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中国开发区制度范式的专题研究。“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为企业优服务,为社会创福利”是开发区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为企业优服务、为社会创福利”是开发区的初心和使命。为顺应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发展要求,开发区制度创新、范式转型需要率先从理念、模式开始变迁,相应的制度结构应随之跟上。本书认为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开发区制度范式、创新模式应该从之前的“五个为主”向新的“五个为主”转型,即规则“表达”:从政策主导走向法律主导;功能定位:从“为经济而增长”走向“以自由看待发展”;管理机构“身份”:从国家行政主体走向社会行政主体;治理结构:从单一政府管理走向多元协作治理;开放模式:从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 作者简介 余宗良,江西广丰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自由贸易创新研究中心、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过全国人大财经委、中财办、国务院港澳办等多项中央以及数十项省市地方课题研究,并获得海南自贸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有专著、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多篇文章。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开发区模式已成为中国模式的重要一环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开发区 三、中国大转型的经济发展格局演化与中国开发区变迁 四、开发区的多样类型及本书研究样本选定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一、制度创新是开发区增长的根本 二、市场竞争规则是最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规则 三、“做对激励”的开发区 四、国家构建开发区减少了制度性运行成本和供给了适应性效率 第二章 规则“表达”:从政策主导走向法律主导 第一节 开发区制度实然“表达”:政策主导 一、立法相对滞后 二、政策主导 第二节 开发区制度“表达”政策化引发的问题 一、向传统体制复归 二、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三、弱势群体权利保障还需完善 第三节 开发区制度的应然“表达”:法律主导 一、我国开发区的法治探索 二、境外的开发区立法情况 三、我国开发区应是“法治规则下的选择” 四、开发区制度体系的构建设想 第三章 功能定位:从“为经济而增长”走向“以自由看待开发区发展” 第一节 开发区实然的功能:经济主导 一、国家对开发区的经济功能主导之战略定位 二、天生的经济单一使命:来自开发区元年的“经济身份”观察 三、“为增长而竞争”的开发区地方经济功能 第二节 以自由看待开发区发展 一、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 二、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观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观 第三节 和谐发展的探索:开发区功能的社会转型 一、开发区社会功能转型的功能需求和实践 二、开发区社会功能转换重心:从农民走向市民 第四章 管理机构“身份”:从国家行政主体走向社会行政主体 第一节 开发区管理机构是减少制度运行成本的制度装置 一、管委会应是有助于开发区先行先试的效率组织 二、如何理解管委会是开发区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节 开发区管理机构治理理念和组织体制的边际创新 一、开发区政府治理理念和体制创新的助推要素 二、开发区政府治理理念和体制边际创新的样态 第三节 开发区管理机构实然“身份”:国家行政主体 一、主流的国家行政主体 二、个别的社会行政主体认知 三、实然国家行政主体身份引发的主要问题 四、开发区管理机构“身份”困境之成因 第四节 开发区管委会“身份”正解:公务法人 一、公务法人概述 二、公务法人:开发区管委会身份困境的正解 第五章 治理结构转型:从单一政府管理走向多元协作治理 第一节 开发区单一政府管理 一、政府主导单一模式的特征 二、开发区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的样态 三、国外开发区治理模式简述 四、我国开发区治理中的渐进多元和协作 第二节 开发区协作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协作治理的分工理论基础 二、协作治理的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第三节 开发区协作治理的转型 一、政府治理:转变政府职能 二、市场治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社会治理:行业自治组织 第六章 开放模式:从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 第一节 开发区以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为主的实然阶段 一、开发区以流动型开放为主的表达与实践 二、开发区流动型开放偏向的主要问题 三、开发区契合于WTO规则 第二节 开发区率先向制度型开放转型 一、制度型开放的基本理解 二、开发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选择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