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全国各电视台于去年9月1日停止在黄金时间播出海外动漫开始,我已经很久没在电视上看过动漫了。取而代之的是DvD和网络电视。虽然偶尔还会看一下国产动漫,但与海外动漫相比,我认为目前国产动漫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国产动漫与海外动漫的差距主要有3点:内容、制作和创意。
首先是内容。回想一下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看的海外动漫,不论是《希瑞》《忍者神龟》《蜘蛛侠》,还是《一休》《花仙子》《恐龙特急克塞号》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想,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让我们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百看不厌,就是因为它们都拥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比如希瑞为了解救以希利亚,与霍达克进行着漫长而惊险的战斗;比如一休不断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战胜困难;比如克塞为了保护恐龙、保护大自然,不懈地与偷猎者进行斗争。这些故事现在看来仍旧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即便是成年人看来也不算很幼稚,更何况是小孩儿。可是,国产动漫显然做得要差一些。尽管以前也看过很多经典的国产动漫,如《葫芦兄弟》和《黑猫警长》等。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这说明,国产动漫的内容还只适于儿童。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我认为动漫适用的人群应该更广,它不应只属于儿童。
其次是制作。我个人认为,如今国产动漫的制作水准反而不如以前了。以前的国产动漫只有两种制作方式:剪纸和水墨。虽然简单,但它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格。如今,虽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制作技术,但国产动漫依旧怎么看怎么像是剪纸加水墨的形式,而所谓的3D技术就更别提了。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这几年热播的几部海外动漫,如《灌篮高手》中,流川枫投篮时头发的飘逸;如《头文字D》中,秋名山的赛道和AE86;如《圣斗士星失之冥王篇》中,闪烁着光泽的圣衣。我认为在这几部作品中,3D技术的运用对作品提升视觉效果从而提高作品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我们运用3D技术制作出的动漫,显然还无法达到这几部作品所处的高度。用了新技术,却无法摆脱旧面貌,同时又无法让新技术起到应有的作用,国产动漫想要进步,自然不容易。
最后是创意。在我看来,创意对动漫来说,就如同它的灵魂。毕竟,它主要是给年轻人观看的作品嘛。不过,这最重要的一部分却是国产动漫最薄弱的。这几年,我几乎没听说国产动漫有什么创新的作品,基本上不是孙悟空,就是蓝猫。那么,海外动漫呢?回想一下,如《猫和老鼠》,整部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对话,只有猫和老鼠。但它却依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变成了永不磨灭的经典。如《柯南》,主人公吃了某种毒药,身体变小了,这不就是创意吗?还有,柯南因为喝了老白干儿,暂时恢复过原样。老白干是我国发明的白酒,如今却出现在了海外动漫的作品中,难道我们不觉得惭愧吗?此外,海外动漫的周边种类和音乐质量也都明显胜过国产动漫,销量白不用说。我想,这正是海外动漫创作者们凭借创意得到的回报。因此,没有了创意,就如同没有了灵魂,作品就好像行尸走肉,不管有多少新作,看起来都是千篇一律。
目前,海外动漫仍在被全国各电视台封杀中。可是,我们自己的动漫没有提高,只靠封,封得住吗?况且,封杀了海外动漫,也就没有了比较的对象,我们又怎么能找出差距呢?如果我们连人家已经进步到什么水准都不知道,还怎么提高呢?
最后,希望国产动漫的创作者们能够早日为我们奉献出高质量的动漫作品,从而使中国动漫能够加入世界优秀动漫作品的行列。P17-19
《青春是一场思想的远行》还只是一滴滴零星掉落在这辽阔大地上的露珠,但我希望它们终有一天能汇聚成浩瀚无边的大海……
从每个周末骑着三轮车,带着童年时的我穿行于三里河街道的东西两侧,逛遍路边的每一个书摊儿;到一次次推着轮椅,带着少年时的我徒步前往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新华书店;再到帮助成年后的我找到几位足以令我受益终生的老师,并且一次次帮我执笔来撰写作业至深夜:这些年父母从未因为我在读书方面的需求而有过哪怕一丁点儿吝啬或抵触。
对于读书,不论在金钱上还是精力上,他们的投入与付出都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正常在校生的父母。即便如此,父母从未对这样的付出要求过任何回报,只是希望我能通过读书丰富内心的世界,去弥补我因无法行走而缺失的种种。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博客,突然觉得,自己也许可以做到更多。
初学写作时的文字是那样稚嫩,但父母一直在给予我最为坚定的支持与最为客观的定位,这给了我难以想象的力量,帮助我不断成长、不断前行。每当我在午夜依然敲击着屏幕键盘时,母亲总是不顾工作一天的疲惫陪伴在我身边;每当我连续写作一段时间后,父亲总会舍弃休息的时间,将这些文字精心整理、编辑并装订成册:这些无私的爱不仅是我写作的动力,更是如今这本书中所记录的每一颗“露珠”的灵魂。
慢慢地、慢慢地,成长的路上不再只有艰辛。从新浪网到《篮球》再到《中国财经报》,直至本书得以付梓刊行,我的文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让我不胜荣幸,同时也找到了最好的回报父母的方式。
本书是我近年来对若干经济、文化现象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作为时评文章绝大部分都公开发表过。书中所提出的各种看法,均仅为我的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感谢张海迪、钱文忠、王家新诸位老师的指导和勉励,于丹老师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中国青年出版社王钦仁主任为本书的出版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我由衷地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对我的启蒙老师曾智安老师、胡正伟老师、陈玫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中国财经报》的领导和编辑们给予的鼓励和支持,还有很多亲朋好友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青春是一场思想的远行》还只是一滴滴零星掉落在这辽阔大地上的露珠,但我希望它们终有一天能汇聚成浩瀚无边的大海……
在哲学家的眼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如此人生,的确脆弱而悲凉,却充满了不屈与张力。坐在宇辉的面前,看着他坐在轮椅上艰难地敲击着键盘,我的心中常常忆起诗人曾卓的这首《悬崖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面对命运令人错愕的安排,人们难免慌乱。一岁时的一次高烧,使得宇辉身受重伤,最终导致重度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别的孩子最天真烂漫、满地撒欢儿的年龄,宇辉坐上了轮椅。命运的打击和相伴而生的慌乱并没有出现在宇辉身上——原因之一在于苦难降临时年幼的孩子尚不通人事,是父母家人为他承担了最初的伤痛;原因之二在于,不断成长的宇辉凭借自己的思想奋进、崛起。三十年的来路,其间荆棘密布,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惶惑;其间也雨润风拂,有着常人同样无法想象的恩泽与奋进。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宇辉正是在过往的岁月中向认识他的人和即将认识他的人显示着不少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与帕斯卡尔所妙喻的能思想的芦苇有所不同,在了解其人、通读其文后,我更愿意相信宇辉是老诗人曾卓笔下那棵“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的悬崖边的树——拥有哲学家所信奉的深邃的“思想”,亦拥有诗人所歌颂的浪漫诗意。
《青春是一场思想的远行》的结集出版正是宇辉对自己生命所独具的思想与诗意的一次汇报,一次总结。身体被拘囿于窄窄的一方轮椅,思想却能够自由飞翔于天地之间。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06年至2013年间撰写的文章80余篇,纵横捭阖之间穿梭于经济、产业、文化、历史、文学、艺术、教育、体育、房产、医疗、养老、网游等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题材领域。仅就此而言,这本书所具备对当下社会的开阔的关注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就不能不让读者为之拍手称绝。事实上,我想出版社很难给出一个归属明确的上架建议。
然而,可贵的并不止于此,宇辉是一个广而能专、博而能精的言说者。在本书所收录的一百多篇文章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宇辉相对集中的几个思考领域,比如经济,比如体育,比如历史。
像《假日经济刷新消费指标》《补贴第二季:节能、促销谁为先》《倒闭潮涨,家居建材卖场如何求生》《固定假期需倡导个性化消费》等文章力图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双向维度,对产业模式、市场机制、消费趋势进行分析。
《莫以金牌论英雄》《拿着“算盘”办奥运》《国产运动品牌为什么缺乏“耐力”》《体育产业能否成为经济中的新生力量》《跋涉在“后运动员时代”的路上》等文章则聚焦于作者所挚爱的体育领域。宇辉多年来一直在新浪网开设博客,是新浪体育频道的特邀作者。他的博文主要是对各种篮球赛事做数据分析,也涉及球队表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公允点评,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批拥趸。文集中所收录的这一领域的文章应该说只能算作笔耕不辍的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中的很小一部分。 令人激赏的是,宇辉所撰写的一组古为今用的文章。虽然从未进过课堂,但是父母在宇辉年幼的时候就引领他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在这期间,宇辉对《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走上写作之路后,他的一篇题为《从(短歌行)看刘馥的死因》的学术短论以大胆的推测、精微的考证被《光明日报》刊载。在这本书中,宇辉继续延续着他对史书,尤其是对《三国志》的热情。《官渡之战与当代商业竞争》《诸葛亮与当代职业人从业智慧》《由吕蒙看从业者职场潜力》《襄樊之战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参透》等文章,力避“读死书”的现象,真正做到了把“古书”读“活”。这对当代人,尤其是莘莘学子而言颇为值得借鉴。
同时,这本书里的许多文章散发着作者独具的人文情怀的芬芳。文集中所收录的《三里河书摊》一文以散文的优美文笔追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宇辉在父母的陪伴下在北京三里河书摊采购图书的往事。行文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如同翻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历历在目,触手可及,激发属于每一位走过那个时代的读者最温暖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共鸣。
出于对这样一位如同“悬崖边的树”一般虽身罹厄运却志不屈服的写作者的敬意,权且为序,希望读者能够发现文字背后伫立着一颗坚韧的灵魂,也希望作者能够以这本书的付梓为全新的起点,继续展翅飞翔……
《青春是一场思想的远行(文化与经济现象微思考)》是一本新闻评论集。《青春是一场思想的远行(文化与经济现象微思考)》收录了作者(赵宇辉)自2010年至2013年间撰写的文章80余篇,纵横捭阖之间穿梭于经济、产业、文化、历史、文学、艺术、教育、体育、房产、医疗、养老、网游等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题材领域。如《假日经济刷新消费指标》《补贴第二季:节能、促销谁为先》《倒闭潮涨,家居建材卖场如何求生》《固定假期需倡导个性化消费》等文章力图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双向维度,对产业模式、市场机制、消费趋势进行分析。《莫以金牌论英雄》《拿着“算盘”办奥运》《国产运动品牌为什么缺乏“耐力”》《体育产业能否成为经济中的新生力量》《跋涉在“后运动员时代”的路上》等文章则聚焦于作者所挚爱的体育领域。多数文章先后刊登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世界教育信息》《中国财经报》等报刊上。
于丹作序,张海迪、钱文忠推荐。
思想的宽度,生命的华彩。
《青春是一场思想的远行(文化与经济现象微思考)》收录了作者(赵宇辉)自2010年至2013年间撰写的文章80余篇,纵横捭阖之间穿梭于经济、产业、文化、历史、文学、艺术、教育、体育、房产、医疗、养老、网游等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题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