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字(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刘云枫//李友申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云枫和李友申编著的《汉字》内容介绍:汉字不是我发明的,可是,我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像阿里巴巴,在深山老林找见了人人向往的宝藏一样。汉字就是一座宝藏,蕴涵着古人对自然万物和社会万象之印象。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我们的历史;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我们的文化;认识汉字,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内容推荐

刘云枫和李友申编著的《汉字》内容介绍:于汉字,我没有下过专门的工夫。对此,我有自知之明。这本书,只是我以汉字的名义在讲故事,但与传统的故事相比,它又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打破常规和框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二,写108个汉字,一个汉字,是一个“梁山好汉”,一个“好汉”一台戏,自成一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一起来翻阅《汉字》吧!

目录

解字也解闷儿

汉字中的玄机——解两个汉字

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

解字作乐

“遗”字浅解

要赚钱,不要挣钱

“瓷”器的中国味儿

農民的快乐生活

酒醉时刻——解“酒”防“醉”

说儒

国家的掠夺——“国”和“掠”之解

贫穷的原因——“贫”之内涵

粜——农民的生意经

拍马屁的技术——解两个汉字“射”和“矮”

要鲜,不要艳

易经之道,“易”也

北京的街道,有多土

城市和“衙”门

“波”与“滑”——无稽之谈

君子之道在于“谦”

龙之耳朵,摆设

江湖和武士

和谐社会,吉祥中国

“科”学和科学

五月槐花

知识越多越“癡”呆——“癡”之演化

“專制主义”者的幌子——“團”之内涵

“華”字另解

婚嫁与“婦道”

美人如玉

“玩儿”是一种水平

为官之道,“宦”也

有限忠诚和无限忠诚

屎尿与国粹

宠未必幸

“心里有鬼”好做人

牵牛和牵牛花

国人为什么这么无耻

生活三字经:赚、谦、嫌

“利”从“禾”来

“自誇”的教訓

皇帝的新衣——“袭”

庆贺那点事儿

人受惠于自然

野蛮的“審判”

“說話”和“教訓”

移动的乐趣

宠未必幸,垄必然断

税的本义

赋和贼

规则是如何炼成的

淡淡如水

可以恋,不可以贪

封闭的后果

祷告与前程

我们的家园——野

我们的精神家园——舒

大结局

后记

试读章节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解说中国文字的来历;在此我也拆几个字,不多,八个字,恰好四个词,探讨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这么说,看家一定不相信,说我吹大话。没关系,没关系,你现在不信,看完了就信了——由不得你不信。

有一点巧合的是,我要拆解“八个字”,暗合了中国人为了预知婚姻是否美满看“生辰八字”。既然婚姻之未来,可由生辰推算出来,那么,或许文化、文明的扼要也可以由其载体文字隐含的意义窥测一二,试试看吧。

要拆的八个字是:安家,饭馆,腐败和群众。

1.安家

“安”,从构成上看,是一个女人坐在屋檐下。中国文字是象形的,可以想象,一个女人,穿着旗袍,挽着发髻,坐在中国式的飞檐之下,品茶抚琴读书教子的场景。女人居家,即为“安”——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庭是不安的。没有结婚的男人,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奔突;结了婚,就幸福多了,因为女人给他们的心灵提供了最安逸的休憩之地。对男人而言,有了女人,就有了家;有了女人,即为“安”。

“安”,有另一层意思,即女人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安静的、安逸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女权主义者的思路。不过,不管“主义”有多真,事实上,职业女性也把回归家庭作为最终的归宿。不信你看,一下班,女人们都争着往家赶;而且,据网络进行的一项调查,多数女大学生愿意选择“主妇”为职业。

男人在外而女人管家,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容易实现。眼下,只有高收入人群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女人不得不像男人们一样在外奔波,然后回家,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功课。这反证了“女人回家”是家庭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自己的妻子可以悠然在家,说明你的钱包鼓起来了,说明你可以像富人一样生活;当更多的中国女人回家,表明中国富起来了,一个民族即可以由“家安”而至“国安”。

“家”这个字,有点怪——为什么瓦房下面养一头猪,就成了家呢?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明白。其实,这只“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猪,而是小孩。试想,人的幼年,对“脏、乱、差”没有任何感觉和畏惧,土里泥里,摸爬滚打,和一只小猪也差不多。古人遂将小孩和猪归为一类,“家”,即为此意。

要是从家等于房檐下面圈着一只猪的本意解释,也说得过去。大概,以农为本的中国农民的最大家产也就是肥猪了,肥猪满圈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幸福生活,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养猪,也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有猪肉吃,而中国家庭的人丁却总是兴旺的。所以,“家”下面的“豚”解释为小孩更符合逻辑。P1-2

序言

有人坐轿子,就要有人抬轿子,但没有人自愿抬轿子——专制国家例外。在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既看不到轿子,也看不到抬轿子和坐轿子的人。所以,轿子也是我们的特色,不可不察。轿子的作用,就是使轿子里的人“坐在其他人的肩膀上”,高人一等。可见,要比其他人高明,不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坐着,效果也是一样,还不累,何乐不为呢?因此,轿子在中国大行其道。

给他人的书写序,介绍介绍书的内容,说几句奉承话以资鼓励,也是“抬轿子”——我写过一本书《寂静的风景》,想请人给我“抬轿子”,可显然,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人愿意应这个苦差事。之后,干脆自己“抬举”自己,写了一篇自序。如果为他人作序,是“抬轿子”的话,自序应该算是“跑旱船”——“抬轿子”靠别人,苦的是别人,乐的是自己;“跑旱船”自力更生,苦乐自知;“坐轿子”高高在上,“跑旱船”脚踏实地;“坐轿子”人在人上,是专制主义的象征;“跑旱船”人人平等,是民主主义的代表。当然,我更喜欢“跑旱船”。

我不愿意给别人“抬轿子”,别人也不会“伺候”我。所以,这本书的序言,只好自己写了。

说来话长。

2008年暑假,孟斯同学——如果她愿意算的话,她是我的学生——在奥运会期间担任志愿者。有一天,她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想念汉语了。”她的周围,是一大批国际人士,见了面,都问候“喝了喝了(HelloHello)”,不如我们中国人实在。中国同胞见了,都说“吃了吗?”在这些“虚情假意”的人中间待久了,不免想念中国人,想念中国人的厚道,和古老醇厚的汉语。就像凉冰冰的西餐吃多了,分外想念热热的羊汤面一样。

和字母文字相比,汉字远算不上成熟。200多年前,跟随马格尔尼一同来华访问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指出:“汉字的发明尽管也是一种天才的创造,比起字母的创造来,却只需要极浅的智力。在某些人看来,字母的创造是如此的伟大,只能归功于神的启示。不过,汉字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最接近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文学士所寻求至今的一种世界语。每个字都一目了然,不仅简单,而且意义丰富。”

西方人最初对中国的认识和“热爱”,除去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宗教狂热引起的战争和屠杀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的稳定性——汉字发明以来,汉字的书写,基本上没有改变。以至于远隔万水千山的两地人,即使发音不同,彼此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也可以通过汉字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字母文字,就没有这个便利。各地之间,除非有频繁的交往,否则,作为“语音”标记的文字,就会随着此时此地的口音发生“变异”,并有别于彼时彼地;年长日久,两地相悬,本是旧时相识,却因乡音已改,竟成陌路。北京人碰见广东人,就是这种情形。或者说,在中国,既有语言,也有文字,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可在西方,语言和文字是一体化的,甚至可以说,西方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为,他们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

欧洲人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永恒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因时间和空间而发生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以此为共同语言,即世界语。可以想象,当他们发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正在使用一种最古老的文字时,其兴奋之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其爱戴之心,更是天地可鉴。

我对汉字的关心,由来已久。小时候,我有一种习惯,数笔画。只要看见汉字,不管自己认识不认识,先计算它有几画。这个习惯之形成,据我研究和查字典有关。初学识字,大多数汉字不认识,要学会一个汉字,需借助偏旁部首和笔画,一边翻字典,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比比画画,一横二竖三撇四撩,反复练习的结果是终成“恶习”。

要是没有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出现,数笔画的“恶习”,估计会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永远。好在,20世纪90年代,五笔字型输入法风行全国。为了学习这种以“拆字”为基础的输入法,我花了不少时间。当我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炉火纯青之时,一种具有知识经济特征的新习惯也随之形成,即“拆字”——看到汉字,就“拆”;只要有一个汉字进入视线捕捉范围,就将其按照五笔字型的基本原理——拆,找到它所对应的五笔编码,无一遗漏。如五马分尸,“拆”之而后快。

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小时候”早已不在了。有一年寒假,天傍黑儿了,街道两边的店铺,都掌了灯。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坐在公交车上闲逛。和近于昏睡的城市一样,我也迷迷糊糊,打不起精神。不过,对经过我视野的汉字,却依然保持着常备不懈的警惕。只是,几乎所有的汉字,都拆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少有能激发斗志的生、冷、怪、偏汉字。

偶然之间,一个招牌吸引了我。冷清昏黑的夜幕下,“桃源反店”四个大字,霓虹闪亮,熠熠生辉——我真替店老板捏一把汗,不得不佩服店老板的英雄气概。我们这些小民,有了冤屈,顶多私下发发牢骚,骂几句别人的娘也就算了;明目张胆地聚众造反,是断断不敢幻想的。难道,这家主人有了天大的委屈,非上梁山不可?

实际上,这是一个疏忽,饭店的名字乃“桃源饭店”。白天,红底白字,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一切正常。到了晚上,“饭”字左边“饣”字旁的霓虹灯线路断了,不亮,就出现了我所看到的“桃源反店”这种效果。这个招牌,够吓人的。幸亏现在是民主社会,没有人和店老板认真。否则,他的三亲九族,全都性命不保了。不过,认真想想,要是人民失去了饭碗,“饭”字左边的“饣”字旁去了,就剩下“反”了。“饭”的内涵,即在于此。

如果说,“桃源反店”的老板,是胆大包天的;下面故事里的老人,则是怀才不遇。

1995年9月,小女身体不适,我和老婆带着孩子住在北洼路财政部职工宿舍,给女儿看病。当时,女儿不到10个月,离不开人,所以,只要不是去医院,出门,总是我一个人。北京,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并没有让我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倒让我想起了陈香梅女士写给宋美龄的一段话:人少的时候,不~定寂寞;人多的时候,反倒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单。

和我一样孤单的,是北洼路口的一家修车铺——个半老不老的老人,整天叼着一根烟,手也不闲,不是扳手,就是锤子,不停地在自行车上敲敲打打。可是,把他当成一个修车匠,那就错了。因为,在一块硬纸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主营业务:修塞车。

1995年的北京,没有现在这么多车。“塞车”,和肥胖一样,还是西方经济过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那个年代,能够预知北京会陷入堵车的困扰,不能不为修车师傅的高瞻远瞩而叹服。现在,一遇上堵车,我就会想起那位在北洼路口摆摊的、可以修“塞车”的老头儿。想来,他以修“塞车”而自许,颇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胸怀和志向,可惜的是,生不逢时,他的智慧和抱负,估计是用不上了。

这是我的臆测,另一种可能是老头儿文化不高,写了一个错别字,误把“赛车”当“塞车”,一字之差,意义相去甚远。

春去秋来,转眼就是1O年。2006年7月,我写了第一篇有关解字的短文:《解字也解闷儿》,文中提出了对“安家”“饭馆”“腐败”“群众”八个汉字的再认识,发给关系不错的朋友,大家觉得有意思,基本达到了“解闷”的效果。此后,又陆续写了:《汉字中的玄机——解两个汉字》《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以及《解字作乐》等三篇。

但正如我在《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一文中所说,“我对汉字并没有下过专门的工夫,解字,只是望文生义——把偏旁部首拆开、合上,就像小孩子拼装玩具一样。好在,汉字的构成正是由各种标准、细小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我这种土办法,不仅没有搞砸了,反倒经由汉字图解了中国文化的内幕”。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第一,我用的是“土办法”,非常简单,简单到任何一个学过汉字的人都会,绝不神秘莫测;第二,解字的用意,不止于汉字本身,而是为了深人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在文化方面有所贡献。这一目标,既崇高,又伟大,仅仅依靠四篇文章以及其中所解释的汉字(共20个,计有安家、饭馆、腐败、群众、仙、累、怪、煎、保、好、怒、恕、研、奢、侈、义)是不够的,要上“规模”,要“做大”,才能“做强”。

这就是本书之由来。但和一般人先成书,后写序不同,我是“反弹琵琶”。书没写呢,先发一个“广告”,告诉我的读者、朋友、喜欢我的人和不喜欢我的人,我有这么一个打算。一来,给大家一个希望;二来,也可以监督我自己别犯懒;此外,先写序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以后的文章和文字,定一个调子和目标。

此书只是演义,并非学术。“学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不是我的原则。所以,请读者们谅解的是,“捕风提影”在这本书里,是要经常发生的,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遵循这一准则,我解释的每一个汉字,都源于其本义,源于构成它的偏旁和部首,但绝不局限于其本义。即:我说的是有根据的,也不是全都有根据的,总有一部分,是个人想象的结果,是合理杜撰之结局。

成书计划包括108个汉字。选108,是向《水浒传》学的。水浒中,有一百单八将,他们既是“个人英雄”,每一个人都能单独作战,如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以及行者武松;也能“集体作战”,上了梁山之后,他们就不再是游击战士了,而是一个队伍中的一员,在军师吴用的指挥下,和官军开展正规化战斗。我希望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战士”,自成一题,完整地表达某一个意思;我同样希望,集合起来的108个字,能构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而不是狼藉一片。

最后一点,这本书计划不是纯文字书,而是配图的。我写文字,找美术家画图。就像连环画,文字少许,只起一个注解作用,更多内容,以漫画的方式展现。我以前的文章,只有文字,没有图,没多少人喜欢看;这一次,“痛改前非”,旧貌换新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不喜欢,也无所谓,反正我也不靠它吃饭。

感谢的话,就不说了。因为那是写完之后才说的,现在说,等写完了,或许要变,再“翻供”,就没有意思了——我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人,和以前一样好,和以前一样坏,变化不能说没有,但很少。

刘云枫

2009年11月9日

以上,是2009年11月9日写的。那时,这本书才开始,以后,能否写成,能写成什么样子,都是未知。

该表扬自己的是这本书终于写完了,没有“烂尾”;完整的,不论品质优劣,总是可以摆出来给人看;要是半成品,就砸自己手里了。因此,表扬自己,不是自满于本书的品质,而是满足于自己的坚持。

书,是完成了,不过,并不是原来的样子。计划赶不上变化,谁也逃脱不了。好在,变动极小。只有两条:第一,书名;第二,没作插图。  与蒙昧时期不同,互联网时期,最大的问题是信息过载。没有信息,等于在一间纯黑的房子里,一无所知;信息过载,则如同阳光耀眼,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也像在中国的菜市场,吵成一片,都是大嗓门,谁都想自己的声音盖过他人,结果是什么也听不见。

在嘈杂的房间里,或者空旷的广场上,传达个人意见的唯一办法,是用更高的分贝压制不同意见。可是,在一个无形的市场上,这个办法,就失效了。没有人能用高音喇叭,在北京上空,宣传自己的想法。更别说,在中国。

怎么办?不能唱“高调”,或者,“高调”失效之后,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说怪话。“语不惊人死不休”,违背常识、不着边际、故弄玄虚、颠三字的时间感。重写就没这个问题。所以,原序不分一二,一以贯之;修改之后,分成两段。一老二新,见往知来,也是时间流逝之呈现。

最后,说句感谢的话——谢天谢地谢父母,谢兄谢弟谢妻女,谢朋谢友谢老师,谢?谢?谢妹妹。没有提到的人,请自己填在问号处。再有,我是有亲妹妹的,不要以为我说的“妹妹”,是“坐在船头”的妹妹。当然,要是有,我也不拒并不惧。毕竟,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

刘云枫

2012年5月6日

后记

天才和非天才的区别是,天才17岁,或者更早就出书了,比如韩寒;非天才则要等到47岁,或者更晚才行,比如鄙人我。

吃不到的葡萄,都是酸的;不酸,就是打了催熟素的。据说,韩寒同学的书是他父亲韩仁均代写的。虽然,方韩之争并无宣判,但尊重常识、尊重事实、尊重逻辑的人,无不认定韩寒是打过催熟素的,只不过没有直接打在韩寒身上,而是移植了一棵远比韩寒有年头的老树,然后说:“Look,Look,这17岁的小树苗,多么茁壮,和树龄半百的老树一样枝繁叶茂。”

这,就是奇迹。

中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诞生了数不清的奇迹;即便如此,渴望奇迹的民族热情,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退。盼望着,盼望着下一个奇迹,盼望着下一个奇迹比前一个更大。不大,就不吸引人了;不大,就不是奇迹了。

但,人性常是古怪的,见过了奇迹,见多了奇迹,尤其是见过太多的奇迹不过是集体造假,或兴奋过度的幻象之后,真的、朴素的、不哗众取宠而脚踏实地的文章,也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对本书。我的期望,即如此。

它不是天才之作,而是笨人刘老二前后五年写成的。第一篇写汉字的文字,是《解字也解闷儿》,写于2006年7月31日,解释了“安家、饭馆、腐败、群众”八个字。之后,陆续写了《汉字中的玄机——解两个汉字》《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以及《解字之乐》三篇文章,合计解释了20个汉字。

那时,已是2009年11月了。

某一天,心血来潮,我想:要是按照这个思路,再多搜集、整理、演绎一些汉字,构成一本书,岂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吗?

也就是从第一篇文章起,到打算写一本书,已经三易寒暑。想到了,做起来,并不太费力气。连续的、大规模写作,从2009年11月份开始,直到2011年2月5日,最后一篇《大结局》告终,先后写了58篇文章,88个汉字。我不迷信,可是,这么好的数字还是让我满心欢喜,这岂不是预示着“我发发发(5888)”吗?

痛,要独自承受,因为谁也替代不了你;快乐要和大家分享,因为分给别人,自己也不少什么。在这个预示着什么的大好时刻,需要感谢感谢各位。尽管,是俗套;尽管,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实际价值,也请各位被感谢者。别指望。因为,大家都知道,出书是不赚钱的。除非你像韩寒一样,是奇迹创造者。我不是韩寒,更不是奇迹,所以,没有银子和大家分享。

首先,感谢宋晏蓉老同学。她是我大学同学,同在天津大学四年,当时却不认识。认识,是在到了北京之后。在一次北京交通陷于局部瘫痪的时候,我们一起下车步行,才知道彼此的底细。堵车的好处也是有的。她把我和我的书介绍给了中国财富出版社,才有了今天。所以,没有宋晏蓉同学,我肯定还在黑暗中摸索着,就像中国革命遇到毛泽东之前一样。

感谢本书的编辑。至今没见过她,但是,她对本书的关注和所付出的劳动,值得我记住并致以谢意。

谢谢读者——没有你们,写书于啥呢?是吧!?

刘云枫

2012年5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