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没寄出的信
刘老师:
您好!我真傻,我知道今天学校开运动会,我本想趁着这次机会看看您和您聊聊天,可是我错过了这个机会。开始我想运动会是要开一天的,于是今天上午吃完早饭后,我并没急于准备出去。一直学英语到了九点多,其实也没学进多少东西。学校的大喇叭里不时传来《运动员进行曲》的乐声以及各年级组比赛项目的通知声。
我在床上歇了会儿,才去换衣服、梳头,心想要有个利爽的面容回到我的母校,去见我的老师们。接着我又鬼使神差地拉上一个以前的同学一同进了学校的操场,我原是想找她一起做个伴儿的,然而不知她对运动会不大感兴趣。
我们就在操场上溜达了一圈。我一眼见到了您,您坐在凳子上,和自己的学生正在逗一个小孩儿,那肯定是您前年生的儿子吧。我走上去叫了一声“刘老师!”您抬起头,先是犹豫了片刻,而后明白了我是谁。您马上说“坐”,顺手指着身旁空闲的凳子。那些凳子的主人们多数在参加比赛,或是给同伴助威去了。
“那是您的小儿子吧,多大了?”刚一出口,我就意识这么点小孩,应该问几岁了才好。那孩子此时正由老师的学生抱着在学走路,他要挣脱旁人的牵制一个劲地向前奔着,真好玩儿。
您问我今天是不是没上班,我忘了是否说自己还没有工作,只记得回答说“我们家搬到学校这边来了”。我还是站着,眼光和老师您一样,注视着不远处的孩子,没有再说更多的话。我想起身后还有一起来的女伴呢,也不能撇下人家好像就你自己一个来的似的。鬼使神差,我离开了您坐的这一摊,和女伴挽着胳膊转向别处而走出了校园,她想去书店看看。我怎么连句告别话也没说!我本可以说:“我是和别人一块儿来的,现在我家离学校近了,回来再来看您吧。”我彻底打算错了,我到底是渴望和您单独说会儿话,还是对此又有什么顾虑?
刘老师,七年来我一直对您怀着感激之情,思念之时却又好像有某种隔膜。
大约是九年前的暑假,这所新建成的中学大楼迎来了第一批中学生,那时我们作为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您大概也是刚分来的年轻老师之一,担任我们地理课的教学。
凡是当老师的,无不喜爱学习好的、聪明的学生。那学期头一次期中考试是全市统考,我得了99分,是全年级最高的。我也是从那开始在学分上崭露头角的。您可能也是从那时起才对自己这班的学生们有了较确切的了解,此后对我亦不乏爱护。我课余时,还和小微一起上您的办公室去玩儿串私门,小孩子自然都愿意看大人们屋内的摆设,对于一个老师仅有的办公家具就是桌子、椅子,我们往桌子旁一凑,看那上边堆着一堆书报纸张。我其实并没有注意那其中有本《……青年》的杂志,是您笑着,许是自我解嘲对我们说,“学生们进来,看见老师这放着征婚启事这种书影响不太好,是吧。”我们也跟着傻兮兮地笑了。
您最使我印象深刻的特征是有一副为教师这职业“专配”的清脆的嗓音,我喜欢这声音,跟喜欢您这人一样,真的。我不管别的同学怎样说。当然您原本不是教地理的,我记得您曾说过是您本应教历史,也许正因为包括这个因素在内等许多原因,有一次课上,讲到中国的人口时,您说:“我们国家有十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们可以引以为豪的。”我知道您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是国家、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我也知道在您像我们这么大时,曾受过“人多力量大”的思想的指引。我依旧是那么喜欢上地理课。
刘老师,也许对于别人来说是记不得了,但是我永远不会忘却七年前的四月底五月初,万物都在蓬勃发展,我的学业生活也正春风得意之时,连自己都好像不相信怎么能住进了医院。
我现在一直感怀的不是这事本身,而是有一天,当我在这家北京的医院病房闲坐着等家属探视时问到来之时,我是多么意外地看见父亲陪着一位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屋门口,那是我们当时的班主任张老师,要知道这是得从保定坐火车才能到这儿的啊。顿时我的内心激动、欣喜,还有无名之感涌了上来,我像是又回到可爱的学校可爱的同学老师中间。住院的滋味有的病友说像被关进了监狱,等待着的是医生的“判决”和今后耐心的“服刑”。这以前的每一天每一夜晚从精神的角度来说都是孤独地度过的,虽然先是妈妈后有爸爸经常来探视。张老师不仅带来了她自己一位班主任对她学生的关心和安慰,还拿出了同学们的来信。我边看边听老师叙述这些天班里的情况。当时学校正在开运动会,因此老师才有这个机会脱开身。张老师特别提到您,我的刘老师,您也想来京看我,不过张老师一走,班里的事不能没人管,您就在那几天当了代理班主任。
七年以后的今天,学校里又开运动会了,操场上参加比赛的早已不是最先人到这所校园那些孩子们了,而坐在跑道旁凳子上关注自己学生的依然还有您的身影。我原是想在今天去还一个愿,一个埋在心底很深的心愿。我想趁这个机会和您聊聊天,我想对您说谢谢您以往为学生做的一切。然而我又一次错过了机会。
初会齐齐两辫梢,似姐实为人师表,音容笑貌最可掬,故而常去贵处扰。谁知一别三四载,虽返故园时位改,偶在楼道相对过,却怕不识口未开。今日乔装去问好,操场熙熙亦找到,草草发髻成人母,一时心语何处跑?
刘老师,我在这里虽然说是给您写的信,可也许您永远也看不到,听不到我的心声,我为失去了一次次表白心声的机会而沮丧。
忽然我想起以前一首朱晓琳唱的歌,名字叫《父爱母爱》,歌中说:“我在这爱河中成长,将来也要以这种爱奉献给未来的一代。”我得到过您的关心和爱护,我得到很多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原不是为索取什么感谢词而做那一切的,况且也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来听。但我要记住这一切,默默地把我所继承下来的许多东西再同样献给他人——这可能是学生对老师的最好报答了。
——1990.4.21
P312-315
1.黄广新,小名、昵称、自称:新新、星星、☆☆、Star、☆。网名中,一帆、Yifan、野山楂主要用于博客和论坛;田园、Grace主要用于电邮;Apiddy主要用于QQ和BBS,等。
2.本书收入的内容出自著者日记、书信、文稿等手写纸质原件,此外电脑、网页尚存的数字文档也是重要来源。但因部分笔记、书信失落,一些曾用电子邮箱、QQ、MSN、BBS等没留下密码,或密码遗失无法进入,或因时间长,网页文字记录被删除,一些文字没法互相印证等原因,虽然整理编辑时做了多方努力,但仍留下了一些形式缺陷和内容不完整的遗憾。
3.为了保持著者作品的原貌和风格,编辑整理时以保留原样不作修改为基本原则。因此,85年以前的日记和随笔,那时著者年幼,文字表述能力有限,即使明确的错别字也予以保留,只在其后加圆括弧注,而对长大后的文字记录,其中的错别字、笔误、漏字等则作适当的修正。由于著者不是医学专业人士,对某些术语的使用可能比较口语化,不够专业,书中也未作修改,还请读者谅解。
4.因为著者文字散在各种介质中,多数各自独立,为了集结成书后从整体上有一定的条理层次,便于阅读,整理时分设两级或三级篇名。其中,多数篇名是原著有的,例如《日记》、《博客》、《主题帖》、《真的爱你就啃草莓》、《长恒牙的年龄》、《而立之年的界碑》、《我们的幸与不幸》等;少数篇名是编者增补的,增补的方法,一是从文中提取原文词句,例如《我和她有缘》、《我文静吗?》、《与其》等,二是根据内容增补适当篇名,例如《随笔》、《嫩芽小诗11首》、《成长三阕》、《西安影像》等,或者是两者结合,例如《家庭三原色》、《今天我当家》,等等。
5.血液病家园/论坛是著者生病期间上网常去的一个网站,编者经过很多摸索最后才经网站主持人的帮助和指点进入著者的网页,获得很多珍贵信息;编者也是在网友的帮助下才知悉并获取著者在新浪网上的博客;在收集著者与网友在其他渠道的交流信息时,例如电子邮件等,也得到过网友的许多热情帮助。凡此种种对编辑完成此书都有很大帮助,在此特对这些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6.血液病论坛上原有一个“休闲茶舍”版块,后知早已关闭,著者在该版块里的文字信息全都失落了,只在家用电脑里发现著者在该版块里的两个话题:《我赚钱了,赚钱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和《孤单时去听歌》。前者比较完整,于是整理后就把它还放回第四篇纵情论坛的主题帖中。后者,只有著者的五小篇文字,没有网友互动交流的记录。但单独看,五小篇文字也还相对完整和独立,于是便也收入书中,而列入随笔。
7.一些注释性文字,除“编注”是编者所加外,其余的“注”、“源起”、“尾记”等均为著者的自注,而博客部分的“评论”则是网友对著者博客的跟帖评论,或者是著者对网友评论的评论。
8.凡注释性文字,包括著者的自注;凡一切非著者原著文字,而是成段成句的引用文字,收入时均作小半个字号(小五)处理。但书的前言后语和“友情往来”中即使不是著者的文字也视作主体部分,不作小字号处理。
9.书中内文的摄影凡未另署名者均为著者作品。
10.著者自幼爱好音乐,博览群书,文稿中亦常有摘抄,以表达思想感情或说明语境,彼时并未想到今日出版。由于家人精力有限,出版时未能一一联系相关著作权人,征得许可,深表歉意。如相关著作权人有任何意见也请通过后面给出的电子信箱联系。 11.全书所集内容涉及著者亲人、师长、同学、领导、同事、朋友、网友、病友,有些地方还直接使用了他们的名字和文字、言论等。因此,如因著者一时一地的言论,或因编者在使用材料时没能一一征询意见,有不妥甚或有冒犯之处,敬请原谅并批评指正。pid02@163.com是著者的一个电子邮箱,现由家人继续使用,凡希望联系者均可通过此邮箱联系。
内容提要
我永远的追忆(代序)/1
爱在天地间/1
野山楂自题/7
黄广新印/8
第一篇 博客/9
如果·生/9
三月里的小雨?/11
小雨变小雪,十五月儿圆/11
几天来的断水账/13
春分记事/14
双休日/15
音缘/15
姥姥家的海/17
今天开始飘毛毛了?/21
春雷滚滚/22
CCTV电视舞蹈大赛观感/23
采桑子·云春道秋皆有缘/24
劳动节有感/25
立夏前后/26
真的爱你就啃草莓/27
姥爷慢走/28
六月的怀念/29
苦夏来了/30
家驹的生日我的痛/31
声声串串/32
二节合一/33
香港十年?二十年……/34
回归·歌声/35
回归日 /36
七日七断想/37
两洲杯印象/38
赏花添叶/39
丁亥年七夕节/42
这叫什么花?/44
秋分记事/45
流浪也是一种选择/47
女足世界杯印象/47
城市之间——之一·我到过的最北城市/48
重阳纪事/50
城市之间——之二·我最想去的内地城市/51
第二篇 日记/55
1980—1982/55
1984—1991/61
1992—1994/135
1995—2003/211
2005—2007/241
2007.12.0l 12.31/251
第三篇 随笔/267
嫩芽小诗11首/267
谁是创奇者? /272
我也是珠江儿女/274
家庭角色/274
历史事件——历史的古董/277
家庭三原色/279
如果有一天/285
趁着还未“成年”/286
别这样看我/288
难言的心酸/288
我的一个小朋友/290
我也叫新新/294
人生之梦/296
我佩服那种顽强斗争的精神/297
我看电影《红楼梦》/298
我一定也把你的倩影留下来/299
奇迹是这样发生的/301
我又握紧了笔/303
噢,原来如此/304
我文静吗?/305
我又想起席慕蓉那个故事/307
万籁俱寂就是天语独鸣/308
开始飘杨絮了/310
一封没寄出的信/312
风是在向哪个方向吹? /315
不灵巧才能称得上是“父”爱/317
带着美好的回忆,向前!/317
还有柔风和温暖的阳光/321
足球的世界,世界的足球/323
成长三阕/325
你总是让人出乎意料/328
年轻有多好! /329
曾经拥有过/331
长恒牙的年龄/335
我是一只小小鸟/337
与其/339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339
啊!这座围城……/341
我读鲁迅一呐喊、彷徨与希望/343
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344
西安影像/346
开卷未必有益/361
生命总是在运动中/363
有意还要有效/365
谈谈心诚则灵/366
认识繁体字/367
从对症下药谈起/368
实践与理想/369
重逢/371
做音乐/372
灾难的价值/373
推销员的启示/374
启事?启示? /375
我的那串“胡萝卜”/375
好书的悲哀/377
追忆过去/379
教师也“悲壮”/382
被选择的等待/385
真正的藏书家/386
意想不到的收获/386
作茧自缚的意义/388
我和她有缘/389
人生的态度/391
实践出真知/392
回家/393
想象的空间/395
社会角色/397
一九九六再继续/399
我与书——读书、藏书二三事/400
半边天/403
飞了/405
感悟/406
写作——拯救自己的灵魂?/407
班长本色/408
彼此的祝福/410
生命的轮回/411
请再次激励我/413
记住他人的名字/414
我的老姨姥/416
沁园春·大连/418
我的一九九七/419
自考就这样结束了?/420
寻找家园/421
女人是一本书?/423
“泰坦尼克号”随想/424
今天我当家/426
与祖国同行/426
如果我是一个教研员/428
我难忘的五一/430
梦想可以被打破而渴望永在/433
而立之年的界碑/439
如梦令·下够!下够!/443
音乐升华人生/444
父女对话拾零——之一·意识流与链接/446
父女对话拾零——之二·革命就是请客吃饭!/447
父女对话拾零——之三·老舍的文化观,传与不传/448
父女对话拾零——之四·要两难作品,不要两难生活/449
借黑客帝国与父辩/450
死了与活着/452
无意识——之一·祸不单行/453
无意识——之二·怎样的牵手?/454
无意识——之三·重新体验/456
大海,我的故乡! /457
我来到了青藏高原/458
我们说/458
孤单时去昕歌—一之一·铁血丹心/460
孤单时去听歌——之二·放心去飞/462
孤单时去听歌——之三·大海/463
孤单时去听歌——之四·笔记/464
孤单时去听歌——之五·飞翔/467
第四篇 纵情论坛/469
一、主题帖/469
1.我爱世界杯——生命之杯/469
2.今天是父亲节,向包括我老爸在内的所有父亲们致敬!/478
3.我赚钱了,赚钱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480
4.我们的幸与不幸/482
5.Yifan笔记/487
6.移植配型及输血问题种种/512
二、回复帖/526
1.风雨求治路/526
2.我们这样活在世人眼中/529
3.儿子你在天堂还好吗/534
4.走进冬天/535
5.论坛人气不高了/537
6.战士是两年前在中国白血病网那个白血病战士吗?/538
7.胃口很差只想吃清淡的越来越苗条了/539
8.对于感冒的理解+实践/541
9.感谢战士飞儿爱凡/543
10.向专家请教骨髓移植的问题/543
11.我的气话/544
12.西芹的心情随笔/545
13.欢迎你?不欢迎你!/546
14.这样的爱情让人心痛/549
15.在我重病期间他却走近了我/550
16.关于强迫症/552
17.遗传问题/552
18.如果移植后身体恢复正常,可以考大学或研究生之类吗?/553
19.移植后哪些东西不能吃?/554
20.菜汤疗法(五行汤)/555
21.偶尔一次染发会对疾病有影响吗?/556
第五篇 亲情家书/557
一、给妈妈的信(之一、二)/557
二、给姐姐的信(之一~三十二)/561
三、给姨的信(之一~七)/675
四、给表妹的信(之一~五)/695
五、给堂妹的信/707
第六篇 友情往来/711
一、学友的真情(之一~五)/711
二、收获的感动(之一、二)/721
三、患难知音间(之一~十八)/725
第七篇 永远的亲情/803
广新遗嘱/803
阿威姐:别吾妹/804
华姨:明前感怀/805
广新爸:感受中秋/806
二舅:絮语无声/807
阿威姐:咱俩的悄悄话/808
广新爸:惦记/810
星星墓碑/811
附录一 已发表作品一览表/813
附录二 《红楼梦》读注/819
附录三 字画作品选/825
编后语/833
我永远的追忆
我祖籍广东化州,十九岁离开父母北上天津读书,五年后大学毕业去北京工作,再五年,离北京去保定,中问曾调广州,后又回保定直到十年前退休。可以说我这一生是居无定所,业无大成,平淡得如同一捧清水,没有什么值得回忆和纪念的。可2007这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失去了亲爱的小女儿广新,我悲痛欲绝,不能分秒忘怀,成了我永远的追忆。
后天就是广新儿的冥诞周年忌日,也是我的受难周年纪念日。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人间春去冬来已一圈,天上是何年?许多亲朋好友都劝我忘却痛苦,重拾生活。可理性上应该忘却的却恰恰是感情上忘却不了的。“分享阳光,分担风雨”那句天气预报的导语给我梳理了思路:我分享着大家的阳光,大家分担了我的风雨,把我的苦难敞开,作我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小女之殇
2005年小女广新在南开读研期间发病,在天津、北京两地住院医治无效,回到保定从长计议,2006年春决意冒险闯关走干细胞移植这条路。先是家姐配型不理想,接着在中华骨髓库里连找了八个志愿者,才终于在2007年10月找到理想的配型。
11月30日,经过反复检查,北京医生接受住院。我和广新都表了态并在医生问询单上签字画押:认可风险,住院移植!
这天,在女儿准备带进移植舱去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留下了我对女儿的期待和鼓励:
“广新:今天下午你就要进移植舱了。进舱是炼狱,也如涅檗重生。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咬咬牙过这一关,我们的未来就是美好的。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待。正是: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进舱前需要理掉头发,女儿从容镇定坐上理发椅。理发师是一个小伙子,听我说过要求后,他一缕一缕地从发根上把长发推下,我在旁一把一把地接过女儿的头发,我要给女儿好好保存它。注视着镜里的女儿,我和妻心里都有一番说不清的滋味,过后妻喃喃地说:理了头发,跟小时一模一样!
晚八点,按约定我们准时到医院,护士接女儿进去,我冲女儿背后说:“新新勇敢!”在护士的帮助下,先沐浴后护送人住病房。在女儿路过护士站过道时我和女儿隔着厚厚的玻璃大门相视打手势,心内千言万语没有一句话。我俩各自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相约:胜利属于我们!
女儿的移植按程序进行,将近一个月过去,应该说大体正常,在预期之中。可到12月30日,长上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又下去了,这时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一次笼罩着我。上午九点多,护工用女儿的小灵通通知我,医生让我马上到医院,我忐忑不安。下午五点半有我们的探视时间,这天,探视视屏一开,见女儿已戴上了呼吸罩。我知道,近日女儿血氧低,昨天医生本来要给她上呼吸机,可她拒绝了。医生找我商量,我说,尊重女儿的意愿,我知道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尊严,所以只好戴了这种方便好接受的呼吸罩。在视屏里她看见我,忙跟我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没法和我说话。咳嗽不断,一咳就吐,吐出来的是痰和鲜血混合的红红血水。体力不支,手有些发抖,斜靠在床头上,胸口急促地一起一伏,张着嘴费力地喘着大气。看着女儿这样受罪,我心如刀绞,这时我有些后悔:不该送她进舱做移植了。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悔也来不及了,我只能也向她摆摆手,示意她尽量保持平静,别说话,那样会省点力气。我愣愣地坐着,眼睛盯着近在咫尺,似乎伸手可触而又远不可即的女儿,我揪心,正在受难的亲爱女儿!就那半个小时,对于我,就像是过了一个世纪,极大的煎熬。
又过了一宿,熬到了2007年12月31日的凌晨。早上五点我起床,妻照往常一样为女儿做好早餐,我带着,六点急步匆匆赶去医院。还没到医院,我手机铃响,一接是医生,问:你在哪?快来医院。一听,我更急,一脚高一脚低地赶到医院。到了病房门口与医生联系上,被告知:正在抢救。我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在病房门口的楼道里不停地来回走着。
近八点,病房门口开开,主治医生从里面出来,我迎了上去,从他严肃的脸我已全明白,他低声说:没有抢救过来,你女儿没有了,七点五十分。这年是农历(丁亥)猪年,正是女儿的本命年。
我傻傻地呆了不知多久,忽然明白:女儿在等着我。于是,我找个角落给亲戚朋友们拨电话,请他们赶紧到医院来,帮我为女儿送行。
北京的、天津的、保定的,我们的亲戚、朋友,女儿学校的领导同事,上午十点后就陆续赶到。我拿定主意,在太平间的外过厅,我们要一直守在女儿身边,不让女儿再经历孤单寂寞,不让工作人员把我们女儿推进冰冷的冰箱中再受一次罪。先把能办的事都办好,只等广新家姐一到,就在今天隆重体面地送我广新儿上路。
也是巧,广新家姐几天前定的,当天,就是当天,要从广州飞北京,来医院看望妹妹也兼着办点公事。直到下午四点我才跟她联系上,我催促她赶紧来医院,可并没告诉她妹妹的变故。她肯定没想到这一趟竟是与妹妹的诀别。世事就是如此的残酷!
下午五点多,灵车起程奔北京东郊火化场,夜将十一点,我从火化场接回广新儿的骨灰盒。到北京住院,我领着来的是一个大活人,现在我抱回的却只是一捧骨灰。天呐,我的儿,怎么这样惩罚我?!一路上,我一滴一滴的泪水洒落在女儿骨灰盒上。回到了我们在北京的暂住地,我轻轻地把女儿的骨灰盒安放在我们的床头边:我跟广新儿又这样亲近地住在了一起!
二、入土我不安
2008年1月5日,我和广新妈妈、天津两个姨一个舅,一行五人,从北京上火车取道烟台,护送广新的骨灰回威海安放。火车正点于早上六点三十分到达烟台,威海广新表弟带人开车来迎接。一个多小时后车到威海,正是日上中天之时,我们一行簇拥着护送广新直上威海南山。威海的两个姨父、两个姨、两个弟妹,还有其他亲戚等众人正在迎候广新的归来。广新家姐发来送别悼文,网上订送了花篮。
按照传统仪式,我把广新的骨灰盒缓缓地放入灵龛中,我和广新妈首先撒下第一把威海家乡南山土,一片抽咽哭声中,众人为广新培土成坟,并为广新的灵魂超脱安乐复生而祈祷。期间,我念诵了给广新儿骨灰安放仪式的悼词。
之后,我心犹不宁,想女儿,恨自己,万千头绪理不清,遂成《哭广新儿一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烈火炼丹留铮骨,葬儿于南山。
置家外祖地,为守爱女度残年。
天上星亮晶晶,星星知我心。
缠闹“抱抱”嗔嗔态,娇儿音容犹在前。
春去秋来得长成,多才多艺注华年。 小小土坟生死界,儿却为何在父先?
捶胸顿足肝肠裂,缭乱思绪理还乱。
来时匆匆去更匆,我不问大地问苍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壮士荆轲负燕国太子丹的重托辞别时的一句豪言。荆轲去咸阳刺杀秦王的宏愿没有达到,壮志未酬身先死。我们收拾行囊领广新儿离开燕国的故地保定,去北京做移植,明知前程艰险,绝不止步不前,也带有同样的悲壮!
广新小名新新,昵称星星,所以,星星就是新新。
广新出生那年头讲突出政治,厂里要响应上面号令组织“野营拉练”。广新妈产期将临,我提出缓一期,暂留家里照顾产妇未获准。好在两位同事老大姐心细,头天晚上把广新妈送进了医院。就在那天,1971年2月20日,农历辛亥(猪)年一月二十五日的凌晨四点,正是值班医护人手最少之时,当护士知道广新妈要生产时有点慌,手忙脚乱都有点来不及了,一边忙冲广新妈喊“忍住!忍住!”一边去准备接生。还未等准备好,我们的小家伙就急不可待地给这个陌生的世界打了她第一声招呼——哇哇的啼哭声,所以是“来时匆匆”。
后来信息传到我们的拉练队伍,有同伴说我:“给女儿起名叫‘拉练’吧。”说者多的是调侃和讽刺,而听者多的是无奈和心酸。不管怎么说,那年因添了一个幸运小猪,还是给我们家带来许多欢乐。
“去时更匆”就是不堪回首了。生与死那两重天似乎就那么一瞬间,可爱的小女她竟没给我留一点回旋余地,慌得我不知如何是好,措手不及!
三、守望麦田
小女广新,是年三十六,风华正茂,十多年工作开始了收获季节,已在国家、省部和地方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刊物上发表独著、合著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琴棋书画、体育音乐都有所好,凡兴趣所及,也多有心得趣味,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期望。我深为有这样一个女儿而自豪,她是我平淡一生最大的成就。
不幸女儿广新英年早逝,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我悲愤欲绝。“悲欢离合常有事,天地无理儿早殇”!那一刻,我决意:“千里移居为守儿,今生留下不了情。人无牵挂逍遥行,儿在哪里哪是家。”于是,威海注定就是我的家。
我的感情,我的追忆,都沉淀,都寄托在了威海。威海啊,我的守望,我的麦田!
广新爸
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
(2008.12.17)于威海
黄广新编写的这本《野山楂的海阔天空》讲述的是一个走过欢乐,走过苦难,跨世纪走过三十六个春夏秋冬的七零后大女孩的生命历程。六岁插班读小学,小学四年跳级考入初中,十二岁读初二时生病休学,此后养病读书,读完了初中、高中,直至圆了大学梦。拿到大学专科毕业文凭后有幸进入学校当了老师,并继续在高自考道路上读书、学习,从不满足、止步,学完英语大专和本科课程,取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十余篇学术论文,正信心百倍地向更高目标迈进,不料在带职入南开大学读研深造时发病,最后倒在了手术隔离舱内。小名星星的她就如一颗闪烁天穹的星星,不幸陨落了。
《野山楂的海阔天空》采用著者博客、日记、随笔、论坛聊天、书信等原著文字和形式,叙事抒情,亦诗亦文,图文并用,“云春道秋皆有缘”,信手天成,自然本真。几十万字遗笔,再现了著者对个人成长、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追求学业事业成功、积极向上的精神,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友情、豁达对待生死的情怀,是冥冥中的天语独鸣,是苍茫大地上的一曲生命悲歌。
黄广新编著的这本《野山楂的海阔天空》采用博客、日记、随笔、论坛聊天、书信等形式,讲述了一个走过欢乐,走过苦难,跨世纪走过三十六个春夏秋冬的七零后大女孩的生命历程。它再现了作者对个人成长、家庭和社
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追求学业事业成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友情、豁达对待生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