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硕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时代的种种生活场景、日用礼俗,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作者简介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序(韩巍)
引子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1—15岁)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岁)
第三章 齐国流亡(35—40岁)
第四章 阳虎的时代(40—50岁)
第五章 思想和学术
第六章 从政:为寡头们工作(50—53岁)
第七章 从权力巅峰出局(54—56岁)
第八章 卫国绯闻多(56—57岁)
第九章 南国的挫折(57岁)
第十章 悲情黄河(57—59岁)
第十一章 淮上漂泊(59—63岁)
第十二章 年轻人的战争(63—68岁)
第十三章 晚年著述(68—73岁)
第十四章 最后几场丧事
第十五章 子贡造神成与败
外篇一 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外篇二 春秋晚期及孔子生平大事编年
后记
序言
李硕兄的大著要出版了,他让我在前边写几句话。我
原本是不会写这类文字的,但毕竟我俩有二十多年的交情
,遂勉力为之。
回想我跟李硕相识,是在23年前的北大。我在历史系
;李硕在中文系,后来被选拔进了旨在破除学科壁垒,培
养新一代“大师”的文科实验班。我俩曾经同宿舍。大学
时候的我们都是进城青年,未来又是一片迷茫,不知路在
何方,学业、思想、感情,都有好些解不开的疙瘩,用现
在的话说,就是常犯“中二病”。一旦“犯病”,免不了
借酒浇愁,李硕就是最合适的酒友兼倾诉对象。大二或大
三的冬天,有一次下大雪,我俩半夜在老虎洞喝完,觉得
不尽兴,又拎着一瓶二锅头,趟着半尺深的积雪跑到圆明
园。夜深人静,满天飘着鹅毛大雪,两个人在圆明园里深
一脚浅一脚闯了半天,好容易找到个亭子坐下,人都冻僵
了,只能靠冰凉的二锅头取暖,颇有点“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的味道。二十多年过去,北京好像再也没下过那么大
的雪,我脑海里似乎也再没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
我俩都是学文科的,又都对历史感兴趣,从一开始就
有很多“共同语言”。李硕从不安分,喜欢乱看书兼“胡
思乱想”。他是河北蠡县人,大概受乡土文化的影响,跟
同乡先贤颜元、李垛有点像,强调“实践出真知”,对各
行各业都有浓厚兴趣,喜欢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则
一向“好静”,以“象牙塔,,为避难所,对社会上的各
种乱七八糟避之唯恐不及。大一我在昌平园无事可做,通
读了一遍《史记》,喜欢上了先秦史。回到本部之后跟丁
一川老师读《左传》,自己看甲骨、金文的书,跑去听中
文系、考古系的课,逐渐走上研究古史的道路。平日跟李
硕讨论学问,他经常嘲笑我是“书呆子”,只会啃书本,
没有社会经验;我则批评他缺乏“专业精神”,是无门无
派“野路子”。不过涉及具体问题,李硕常常会有一些独
到看法。大三大四时,他受我影响也开始读《左传》,恰
好我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是写《左传》的,于是便经
常在一起交流心得。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春秋时代的家臣
》写了六万字,每有自觉得意的新发现,就兴冲冲地跑去
向他报告。他后来写孔子,根源可能要追溯到那个时候。
大学毕业后,我继续留在“象牙塔”中攻硕读博,走
上吃“学术饭”的道路。李硕也按照他的想法,到“广阔
天地,,中历练了一番。他先下广东,后回石家庄,最后
又跑回北京,做过旅行社、报纸、出版社等行当。他在外
地的时候,常常一别经年,不通音讯,突然一个电话,人
已到楼下,于是便一起出去“吃酒”,如同当年一样。闯
荡几年之后,也许是厌倦了,他又回到“学术圈”,在清
华历史系读了个博士,专业是魏晋南北朝史;毕业之后“
自投于四裔”,在塞外荒寒之地乌鲁木齐“挂单”;业余
还是闲不住,蒙甘青藏,大西北都跑遍了,不时发些游记
来给我看,这倒是能给他一些跟纯粹学术圈中人不一样的
研究社会的视野;另外又把他多年积累的独特想法攒成书
,不知不觉几年间已经出了,三四本,让我这正经以“码
字”为生的人自愧不如。
近百年来研究孔子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光是孔子的
传记也不下几十种。李硕的书跟一般的孔子传记不一样,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借孔子看春秋”,孔子成了时代的
一面镜子。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贵族时代”,孔子
赶上那个时代的尾巴。作为“最后的贵族”,他痛恨那个
“礼坏乐崩”的乱世,怀抱恢复“周礼”的梦想,政治上
一辈子不得志,却无意中成为“万世师表”。要理解孔子
,先得了解他身处的那个时代,这本书用浅近平实的语言
,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
介绍。作者虽然不是先秦史出身,但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把
握相当透彻,读完此书,普通读者也能对周代社会有一个
全面印象。
本书关注的重点其实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史。对于春秋
政治的特点,李硕自创了一个词叫“寡头共和”,我则更
倾向于按传统说法称为“世族政治”。我从本科论文写“
春秋时代的家臣”,到博士论文以“西周金文世族研究”
为题,二十年来也一直关注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李硕只谈了春秋时期,其实春秋和西周应该看作一个大
历史时期之内的前后两个阶段。周代是“贵族社会”,学
者多无异议,但前人往往将周代政治笼统称为“贵族政治
”,则未得其要领。正如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
一书中所言,魏晋南朝常被称为“门阀社会”,但严格意
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此前的西晋不是,此
后的南朝也不是。在我看来,西周至春秋时期前后出现过
两次“世族政治”。第一次是西周中晚期的恭王至厉王时
期,以“国人暴动”而告终,前后历时近百年。第二次是
春秋中晚期,以鲁“三桓”、晋“六卿”、郑“七穆”等
一批大世族把持各国政权为标志,前后大概有两百年。西
周武王至穆王时期,以及“宣王中兴”之时,王权是国家
政治的主导,贵族要服从王权。同样,春秋早期齐桓、晋
文称霸的时代,各国君主大多能掌握实权,不是后来那种
徒有虚名的摆设。只有君权衰弱无力,大族之间又能基本
维持势力均衡的时期,才会出现稳定的“世族政治’’局
面。如果大族势力膨胀,君主又恰好是厉害角色,比如周
厉王、晋厉公,双方就难免发生冲突,要么是大族代表被
诛杀,要么是君主被推翻。
李硕书里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其中一个是:跟
西欧、日本相比,中国的“贵族时代”为什么结束得那么
早?多年来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到现在还没完全想
明白。在这里,我尝试着总结出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
君主集权传统从一开始就很强,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
明萌芽中已初现端倪,到商周时期已经非常突出。跟西欧
、日本相比,周代君主掌握的权力和资源要充沛得多,西
周时期就已经有“西六师”“殷八师,,那样归君主直接
控制的常备军。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在当时人看来,国家大权只有掌握在周天子手中,才
是“王道”,才能保证长治久安;一旦落到底下的诸侯、
卿大夫手里,则早晚必出乱子,而且掌权的人层次越低,
出乱子越快。即使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也没人觉得眼前
这种列国并立的局面是合理的,而是纷纷憧憬“车同轨,
书同文”的统一国家,热衷于搞《周礼》《王制》那样的
“顶层设计”。虽然在西周、春秋时期,建立稳固君主集
权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政权发展一段时间以后,不可避
免要旁落于贵族之手,但“世族政治”的格局更难长久维
持,最多不过一两百年就要向君主集权回归。第二,贵族
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各个家族集团以及各阶层之间一
直存在矛盾。这就给不甘做傀儡的君主以可乘之机,利用
各家族、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提拔下层制
约上层,春秋各国的内乱大多因此而起。尤其是“世族政
治”形成之后,权力和资源被少数大族垄断,中下层贵族
权益受损,失去上升渠道,很容易转向君权寻求出路,二
者一拍即合。孔子及其弟子大多出身于贵族中地位最低的
“士”阶层,正是这群人打出了重振君权、复兴“周礼”
的大旗。孔子在鲁国掌权时推行的政治改革,是以“强公
室,抑私门”为旗号,跟后来吴起、商鞅的事业并无本质
区别。后来他的学生们大概也看出各国君主多是扶不起的
阿斗,于是顺应历史潮流投身大族做“家臣”,取得政治
上的成功。各国的大族或公室,也在这些新兴士人的帮助
下,使国家逐渐摆脱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转变为集权官
僚制的新型国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君主集权的
帮手,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儒家的本质,也就是中国传统
“士大夫”的本质。他们的最高理想是“得君行道”,做
“帝王师”。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无非是想当“国
师”,后来他的学生卜商(子夏)真的成了魏文侯的“国
师”。陈平原先生早年有篇文章叫《千古文人侠客梦》,
其实中国文人有个更大的梦——“国师梦”,几千年来一
以贯之。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的人生信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只要想做事,就离不开权力,诸子百家中除了杨朱、
庄周那样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大概没有人能摆脱对权力的
依附。但儒家毕竟不是法家,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
孔子及其弟子身上也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首先,儒家
第一次把“人”作为政治的目的。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就是拿人当人看,这是周文化的宝贵遗产。孔子的
祖先商人可不是这样,在他们眼中“非我族类”都不是人
,跟牛羊一样可以随意屠杀。西周王朝建立以后很快就废
止了商代的人殉人祭习俗(西周早中期有少数实行人殉的
墓葬,墓主大多是商遗民),孔子本人更是连随葬人俑都
反对。周人把愿意接受华夏文明的人群都视为同类,儒家
的“仁”也是不分族类,不分地域,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共
同的价值观。中国能克服自然地理的巨大差异,成就幅员
辽阔的“大一统”国家,这个共同的价值观起了关键作用
。其次,孔子及其弟子反对贵族政治,却欣赏并且继承贵
族的文化传统,包括贵族那种视荣誉高于生命的“迂腐”
劲儿。周代的贵族是“社稷之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隶
,因此儒家为君权服务,但又不愿沦为君权的工具——用
周人的词来说,他们是“股肱”,不是“爪牙”。他们总
想“驯服”君权,让它规规矩矩为社稷、为百姓服务,虽
然多数时候难以如愿,但久而久之培养出了“道尊于势”
的传统。读书人跟皇帝的斗争,是“二十四史”中最常见
的主题。陈寅恪表彰王国维这个清朝遗老,突出强调的是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笔精神遗产,也要拜孔
子和儒家所赐。
不知不觉把话扯远了。为免喧宾夺主,还是及早打住
,请大家看书吧。
韩巍
2019年2月23日于北大中关园
导语
本书是一部是通俗易懂又有独特见解的孔子传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人也无法比肩的。
本书中作者以诙谐生动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再现了孔子的生平原貌,还原了圣人的曲折人生,在这里,孔子是一个既非被伦理道德权威化的绝对圣人式的孔子,也非对人的善意充满信赖的孔子,而是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孔子。通过孔子的一生,作者还展现了春秋后期列国的整体情况,并将孔子放到人类共同的文化背景里,探索不同地域、时代的人类社会间存在的共性。
后记
现在这本《孔子大历史》,是我2010年《贵族的黄昏
: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一书的增订版,这次增补的篇幅
增加了一倍多。从最初写作到这次出版,跨度已逾十年,
大环境和我的个人经历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书中的
有些命题,比如寡头共和制的走向,一直是我关注思考的
重点。
这本书是用普及读物的形式写的,但不缺乏学术观点
,它甚至比一本规规矩矩的学术专著容量更大,因为学术
著作必须罗列前人的各种说法,包括完全没有价值的或实
质上不相干的内容。这本书没有采用严格的学术体例,因
为上古史的材料很有限,用了哪些史料,提出了哪些和前
人不一样的观点,搞这领域的内行很容易看出来,没必要
一一解释;对于不是搞上古史的圈外人,谈这些论证过程
也没太大意义。
本书里关于孔子的私生子身世、和阳虎的疑似同父异
母关系,可能有读者觉得比较新鲜,希望不会有人被吓到
——旧版已经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倒没被当成过于惊悚的
异端邪说。其实关于孔子或历史上的大人物,后世评价、
研究里常会有些“爆冷”的说法,往往难以证实,也难以
证伪,所以还要看能不能“自圆其说”,就是把它和传主
的更多史料联系起来,还原出一个更全面的人物形象。
除了关于孔子身世的判断,本书里还涉及了一些以前
外界或学界不太注意的现象,比如先秦祭祀用“尸”(活
人扮演被祭祀的鬼神)的习俗,再如孔子和《春秋》《左
传》的关系,他和左丘明的疑似版权纠纷。这些在史书中
的记载太零星,还难以全面还原,不知以后有没有新考古
发现,或者借鉴人类学等其他学科,使我们对这些问题再
加深了解。
这本书里用的主要是传世史料,涉及考古文献很少,
因为目前虽然有部分战国简书出土,但对写孔子没太多有
效信息。战国到汉代的简牍,最有价值的是军政文书类,
比如法律类的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汉代居延、敦煌
等驻军文书;经史诸子著作在出土文献里相对薄弱。
孔子是春秋时候的人,要懂孔子,先得懂春秋。但后
世的中国人真不容易懂春秋。不全是因为春秋国家多,事
情乱,那时是世袭政治、贵族社会,和后世的中国很不一
样(之前的商朝和西周历史记载太少,更不好讨论)。从
战国之后,人们就把春秋那套政治文化都忘掉了。司马迁
写《史记》,春秋礼俗就搞错了不少。清代乾嘉学派搞朴
学,老老实实做考据,纠正了前人包括司马迁的一些错误
。进入近现代之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新途径,就是借助其
他古代人类文明的历史,去了解封建制的、贵族社会的春
秋政治文化。
人类历史里面,中国(汉文明)是比较特殊的例子,
官僚政治出现得太早了。其他的古代文明里,世袭封建制
、贵族制存在时间很长,甚至一直保留到近代,比如欧洲
、日本,甚至内陆亚洲的诸民族。参照这些历史我们会发
现,周朝的封建制、春秋的贵族制度,其实也不是那么绝
无仅有,很多现象都可以和欧洲、日本乃至汉文明周边的
少数民族历史呼应上。当然也有些不同,比如本书列举的
,欧洲贵族的一夫一妻制,和春秋贵族的多妻多子就很不
一样。这些相似和不同,都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西周、春
秋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孔子
的生平、思想。本书也是在这个方向上做的一点尝试。
除了春秋,中国古代还有个的贵族世袭、寡头政治比
较突出的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当时靠“九品中正制”
把家族门第固定了下来,构成了一种世袭政治身份,所谓
士族或者门阀。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比较长,割据的小政
权很多,身份世袭政治的表现程度并不一样,君主集权制
也时而复兴;一般来说,东晋时期的政治身份世袭色彩很
重,政治寡头家族甚至能架空皇权,其次是北魏孝文帝改
革,重新强调家族门第差异,但还没到皇权被架空的程度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专门描写东晋政治寡
头们的争斗史,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
比之下,关于春秋历史还没有这种开创性、全局性的著作

本书侧重写孔子,只能旁及一些春秋晚期的政治,这
个时期已经属于贵族社会演变成寡头政治的阶段,乱象纷
然,但还看不出变局会出现在哪些方面。此后的一个半世
纪,史料记载非常非常少,可谓中国历史的一个“黑洞时
期”,只能依稀看到,晋国寡头争斗中胜出的韩、赵、魏
三家各自建国,它们是实行君主集权制变法的先驱。至于
那些寡头共和制过于强大,难以推行变法的老牌中原国家
,比如鲁国、郑国,就被新兴变法国家吞并了,这个过程
也是历史黑洞的一部分,相关记载非常少。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
,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
,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
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
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刘邦称帝后,按战功分封诸将,孔藂封蓼侯,其子孔
臧擅长经学,曾任主管朝廷祭祀、文教的太常。孔藂本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大历史》文字灵活轻松,深层呈现的则是
对于文明逻辑、人类秩序的思考,重在对于历史情境
的整体把握,对于超越历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硕在这
方面的功力令人钦佩。这是本书与其他关于孔子的著
作最大区别所在。
——施展(外交学院,《枢纽》作者)
孔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
,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
加以介绍,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还原
,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把握相当透彻。
——韩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精彩页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
(1—15岁)
“野合”的争议
说孔子,先要说孔子的家庭。
《史记》记载孔子的家世,说他家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在鲁国都城曲阜的近郊。他父亲叫叔梁纥,母亲是颜氏女子,两人“野合而生孔子”。这是《史记》的原话。
这“野合”显得很刺激,有学者直接从字面理解,说就是“交之于田野,桑间濮下”,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古代男女关系还比较开放时候的风俗。李零先生也是这观点。这类行为,在秦汉以前的中国民间还真比较常见,图1(见下页)是汉代的画像砖拓本,现代人定名为“桑林野合图”,出土过不止一方。
但关于孔子出身的“野合”,可能还不是现在人理解的意思。因为首先,“野合”是天知地知的事情,一般不会让第三个人知道,也就不大可能被正式记载;其次,汉代人有种说法,孔子生日是夏历(阴历)的八月底,倒推一下,母亲怀孕的日子在上年的腊月里。鲁国在北方,冬天很冷,腊月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也不适宜野合。
其实《史记》里的“野合”,意思稍微绕了一点儿,是指非婚的“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个词在《史记》里只出现过一次,但还有其他旁证,就是唐朝史官司马贞为《史记》作注,解释秦朝宦官赵高的出身,他父亲受了宫刑,母亲成为官奴婢,和他人“野合”生了赵高。这也是非婚结合的意思。
至于孔子的父亲和母亲没有婚姻关系的直接证据,稍后讲述孔子葬母的时候再细说,那件事最清晰明白,史料也最权威。
现在还有人用“一夜情”描述孔子父母的“野合”经历,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古代乡间都是熟人社会,谁跟谁私通,瞒不住邻居老乡们。但孔子的父母,确实是一直没有明媒正娶结过婚。为什么?因为两人阶级差别太大了,那个时代还不允许跨阶级的婚姻。
先来看孔子的父亲——孔家的“叔梁纥”。现代人看这名字有点怪,这是名纥,字叔梁,字和名放一起,不提姓氏,是尊敬的称呼。正式地说,他就叫孔纥。
孔纥所在的孔氏家族,是早年间从宋国一位国君之子繁衍出来的,接连好几代在宋国掌大权。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六十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战,孔家族长被杀,子女逃亡,其中一位辗转到鲁国安了家。春秋时候贵族身份是国际性的,到哪国都承认,所以孔家在鲁国也还是有点地位的小贵族,只是人丁一直不兴旺,政治上也没太大建树,到孔纥这一辈,已经很有点没落了。
鲁国有一家大贵族孟孙氏。孔纥一直在孟孙氏门下做家臣,当一名低级小贵族——“士”,常要拜在一位大贵族门下效力。孔纥的家在陬邑,距离孔子母亲家应该不远,而且他可能管理过陬邑这个地方,替孟孙氏主持一些地方事务,但陬邑并不是他的封邑,他不能世袭占有。
孔纥的事迹,《左传》记载了一次,是在孔子出生前十二年,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带着鲁国等几个小国,去攻打一个南方的蛮夷小国——倡阳(可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境内)。鲁国带兵参加联军的,是孟孙氏的孟献子,孔纥自然要跟着封主参战。
联军攻城时,敌人设了一个陷阱:先把城门拉起来。这城门是垂直的拉闸门,联军先头部队刚冲进去,城门突然放了下来,那些被关在城里的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这时,孔纥冲了上去(我们不知道他是被关城里还是城外了),把闸门生生给搬起来,用肩头扛住,城里的联军趁机都逃了出去。P13-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2: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