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只身在外,苦难中学会自我成长的探险者!
李安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最主要的工具书!一本旅游+探险+极限+励志的图书!
史帝芬·卡拉汉,美国著名航海家。靠着自修学会了造船。他曾于1982年试图独自驾船横渡大西洋,却在途中遭遇暴风雨,船覆,仅靠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76天。获救后的他,人生从此改变──他继续生活,但更懂得珍惜;优雅地面对自己的人生逆境。
《漂流(我一个人海上的76天)》详实记录了他从出航到遇难、绝望求生直至获救的航海过程。恐惧、绝望、勇气、自我探索的心灵风景,一定深深吸引许多不航海的读者。
热爱航海的史帝芬·卡拉汉,原本打算乘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帆船“独行号”,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加勒比海。没想到,一场暴风雨,摧毁了他的船。身陷茫茫大海,漂流76天之后,卡拉汉奇迹式地获救,也写下人类挑战海洋的新纪录。
最重要的是:他怎么办到的?明明是必死无疑的绝境,他是如何把命运赢回自己手中的?
去年,知名的Discovery频道特别为他制作了一部纪录片。详实叙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程。这本《漂流(我一个人海上的76天)》就是卡拉汉依据自己当时的航海日志,详实记录了自己从出航到遇难、绝望求生直至获救的航海过程。《漂流(我一个人海上的76天)》一经出版即成为轰动全美的畅销书。
挑战,能够带来成长;也带来了危机,危机考验着我们,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最大的转机。作者运用自己的经验,与读者分享大海给予的正向能量——我们应该如何勇敢地活着!
在过去的一万多海里,横渡一又二分之一个大西洋的旅程中,我的船和我彼此相伴。我们碰上过比这更为严峻的情况,简直可以说是坏透了。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我将采取应对暴风的策略:减少总帆面积,减缓船速或顺风而行。导航图资料证明:在这个季节,南大西洋的这片海域出现大风的几率很小,即使有,风力也不会太强。最多不过七级左右,这个强度足以吹乱你的发丝,让你在甲板上被淋成落汤鸡,但是绝不会吹掉你的假牙。再坚持两个星期左右,我就可以手持一杯冰镇的朗姆酒,躺在加勒比海炙热的阳光下了。而独行号将会平稳地下锚,卷起船帆,憩息在遍植棕榈树的海滩上。
幸好我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待在甲板上,就是在缩小主帆或更换前帆的时候。我在船上装了舱内驾驶和中央控制系统,舱盖像一个四四方方的飞机舱罩,是树脂玻璃做的,系索座和绳索绞盘就在舱盖旁边,坐在下面,我不仅可以用舱内的舵柄保持航向,还可以从敞开的防波板中伸出手去调整船帆,并且可以保持瞭望,更妙的是,所有这些事都可以同时进行。除此之外,我还可以边看下方桌上的航海图边用我旁边的无线电聊天,或是用船上厨房配备的炉灶煮一顿饭,做这些事都不需要离开我的座位。
因此,尽管海面波浪翻腾,船舱里却颇为舒适。我的四周还算干燥,只是偶尔有水从舱盖的缝隙中渗入。由于即将来临的暴风雨,空气里饱含着水汽,湿度大得像是要坠下来。船舱里漆亮的木板在柔和的灯光下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木板上错落的纹理好似动物,人群和同伴,给我以镇定的力量。
我抓住摇晃的杯子,把最后一点咖啡送进嘴里,让自己暖和起来,并保持清醒。我的胃就像是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不会锈蚀,不会爆炸,在其他方面也毫不敏感。它对干巴巴的压缩食品很是抗拒,所以我总是吃得很丰盛,并且计划在两天后我生日时搞一顿大餐。因为没有烤箱,我没法烤蛋糕,但是我会试着做个巧克力薄饼。而且我打算不顾法国人的迷信用省下来的一罐兔肉熬做一锅咖喱肉,他们认为只要提到兔子就会有一个水手走霉运。
虽然我在这个漂浮的窝里自得其乐,但是外面的暴风还是唤醒了我蛰伏一周的警觉。
风挟着巨浪怒号着扫过甲板,在系帆的绳索间肆意横行,每一道浪都有十呎高,水量多到我不愿想象。独行号的船尾偶尔会被击中,她迎着风,高高地扬起船头,仿佛在藐视那个偷袭她的恶魔。前帆迎着风,沙沙作响,待船头转向,继续前行,帆面随之绷紧。巨浪形成的影像一幕幕从我脑海中飞速闪过:先是由前进方向不同或速度不一的波峰凑巧碰在一起形成,这种巨浪的高度可以达到一般海浪的四倍,可以将独行号像个玩具一样甩来甩去,而集中形成的波谷也会有足以让我们陷进去不得翻身的深度。这种反常的巨浪往往会从不同的方向聚拢而来,形成垂直的海水峭壁,更多的海水从上面倾泻而下,犹如雪崩的液化。
六个月前独行号已经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在亚速群岛的外海,她从一道瀑布般的海水中摔落,发出一声轰然巨响。那一刹间天空消失了,透过舱盖我只能看见一片碧绿的海水,但是船身很快就又浮起,我们得以继续航行。
那一次摔得很重,我的书和六分仪全部被抛到空中,越过高高的护栏,砸在放航海图的桌子上,桌子的装饰边都被打破了。幸运的是如果它们没有打中桌子,就会砸在我的脸上,因此这次我得加倍小心。
海上的灾祸就是这样:有时候可能完全没有预警,凭空发生;有时候又会在你预期和担忧了好几天之后才会降临。这些灾祸不见得总是发生在惊涛骇浪中,恰恰相反,在水面光滑平静得像块铁皮一样时也可能突然降临。
航海人随时都可能被击倒,不论是在平静的海面还是在狂风暴雨中。然而,大海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憎恨或恶意,她既没有怒气要宣泄也不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她就只是在那里,无边无际,力量强大,不悲不喜。正如我对她的无情并不反感一样,我亦不会对自己的微不足道感到在意。事实上,这正是我喜欢航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海让我深刻体会到自身的渺小,以及人类的渺小。
我注视着独行号的船痕,它不断溅起水花,发出磷光,然后又消失在翻腾的波浪里。“情况已经不能再糟了。”我喃喃自语,但实际经验却告诉我:“只要你一说这句话,你就会更倒霉的”。
我回想着航海气象图上的数字,那是根据船只记录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有人说航海图对强势风力往往估量不足,这个说法也许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一般不会有船长在听说有恶劣天气时还非要把船开往风暴中心的,又不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照这种情况可以预知,接下来的几天,我要苦挨了。
就一个漂流发烧友的能力所及,我把船上的装备重新检查了一次,以确保一切都井井有条并稳固安全。我检查了船壳、甲板、舱壁、橱柜以及一切可以让我这艘木制珠宝盒保持坚固的接合处。热水壶是满的,我可以冲热气四溢的咖啡或是泡柠檬水;我把一块巧克力放在无线电边触手可及的位置,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此时应该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晚上十点半,一轮苍白的满月高悬在天空,在狂风巨浪的映衬下显得无比沉静。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我就只能再偏南一点航行。眼下却是无事可做,于是我躺下来休息。晚上十一点的时候我坐起来脱衣服,再度躺下时身上只穿着一件T恤,腕上戴着一块手表,脖子上挂着用鲸鱼牙齿做吊坠的项链。这是我在接下来的两个半月里身上穿戴的所有物品。
独行号的龙骨像只山羊一样,被紧紧吸附在波浪的斜坡上,左舷压着翻腾的黑色海面,无助地绕着一阵阵汹涌而来的波峰打转。我躺进铺位,但是被甩到了卧铺的护布上,铺位摇晃如吊床。我能听到木材纤维的撕裂声和滔滔海浪的翻涌声,但是这都比不上一声“砰”的爆裂声来得惊心动魄,那声音震耳欲聋。
我从床上跳起来,海水毫不留情地向我扑来,轰轰作响。我仿佛突然被扔进一条水位暴涨的河里。这些前后涌动的海水是从哪儿来的?船身的一半都被打掉了吗?P16-19
我在筹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时,最主要的工具书,便是这本史帝芬·卡拉汉的《漂流》。不光是我自己,主要工作人员以及主角,我都要求他们必读这本书。
当然,《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个有关漂流的故事,但《漂流》是一部亲身体验的纪实之作。从这本书中,我不只可以参考很多第一手数据,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这段发生在一九八一年于加勒比海上,以小塑料筏独自漂流七十六天的刻苦经历,透过深思反省,写成一册极为感人的好书。
这本书,不仅生动地描述具体的事件,更在情感与思考上有深度的探索。因为史帝芬在漂流时期,一般生存的条件被剥削到最低程度,所以他的感官与心智,出奇的敏锐。他对许多事物的体认是非凡的,举凡对基本物质与工具的珍惜,对自身的反省,对自然的融合与崇敬,对信仰的领会……透过似禅如诗的文字,他把这场漂流的历程,写成面对自己内心与神迹的朝圣之旅,发人深省。
我与史帝芬相识于二○○九年四月,当时我正难于下决心接不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著是好书,剧本却不知怎么下手,更别提片子该怎么拍。看了史帝芬这本《漂流》,觉得似乎比《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还有意思。于是我找了编剧DavidMagee联系史帝芬,然后一起杀到缅因州去向他请教。
史帝芬是一位老式木造帆船的专家,他带着我俩,连同他太太Kathy一起出航,我们在小船上聊了很多,又于次日长谈(这个人,真的可以做好朋友的)。之后,我便决定接下这部片子。这部片子到了二。一。年八月多经费才批准下来,我们在台中建造了一个新式的大造浪池,又把废置的水浦机场改造成片厂工作区。
我请史帝芬来当我们的漂流顾问。当时,史帝芬刚经历有关血癌的手术,才出院不久,便顶着虚弱的身子飞来台中帮忙,真是令人感动。后来在拍摄期间,他不只是指导所有有关漂流的细节,甚至成为我们的造浪顾问。在后期制作时,他也指导了一部分计算机海洋动画。只是没多久,他便因血癌恶化,又开始了一连串痛苦的化疗,又是换髓又是换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后期制作既长且烦,有时真让我颓废沮丧。但是,与史帝芬的电话问候与通信中,他的坚毅与乐观,他凡事感恩的态度,对我有着很大的鼓励。不论在海上漂流,或者是在病榻上抗癌,史帝芬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永远对能够成为宇宙运作中的一份子感到珍惜,永远尽心尽力的体会与学习,并不吝分享他人,真是一位难得的好人与修行者。
这个世界常常是有历练的人没文才,或是有感性的人没灵性,像史帝芬·卡拉汉这样一位俱全的人,写的这么一本有意思的书,真像是一本福音。
李安
有时我真有颓废沮丧的时候,但史帝夫的坚毅与乐观,他凡事感恩的态度,对我有着很大的鼓励。这个世界常常是有历练的人没文才,或是有感性的人没灵性,像史帝芬·卡拉汉这样一位俱全的人,写的这么一本有意思的书,真像是一本福音。
──李安国际著名导演
没空去死,这样说就对了。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当一天人生的水手,就算不幸迷航漂流,也要活着回来,说一说惊涛骇浪的故事。
——公益旅行家褚士莹
大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荒野。旅行穿越荒野对人类的心灵成长与成熟不可或缺,不管那荒野是布满了沙或是海水。在其中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是谁。
——书法大家刘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