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作为具有一千七百余年建县历史的县域,是江西东南边境、赣闽边境的丘陵小县。这里,地处秀甲江南的武夷西麓、川流不息的抚河上游。《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收录了江西抚州地区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在内的民间故事35万余字,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人民生活画卷。编者为了保持故事的原生态,在故事的选编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有的讲述风格,为读者展现了当地一幅生动的风土人情画卷。本书由吴润发勇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 |
分类 | |
作者 | 吴润发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黎川作为具有一千七百余年建县历史的县域,是江西东南边境、赣闽边境的丘陵小县。这里,地处秀甲江南的武夷西麓、川流不息的抚河上游。《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收录了江西抚州地区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在内的民间故事35万余字,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人民生活画卷。编者为了保持故事的原生态,在故事的选编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有的讲述风格,为读者展现了当地一幅生动的风土人情画卷。本书由吴润发勇主编。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收录了江西抚州地区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在内的民间故事35万余字,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人民生活画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为了保持故事的原生态,在故事的选编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有的讲述风格,为读者展现了当地一幅生动的风土人情画卷。本书由吴润发勇主编。 目录 传说 人物传说 罗汉秀才的传说 杨禅师的传说 张侍郎金头全尸 让人几尺又何妨 甲乙楼 张名弼治怪疾 巧取鱼钩 再世华佗上官榜 抛儿救舌 巧医头痛 心药医心病 仙方回春 杨居耀求师 名医罗一鸣 黄府臣题匾辱恶吏 杨九平当被告 死后仍不降清 只有“一点”像羲之 鲁思瑾立据戏知县 状博士 马三智助苏文表 逆子不如义犬 关爷在外 “皮阁老”的来历 三女婿赴宴 风物传说 修建金山寺的传说 菖蒲桥的传说 文笔峰的劫难 狮子山的传说 会仙峰和朱婆峰 东海的传说 女桶架的狐狸精 “八里石”的传说 “会仙峰”寺的来历 雁门关的传说 夏天打声呼哨为什么有风来 羊岫峰的石眼 宏村“十二景”的来由 点山和船山 石棋盘的传说 马嘴剑穿水 风月无边 豆腐诗话 过八十 “下联”的故事 夜皇帝 故事 幻想故事 穷秀才智捉老鼠精 打鱼人和鬼 血汗钱 粘癞管天 好心和贪心 蛤蟆天子 善良的渔夫 人心不足蛇吞相 神奇的灯笼 游侠除鬼 生活故事 公公考媳妇 三个长工 秀才牵牛 卖膨头的小气鬼 拉绳夹菜 傻子学乖 祭文 移花接木配良缘 拜把三兄弟 赌金砚台 牙仔官巧应二状师 高升 单身汉许愿 休管他人瓦上霜 地师和郎中 媒人骗单身汉 驼女配驼男 解梦 “狗”拱嘴 我的儿 父子打官司 绝招换绝招 屁祖宗 不倒翁 牛崽巧谜挫流子 不该休妻 选郎 两封无字家信 穷女婿的两件宝 屠夫题诗 王秀才戏弄坏心人 万物周全 四儿媳斗公公 巧改对联 急性货郎慢性客 真不像 半神仙 拉天大王 债主逃债 革命故事 卖字画的先生 将计就计 元宵夜 第一次见邵主席 真命天子 赤色曙光照黎川 中共特使 新生社 解放黎川 保卫新生政权 笑话 来早了和来迟了 笨媳妇的冤屈 心肝脾肺贤 只怪他家死错了人 算命先生真灵 尽是诗 四个残疾人赌吃 贼偷粽子 介福堂 平平仄仄仄仄平 亲家,真不是人 三媳妇贺寿 刁贼救徒 胳肢窝里三阵火 我全都试过了 乌龟是大人当的 打东家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前,有个后生叫罗一鸣,父母双亡,孑然一身。亏他从塾师念了几年书,认识不少文字,由好心邻居引荐在一家中药铺学徒。老板因见他孤单一人,也不笨,六年只管吃穿不计工银,便把他收下。 这中药铺的老板世代行医,富有家财,算是县城的名流士绅。此人医术固然好,脾气却是古怪,有三不医的规矩:一、不合时辰不医,他坐店诊脉定在辰巳之间的两个钟点里,求医者来早来迟,即使是急症,他也不予理会;二、风寒暑湿不医,杀鸡焉用牛刀!让我手下的伙计撮些药去吧;三、病人膏肓者不医,因此,经他辞绝的患者,无异判了死刑,只待打点后事了。他除了坐店诊脉,便在后庭花园、书房里、或饮酒赏花、或把玩古董、或与妻妾作掷骰子的游戏,过那神仙羡慕的时光。 罗一鸣进店后,勤敏好学,从不偷奸躲懒。大伙计们的日常生活琐事,诸如打洗脸水,叠被铺床、擦烟壶、倒尿罐,他均服侍得周周到到,谦恭有礼,大伙都对他有好感。 他不仅让店里大伙计们喜欢,有空还常到后院帮丫头女佣们打扫,伺花弄草。一天大丫头菱香打翻了一盆老板心爱的珠兰,吓得面无人色。他挺身而出,认了这担待。老板见他手脚爽利,忠心事主,又能主动认错,打了他十板戒尺也就算了。菱香免受一顿皮肉之苦,私下非常感激。 罗一鸣在药铺满了六年,上升为伙计,已是一个堂堂男子汉了。他不但学会了膏丹丸散的制作,还熟读了大摞大摞的医书。老板耽于逸乐,坐店时间逐日减少,有时干脆不出来,使罗一呜有了很多切脉的机会。 师兄们见他行事谨慎,处事得体,乐得偷闲,尽量让他接待来求医的。时日久了,人们只知道这药铺的罗先生,渐渐地把老板也忘了。 罗一鸣十分乖巧,遇到严重病症,自己诊过脉,再去后院请教老板。待老板作出用药的决定,又与自己的参照比较,从中得到不少医术奥妙。他总对病人说,药是老板决定的,他只是代笔而已。经他医好的人,备了礼物来谢,他都叫去谢老板,不露半点逾越居功的痕迹。老板自是喜欢,少不得对他另眼相待。 一天近午时分,有位乡民背了个眼瞎的老妇人来这药铺求医,错过了老板坐店的时辰,虽百般哀求,老板高低不肯出来。众伙计见那瞎眼老妇虚弱得厉害,都不敢贸然揽事。罗一鸣虽有好生之德,见师兄们缩手不理,也不便过分逞能,只劝那乡民先找客栈住下,明天趁早来等候。那乡民只好背起老娘走了。 第二天药铺才卸门板,那乡民同老娘已在门阶下等候多时。罗一鸣向那人探询一阵,得知他们就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娘患病几年了,因家贫无钱求医给耽搁了。母亲不愿拖累儿子,从不言医,但想着儿子尚未成家立业,又巴不得多活几天。真个是欲死不能,求生无望,实叫人可怜。尤其叫人感动的是儿子情愿不娶,攒下钱要为母亲医好病。 罗一鸣去后院请老板,左等右等,好不容易才听到老板的咳嗽声。他忙掀起门帘敬肃老板出来。老板依次把着老妇的左右脉腕足有半餐饭光景。老板摇摇头,半晌无语。 那乡民急了,乞求地说:“先生,请救救阿老娘吧,行行好,积积德。” 老板这才说:“有方,无药,枉然。我看她年岁也高,不医也罢。”那乡民还要饶舌,只见一个衙役进来,双手递上帖子说:“县老爷三姨太身子不爽,快请先生过去诊视,轿子在后头来了。” 一千人目送去后院换过装穿戴整齐的老板登轿走了,这才发觉那乡民在一旁哀哀痛泣,悲楚异常。既然老板认为有方元药,谁敢胆大妄为上前染指呢?便都劝那乡民回去。 罗一鸣内心不忍,借故出得店来到了小客栈。那乡民见了罗一鸣,目光里又燃起希望。罗一呜仔细把过老妇人的脉,也觉着实难办,暗自佩服老板的诊断。老板好些珍藏的医书,都由丫头菱香一本本偷出来给他看过,他晓得所谓“有方无药”乃是一道偏方。事到如今,只好姑且一试了。 于是他开了一道药方交给乡民说:“这偏方是老板告诉我的,现在写给你带着。方子上的药,铺子里买不到,也很不容易同时找齐全,这就看令堂的造化了。” 那乡民听了,又复叹气,因不识字,也不细看,只把那药方胡乱揣进口袋。他吃过饭,打点停当,背起老娘就走。他家离县城三十里,秋老虎正热天,要趁太阳不太旺赶路。 这位孝子虽十分健壮,可背着个大人走恁远亦不轻松。抄小路走了十多里,太阳当顶,烤得人臭汗淋淋,病人晒得难耐,口中干渴,连连呻吟。走在山野,乞讨茶水没门没户。孝子不忍拂了老娘意,把她安顿在山旁荫凉处,独自爬上山腰寻觅山泉。 举目四望,坟冢垒垒,哪有什么泉源水脉!寻寻觅觅,倒找着了一棵树下的一个不大的水坑,想是前天一场大雨的趸积。虽是雨水,却也清澈见底。有水没碗,也是愁人。远处败坟之下有一物覆盖,白色圆形煞像个碗。捡起来看,乃是半边颅骨。想来日晒雨淋,月照霜洗,应也洁净。他权充碗用,到坑边舀水。一条小乌蛇却在水里嬉戏,见有人来,扭曲几下,倏然游入乱草去了。 蛇可入药,料也无妨。他伏身牛饮一阵,好生畅快。这才舀了满满一脑壳水。匆匆来到娘跟前,叫娘就着他手头喝。老娘久等心急,竞一口气把水喝光,不遗一滴。 儿子心想,病人喝恁多冷水,不大合宜,前边七八里处有人家,且讨些热茶姜汤让她暖和肠胃。才走五六里,老娘伏在儿子身上喊饿。儿子好生奇怪:老人家得病以来,每天只吃小半碗粥,从没说过饿。因而回说:“妈,快到家了,忍耐点吧。”P30-32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民间文学,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既朴实无华又光芒闪烁的瑰宝,是实实在在的人民文学。它由人民群众自由创造、相互补充、逐步完善,并通过口头广泛和长期流传的文学形式,是人民生产、生活的现实写照和对未来希冀的真正体现。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中华,不愧为民间文学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度,风光无限的千山万水间,蕴藏着数不尽的民间文学宝藏。 黎川作为具有一千七百余年建县历史的县域,是江西东南边境、赣闽边境的丘陵小县。这里,地处秀甲江南的武夷西麓、川流不息的抚河上游。“山磅礴而清润,水通畅而渊澄”。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分别与福建省的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和江西省的南丰、南城、资溪等七个县市毗连接壤,是个域外多邻,交往繁密的宝地。 这里,在土地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是全红苏区县(全县各区、乡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年,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北“国门”和闽赣苏区的指挥中心,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与闽赣省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王稼祥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开国元勋们,曾亲临此地,运筹帷幄,指挥战斗;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洵口战斗”、“团村战斗”就发生在黎川境内;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誓师大会,在这里举行;红七军团在这里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在这里整编。 这里,自古以来,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向往文明,文风鼎盛。虽不敢自誉为“人杰地灵”之地,但纵观县史,人才辈出,仅在《明史》、《清史》、《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近代史辞典》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权威典籍上有列传或简介的人物达五十余人之多。 这里,民间自发性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且富有地方特色,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亦如一簇簇清馨雅丽的山花,在芳原碧野中争妍竞艳,显姿藏俏。 岁月悠悠,世事纷繁。反映生活的珍闻逸事,既是在星移斗转中源源产生,也会在沧海桑田中纷纷流失。民间文学因其以口头流传为主要形式的缘故,随着光阴的流逝,不可避免会自然散佚消亡。基于此,发掘、收集、抢救这些长期珍藏并流传于民间的宝贵文化遗产,记录成文,编辑成册,使其免于失传,更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0世纪80年代,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联合作出关于编辑民间文学集成的决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黎川县立即组建了“民间文学收集领导小组”,专设了办公室等机构,从全县各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和各单位擅长写作的人员中,选调了数十名同志,深入全县城乡的集镇村落一百多个基层点,寻访当地最会讲述故事的中老年人,回忆、讲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并采集记录,整理了二十余万字的资料,编印成《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黎川县卷》。这些资料,除一部分已选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外,大部分资料仍散落在各地基层文化单位和个人手中,有的甚至已经丢失无存。这些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获得的珍贵资料,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则有“得而复失”的危险。而保护的前提是保存——长期保存。因此,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方式。这实际上是一个再抢救的过程。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项目之一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纂工作,自2005年启动以来,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知识产权出版社和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这次,为响应中国民协的号召,在中国民协、江西省文联、省民协、抚州市文联、市民协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所搜集、整理的资料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调查、抢救、编纂工作,按照“全面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认真筛选了其中民间故事、苏区故事、民间传说部分,并遵照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尽量保持原貌的原则,编成二十余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工程告竣,十分欣慰。 我们相信,这本尽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口头语言、方言的民间故事、传说的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对我们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地方文化品位,繁荣文艺园地,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建设文化强国,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我们对积极参与本书资料搜集、记录、整理和编纂的同志,对热情关怀、鼎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黎川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黎川县民间故事编委会 2012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