方式来描述性格。
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一种取向一定比另一种更优越,不过在当今社会的“心理学”语境下,江湖派的性格学说因其平易近人的优势而广泛流行,学院派性格学说的影响力却很少能走出大学围墙,非专业人士鲜有了解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有一些平衡的声音出现,将学院派的性格研究成果通过通俗的方式介绍给社会大众,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书完成的正是这样一种工作。作者村上宣宽是日本富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长年致力于科学心理学的普及,出版过多部科普专著。本书第一部分从上古时代的体液说、颅相学等学说开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到后弗洛伊德时代的百家争鸣,再到特质理论的兴起和大五人格的一统江湖,对于学院派性格心理学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完整的回顾;第二部分探讨了性格的成因,主要涉及先天-后天这一对经典矛盾,对于近年来性格遗传学和生理学的前沿进展也有所介绍;第三部分则探讨了性格在自尊、幸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性格对于各种行为的预测力。可以说,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学院派性格心理学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现状,可以帮助读者概览这一领域的全貌。
不过还是要先打个预防针:这本书不会送给你理解世事人心的万能钥匙,也不会对各类性格问题给出确定的答案。一方面,关于性格的科学研究刚刚起步,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书中的许多结论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更新。另一方面,性格虽然是人的行为背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实际上,许多研究表明大量的行为是由情境而非性格所决定的,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性格密码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必试图将书中的每一条结论都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上,而是着重体会一下学院派与江湖派在思路上的不同。学院派以科学自恃,科学的精华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得到这些结论的方法;知识会不断进步,科学方法则是这种进步的保证。性格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而捉摸不定的,如何以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二者之间的张力正是推动这门学科成为今日之样貌背后的动力,也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难能可贵地是,本书用大量篇幅对学院派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介绍,相信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一种看待性格问题的新视角。
王非
接受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的巨大变化
从编辑那儿接受本书的写作委托是在2008年1月左右。当时,《IQ到底是什么?有关智力的神话与真实》(2007年)一书已经出版,我正处于最安逸的状态。编辑希望能围绕广义的“性格”,对当今热门的话题进行讨论。这就相当于写一本曾经的畅销书——宫城音弥的《性格》(1960年)的现代版。
这真是相当令我为难的要求啊!这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写出来的。当时,我还接受了另一本书《心理学教会了你什么》(2009年)的约稿,那本书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所以我就先写了那本书,但是概述}生书籍并不好写。我写了将近一年,累得一塌糊涂。当我振奋精神着手写这本书时,已经到了2009年的初夏,本书的写作如预期一般艰难。最终,我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才写完它。
在此期间,我重读了宫城音弥的《性格》一书。学生时代我就读过这本书,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以畅销为目的,而是进行了认真的、学术性的讨论。不过很遗憾,在重读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所有的章节都已落后于时代,很多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学说和知识,如今都已经遭到了否定。
在性格的类型理论中,克雷奇默的分裂质、躁狂抑郁质、癫痫质十分有名,但在数据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如今已经被彻底否定了。这不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事记中也已经删除了有关克雷奇默的记载。宫城音弥的类推是建立在这个错误的类型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同样是错误的。
有关精神分析的理论,如今同样处于解体状态。只有完全外行的人才会相信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大部分现代心理学家都承认,精神分析不具备作为一门科学的资格。 教科书中经常会将类型理论、特质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并列进行介绍,但这种做法恰恰导致了大部分人的误解。现代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是站在特质理论这一立场之上的,这一立场发展到极致,就形成了大五性格特质学说。关于性格的形成,宫城音弥的立场是重视环境的因素。他基于被狼养大的野孩子这个事例以及弗罗姆和阿德勒等人的精神分析,认为育儿方式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如今已经证明野孩子的故事只是艺术创作,阿德勒的理论也已经遭到了否定。由于行为遗传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从数量上对遗传的影响力进行把握,并发现育儿方式的影响力百分比仅占个位数,即现代心理学已经完全从重视环境的立场转换到了重视遗传的立场。
对文化与性格,宫城音弥的论点同样是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唯心理论,没有可信的数据为基础,所以并不可信。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非常困难,所以本书只针对自尊、幸福感等个别话题作了详细介绍。
宫城音弥的介绍是以投射测验为中心的,但这种测试如今已被人们认为是缺乏有效性的、不可信的。关于心理测试的介绍,由于篇幅关系只能忍痛割爱,不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心理测试”都是骗人的》(2008年)和《修订临床心理衡鉴手册》(2008年)这两本书。
对半个世纪之前的书籍进行批判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然而这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获得了显著的进步,过去的书籍几乎完全丧失了可读性。时间的流逝太过残酷,这也恰恰衬托出这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所获得的进步程度有多么显著。
本书对现阶段心理学最前沿的成果进行了总结。通过阅读本书,各位读者就可以了解到与“性格”有关的从过去到未来的各种观点。说起来的确可以算是宫城音弥的《性格》一书的现代版。希望读者也能借这个机会,对已经落伍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