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之后,为4岁以上儿童父母撰写的新作。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一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极具实用指导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 |
分类 | |
作者 | 小巫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之后,为4岁以上儿童父母撰写的新作。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一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极具实用指导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 目录 阳光小巫(代序) 再版前言 开篇:初探训育 上篇:驱除父母内心的阴影 我的孩子没有缺点 父母内心的恐惧 到底谁吃亏了? 更多内心恐惧 慈祥的虐待 都是为了谁好? 谁是成功妈妈? 养育的目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篇)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中篇:和孩子划清界限 什么是非爱行为 什么是真爱行为 真爱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 什么是心理疆界 和父母划清界限 和孩子划清界限 下篇:训育儿童自律 为什么要“听话”? 世界上最有用的字 何谓训育? 自律四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 物不平则鸣 行为的目的 首先改变我们自己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女篇) 成长的烦恼 掌握主动权 体无完肤 参考书目 网络书评摘抄 试读章节 有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追求完美的人很难快乐。”理智、成熟的人能够冷静地接受现实、积极地寻找平衡,对人生不求全责备。然而,一些家长却难以接受自己孩子的个性,总希望孩子完美无缺。几乎从婴儿期开始,父母就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甚至把对成年人的要求套在孩子身上,孩子当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标准,于是父母就责备孩子。 事实上,那些看着孩子不顺眼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就很低。他们真正不能容忍的,还是自己(或者配偶)身上的“毛病”;他们力图修正的,是自己某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他们竭力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的,是自己未竟的心愿。 徐浩渊博士说过,父母不能公开、坦然地赏识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因为他们不能坦然地欣赏自己。他们很令人怜惜。因为他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只能用孩子的成就给自己一些慰藉。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我们希望的认可表达,而是反过来,养育他们对自己的认可。 这一点,在一些全职妈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选择放弃事业、回家专心育儿,这些妈妈总觉得心有不甘,感到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觉得自己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内心怀有很多恐惧: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家庭妇女”、“全职妈妈”的身份,害怕与社会脱节、最终被社会遗忘,害怕由于经济不独立而遭到丈夫的抛弃……她们拼命在孩子身上补偿这些恐惧带给她们的不安:一方面,她们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能离开妈妈独立;另外一方面,她们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严格要求孩子达到超常标准,这样她们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就”,在他人那里挣足面子。 其实,通过努力,父母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但是改变自己太痛苦了,人们本能地回避这一条路,而更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还打着“严格要求、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无助的,他无法反抗父母,只有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不幸的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很难对孩子满意。孩子生活在批评、指责、自我否定之中,在父母制定的难以企及的高标准面前,感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还怎么能够成长呢?对自己缺乏自信的父母,难以培养出具备自信心的孩子。只有父母坚信自己是优秀的,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最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呢?100%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人的性格会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而产生变化,经常有妈妈感叹“成为母亲改变了我的一生!”更何况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因为孩子的一次行为而过分担忧她的未来、甚至给她贴上性格标签,是不是显得有些荒唐? 大部分幼儿的一些表现一扔东西、抢玩具、争执打闹、吵闹推搡、淘气贪玩、认生害羞、执拗倔强、哭闹耍赖、反抗父母,等等,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状态,只需父母宽厚的包容、耐心的引导,孩子会慢慢懂得道理,并且在“错误”中成熟成长。其实何止幼儿,无论孩子多大了,无论他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常行为,都是对他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只要我们耐心地接近孩子、倾听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解决方案就在我们垂手可及之处。 但是,垂下手来、蹲下身来、静下心来,对很多父母来说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如意表现如临大敌、拼命纠正,担心“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甚至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当作无能失败的家长,而不惜牺牲孩子的自尊。这就是父母内心的恐惧在作怪。我们最好先面对自己的内心,寻找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再审视所惧怕的后果是否就是孩子的必然现实和事实真相。 下一次孩子的某些行为或特点让你不满意、担忧焦虑、下不来台以至勃然大怒时,先别急着对孩子发泄,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你是对谁不满意呢? ——你为什么这么焦虑这么担心呢? ——当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收效,想一想这些期望是否现实?是孩子能够达到的要求吗?符合幼儿成长的规律吗?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 ——是孩子使你失望了还是你自己造成了失望?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答案就在你手中。P24-26 序言 八年前,我的儿子才几个月,《父母世界》杂志(那时候还叫《妈咪宝贝》)的创始人朱晓灵就把我拉到出版社总经理那儿,告诉他我可以写一本关于在中国养育混血宝宝的书。总经理看了我一眼,随即下达了命令:签个合同,回家写去吧。 直到今天我还在纳闷:这两个人,从来没见过我写的东西(虽然我已经发表过一些小说和文章),怎么就知道我能写书呢?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被冠以“专家”的名号,创作起来毫无压力,口无遮拦,有什么写什么,想到哪儿写哪儿,没费多大工夫,《让孩子做主》就出笼了。当时我觉得,以自己这种跨国背景,写出来的书,肯定没多少人爱看,可能也就是一些背景相同的海归、跨国婚姻中的女性和混血儿的妈妈看一看吧。所以还放了好多孩子的照片,想着这是一本自娱自乐的书,首印三千本能卖完就不错啦。 书刚面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赵振兰老师就找上门来,说她欣赏我的书,问我能不能再写一本。我当时正在兴头上,养孩子过程遇到诸多话题,有了无数感慨,于是又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多字,还是以随意的育儿手记方式,记录了很多个人的经历和感悟,起个名字叫《给孩子自由》。 在这两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父母世界》杂志(当时刊名为《父母》)上主持母乳喂养专栏,在摇篮网上主持母乳喂养主页,尽我最大的努力推广母乳喂养。也许是这个原因,使得我的两本书销量开始增加,一些其他的育儿和时尚类杂志也邀请我撰写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文章。我当时看了很多的专业书籍,再次感悟多多,加上本来就是个爱发表意见的人,所以又肆无忌惮地写了第三本书《和孩子划清界限》。 突然间,很出乎意料的,大家都开始非常客气地称我为“育儿专家”,杂志、网站、电视台纷沓而至,邀请我去写文章、开专栏、做节目,几乎令我应接不暇。每每看到哪里刊登了我的文字、播放了我的节目,那个“专家”的名号看上去有些荒唐,只想着哪天大家识破我这假冒伪劣,我也就省心了。 顶着“专家”的光环,回头看看出版过的书,尤其前两本,简直不成体统。吓得我赶紧回家修订,先再版了《让孩子做主》,收录进这些年我在母乳喂养领域里发表过的文字以及翻译的几本国际母乳会的小册子;后再版了《给孩子自由》,充实了很多专业理论。在这期间,又出版了第四本书《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我想,大概中国人比较习惯崇拜权威、敬仰专家,一个人曝光率高了、被称为“专家”了,大家都想去看看你书里写了些啥,所以我的书得以攀登上排行榜,而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实际上,我这样的草根“专家”,是任何一位妈妈经过一些努力都可以做到的。我目前小小的私心就是:带动一批家长,让他们发展为专家,跑在我前边;而我呢,就可以挂靴退役,回家享清福去了。 所以,这次再版,我首先声明:我从来没有、也不敢自居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关于教育,我还存有太多的无知、未解和疑惑。我只是喜欢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喜欢跟别人平等地交流经验教训。 看了我的书,如果你认同这里边的思想,不要将其归功于我,这些思想原本就存在你的头脑当中,我的功用只不过是诱发了它们而已,“引蛇出洞”,或者就像很多妈妈感叹的那样,“不谋而合”。如果你反对这里边的观点,那也没有关系,我希望这种反对的情绪,至少给了你一次思考和认识自己的机会。 我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是独立的思想与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求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況,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个角度,每样事物都有无数不同的角度。我给大家提供的,也只是我个人的角度,也许跟你的角度有某些重合的地方,也必定跟你的角度有许多差异之处。引用史坦纳的一句名言吧:“请仅仅考虑我提供的观点,在你的亲身经历中去验证。” 我认为以下几位妈妈的发言,很能帮助大家客观地看待我的书: 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的爱的方式(有人可以不同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 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那么较真儿,小巫只是把自己养育孩子的经历写了出来与大家分享,她倡导的理念其实看她书的英文就知道——listen to your baby!一千个宝宝的教育方法怎么只会有一种呢,适合自己的宝宝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我们应当在遵循科学的前提下发现自己的孩子,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 大家都不要盲从,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小巫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一些孩子,不可能适用于每个孩子。关键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要有头脑。 很多人的观点,包括大师和专家的,都选择性吸收就可以了,曾经跟一个朋友说过:如果你觉得小巫说的都百分百全对、百分百适合你,那不是小巫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了。 藉此机会感谢大家多年来寄予我的厚爱! 小巫 2008年4月8日,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