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系列丛书首批出版7本,主要讲述7住对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最有影响的,取得开创性业绩的科学家的故事。这7位科学家中,有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铁路巨擘;有实现国人千年夙愿的桥梁建筑大师;有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飞行大家;有填补我国航天史空白的学科奠基人;有为中国现代国防事业呕心沥血的元勋;有“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的农民式科学家;还有因创新文字书写方式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民教师。
这本《近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作者项星)是其中一册,介绍了茅以升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近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走近中国科技先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项星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系列丛书首批出版7本,主要讲述7住对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最有影响的,取得开创性业绩的科学家的故事。这7位科学家中,有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铁路巨擘;有实现国人千年夙愿的桥梁建筑大师;有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飞行大家;有填补我国航天史空白的学科奠基人;有为中国现代国防事业呕心沥血的元勋;有“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的农民式科学家;还有因创新文字书写方式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民教师。 这本《近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作者项星)是其中一册,介绍了茅以升的故事。 内容推荐 这本《近代桥梁之父茅以升》是“走近中国科技先驱”其中一册,介绍了茅以升的故事。我们不仅仅从他的身上学习到对待科学知识的专注和专业,更能体会到他伟大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怀。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 《近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作者是项星。 目录 引言 毕生精力献给桥梁事业 第一章 聪慧少年胸怀天下 第一节 聪慧好学 第二节 立志造桥 第三节 求学唐校 第四节 觅得良缘 第二章 赴美求学名扬世界 第一节 创造先例 第二节 工厂实习 第三节 茅氏定律 第三章 拳拳之心毅然回国 第一节 母校教书 第二节 桃李满天 第三节 水利局长 第四章 历尽苦难建钱塘江桥 第一节 筹划修桥 第二节 八十一难 第三节 幕后英雄 第四节 痛心炸桥 第五章 辗转求生不忘教育 第一节 辗转逃难 第二节 重建唐校 第三节 悲痛丧母 第六章 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第一节 迎接解放 第二节 武汉大桥 第三节 人大会堂 第七章 横遭磨难晚景凄凉 第一节 “文革”岁月 第二节 著作等身 第三节 溘然长逝 附录茅以升年谱筒表 试读章节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繁华自古三国时期开始,一直到近代仍绵延不断,而见证南京繁华的标志之一就是秦淮河和河上的多种古桥。文德桥是南京最著名的桥梁之一,号称“尽览秦淮月繁华”,是南京人赏景的最佳去处。据说,文德桥的渊源始于六朝时代,正式兴建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文德桥因“文德以昭天下”的寓意而命名,显然是受到儒家“文章道德天下第一”思想的巨大影响。据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这一天,月亮照在天空的最顶部,而折射下来正好也照在文德桥上,更为神奇的是,如果当晚有机会站在文德桥上,就可以看到文德桥左右两侧的水中都有半个月亮,这一奇景被人称为“文德分月”。 所以,不用说,到了农历十一月十五这天,南京的男女老少就很早都赶到文德桥去看“文德分月”奇观,文德桥上人山人海,而文德桥的承载能力有限,由于观景的人太多,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次桥栏被挤断的事故。清朝的甘熙在其记载南京风俗人情的专注《白下琐言》中曾这样描写文德桥发生的事故:“癸未八月二十七日戌时……文德桥上观者如堵,桥阑挤倒,溺死三十余人,受伤者无数。”但是和1904年的灾难比起来,这些都算小事故,而正是这场灾难把茅以升和桥梁联系起来。 1904年的端午节,为了庆祝这一传统节日,人们决定当晚在秦淮河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当时正在南京思益学堂读书的茅以升只有8岁,听说有龙舟比赛,非常高兴,早早地和思益学堂的几个同学约好一起去看龙舟比赛。可是很不凑巧,就在端午节的早上,茅以升因为多吃了几个母亲包的粽子,在出门前闹起了肚子,疼痛难忍,额头直冒汗。母亲急忙请来医生为茅以升看病,医生检查完毕后,对母亲说:“不用担心,孩子只是吃多了,再加上受了点风寒,才会如此,在家静养几天便好。”很自然的,茅以升看龙舟比赛的计划泡汤了。这天晚上,茅以升喝了点粥就躺下休息,可是很快,他的同学们就在茅家门外大喊茅以升的名字。母亲以为是同学们喊茅以升去看龙舟比赛,就想叫这些学生自己去看,可是,打开门看见这些学生一个个面色凝重,显得很悲伤的样子,一种不祥之感不禁从心头涌起。母亲问这些同学:“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同学回答说:“文德桥出事了。” 原来,因为端午节看龙舟赛的人太多,而大家都想看清楚龙舟,抢着挤在文德桥上,古老的文德桥承受不了那么多人,轰然倒塌。很多人掉进水里,还有很多人在秦淮河中被淹死,龙舟竞赛也不得不取消了。茅以升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从床上坐了起来,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此坚固的大桥怎么会塌呢?” 一个同学说:“人太多了,大家都往桥上挤,把桥上的栏杆挤断,桥面上的横板也被踩垮了,而挤上桥的人越来越多,桥就塌了。” 听了同学们的话,茅以升还是非常吃惊,他又问:“咱们班的同学有没有掉下去的?” 另一个同学回答说:“有,咱们班的两个同学掉下水了,后来被人救起来了。还有其他班的同学也掉进水里了,不过没来得及施救,被淹死了……” 茅以升听同学们讲完惨剧,站在那里很久不动,他想:“太多人就会压垮大桥,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压不垮的大桥?怎样才能建成一座压不垮的大桥呢?” 文德桥的倒塌,在当时的南京是轰动性的新闻,人们议论纷纷。思益学堂的师生当然也是非常震惊,这个时候茅以升的父亲茅乃登也在思益学堂兼职授课,听到惨剧发生,很想去事故现场看看。得知父亲要去现场,茅以升也跟在父亲身后,一起到了江边。没想到现场早有很多人,大家都来祭奠死去的人。倒塌的文德桥和江边人们悲痛的神情给少年茅以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晚年时候他还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后来,茅以升在回忆这件惨剧时不无感慨地说:“造桥是好事,可是好事也会变坏事,如果桥建得不结实,塌掉了,人都掉进水里就变成坏事了。桥怎样才能造得结实,我就是从文德桥倒塌一事中产生了好奇心。” 正是有了这个经历,茅以升才对桥有了特别的感情。从那时开始,茅以升心里便埋下了造出不会塌、不会垮的大桥的愿望,他不论走到哪里,对当地的桥都特别注意,细致到桥的样式、构造,甚至桥上行人的反应和车辆等,他都要仔细观察,并拿笔记下相关数据。他对桥开始有了越来越高的兴趣,一个立志造桥的少年也开始慢慢成长。 立志造出坚固大桥的茅以升在南京思益学堂进行了3年的学习后,于1905年考入江南中等商业学校(又叫江南商业学堂)继续学习,此时,茅以升刚满9岁。江南中等商业学校也是一所新式的中学,实行住宿制,所有的学生都得住在学校统一的宿舍中。住宿制度便于管理学生,很早就锻炼学生们的自立能力,但是,住宿在一起的同学难免会由于生活上的不同而看出家庭的好坏,小同学们之间对于家庭的相互比较容易使家庭境况不好的学生产生失落感或者叛逆情绪。当时茅家的境况大不如前,常常伙食费都要拖延好几次才能缴纳,为此茅以升难免受到老师的奚落和同学们的嘲笑。大家的嘲笑使十来岁的茅以升产生了明显的反应:1908年,大清帝国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属于清朝统治的学校当然按礼节应该参加学校的祭拜活动。年少的茅以升受到冷眼后一直有叛逆情绪,因此非常不愿意去参加这样的活动。据说,茅以升不但和一些同学们一起大闹祭堂,而且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辫子剪掉。这个举动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吓坏了学校的老师们,他们严厉批评了茅以升和闹事的同学,并给他们记大过的处分。在这样的环境中,茅以升在确中等商业学校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P7-10 序言 邓小平先生曾经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温家宝总理更是强调:“崇尚科学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的确,纵观人类发展史,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包括交通、饮食、电器、社交、工作都无一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在科学技术日益革新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早在数千年前,我国的学者们已经在诸多科学领域做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发现与研究,涌现出如石申(战国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东汉科学家)、蔡伦(东汉造纸专家)、裴秀(魏晋期间制图专家)、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李春(隋代建筑桥梁专家)、沈括(北宋科学家)、毕舁(北宋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等一大批科学家。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很多科学知识并没有很好地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近代,由于日益封闭和文化高压的政策,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更为缓慢、滞后。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古老中国的落后现状,一部分人开始反恩并寻求到了一条“科技救国”的道路。在此期间,近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他们顺应世界潮流,成为中国最早出国留学的青年才俊。有的在国外留学时已经震惊科学界;有的谢绝友人挽留,毅然选择回国效力;有的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奠基人;有的把生命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加大了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步伐。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重奖科学家,显示着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出版一套“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的系列丛书。 “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系列丛书首批出版7本,主要讲述7住对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最有影响的,取得开创性业绩的科学家的故事。这7位科学家中,有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铁路巨擘;有实现国人千年夙愿的桥梁建筑大师;有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飞行大家;有填补我国航天史空白的学科奠基人;有为中国现代国防事业呕心沥血的元勋;有“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的农民式科学家;还有因创新文字书写方式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民教师。 当然,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科学家远远不止这7位。而我们之所以选择这7位人物,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7位科学家,更是后世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们不仅仅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对待科学知识的专注和专业,更能体会到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怀。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人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甚至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借鉴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勤工作也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3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