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梦山书系
分类
作者 茅卫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一书内容大部分由作者茅卫东关于家庭教育的博客文章汇集而成,分为“心态篇”、“误区篇”、“方法篇”、“挑战篇”四个部分。从为人父母者所熟悉的场景和心态入手,触及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诸多家教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家教原则和方法,力求有效地帮助爸爸妈妈们减轻育儿焦虑,学会用平和的心态、恰当的方法与孩子相处,并与孩子一同成长。

内容推荐

茅卫东编著的这本《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的重点是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如何与孩子交流相处让他以后待人时充满友善和热情,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

本书帮助爸爸妈妈们减轻育儿焦虑,学会用平和的心态、恰当的方法与孩子相处,并与孩子一同成长。

目录

内省篇:不是孩子惹的祸

 父母居然成祸害

 这些话让孩子很受伤

 不是孩子惹的祸

 你的孩子是“厦大”的吗

 坏的岂止是饭碗

 陪孩子玩,但别玩孩子

 “跟屁虫”是训练出来的

 不该邀宠,更别挑拨

 吃自助,别撑着

 不要把孩子比下去

 孩子不是来给父母脸上贴金的

 养儿养女为什么

 大人尚且难为,何苦为难孩子

 应该谢谢孩子

 请不要为自己开脱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容易教吗

 遇到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没招了

 千万别自降身价

 你的孩子这么特殊吗

 放下自己的确很难

 早知今日忧,不吃明日苦

 谁说易?谁做难?

 你是那个叶公吗

 其实是你不想变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知道不等于懂得

 成长首先是一种痛

接纳篇:孩子不必像父母

 可记当年无赖时

 期待为什么成了鞭子

 儿女自有儿女命

 差不多就可以了

 孩子是别人家的好吗

 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孩子为什么要像你

 短板不一定非得补

 不爱说话也没啥

 嘴硬的孩子心里慌

 没妈的孩子也长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

 重视孩子的归属感

 让孩子自己承担点

 孩子为何突然不懂事了

 《葵花宝典》,这个真没有

 提醒,不教育

 与孩子一起成长

 没有最好,满意就好

影响篇:把盐化在汤里

 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靠你了”还是“看我的”

 应该有规矩

 让会哭的孩子没糖吃

 把盐化在汤里

 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的自信是别人给的

 重要的是能让孩子露一手

 什么是最好的批评

 “还要我说多少遍你才能记住”

 “才说了几句他就嫌我烦”

 遭遇小孩子的威胁

 子嫌母丑怎么办

 孩子会嫌你穷吗

 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

 怎样让孩子乖乖吃药

 孩子怕黑怎么办

 老师混蛋怎么办

 怎么替孩子出头

 没什么别没朋友

 给孩子适当的决定权

 可以让孩子“个”一点

 早早为孩子“单飞”做准备

 什么才是最好的

 作后盾,不当前锋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十条原则

后记:在孩子出生前就学做父母

试读章节

吃自助,别撑着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一点,适用于学校教育,同样也适用于家庭教育。

有的爸爸妈妈热衷于教孩子占小便宜:购票时让孩子缩着身子以便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带孩子到办公室打长途电话;从单位拿点纸张笔墨供孩子学习用更是常有的事;吃自助餐时不但鼓励孩子挑贵的,督促孩子多吃点儿,如果能够偷拿点食物出来更是美事……

是这些爸爸妈妈缺钱吗?或许有这个因素。但据我了解,很多爸爸妈妈并不差钱,也并不真的是要省点钱,倒像是一种习惯,似乎觉得这样做很有成就感。慢慢地,教孩子占小便宜也成了这些爸爸妈妈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一旦有这样的机会就不会放过。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家庭教育,自然是“近墨者黑”,觉得占点小便宜天经地义,理当如此,哪个不这样哪个就是脑子进水。

这种占小便宜的行为自然不仅仅存在于家庭教育中。事实上它简直就是国人的一个标志性行为。多年前看到一则报道,说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打投币电话有一绝招:先把硬币穿个小孔,然后拿一根细线系住,打电话时投进去,打完了再把硬币拉出来。这事后来被人知道了,自然很丢脸,不过国人普遍爱占小便宜的行为似乎并没有因此绝迹。

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花了不少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结论是:这首先不是个人的品质问题,而是因为过去我们太穷了,但这还不是最本质的问题,真正要命的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除了占点小便宜,或者得到某个大人物的青睐(这种机会太少太少,付出的成本其实很大),我们几乎没有其他能够让自己过得好一点的办法。说白了,国人这种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其实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然。

制度是人定的,制度反过来也会塑造人。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就了国人普遍爱占小便宜的习惯,更培养出了一种扭曲的心理和认知。而这种扭曲的心理与认知一旦形成,就不会因为制度的变革、个人经济状况的改善而自动矫正。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现在并不穷,可他们还是习惯占小便宜,甚至热衷于占小便宜。更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还把这种习惯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以为这是在教孩子适应社会。

必须再强调一下,我不认为爱占小便宜是个人品质问题,或者说品质问题只是一个表象,它其实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是一段痛苦历史的心理延续,而且依然有它存在的强大的现实依据。

这是一个很大的论文题目了,我不想把这篇小文写成一篇社会心理学论文,不过现在我的确很想说一说我在之前的博文里一直没有明说的一个观点:如何教育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爸爸妈妈们自己的意愿。很多爸爸妈妈其实自己也弄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教孩子,他们会说:“教育孩子不是一直都这样吗?”“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啊!”“书上这么说的啊!”而能够真正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爸爸妈妈,似乎并不太多。

有点扯远了,回到爱占小便宜这个话题吧。

如果哪位爸爸妈妈还需要甚至是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善家庭生活,我觉得他(她)有理由继续这样的行为,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有谁觉得不应该这样教育孩子,那最好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自己的钱然后递过去。当然了,如果读了我的这篇博文,以后开着车带孩子去吃自助餐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吃偷拿,那恐怕这位爸爸或妈妈也真没治了。

毕竟,孩子一旦养成了爱占小便宜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孩子也就毁了。

博友评论

苔米花开

爱占小便宜,国人真的是挺习以为常的。许多人哪里意识得到呢?

宋法永

带孩子吃自助餐时,孩子从不管价值只管好恶,在孩子的眼里螃蟹、大虾的“价值”远不如她喜欢的小点心、各式各样的零食!

人都是一样的,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总有差别:我吃自助餐前都告诫自己要有风度要有出息,但是每次都撑得不行。只好减少吃自助餐的机会,远离诱惑也是自我保护!

轻歌晓唱

这是国民的劣根性,不止一个人有,很多人有,甚至可以说个个都有,只是因为修养和面子让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

李玲玲

赞同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孩子的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但不认同“别带孩子吃自助餐”的说法,其实孩子的很多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就是要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培养起来的。大人的身教和引导才是重要的,呵呵。

爱着小雨

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应该转变一下。

heping

这一代孩子已经毁了,你看现在有多少让父母老师头疼的孩子。占便宜会养成强大的自私自利的习惯,不会顾及他人,以至于也不会顾及师长、父母。不知何为孝,何为尊重,何为关爱,自己舒服就是唯一的标准。哪是一个不吃自助餐就能解决的问题啊。

P29-31

序言

这些谈家庭教育的文章,其实大多在2010年上半年就写出来了。当时发在自己博客上的“家有儿女”栏目,不断有博友跟帖说读后启发很大,有的还推荐给同事、朋友、学生家长看,或者把我的博客链接到学校网站。这些文字里,既有我个人童年、少年成长的生活体验,也有我作为一个父亲的家教尝试,还有我对邻居、同事和朋友们的家教方法的观察和思考。

2011年和2012年,我先后出版了两本教育书籍,经常有朋友问:你的那些“家有儿女”挺好的,出版没有?于是下决心重新整理了一下,将之分为“内省篇”、“接纳篇”和“影响篇”三个板块。“内省篇”分析了很多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常见的不正确态度和不恰当方法;“接纳篇”通过具体事实提醒年轻的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影响篇”则谨慎地介绍了引导孩子的一些具体做法。我相信,这些千字文能有效地帮助爸爸妈妈们减轻育儿焦虑,学会用平和的心态、恰当的方法与孩子相处,并与孩子一同成长。每篇文章后都附录了部分博友的评论,在此,向所有光临我博客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接下来,我要非常郑重地告诉大家我的一些个人情况。

我现在是一名普通的职业学校的教师,我的儿子随他妈妈生活,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正在我任教的学校就读。我所在的学校有四百多名教职工,孩子在职校就读大概只有我一人。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再往下读就是浪费时间,那我们就是无缘之人。

哪位读者若有这样的不屑很正常。一位曾经的朋友,在网上也是颇有人气的特级教师、校长,向许多人提出过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一个连自己的婚姻都维系不了的人,大谈家庭教育,据说还编了什么相关的书籍,靠谱吗?”那一时段我恰好没有上网,看到朋友发来的手机短信才发现自己成了最后知道消息的那个人。登录QQ,只在一个不太活跃的教育群里看到另一位朋友、广州的邝红军回复:“也许不靠谱,也许死过之后知道怎么活,可能更靠谱。”

我以为,这些谈家庭教育的文字到底靠谱不靠谱不全是由文字本身决定的,还与读者的阅读期待很有关系。如果有读者看到“职业学校”、“婚姻破裂”这样的字眼,就认为这本书毫无价值,坦率地讲,他们也不是我期待的读者对象。这不是一本教年轻父母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上哈佛读剑桥或起码也要进清华北大的书,也不会教你如何让孩子成为领袖型人才、成为商界精英或者干脆培养成科学家发明家。这本书不谈这些,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不用看这本书。

我写这本书,是想告诉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你们为孩子的教育上火、为孩子的前程着急之前,应该先静下来考虑一下: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错?很多时候,与其说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如说首先应该重视自身的心态和观念。

这本书的重点是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如何与孩子交流相处让他以后待人时充满友善和热情,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

我一直以为,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方向永远比方法更重要。方向错了,再好的方法也无非是在南辕北辙的路上跑得更快,而跑得越快,错得越多。

那天,我对邝红军说:“等这本书出来,我会把你们这段对话放在书的前言里,稿费没有,送你书!”邝红军的孩子还小,当爸爸的借鉴参考一下朋友的经验和教训,不是坏事。

邝红军说:“好!”

后记

在孩子出生前就学做父母

一则笑话——

孩子对妈妈说:“妈妈,其实我们两个是一般大的。”

妈妈说:“你怎么和妈妈一般大呢?你是妈妈生的哦。”

孩子说:“你是生下我才当上妈妈的哦,所以我们是一般大的。”

也有别的版本,“妈妈”改为“爸爸”,效果一样。

不少父母,好像的确是在孩子出生后才开始在自己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当父母的。比如,怎么给孩子换尿布(现在多改用尿不湿了),怎么抱孩子,怎么给孩子喂奶(不只是母亲要学,父亲也得学如何洗奶瓶如何泡奶粉煮牛奶什么的),孩子发烧了怎么办,孩子半夜老哭怎么办……这些事,学早了也没什么用,孩子出生以后学也不晚。但有些事,最好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有所准备。比如有不少夫妻很有远见,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实施早教计划,给胎儿听音乐,与胎儿对话……有的夫妻甚至在没有怀孕前就已经戒烟戒酒早睡早起为怀上健康宝宝做准备了。

这都很好,很有必要。还有些事,甚至可以做得更早。比如,想像一下将来有了孩子之后,谁来照顾孩子?自己哪些生活方式得有所调整?虽然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对很多家庭来说不小,但做好为人父母的心理准备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有的小夫妻,孩子出生后却后悔了:我自己都没有玩够呢,怎么就有了孩子?这种情况,是应该尽可能避免的。

有了为人父母的心理准备,才会心甘情愿、有条不紊地为将来宝宝的出生做准备,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准备,更要有家庭教育方法的准备。向自己的父母、同事取取经,看看育儿网站,订阅幼教读物,购买一些家教书籍,这些是成功家长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应该做好的功课。教育优先发展,国家做起来很难,那就在自己家里,先对自己实施起来吧。

或许,有的爸爸妈妈看了会郁闷,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说这一堆不全是废话嘛!我现在头疼着呢,孩子才屁大一点就已经喜欢上别人了,怎么办?可能也有父母说,孩子要上高中了,却一点没精神,整天无所谓的样子,急死人了!呵呵,具体问题是无穷的,而且一种方法对这个孩子管用,换一个孩子未必有效。所以,我在这里以及其他文章所强调的其实不是某种技巧和方法,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人父母的基本态度应该如何。比如这一篇,如果有人看到标题就觉得对自己没有用,那显然是没有明白我的真实意思——我想说的是,为人父母,要有提前为孩子着想的意识,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总是让孩子推着你、逼着你往前走,为人父母的你应该主动地想在前面、做在前面。

你,做到了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