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综合卷)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秦大河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秦大河编著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共包括四卷,分别为《第一卷科学基础》、《第二卷影响与脆弱性》、《第三卷减缓与适应》以及《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综合卷)》。《综合卷》主要对上述三卷的关键科学认识和核心结论进行了总结。《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综合卷)》可供气象、地理、地质、环境、水文、生态、农林、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

内容推荐

秦大河编著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共包括四卷,分别为《第一卷科学基础》、《第二卷影响与脆弱性》、《第三卷减缓与适应》以及《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综合卷)》。第一卷主要从过去气候变化、观测的气候变化、冰冻圈变化、海平面变化、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联系、大气成分、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评估及中国区域气候预估等方面对中国气候变化的事实、特点、趋势等进行了评估,是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第二卷主要涉及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气象灾害、地表环境、冰冻圈、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近海与海岸带环境、农业生产、重大工程、区域发展及人居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行动等内容,是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影响方面已有认识的系统总结。第三卷主要从减缓气候变化的视角,从发展的模式转型、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选择、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减缓效应、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国际协同减缓气候变化、社会参与及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等八个方面讨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与潜力。《综合卷》主要对上述三卷的关键科学认识和核心结论进行了总结。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综合卷)》可供气象、地理、地质、环境、水文、生态、农林、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气候环境与社会经济基本特征

 1.1 中国自然环境特征

 1.1.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1.2 中国的地势地貌

 1.1.3 中国的水文水资源

 1.1.4 中国的冰冻图

 1.1.5 中国的动物、植物(类型与分布)与生物多样性 

 1.1.6 中国的土壤与土地资源

 1.1.7 中国的海洋与岛屿

 1.1.8 中国自然特征的地带性分布与地理区划

 1.1.9 中国的自然灾害

 1.2 中国的气候特征

 1.2.1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2.2 中国的气温和降水

 1.2.3 中国的气候资源

 1.2.4 中国气候区划

 1.2.5 中国天气、气候灾害 

 1.3 中国社会经济状况

 1.3.1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1.3.2 中国的经济发展

 1.3.3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1.3.4 中国的社会事业

 1.4 中国的气候变化研究

 1.4.1 古气候和历史气候变化

 1.4.2 气候系统模式

 1.4.3 气候变化观(监)测网络与科学实验

 1.4.4 气候变化重大研究计划

 1.4.5 气候变化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

 1.4.6 国际合作与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事实

 2.1 近百年器测的气候变化

 2.1.1 中国温度变化

 2.1.2 中国的降水量变化

 2.1.3 其他气候要素的变化

 2.1.4 东亚季风变化

 2.1.5 东亚大气环流

 2.2 极端天气气候变化

 2.2.1 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

 2.2.2 极端降水

 2.2.3 干旱

 2.2.4 热带气旋

 2.2.5 沙尘暴

 2.2.6 其他

 2.2.7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联系

 2.3 冰冻圈和海洋变化

 2.3.1 冰冻圈变化

 2.3.2 近海环境和海平面变化

 2.4 过去的气候变化

 2.4.1 由古气候代用记录得到的新认识

 2.4.2 古气候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2.5 巾国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2.5.1 与大气遥相关的联系

 2.5.2 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

 2.5.3 与海温的联系

第三章 气候变化归因和不确定性

 3.1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3.1.1 太阳变化

 3.1.2 火山喷发

 3.1.3 地热流

 3.1.4 气候系统内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

 3.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2.1 大气成分的变化

 3.2.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

 3.2.3 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

 3.2.4 气候变化的辐射强迫

 3.3 气候变化归因与不确定性

 3.3.1 观测资料的不确定性

 3.3.2 模式归因

 3.3.3 归因的复杂性

 3.3.4 结语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1 水文水资源

 4.1.1 河川径流及水资源

 4.1.2 冰冻圈水文

 4.1.3 海平面上升

 4.2 陆地生态系统

 4.2.1 森林

 4.2.2 草地

 4.2.3 内陆湿地

 4.2.4 生物多样性

 4.3 陆地环境

 4.3.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

 4.3.2 土地荒漠化

 4.3.3 水土流失

 4.4 农林业

 4.4.1 种植业

 4.4.2 畜牧业

 4.4.3 渔业

 4.4.4 林业

 4.5 人居环境与人体健康/传染病

 4.5.1 人居

 4.5.2 生活生产设施及社会服务

 4.5.3 城市化

 4.6 其他经济社会领域

 4.6.1 工业

 4.6.2 能源

 4.6.3 旅游业

 4.6.4 重大工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预估

 5.1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及其模拟能力评估

 5.1.1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

 5.1.2 CMIP5多模式对中国区域模拟能力的评估

 5.2 21世纪中闰区域气候变化

 5.2.1 CMIP5多模式的预估

 5.2.2 区域气候模式的预估

 5.3 21世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可能的影响

 5.3.1 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5.3.2 对植被的影响

 5.3.3 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5.3.4 对区域其他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与政策选择

 6.1 近期的适应与减缓行动与政策

 6.1.1 近期的适应行动

 6.1.2 近期的减缓行动

 6.2 现有适应与减缓技术

 6.2.1 适应技术

 6.2.2 减缓技术

 6.3 未来适应和减缓的展望

 6.3.1 中国未来适应的展望

 6.3.2 中国未来的减缓展望

 6.4 适应与减缓的实施途径

 6.4.1 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

 6.4.2 加强管理与政策激励

 6.4.3 加强资金投入

 6.4.4 加强科学和技术创新

 6.4.5 加强能力建设与提高意识

 6.4.6 加强国际合作

第七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7.1 同际形势的变化与巾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7.2 中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需求

 7.3 中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1.1 大量观测事实证实近百年中国气候显著变暖

 8.1.2 人类活动很可能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8.1.3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领域产生显著影响

 8.1.4 经济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导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较快

 增加

 8.1.5 本世纪末之前中国气候仍将继续变暖

 8.1.6 适应和减缓技术与政策选择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

 8.1.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以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绿色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

 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8.2 未来的研究重点领域和方向

 8.2.1 科学基础

 8.2.2 影响与适应

 8.2.3 减缓

 8.2.4 对策与战略研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