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决定未来。今日中国的教育状况决定了今日青少年的精神品质,因而也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大教育书系”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教育的真谛》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作,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的真谛(教师精华版)/大教育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陶行知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教育决定未来。今日中国的教育状况决定了今日青少年的精神品质,因而也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大教育书系”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教育的真谛》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作,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教育的真谛》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作,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真谛(教师精华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实践篇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3 行是知之始/6 答朱端琰之问/8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17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l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33 实践篇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41 生活教育之特质/47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50 谈生活教育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52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55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给全体同学的信/57 从野人生活出发/59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致台和中/60 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62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65 实践篇社会即学校 谈社会大学/89 生活即教育(节选)/92 创造的教育(节选)/95 中国大众教育概论/96 创新篇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陶 创造宣言/101 新教育/105 教育的新生/112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115 创造的教育/117 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 ——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124 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 ——答石民佣等的信/127 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129 求真篇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每天四问/133 学生的精神/141 学做一个人/143 “伪知识”阶级/145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出头处要自由/154 追求真理做真人 ——致陶晓光/156 育人篇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以教人者教己/161 教学合一/163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166 教育与科学方法/173 我之学校观/177 我们的信条/180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给正之先生的信/182 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183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187 十二个字的理论 ——致吴树琴/190 填鸭教育/191 育才十字诀/192 育才二十三常能/194 民主篇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平民教育概论/199 普及什么教育/208 怎样培养普及教育的人才/209 文化细胞/211 民主教育/213 民主教育之普及/215 儿童教育篇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创造的儿童教育/219 儿童科学教育/225 儿童教育的任务 ——致业勤/232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致潘一尘/233 育才三方针/235 民主的儿童节/236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238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241 人生最大的目的还是博爱 ——致陶宏/245 试读章节 端琰先生:第二次手书,业已拜读,只因晓庄冬防吃紧,无暇执笔,以致迟迟未复,实在是十分抱歉。 一什么是做? 先生垂问的几个问题都是很有意思的。我把这些问题仔细看了一下,觉得先生的疑问都是集中在一个“做”字上面。这是当然的,因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所以必先要把“做”字彻底的说明一番,然后其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做得最好。我们还要想到这事和别事的关系,想到这事和别事的相互影响。我们要从具体想到抽象,从我相想到共相,从片段想到系统。这都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功夫。不如此,便不是在劳力上劳心,便不是做。 做必须用器官。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体都是要活用的。所以有的事要用耳做,有的事要用眼做,有的事要用嘴做,有的事要用脚做,有的事要用手做,有的事用它们合起来做。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做要用手,即学要用手,教要用手;做要用耳,即学要用耳,教要用耳;做要用眼,即学要用眼,教要用眼。做要用什么器官,即学要用什么器官,教要用什么器官。 做不但要用身上的器官,并且要用身外的工具。我们的主张是: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工具。望远镜、显微镜、锄头、斧头、笔杆、枪杆、书本子都是工具,也都是要活用的。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遍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我们既以做为中心,那末,做要用锄头,即学要用锄头,教要用锄头;做要用斧头,即学要用斧头,教要用斧头;做要用书本,即学要用书本,教要用书本。吃面要用筷子,喝汤要用匙子,这是谁也知道的。倘使有人用筷子喝汤,用匙子吃面,大家必定要说他是个大呆子。我们现在的教育,何尝不是普遍的犯了这个错用工具的毛病。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会了。书本是个重要的工具,但书本以外的工具还多着呢。因为学校专重书本,所以讲书便成为教,读书便成为学,而那用锄头、斧头的便算为做了。这是教学做分家。他们忘记了书本也是“做”事所用的工具,与锄头、斧头是一类的东西。做一件事要想做得好,须用锄头便用锄头,须用斧头便用斧头,须用书本便用书本,须合用数样、数十样工具,便合用数样、数十样工具。我们不排斥书本,但决不许书本做狄克推多①,更不许它与“做”脱离关系,而成为所谓“教学”之神秘物。 有了上面补充的总说明,再去解答先生的疑问似乎容易得多。我现在就顺着先生质问的次序逐一答复,然后再归纳起来,答复先生总结的三问题。 二 以实际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否能够顾到人生的全部? 教学做有一个公共的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说得明白些便是日常生活。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实际生活便是人生的一切。分析开来,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的利,格实际的物,爱实际的人,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溯实际的既往,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这些事总结起来,虽不敢概括全部人生,但人生除了这些事还有什么?在做这些事上去学、去教,虽不敢说有十分收成,但是教成的与学得的必是真本领。实行这种教育的社会,虽不敢必其进步一日千里,但是脚踏实地的帮助人类天演历程向上向前运行而无一步落空,那是司以断言的。 “教育是传递社会的经验”,这句话不能概括一切教育。倘若教育是仅仅把社会的经验传递下去,那就缺少进步的动力。所以与其说“教育是社会经验之传递”,不如说“教育是社会经验之改造”。教育上之所谓经验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人类全体的。但是经验无论属于个人或人类全体,决无超时间空间的可能。我们最多只可说有些社会经验是不限于一时代一地域的。经验又有直接间接的分别。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我在《“伪知识”阶级》里面,曾经说明“接知如接枝”的道理。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人类全体的经验虽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全体的经验。P8-10 序言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在变化着。比如,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教学的流行,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当粉笔距离我们的讲台渐行渐远,未来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是否也会逐步让位于电子书籍?甚至,翻译机器可以完成基本的交流沟通时,语言教学是否也可能变得不再重要?这些已经发生的、即将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改变,让我们的明天变得不可预知。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有着普遍规律可循。所以,无论我们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学记》,还是读近百年来的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总觉得是那么亲切,离我们今天的教育是那么近。所以,我们只需稍稍去芜取精,就能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原理再度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发现这些原理依然生命常青。也正是这个原因,百年来中外教育家的杰出著作,仍然活在当下,仍然对我们的教育具有重戋的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大教育书系”,正是围绕后者而努力。 最初看到“大教育书系”的选题策划,是在年初的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选题论证会上。坦率地说,当时的感觉不是很好。认为主题不够突出,选择人物看不出逻辑,选择标准不够清晰,而且大部分书是重新出版。 后来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尹志勇来信告诉我,其实,“大教育书系”有自己的主题和逻辑。之所以命名为“大教育”,首先是选择教育家的范围之大。书系将遴选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外教育名家的代表性著作或新作,梳理中外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并展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其次是读者群体之大。书系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针对中小学老师的教师培训,阐述现代教育理念,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优秀教师。二是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手段影响父母.使父母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三是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的学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交往合作,学做现代公民。一句话,是用大众立场看大家作品。 至于选择的标准,他们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作者具有足够影响力。所选作者应该是国内外被公认的教育名家,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陶行知、陈鹤琴、蒙台梭利等。二是突出实践性。所选作品能够深入浅出。具有可操作性,在作品风格方面,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三是强调创新性。在遴选经典的同时,也推出当代在教育理论或实践方面有一定建树、观点新锐、富有探索精神且得到公众认可的作品。 所以,虽然我在作这序之时,尚无法看到书系的全貌,也无法估计书系的最终体量,但是能够感觉到出版方用心良苦,感觉到他们的宏大愿景。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教育势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长壮大,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祝贺大教育书系诞生,更期盼现实大教育的来临。 是为序。 朱永新 2013年6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办好我国全民素质教育作贡献。 ——李岚清 教育决定未来。今日中国的教育状况决定了今日青少年的精神品质,因而也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大教育书系”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著名作家周国平 在我心目中,教育家不仅是社会的良心,也是人类的智者,他能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也能从光明中看到黑暗,从而引领人们富有激情和理性地生活。教育家是拥有大爱的人,所谓大爱就是给予人本质的爱,符合长远利益的爱,也就是理性的爱。所以,教育家会倡导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显然,这正是大教育丛书追求的宗旨和目标。 ——著名教育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 学校教育的美,在于教授孩子知识,并能容纳孩子的多样化,让孩子因为不同,所以多彩;家庭教育的美,在于父母能对孩子有“敬畏之心”,不去改变他而是以厚德载物的情怀去欣赏他;社会教育的美,在于包容孩子的各种生活形态,学会生存,享受生活,获得幸福。而“大教育”书系正是涵盖学校、家庭、孩子、父母和社会等各种教育角度的全方位教育书系。它不以孩子成“才”为目的,而是培养真正“完整的人”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卢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