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黎民恨(汉朝衰亡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公孙策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诸吕之乱:高情商皇后PK心机权臣

汉惠帝刘盈身体不好,能力也不行。

更因为母后强势,他只能消极做个不管事的空头皇帝。幸而朝政有萧何、曹参,“萧规曹随”奠定了大汉帝国的长治基础。

吕太后对内强势,对外却知道国力不足,对匈奴百般忍耐。

有一次,匈奴单于栾提冒顿写了一封信“挑逗”吕太后。大意是:

我是北方草泽上一个孤独寂寞的君王,新寡的你,想必也孤独寂寞,两个君主都不快乐,又无法取悦自己。我愿意以自己所有的,交换你所没有的。

汉朝群臣诸将都为此抓狂,可是吕太后终究忍了下来,命人回信,说:

单于念念不忘敝国,赐书问候,我国深为恐惧。我本应前往侍奉单于,可是自忖年老气衰,头发、牙齿都脱落了,连走路都蹒跚不便。单于对我的期望过高,我实在无法胜任,如果我真的前往,只不过让你成为笑话而已。敝国并未得罪贵国,请你宽恕。谨献上两套四匹马拉动的皇家用车,供你驱使。

以此可见,吕雉的EQ高过那些大臣、诸将,若不是她主政,只怕汉朝就此结束也说不定。

然而,汉惠帝刘盈只做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他一死,吕雉的太后登时有合法性问题。因而,她为惠帝伤心,哭归哭,却没流下眼泪。

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当时在宫中侍从皇帝,年方十五岁。他对两位丞相说:“太后只有一个儿子,如今皇帝崩逝,却哭而无泪,你们知道原因吗?”

丞相问:“什么原因?”

张辟疆说:“皇帝的儿子还小,太后担心罩不住你们这班老革命。你们两位如果奏请任命太后娘家兄弟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掌握长安禁军兵权,再让吕氏族人能人宫襄助政务,太后就心安了。你们也得以免祸了。”

丞相照张辟疆的建议行事,果然吕太后很高兴,哭的时候也流出眼泪了。而吕氏外戚从此开始秉权,也开启了西汉外戚干政的一页。

惠帝生前无嫡子,吕太后命皇后张嫣收养了其他宫人的儿子,取名刘恭。并将刘恭的生母杀掉,再立刘恭为太子。刘恭这下继位为皇帝,史称“前少帝”,吕雉成为太皇太后,正式临朝听政。

少帝刘恭后来发现自己的身世,以及亲娘的遭遇,抱怨了一句:“等我长大以后,再说。”这话传到太皇太后耳中,立即将他囚禁到别宫,对外宣称皇帝患病很重,不许任何人人见。之后又将刘恭罢黜并处死——这又开启了西汉“废帝”的一页。

太皇太后再立刘弘为皇帝,史称“后少帝”。而吕雉则更进一步控制政府,想要封娘家侄儿们为王,将来可以取代刘姓诸王。

她先问右丞相王陵的意见。萧何、曹参之后,依照刘邦的规划,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担任太尉。

王陵一如刘邦所言“太憨直”,他回答吕太后,说:“高皇帝曾经与诸将斩白马为誓:‘非刘姓的若封王,天下人一同讨伐之’,如今若吕姓封王,不合誓约。”

吕雉大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这两人默契十足,也了解吕后心狠手辣,因此回答:“高帝平定天下,封刘姓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临朝主政,实际主宰天下,封吕姓子弟为王,没什么不可以。”吕太后才转怒为喜。

朝会结束,王陵责备陈平与周勃:“当初高帝与大伙歃血盟誓,你俩难道不在场吗?如今高帝去世,太后要封吕氏为王,你们两个奉承拍马,背弃誓言,将来有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

陈平、周勃说:“当面在朝廷上力争,咱俩不如阁下;可是保全国家、保全刘姓后裔,阁下可不如我俩。”

过了几天,吕太后“擢升”王陵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师傅,三公之一,地位崇高,但丞相的权力就被剥夺,这一招叫“一脚踢到楼上”。陈平升为右丞相,吕后的心腹审食其担任左丞相,周勃仍然担任太尉。

然后,吕雉追尊亡父吕文为宣王,亡兄吕泽为悼武王,吕泽的儿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

吕姓诸王当权,其他吕氏外戚更行径嚣张,幸赖陈平、周勃,不让诸吕的手伸进政府。

而刘邦的预测再次应验:吕太后老了、病了,她管不到后面的事了。

可是吕太后不愿撒手,她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下令由赵王吕禄掌管北军,梁王吕产掌管南军。告诫二人:“吕氏封的诸王,大臣都不服气。我已经快死了,皇帝年纪小,恐怕大臣作乱。你俩一定要掌握军队,紧守宫殿,千万别为我送葬,以免出宫时让人有机可乘。”

太后驾崩,遗诏:大赦天下,以吕产为相国,以吕禄的女儿为皇后(吕禄乃可以国舅身份干政)。

吕太后一死,东方的齐王刘襄立即起兵,扬言“人京诛除诸吕”。相国吕产派灌婴领军平乱,灌婴大军抵达荥阳,停下来观望,并派人通知刘襄按兵不动,静候情势发展。P25-28

书评(媒体评论)

我很讶异他的书没能够成为中学生的历史教材(或者至少是历史科的补充教材),像这样浅显易懂而兼具史识的书,他已经写了两本(《英雄劫》《大对决》),据说还得写足一千个故事,若能结合历史教学,让学子在生动的文笔点染之下,贯通历史事件枝叶纷披的繁复因果,而能从主流的历史叙事和晓畅的世情观察中启发更深远的知见,这是多么可观而方便的教育?

——张大春

后记

光武帝对功臣仁厚,唯一可以说是被刘秀刻意“修理”的,只有马援。

当年马援担任隗嚣的使者,往观东、西二帝,他看出未来是刘秀的天下,所以后来投奔刘秀,并在征伐隗嚣时献策兼出力。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交趾(今越南河内)。

马援班师回洛阳,刘秀派孟冀去慰劳他。

马援说:“如今还有乌桓、匈奴等外患,我还想主动请缨前往讨伐。男子汉要就死在战场,用马皮裹着尸首下葬,总不能躺在榻上,死在哭泣的女人和孩子群中吧!”

孟冀说:“是啊!做个爷们儿理当如此。”

事实上,马援这是讲给皇帝使节听的表态之言。因为马援的女儿嫁给了皇子刘阳,当初是贵人阴丽华的儿子。后来阴丽华立为皇后,而刘阳成了太子,马援如果表现得飞扬跋扈,难保不引起刘秀的疑虑,担心将来外戚弄权,尤其是如此一位功高震主的外戚。为了女儿将来顺利当皇后,甚至为了将来外孙当皇帝,马援刻意地交心表态。

自交趾班师回到洛阳三个月,马援就自请北击匈奴。刘秀批准了,但是这次出征无功而返。半年后,武陵(今湖南常德)蛮造反,东汉远征军失利。马援再次请求出征,刘秀这次却考虑他年纪太大,不同意。

马援对皇帝说:“我还可以披甲上马!”

刘秀让他试试看。马援在马上据鞍四顾,展现他仍能担当重任。刘秀笑着说:“好一个精神抖擞的老汉!”于是派马援率领军队四万余人征伐五溪(武陵郡内有五条溪,所以武陵蛮又称五溪蛮)。

马援平时对晚辈总是板起面孑L教训,有一次出征前,对两个晚辈梁松、窦固说:“一个人虽然富贵了,却可能因为各种理由,又变得贫贱。如果你们不想要变回贫贱,就该在居高位时洁身自好。我的话,你们好好想一想!”梁松是光武帝刘秀的女婿,也就是驸马爷,却因此成了马援的命中白虎星。

后来,发生一件“杜保案”,同时指控梁松与窦固跟杜保勾结为恶,控告者更引述马援告诫侄子的家书(其中有“画虎不成反类狗”名句)。

刘秀责备梁松与窦固,并出示马援的家书给两人看。他俩吓得面无人色,叩头流血。从此,梁松把马援恨之入骨。

马援出征武陵蛮,战事不顺。副帅耿舒(耿弁的弟弟)上书指马援战术错误。刘秀派梁松担任监军,乘驿车(象征代表朝廷)去前线,责问马援。就在这个时候,马援因感染瘟疫,加上操劳过度,病死战场。于是梁松罗织罪状,构陷已无法辩白的马援,刘秀为此下令收回马援的侯爵印信。

史家都不解,为何刘秀独薄马援。其实,刘秀是充分汲取了西汉的历史教训,而采取了他认为的必要措施。

当然马援有点冤枉,因为他的家教甚严,他的女儿,汉明帝的马皇后、汉章帝的马太后,不但自身节俭,更努力压抑外戚家族,是东汉“明章之治”的最大内助。

然而,刘秀的“帝国永续公式”却不能保证帝国永续。东汉近二百年国祚,除了明帝、章帝,几乎不曾摆脱外戚干政。讽刺的是,东汉史中最跋扈的两个外戚家族,刚好是梁松与窦固的家族;且更因小皇帝无法忍受外戚的跋扈,借助宦官之力铲除外戚,而造成宦官干政。

刘秀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是负面影响),是证明了“人心思汉”成立——假设是赤眉、隗嚣或公孙述之一统一天下,“人心思汉”就不成立了。后来也不会出现一些延续烂政权的偏安、流亡政府(如东晋、南宋、南明),因而拖长了人民的痛苦岁月。

这是作者对《黎民恨》的结论。

目录

总序 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

导读 此恨绵绵无绝期

楔子

第一部 帝国盛衰

 1. 人彘:垂帘听政与惊世酷刑

 2. 诸吕之乱:高情商皇后PK心机权臣

 3. 文景之治:民心是最大财产

 4. 七国之乱:一场命案引来的叛乱

 5. 莫须有:比岳飞早一千二百年的罪名

 6. 金屋藏娇:母以子为贵?瞄准太子位

 7. 长门怨:陈阿娇失宠,小舅子变姐夫

 8. 外戚大将军:搏命将军战匈奴,大汉天威实为空

 9. 爱其子而杀其母:武帝的精明

 10. 托孤大臣:“可怕”的三个人

 11. 霍光大权独揽:第一个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

 12. 权臣废立皇帝:长安狱中的“天子气”

 13. 鸩杀皇后:两次毒杀,一朝败落

 14. 五日京兆:司法公正最重要

 15. 苏武牧羊:紧握节杖

 16. 王昭君:仇恨与遗恨

 17. 模范生昏君:身体不好,宦官当道

 18. 燕啄王孙:夺床高手赵飞燕

 19. 王家班 :老百姓的灾难的开始

第二部 王莽篡汉

 20. 四太后并立:后宫乱则政局乱

 21. 断袖之癖:只爱男人的皇帝

 22. 王政君夺玺:被王莽利用的女人

 23. 山寨周公:周公姓姬,但王莽不姓刘

 24. 王莽嫁女儿:嫁了女儿,却逼死儿子

 25. 九锡与造神:作秀、 迷信、 赞美诗

 26. 假皇帝:欺天瞒地,找个傀儡

 27. 反扑无力:拼了命战斗,不如会写奏

 28. 篡汉立新:没动一丝一毫武力的特例

 29. 崩角的玉玺:老太后的愤怒

 30. 新朝行古制:迷信复古的新皇帝

 31. 空话治河:说得好听而已

 32. 惹翻匈奴:外忧内患的人间炼狱

 33. 自我感觉良好:马屁文化的盛行

 34. 人心思汉:人民不安,政权不保

 35. 众叛亲离:在“精神错乱”的路上越走越远

 36. 赤眉军:把农民逼成军人

 37. 刘演起兵:汉朝的复兴

 38. 更始皇帝:两兄弟的明争暗斗

 39. 巨无霸:一支人兽并存的王牌部队

 40. 昆阳大捷: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41. 更始杀刘演:兄弟撕破脸

 42. 王莽恶贯满盈:骗不了别人,只能骗骗

第三部 光武中兴

 44. 人才来归:不想当官的邓禹

 45. 北道主人:一路向北

 46. 丧家之犬:靠德行,不靠地盘

 47. 败部复活:刘秀大胜王郎

 48. 人心思莽:更始必败,源在民心

 49. 推心置腹:以心收人,十万大军不在话下

 50. 驱狼赶虎:刘秀赢了,但百姓输光了

 51. 刘秀称帝:人马若散,再聚可就难了!

 52. 刘玄末日:更始皇帝的唏嘘结局

 53. 刘盆子:赤眉军力捧的小皇帝什么来历?

 54. 赤眉投降:豆子引发的血案

 55. 有志者事竟成:齐地完全平定

 56. 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刘秀比刘邦英明

 57. 窦融:东汉再收一地

 58. 神龙失势,与蚯蚓同:无诚意的隗嚣

 59. 得陇望蜀:隗嚣的灭亡

 60. 公孙述:只学到了王莽的皮毛

 61. 刺杀来歙、岑彭:公孙述的阴谋

 62. 成都大屠杀:以屠杀收场的统一大业

后记

序言

导读

此恨绵绵无绝期

恨,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相对于“喜、怒、哀、乐”的单纯。

本书表达的恨,可以用白居易《长恨歌》来说明:老百姓对皇帝的感觉,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略有微词;到“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颇有微词;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羡慕与遗憾交织;到“千乘万骑西南行”(被君王抛弃)的怨;到“六军不发”的仇恨……以上都是“恨”。而在国家几乎灭亡,人民生灵涂炭之时,君王“夜雨闻铃肠断声”不是为黎民;君王劫后回京,叹的是“黎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仍未思及黎民!白居易最末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说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心情,但又何尝不是老百姓对皇帝的心情?

本书尝试以王莽篡汉前后的历史故事,诠释老百姓对统治者的复杂心情。

事实上,王莽篡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案例,一个超级帝国就这么“和平转移政权”,由姓刘的交给姓王的,非但不动一兵一卒,甚至万人称颂拥戴,原因无他,人心怨汉而已。但是王莽却又在很短时间内崩溃,因为“人心思汉”。

史学家赵翼说,人心思汉是王莽自己造成的,这话对;可是他却没说,王莽篡汉是刘姓皇族自己造成的。赵翼又说,王莽虽诈,最终失败是因为“愚而已矣”,这话也对;可是他没说,大汉帝国搞垮的原因,是连续几个皇帝“昏而已矣”!

大汉帝国如何由盛而衰?王莽又如何由王圣人变成王八蛋?要看懂这一段历史,得掌握四个关键词:

太后:自汉高祖刘邦逝世的那一刻开始,太后就一直有着很大的政治影响力。之后的西汉帝国,可以说,太后好,朝政就好,太后的作风,直接反映在朝政上。中间只有汉宣帝刘病已时代没有太后,大汉子民乃有“宣帝中兴”的好时光。

匈奴:汉帝国与匈奴的实力消长,决定了两国的外交与军事关系。而王莽的败笔之一,就是在匈奴国力衰微之刻,没事生事,惹翻匈奴,最终外患加重了内忧。

谷价:汉朝的兴盛是靠着“文景之治”,加上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大成功,国家富强。到了汉宣帝时,“谷石五钱”,人民生活富足到达顶峰。可是后来昏君辈出,外戚争权,到了汉元帝时,“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这是王莽得以“受汉禅让”的充分条件之一。可是王莽的失败改革,造成“黄金一斤,易粟二斛”的局面,于是人心思汉。

更始:老百姓日子难过,只好期待“变天”——皇帝是天子,只有天比皇帝大,而野心家乃得以利用这种民心思变,攫取政权。更始,就是“重新开始”,王莽政权设“更始将军”,绿林军也有“更始将军”,绿林的更始将军甚至成了更始皇帝。可是那一段过程中,所有的“更始”都令老百姓反而思念前一个统治者!直到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诏复五铢钱,与民更始”。五铢钱是汉武帝开始发行,刘秀的“更始”,其实是“回到从前”!这二十年间的几番“更始”,全国人口减少了一千余万,千万冤魂只造就了一批内战英雄——其实大多数称不上英雄。

本书基本上讲的是西汉盛衰兴亡的故事,只是作者对这一段历史中,政权在皇帝、太后、外戚、权臣、军阀之间流转,老百姓F}1认命到逃避、到反抗的心理转变,特别加以强调。

这一段历史又有两个特点应予掌握:

抗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起义。以前的“汤武革命”,是部落政治时代的诸酋争霸;而抗秦革命,则依托于封建时代的诸侯余绪(例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其一。

由于抗莽革命是人民起义,因此出现“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观念。过去战国游士是争取诸侯君王赏识,楚汉相争时亦然,都是“君择臣”。可是本书中英雄人物如冯异、耿弁,都不是投靠刘秀,而是“慧眼识英主”,刘秀靠他们才创造局面。而马援更游走于三位“天子候选人”之间,最终选择了刘秀,此其二。

反而,刘秀最终统一天下,使得“人心思汉”被证明成立,却成为后世改朝换代时的“愚忠”理论基础,形成政权转移的“进化障碍”,令人不无“遗恨”!

内容推荐

公孙策编著的《黎民恨(汉朝衰亡录)》介绍了,一个朝代从兴盛到衰亡,历史大多只记载帝王将相,几乎不记载庶民。而实际上“民心”才是一个朝代稳定的基本要素。民心稳定。社会便安定和谐;民心动荡,政权也岌岌可危。公孙策首次突破了历史书写的局限,将眼光放在了平民百姓身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解读汉朝由盛转衰的真正原因。

编辑推荐

从诸吕之乱起,汉朝的根基就在动摇。公孙策编著的《黎民恨(汉朝衰亡录)》以“帝国盛衰”“王莽篡汉”“光武中兴”三大部分构成,公孙策以百姓对朝廷的“恨”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或家喻户晓、或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此“恨”在政权中的影响,道出政权在君臣、后宫及军队之间流转的前因后果,以及百姓如何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不断成为牺牲品。然而,当压迫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必然会反抗。从认命、逃避到反抗,人心从“厌汉”到“思汉”,汉朝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人民手中。

公孙策冲破了当今通俗历史读本的书写局限,他的语言通俗却不庸俗,描写生动却不夸张。与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历史说书匠”,通过他的语言,无论多么千回百转的历史都能逐渐明晰起来,再深奥难懂的原典也变得亲切可掬。在他的笔下,这些历史人物重新被赋予生命,走出书中来到读者面前,告诉我们汉朝的衰亡对于当今的警世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