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南丰卷)
分类
作者 黎兴旺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黎兴旺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南丰卷)》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收录了《兄弟分家》《阴积阳寿》《周三公子讨亲》《金丝被盖着癞蛤蟆》《看见银子化成水》《势利的屠夫》《万事不求人》《张少爷学书》《恶婆婆挨打《猪悟公见食不饮》《兜肚的故事》《聪明的四媳妇》等故事。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南丰卷)》收录了江西抚州地区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在内的民间故事38万余字,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人民生活画卷。编者为了保持故事的原生态,在故事的选编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有的讲述风格,为读者展现了当地一幅生动的风土人情画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南丰卷)》主编黎兴旺。

目录

神话

七斗星

仙女化成星星

传说

人物传说

石邮傩神不派兵

孟太后住觉源寺

朱元璋认乞丐

朱元璋的传说

三官殿对八仙桌

鳌鱼石榻

啼笑对

梅竹对

曾巩三训陈师道

三兄弟同登金榜

“秋雨名家”

百味盐为首

曾巩审案

盱江屈斩曾巩

子败祖业

智审橘剪破窃案

龙门世家出蠢材

灯是火不挨饿

张天师和段天师

黄发高

“北瓜脑”的故事

大力士焦腊

强中还有强中手

刘强仔一人退洋兵

张生多后福

打灵官

地方传说

太阳山的由来

望妻归的鸡公山

船山

紫灵山

马脑寨

戈镰石的传说

饿死和尚九十九

石壁岩上的牛尾巴

石浒揭家祠

军峰殿里没有鼓

龙口庵

黄三祖与抚州万年桥

公鸡压在石桥下

仙人桥

鲤鱼背

酒井

石井的传说

双井流芳

护国堡

鸡月岭的由来

三宝殿的传说

蛇坑的传说

田螺的传说

竹源

流鱼洲

七层塔为什么有顶

奇特的石门

将军亭

望儿松

寡妇建亭

动植物传说

尖嘴老鼠

叔叔鸟

断尾龙挂纸

牛的由来

锁到孽龙精

黄鹰的传说

谷与老鼠的传说

南丰蜜橘的由来

橘树两截接起生

松树飞子落孙

一棵没有尾巴的杉树

四方竹

黄烟

烟叶的来历

莲子的来历

人参精

解暑药

稗草

土特产、工艺传说

瓷枕

三月三日取娘水

擂茶

姑娘难绣杨梅花

清水炖白鹅,红嘴绿鹦哥

蒸蛋糕

三样名菜

乌米糕的由来

三溪笞箕出名

风俗传说

和合神安座

过小年和安兽头

朝月初一过大年

偷年过

过年杀猪宰羊的来历

三月三

牛节

潭中锣鼓响

和合舞

播种去

男坐家中女耕田

打雷和下雨

油火烧天

赶山鞭

船的来历

故事

生活故事

兄弟分家

阴积阳寿

神鹰

鲤鱼精

田螺壳

脚鱼报仇

虎神出世

猪悟公见食不饮

恶婆婆挨打

金丝被盖着癞蛤蟆

看见银子化成水

撑渡只赚撑渡钱

势利的屠夫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仙人失算

万事不求人

张少爷学书

周三公子讨亲

选才郎

老揩油

郎中、棺木老板和县太爷

打卦骗猪

有粪舀

人物故事

胡乔仂的故事

做祠堂

不说谎

泰山石敢当

陈知县赔银子

县官下堂

换宝衣

三戏兄嫂

六百六

兜肚的故事

聪明的四媳妇

猪肠竹床租场

教学先生起歹心

半天神仙绿蛤蟆

长工对句

吹牛

舌战贪官

妇人难倒屠夫

相公挨骂

聪明的放牛仔

农妇妙对戏狂徒

对诗过河

街上人和乡下人打官司

秀才农夫对诗

公鸡生蛋

郑县官选画

李秀才酒醉戏知县

罗汉秀才题对联

解“真正乌龟”

唐先生识行话

笑话

不减价,宁肯死

方子还在我手里

靠我一个

粪肥下在锅里

有其父必有其子

念错字的笑话

大字没有这样大

你我她

跟爷老子学

念百家姓

越遮越丑

耳朵是大家的

吝啬的女婿

睁只眼闭只眼

卷起舌头学官话

清汤

第一顶高帽

阎王的外婆

是茶壶就打掉一半

题诗改字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前,有两个做生意的人,一个叫李茂生,一个叫张想财。两人常年同伙出外经商,也可算是多年的好友,人们称他们两人是“秤砣”兄弟。

平时外出,两人押货上路从来都不在山顶凉亭内歇脚。这次,刚走到山顶,张想财突然腹内发胀要去解手,就请茂生在凉亭内休歇,自己一个人往亭后山上走去。大便完毕,找不到纸揩屁股,没有办法,只好用手抓把草当纸用。

  他去拔草,草根牢固,想财便用力攒劲一拔,连根带土全都拔起。突然一道白光刺花了想财的眼睛,想财赶紧把裤穿好走上前去仔细地观看。哎哟,前世得修,原来是一罐白花花的银子。

想财赶紧用手将罐子抱起,突然又把罐子放回原位。他想:这是银子,是宝贝,我若将银子抱去,给李贤弟看见,就要两人平分。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出外做生意拼死拼活也是为了几个钱。今天是我遇的宝,哪能白白送给人家?

想财想着,便心生了一计,把草将银罐原样盖好,走了下来。刚把左脚跨进亭内,就连声大叫“哎哟,哎哟”。李茂生吓了一跳,忙上前问他什么事?

张想财双手按着肚子“哎哟,哎哟”叫得更凶。他借口肚子很痛,一时行走不得,要茂生一人先行,自己多歇一会儿。万一走不了,就回家治病,等病好了再赶来。李茂生老老实实,便直直向前走去。

张想财两眼打斜,看到李茂生走得不见人影,笑得合不拢嘴,心里像糖水调蜜。他立即往亭后茅草里走去。走到草边,弯着腰,两手捧起罐子一看,全完蛋,银子不见了,只有一罐清水。

刚才亲眼看得清清楚楚,分明是雪花花的白银子,怎么一下子就变成水呢?想财越想越气,这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看到银子化成水。张想财一恼火,咬牙发誓:“是水我也要喝你几口!”

想财这下端着罐子张开嘴,“咕噜咕噜”一下子喝了半罐,然后将罐了往地下一甩,“啪啦”的一声,罐子被摔得百散百瓣。这下张想财气是消了,可又犯难起来,是赶上李茂生还是回家?

赶上李茂生,又怕李茂生会疑他做了些什么缺德事;回家又怕老婆骂他为人不正,这真是自找麻烦。张想财正在为难的时刻,肚子真的痛起来了,痛得他满身冒汗,只好左手撑着肚子,右手提着行李,忍痛往回走。

一路磨磨蹭蹭,走到半夜,他回到家里,好不容易把门叫开。老婆问他怎么回来了。因为昨天出门还说这次做生意,至少有半年之久。张想财说肚子痛得要命。他老婆听他是得病回来,赶忙把他扶到床上睡下,转身出门去请郎中。

郎中先生帮张想财把脉,左手按过右手,右手转过左手,从脉上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再按摸一下他的肚子,也找不到有不同的病状,只得根据他自己说的午时喝过泉水,发作起病,开了个药方。

张想财吃了郎中的药,几个月病都没好断根,人黄得像张黄表纸,饭食不下半碗,路走不得三丈。老婆帮他敬神拜佛都不见效。家里的钱财也用得差不多。

几个月后,李茂生回来,一进门就问他人怎么样?要他好生养病,还说这趟生意不错,虽算不上一本万利,赚得也还可以,除了本钱手续费,得一千两银子,两个分红,每人五百两。他要张想财如数把银子收起,然后又宽慰了张想财一番,便要起身告辞。临走又说,等他病好之后,再同去做买卖。P179-180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早在1987年6月,《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南丰县卷》就已集卷成册,共分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谚语集成三大类。其册是由已故的刘之凡老前辈收集、挖掘、整理而成,倾注了刘老大量的心血与精力;其中也得到原南丰县文联主席曾志巩的热心参与,鼎力支持,其功不可没。

在前辈“挖矿人”的资源积累下,今天,本着“全面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我们对原有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和甄别,从中遴选了十余万字的民间故事作品,重新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南丰卷》。

南丰,是座历史悠久的赣东名城,三国时期吴太平二年(257年)建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南丰先民们便在军峰山下、盱江河畔拓荒耕种、繁衍生息,用汗水浇灌出丰饶土地,凭智慧创造出无穷财富。自古民风淳朴、土沃物阜的南丰,种橘得橘,历代播远贡橘美名;种稻得稻,稻出双穗故号嘉禾。百姓安居得承教化之风,人杰地灵蕴积丰厚文化。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彪炳文学史册;舞蹈活化石的傩舞留下了傩神传说;橘中之王的南丰蜜橘溢满香甜好梦;翠压五岳的军峰山隐秘着三仙真君的缥缈仙踪。书岩映月、盱水拖蓝、军山耸恃、枫岭樵歌、塔寺晨钟、金潭唱晚、琴台狩月、桂井烹茗等自然景观与人文胜景边缀出众多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走在南丰这块古朴而神秘的土地上,一不小心,就会踩出秋雨名家、曾巩落榜、鳌榻夜诵、五子登科、吴芮传傩、三仙祈雨、独孤令抚琴、廓背园贡橘、荣亲园佳话、摘星台羽化、王真人得道、龙王窠斩蛟、紫灵山地龙、三清宫妆迎、胡乔仂传奇、八把凉伞闹暗街等林林总总的民间故事来。

勤劳朴实的南丰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大量优美的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这些口耳相传的地方掌故,有的庄重严肃,有的哲理深邃,有的文史翔实,有的传奇浪漫,有的幽默诙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和层次,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是南丰民俗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财富,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竭尽心力去挖掘,抢救并保存之。

南丰方言属客家语系,在南丰民间故事的编辑整理上,我们尽量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南丰地方口头语言,使人看起来,犹如在老槐树下听老辈人讲故事,乡音浓郁而亲切。

这册十余万字的口头文学作品编印成册,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甄别、遴选与校对工作,但粗疏之处和遗珠之感仍在所难免,敬请前辈方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今后的改正与完善。

林一峰代记

2012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5: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