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来了一位信徒。
她带着小孩,有点忧心的样子。一见到我,就要我帮她提升小孩的学习成绩。她的那种急迫、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让我马上感受到什么是天下父母心。
我不专业地建议她:多鼓励小孩、培养他的兴趣、坚定他的信心;多给他创造条件与环境;多给他介绍正面的典型事例,给予榜样的力量;同时,为他,也让他多拜拜文殊菩萨,从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加持。
事后,我想,古人不是这么说的吗:“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这也让我想到:“今日自有今日事,不为明日枉忧愁。”
是啊,明天自有明天的太阳、明天的月亮、明天的山、明天的河、明天的希望、明天的梦以及明天的生命与生活。
我们都赞叹犹太人的聪慧与能力。
犹太人对“一日”的定位,就让我惊叹。他们的一日,是从当天的日落时开始算起,到第二天天亮时结束。有书《塔木德》说:与其明亮开始,黑暗结束,不如黑暗开始,明亮结束。这是多么有境界的话呀。
中国人常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君子不忧”。
对呀,忧都无须,何况还是明日的。
我虽信仰佛教,但对兄弟宗教也很敬重。兄弟宗教的博爱与宽恕,也令我敬仰。
《圣经》就说: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今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知道;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是啊,今日不知明日事,忧什么?明日不知后日事,愁什么?如果今日就为明日的忧愁,就如今日已有担子,还把明日的担子又搁在今日的肩上,那还挑得动吗?那还不折断腰折断腿吗?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是运动无常变异的,每时每刻,刹时刹那。这就意味着,前念、现念、后念,虽相续,却不同。当我们在热烈地谈论“此刻”时,这“此刻”已经成为了过去。今天,也一样,终将成为昨天。而昨天,是过去时。佛法说,过去的已经过去。
所以,对此刻、对今日,我们有能力担当多少,就担当多少,这就够了。佛教丛林中,选拔执事人员,历来以尽心尽职为好,至于能力大小,不太被看重。为此,对待此刻,对待今天,就如同对待明日一样,我们也无须忧虑。只管活于当下,只管担当于当下,这就好了。
有人说:不伤逝昨日,不忧愁明天。不为明日忧,不为昨日悔。这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有一位妻子老担心丈夫驾车技术不精,怕出意外。有一次,要出行长途,丈夫说开车送她,她不放心,不让送,就去坐其他熟练老司机开的车。不料,中途意外,车被撞翻,她也中年逝去。可是,车技始终不佳的丈夫,开了一辈子的私家车,却活到了90多岁,寿终正寝。丈夫生前,有人问他车技不好却平安行驶的原因。他说:“开车时,不想明天的事,不想下一刻的事,不想安全的事,也不想不安全的事,只注意开车于当下,只小心开车于当下。”
不过,我要特别提醒的是:我说这些,不是要你从此: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至于在“不为明日忧”与“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两种人生态度之间,如何平衡把握,如何辩证对待,就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希望你能亲自去书写并写好。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还得靠你自己。P9-12
有一次,佛陀说法时,见大弟子迦叶于人群中听讲,便停了下来,与迦叶打招呼,叫迦叶到他身边,他还挪了座凳之一半请迦叶上座。迦叶坚辞,但佛陀还是请他坐,并请之为众说法,此即佛陀分座迦叶的故事。分座也叫半座,比喻前辈请晚辈弘法,也比喻恭请者礼贤下士,予受请者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该公案载在《杂阿含经》中。在《法华经》中,也有类似公案,讲的是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佛的故事。佛陀曾经受前贤半座,自己又分半座与后辈,说明了佛陀重视弘法,希望重视弘法的传统代代相传。
佛陀教化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从初转法轮到嘱咐遗教,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由此而出。可以说,佛教有今天,除了修证的功德之外,重要的是千百年来,有历代高僧大德踏着佛陀的神圣足迹,不断弘法。
弘法的意义,在于使佛法之脉绵延不绝,在于使众生的慧命不断得到解救。法脉不绝,便是正法久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救人慧命。
弘法的对象,并不限于人。其实,在我们的弘法中,在场的就有许多其他的包括六道的众生。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会闻法。
有人会说:我刚入佛门,或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法,弘法内容我听不懂,怎么办?别担心,是否听懂、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听了、读了、诵了。一旦听了、读了、诵了,不管你懂不懂意思,皆已入了你的阿赖耶识,皆已种下了佛法的种子,这是个美好的转识成智的过程。你的善业由此积累,你的善果由此产生。见过转经轮吗?轮上有经文,一圈一圈转着,只要一眼望去,也许,你未必看清其文、明了其意,但佛法已转入了你的脑、你的心、你的识,必将转识成智。
我常想,在佛陀涅槃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佛法可以弘、可以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诵,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稀有啊!因为佛陀证法不易,佛陀的上首弟子们结集不易,祖师们取来得不易,历代流传下来得不易!可以说,中国佛法堪称中国化的优秀历史文脉与民族精魂。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因此,作为佛陀的内围弟子——僧人们,一定要弘扬佛法。作为外围弟子——居士们,一定要听闻、阅看、念诵佛法。作为社会大众,一定要尊重、包容、理解佛法。
“众生慧命,系汝一人。汝若不为,罪在汝身。”
衲本性作为僧团之一员,承前贤加被,有幸常得半座,很是感恩,当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及义务与责任,但祈因缘常俱足,成就毕生弘法愿。期望与四众同仁共同精进,众志成城。
在中国,关于弘法,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神光说法,天花乱坠。而佛教,更有许多有趣的经典故事,内容包括:人生非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学业事业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的、文学艺术的、哲学宗教的……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有如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话,在听我说的、阅我写的之外,大家还可以去查找看看,美妙着呢!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本性禅师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中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今天,我要点起心灯一盏。照亮心中的路,照亮心中的山河,照亮心中的世界。也因此,点亮我失明已久的眸子,照彻我自己。不求声名,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从此,万里长空,一朝风月。做回镜中花、水中月、山中雾、卒中云。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本性禅师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 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