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平、吕富华所著的《赤峰史话》以“远古遗韵”“农牧交响”“草原帝国”“漠南雄风”“近代风云”“沧桑巨变”六章,梳理了赤峰从远古到现代的辉煌历史,叙述了赤峰经历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元代时期的文化等几次文化高峰以及近代的沧桑、现代的发展。书中阐释了赤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社会各界了解赤峰和增强赤峰人民对家乡的认知度、归属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赤峰史话/中国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立平//吕富华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立平、吕富华所著的《赤峰史话》以“远古遗韵”“农牧交响”“草原帝国”“漠南雄风”“近代风云”“沧桑巨变”六章,梳理了赤峰从远古到现代的辉煌历史,叙述了赤峰经历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元代时期的文化等几次文化高峰以及近代的沧桑、现代的发展。书中阐释了赤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社会各界了解赤峰和增强赤峰人民对家乡的认知度、归属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张立平、吕富华所著的《赤峰史话》以“远古遗韵”“农牧交响”“草原帝国”“漠南雄风”“近代风云”“沧桑巨变”六章,梳理了赤峰从远古到现代的辉煌历史,叙述了赤峰经历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元代时期的文化等几次文化高峰以及近代的沧桑、现代的发展。《赤峰史话》阐释了赤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社会各界了解赤峰和增强赤峰人民对家乡的认知度、归属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序 前言 一 远古遗韵 1.“华夏第一村” 2. 日出红山 3. 文明曙光 4. 龙祖玉源 5. 史前岩画 二 农牧交响 1. 走近方国 2. 青铜时代 3. 石城探秘 4. 逐鹿北方 5. 鲜卑兴衰 三 草原帝国 1. 松漠传说 2. 契丹建国 3. 断腕太后 4. 盛世王朝 5. 因俗而治 6. 游牧本色 7. 独特魅力 四 漠南雄风 1. 金朝统治 2. 元朝分封 3. 鲁王城府 4. 三卫拱边 5. 昭、卓二盟 6. 乌兰布统之战 五 近代风云 1. 贡王革新 2. 蒙地放垦 3. 工商兴衰 4. 革命洪流 六 沧桑巨变 1. 魅力新区 2. 经济腾飞 3. 民族风情 4. 地方特产 5. 如画风光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远古遗韵 燕山以北、古北口外,赤峰广袤的草原上,有两条古老的河流交汇而成一个大大的倒写的“人”字。位于北侧的一条河是西拉沐沦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古称潢水),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红山北麓白槽沟,横贯赤峰市的北部。位于南侧的河是老哈河(古称土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西北山区柳西川,流经赤峰市东南部,最终与西拉沐沦河汇合为西辽河。这两条河,汇集了大小数十条支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流域,载浮载沉,奔流不息,一路滋润,一路养育,冲开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文明由此诞生,并蔓延向远方…… 在距今大约1.2万年前,赤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便是考古学上命名的上窑人。上窑人如同中华大地上其他的古老人类一样,凭借着极其简陋的生产工具,征服着自然,也改变着自己,漫漫长夜,步履维艰,终于在距今近一万年时,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 新石器时代,是赤峰古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在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古人类生活的炊烟。从约9.000年前结束了穴居野外的荒蛮时代并开始构筑房屋、定居生活、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的小河西人,到约8000年前手握笨拙石器却打造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人,到约。7000多年前赵宝沟人以卓越的才华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到红山人创造的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向世人昭示赤峰也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再到约6000年前开辟了农牧结合、以牧为主、问。卜鬼神的富河人,直到约5000年前使用符号记事的小河沿先民吹响了文明的号角,新石器时代在这里终结,北方中国的历史跋涉了4000余年。4000年,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只是匆匆一瞬,但是对于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来说,,那该是怎样一种艰难的岁月。我们不得不感叹先民的伟大,正是他们的不懈探索,将我们引入了文明之门。 先民们创造的这几种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因其历史内涵相似,被称为红山诸文化。 1 “华夏第一村” 兴隆洼村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是当年闯关东的人兴建的小村落,田姓大户世居于此。这个村子曾几易其名,旧名黑喇嘛洞,“文革”时称火炬村。这里有红砖厂,地下有优质煤炭资源,但这些都没有让兴隆洼蜚声世界,直到20世纪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并将其命名为兴隆洼遗址,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兴隆洼遗址由于具备了“全面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这三个条件,故考古学家称之为“华夏第一村”,从此,兴隆洼这个小村子,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者就几乎无人不晓。 兴隆洼文化广泛分布于西拉沐沦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包括整个赤峰市和通辽市的西南部以及医巫间山到北京之间的辽西、冀东北地区,其存在时间大约处在距今8150~7350年。塞外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燥、多风,地表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俗话说“千年的大道走成河”,近万年的时空变幻中,一场暴雨或大风就可能使这个后来惊天出世的文化遗址瞬间崩塌、支离破碎。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它被保存下来了,并最终得见天日。 8000年来,太阳东升西落,空间的面貌虽并未有多大改变,但气候环境却经历了无数次更迭。随着末次冰期(最近一次冰川消融期)的结束,气温开始回升,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赤峰地区的山川众多,山地、丘陵、河谷平原构成地貌主体,河湖遍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兴隆洼文化便产生了典型的原始农业、狩猎和采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这在遗址中出土的石锄、石铲、石锛、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里得到了印证。兴隆洼文化的骨石复合工具,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为久远的骨石复合工具。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划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并随之带动社会形态的变革。兴隆洼文化石器工具的进步以及复合工具的出现和遗址中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这些都说明在小河西时期(距今约9000年)出现的原始农业到了兴隆洼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当然,此处发掘的动物骨骼其数量之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居于首位,显示了采集和渔猎仍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的变革也改善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先人们不仅有了固定居住的房屋,而且这些房屋聚成村落,秩序井然,布局严整,房屋建筑和村落规划可以说是兴隆洼文化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华夏第一村”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整个聚落由一个近椭圆形的围壕环绕,既可以防御野兽的侵袭,又能抵挡异族的进攻。这是我国最早的“城池”结合的实物资料,也是后来中国城池的滥觞。环壕的某处有“城门”式设置,这样,一个原始的村落就形成了。 进入“华夏第一村”,环顾周围掩映的绿树青山,在精神的穿越中与古人相会,8000年前的景象即刻浮现在眼前。远古洪荒中,兴隆洼先民从高山洞穴里走出来,看中了丘陵、台地的向阳缓坡,这里既不至于让河水和雨水冲蚀房屋,又靠近水源,植被茂盛,适合居住。他们过着集体的生活。房屋是经过周密规划、布局,统一营建的,排列得整齐有序,为长方形圆角半地穴式建筑。屋中间设灶,能够取暖做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会有一些剩余的食物或物品,就在屋内或两房之间挖出窖穴来贮藏东西。兴隆洼遗址的房址面积一般在50~80平方米,而遗址中央较大的房址面积甚至能达到140平方米。 P4-7 序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昨天,折射今天,映射明天。一部史话就是流淌着的历史,在兴废间,一笔淡墨勾勒着赤峰变迁的轨迹。 赤峰有着繁荣的昨天。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在内蒙古、河北、辽宁三省(自治区)交汇处的赤峰,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赤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被赋予神奇的土地。一万多年前,上窑人就在赤峰生息繁衍。由此开篇,在人类童年的漫漫长夜里,赤峰地区相继出现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8种考古文化类型,赤峰成了全国以地名命名文化最多的地级市。 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是赤峰历史发展的第一个文化高峰。作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质朴、简练、旷达、传神,可以说,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里,我们的祖先已经为赤峰人种下了“天人合一、兼容并蓄、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的基因。红山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叩开了文明的大门,迎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龙的故乡赤峰在西辽河地区最早出现了古国形态,证明了赤峰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我们的先民们从古老的文明之路上一步步走来,于4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青铜器,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风格和洋溢着浓郁草原风情的青铜文明。赤峰地区的草原青铜文化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以及此后秦、汉等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成为赤峰历史上的第二个文化高峰。 10~12世纪,当中原王朝盛极而衰时,契丹人在赤峰境内崛起,建立了辉煌的大辽王朝,成为少数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个封建帝国,这是赤峰历史上的第三个文化高峰。辽朝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北方,不仅为中华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第一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融合,促进了民族交流,为以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辽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及西亚、欧洲、东北亚等国家进行经贸文化交流,“只知契丹即中国,不知东方有北宋”,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元朝时期,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推动下,草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赤峰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也是成吉思汗及其姻亲后裔们的封地,还是北元的都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赤峰成为沟通中原和内蒙古腹地的桥梁,这一时期形成了赤峰历史上的第四个文化高峰。 四次历史文化高峰后,赤峰在社会大环境下,进入休整期。即便赤峰不再居于北方历史文化的中心,鸦片战争以后,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还是与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为保卫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同时,各民族聚居融合、重德尚品,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新高峰的到来蓄积力量。 赤峰正在建设辉煌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友爱,奋发图强,在继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建设繁荣发展、文明和谐、山川秀美的新赤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人民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赤峰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赤峰也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稽前鉴后,彰往昭来。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因历史而得以传承。当今之世,历史文化越来越成为地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鉴于此,研究、总结赤峰历史,传承、发展赤峰文化,是历史托付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治世写史,《赤峰史话》是一本通俗文史读物,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秉承大众文化理念,以史话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梳理、彰显了赤峰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多角度展示了赤峰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建设成就、古迹名胜、本土特产,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是赤峰独具魅力的一张名片。 《赤峰史话》的编著和出版发行,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掘赤峰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对激发人们热爱赤峰、建设赤峰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大有裨益,而且对于更好地宣传赤峰、展示赤峰、扩大赤峰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推动赤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是为序。 王程熙 2015年11月 后记 赤峰市地处祖国北疆,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它虽居塞外,却是贯通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腹地的险要关口,自古就有“塞外锁轮”之说。从上窑人算起,赤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已逾万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注定使赤峰这块古老的土地有很多值得人们回味的地方。 我的故乡就在赤峰,我从小生长在这里,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即便离开家乡多年,梦里依然是幼时的情景。美丽的故事、前辈们说不完的历史,总在脑海中萦绕,久久挥之不去。时间永不会停歇,过去的便成为历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赤峰的过往会显得更厚重、更丰富,但是对我们来说仿佛越来越远,远得似乎无法触摸,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怆然。于是,我总想着将赤峰的往昔与今朝行于笔下,永久地留住记忆。恰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出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史话”,《赤峰史话》成为丛书的其中之一,给我提供了一个了却心愿的平台。 本书是在赤峰市市委王程熙书记和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玉峰的直接组织、领导下,由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具体撰写而成的。要用短短几万字的篇幅描绘赤峰的历史,梳理上下一万年、纵横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实属不易。为了编好这本书,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多次召开协调会、评审会,组织专家、学者对《赤峰史话》进行研究、论证,从提纲到内容均进行了严格把关。 《赤峰史话》在撰写过程中,也得到了赤峰市文广局、赤峰市博物馆、赤峰市委党校、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赤峰市文联的热情帮助与大力支持。赤峰市文广局副局长、赤峰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冰,赤峰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王思国,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任爱君,赤峰市文广局副研究员毕世才,赤峰市文联副主席张建华,等等,几位老师多次审阅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赤峰市红山区政协副主席贾洪榛及摄影家庞雷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片,使得《赤峰史话》图文并茂、生动鲜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的我们想要感悟昨天,明辨是非,就必须精研历史,以史为鉴。其实当初对这部书,我曾有过更多的期许,我希望它能够更全面、更真实、更生动、更流畅,然而,虽有美好愿望,也做了不懈努力,但我也深知因为所占有的史料有限,更知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写作能力不足,所以仍然留下了诸多遗憾,书中难免出现纰漏,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15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