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陈晨、邓爱民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广昌资溪卷)》为读者讲述了江西抚州东乡县的民间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广昌资溪卷) |
分类 | |
作者 | 陈晨//邓爱民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陈晨、邓爱民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广昌资溪卷)》为读者讲述了江西抚州东乡县的民间故事。 内容推荐 陈晨、邓爱民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广昌资溪卷)》是东乡历史上一部最全面、最真实地囊括民间故事的文献。《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广昌资溪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是一部充分反映东乡人民思想、观念、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原生态民间故事集成。 目录 广昌卷 传说 人物传说 解缙的传说 解缙妙对朱元璋 鳃缙巧对曹尚书 赖巽的传说 罗园秀才的传说 芭草陂 斩蛇嘴 躲雨 人心不足 邱邦士的传说 风物传说 何文渊与金坑 刘秀峰与汉王岩 洛阳桥 龙凤岩的传说 升筒石 溜头亭的来历 千僧寺和洪水坑 广昌通心白莲的传说 巧莲与通心白莲 杉木大王 尖峰杉王 元宵节的传说 故事 幻想故事 老鼠、猫、狗的来历 鹧鸪叫声的来历 鲁班与风妖 三个仙人喝酒 鱼脑道士变法 生活故事 屠夫赎罪 两个社官 吃狗屎的“菩萨” 小和尚和小尼姑的姻缘 说谎仔的故事(一) 说谎仔的故事(二) 守老婆 “赵钱孙李”解 柳条穿鱼 刘三哥 钱财与仁义 寡妇告状 曾花子 行酒令 一女许三郎 癞痢仔栽禾 笑话 资溪卷 传说 故事 笑话 非己之财 狗和猫的故事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新姑爷上门 三兄弟 守庙老子 对诗娶妻 缺口饭碗 圆梦 小孩童争祠堂 颟顸仔做客 赏月作对 卖香屁的故事 笑话 讨食 痨精 拜寿 死了外甥怨母舅 赶考问路 报灾情 后记 资溪卷 传说 人物传说 李觏四梦之传说 仙授“棋”梦一代文鼎诞世 仙赠“书”梦珠玑佳文泉涌 仙命“诗”梦怪丽佳诗琢就 仙托“晤”梦知县建祠有报 李觏的传说 智斗恶僧 解梦消愁 巧对晏殊 高徒曾巩对下联 以诗换酒 一字之师 解缙的传说 天灾减粮 奸臣吃屎 解缙之死 张天师的传说 张天师向山野道士认错 张天师法降白果精 江拐子的传说 江拐子埋爷梦想做皇帝 江拐子造反 罗汉秀才游资溪 王彦章和李星孝 陈友谅戏妻 丁步曾幼年对对 麻糍蘸墨 饶廷直尸解成仙 罗汝芳遨游云林山 王知县力争免漕粮 风物传说 龙潭脚印 湖石的由来 大觉岩的传说 大觉岩的来历 油泉和米泉 神仙读书岩 和尚背女石 桥墩的传说 高阜七层塔的来历 “双门石”的由来 首乌精与出云峰 金鸡岭 “穿房石”的传说 长塘与皇娘 诸葛亮与沉鼓潭 马头山名字的由来 赤境桥为何叫“吊颈桥” 白水醉的由来 为何“清明要明不得明” 鲤鱼山上的“金狗仔” 井的由来 鹤城的来历 皇娘山的来历 大觉岩题联 动植物传说 香菇的祖师爷 蚂蟥从何来 “老人竹”从何来 香菇场的忌讳 黄牛水牛豹子 昌坪河石斑鱼的传说 …… 故事 试读章节 李四觉得张三这办法蛮好,就把家伙埋在水田里。他们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 他们跋山涉水,饿了啃干粮,渴了喝生水,走了十几天。 在路上王二总是想,找观音菩萨是为了给做我们这种手艺的人消除灾难,可我们将屠刀埋在田里,要是人家翻老耕老禾蒿,不是耍刺伤农户的脚吗?又一想,三人已辛辛苦苦地走了十几天了,再随回又要多走冤枉路,算了! 但王二一直挂记此事,心里总是不踏实,不行,要是不回去把屠刀挖起放好,让它不杀畜生却去刺伤人,我们这是去消什么灾,救什么难呀? 走冤枉路不要紧,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王二侉下来对他们讲了自己的想法。可张三和李四却说他是三心二意,怕苦怕累。王二劝说不动他俩,只好一人返回,把三人的屠刀从田里挖起,放在无人做事的地方,看到万无一失,又上路追赶张三和李四。为追上他们,王二是穿密林,爬深山,走小道,日夜兼程。一天,当王二走到一个没店没村的深山里,突然,看见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两个闪呀闪的灯光,像是只猛兽的两只眼睛。王二手上没有刀和棒,心里不觉打了个寒噤,啊!虎、老虎!不觉冒出了冷汗。这时,他蹲下来冷静了一下,想想杀猪时对那些肥大的猪都能智取,对眼下的凶虎为什么不可以斗智?因此,王二马上在地上抓起一把泥沙和一块鹅卵石,只要抢在老虎没有扑来之前用泥沙迷它眼睛,然后再用鹅卵石砸它头,这样它不死也要受重伤,到那时就有办法对付它。于是他步步逼近。哎呀!这哪是老虎的两只眼睛,原是从一栋茅草屋内射出的两盏灯光。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场虚惊。王二赶忙丢掉沙和石,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砰砰”敲门,门开了,迎面出来个三四十岁的大嫂,只见她眉清目秀,不高不矮,十分标致。 他有礼貌地作了一揖,说:“大嫂,我是路过的,因天黑赶路怕有危险,请大嫂行个方便,借宿一夜。”大嫂没说什么,让他进了屋,随后把门闩上。 王二见屋不宽,只有一间住房一间厨房兼柴草房,街门没有门板,只是用块破布隔开。屋内摆设极其简陋,是个穷苦人家。这时大嫂问他从何而来,往何而去,做什么事。王二一一作了回答。最后,王二再提到住宿之事。 大嫂回答说:“小大哥,我家没有床了,你只能睡在柴草上,请不要见怪。” 讲了许久的话,却不见她丈夫,王二不免有些疑心便问:“大嫂,府上几口人吃饭,为何不见大哥?” 大嫂回答说:“家道贫寒,只有奴家同丈夫二人生活,前几天丈夫出外做事至今未归。” 王二听后不觉一惊,原来只有她一个妇道人家在家,我在这里住,很不方便,若是她丈夫是个蛮不讲理的人,我有理都说不清了。王二真是有点进退两难。 大嫂像看透王二心思,便安慰地讲:“小大哥,不要紧,住下吧,奴家丈夫是忠厚人,不会难为你的。再说这三更半夜住在野外也会着凉,受了凉生了病如何去南海找观音娘娘呀!你走累了,请去睡吧!”说完大嫂便进屋睡了。 夜深了,王二从睡梦中听到大嫂“哎哟、哎哟”的痛苦叫声,一声比一声急,一声比一声紧。王二不觉从柴草上坐起,想问大嫂是怎么回事,喊爹叫娘的。当王二没明白过来时,大嫂从房间内发话了:“小大哥,行行好,我肚子痛得厉害,请你过来一下。” 她这么一喊,王二的头皮都麻了,这三更半夜到一个妇女房间去,确是不方便。正当王二犹豫不决时,又传来了大嫂的喊痛声。有道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大嫂有难,为何见死不救呢?要去! P53-P54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四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裹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旱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東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汪诚谊、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协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民间故事是地方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财富。 资溪,从明万历六年建县以来,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劳动人民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大量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这是蕴藏在民间的文化富矿,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近年来,随着老一辈人纷纷故去,民间故事濒于失传,挖掘整理这些文化遗产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 2011年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和文联民协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启动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资溪卷》的编纂工作,成立了编委会,开展了采风、创作、编辑和校对工作。在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书即将与读者见面。本书在20世纪80年代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资溪县卷》的基础上,选取了资溪卷所有的民间故事,并经过补充调查、采集,增加了部分内容,形成今天读者看到的民间故事集。 这近百个故事,大部分取材于资溪境内老百姓的口头传说,少部分为资溪工作的外地籍人士所述,采录的时间、地点、对象均真实有效,对相同题材的不同传说也一并录出;按照传说、故事、笑话的顺序排列,内容包括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幻想故事等,题材广泛,类型全面。这些故事,我们坚持“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严格采录,严格审稿,基本上保持了讲述者所讲故事的原貌,保证了民间文学的全面性、代表性和科学性。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尽量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口头语言、当地方言,使人看起来,就像是在村头老槐树下听老人讲故事。为不使读者产生歧义,我们还对一些方言加注解释。这些故事,大都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寓意深刻,虽然情节不够曲折,辞藻也不算华丽,但它给人以刚健清新的感觉和真实质朴的美;有的故事所反映的思想,今天看来虽然十分幼稚和可笑,但是它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口头创作、流传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编辑民间故事集成,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一方面要有广泛的故事来源,另一方面又要有素质高、文字功底强的记录整理人员。由于故事讲述者越来越少,故事记录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紧、任务重,疏漏错误在所难免,还有好的故事未能收集上来,这些都有待今后加以补救,也希望广大读者踊跃提供线索。 本卷由徐美菊负责文字输入,黄新文负责一审校对,邓爱民负责终审校对,李明华、帅建忠负责技术指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