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沪剧史话/中国史话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胡晓军//褚伯承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沪剧是属于社会和人民大众的艺术。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沪剧的诞生、变迁、发展始终与上海城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密切关联。沪剧的内容紧贴社会、紧跟时代,无论是清末乡镇农民的世俗风情、20世纪上半叶都市市民的生活百态、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风貌,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都在沪剧中得到或直接或间接、或充分或部分的展示。

胡晓军、褚伯承所著的《沪剧史话》用十二章共四万字的篇幅,将沪剧的历史衍变、生存现状、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而又简约的叙述,希望以此为留存沪剧艺脉、传承上海文脉、弘扬海派文化作出贡献。

内容推荐

作为上海原生的、独特的剧种,沪剧在当代应得到更多的珍惜、更大的呵护、更好的发展,因为它承载着上海的方言、上海的民俗、上海的艺术乃至上海人的情感与精神,并将继续以戏剧、以艺术、以文化的形式记载上海的未来。《沪剧史话》作者胡晓军、褚伯承不仅对沪剧发展史上的艺术家及作品有生动的介绍,对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诸多沪剧表演艺术家及其创作的作品也做了全面和认真的评介。

目录

序【余雍和】

一 申江有女初长成

二 花鼓初起动人心

三 本滩进城历酸辛

四 申曲班社各扬名

五 定名沪剧启新春

六 西装旗袍入戏文

七 贴近时代唱心声

八 艺术流派竞纷呈

九 代有名家多才俊

十 乡音民风尽传承

十一 与时并进求创新

十二 海派精神是本真

试读章节

一 申江有女初长成

当上海还是一个阡陌纵横、稻麦青黄的滨海乡村之时,浦江两岸便流传着众多的田头山歌和乡间俚曲。这些小曲小唱虽然没有剧情、没有人物,却以显然是零碎的、似乎是无意的歌声,为沪剧的登场亮相唱响了序曲。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浦东、浦西的乡村和集镇里开始出现由这种小曲小唱发展而来的小戏,其中二人演出的戏叫作“对子戏”,二人以上演出的戏叫作“小同场戏”“大同场戏”。这些戏刚问世时,虽只有两三个演员和一面铜锣、一只鼓,但毕竟构成了戏剧的雏形。

这种戏被人们通称为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域不同,曲调和演出形式也稍有不同。浦东川沙、南汇一带的花鼓戏被称为“东乡调”,演出艺人被称为“东头先生”;浦西松江、青浦、奉贤和金山一带的花鼓戏被称为“西乡调”,演出艺人被称为“西头先生”;北面宝山一带的花鼓戏艺人则被叫作“北头先生”。

关于沪剧成戏的大致年份,除了老艺人和老观众的说法外,还能在刊刻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诸联所著《明斋小识》中找到依据。书中,这位青浦文人提到“花鼓戏传未三十年”。按此向前推算30年,应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如此,沪剧的历史应有230年左右。

沪剧的呱呱坠地,是当时上海特有的地域、时代、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果。上海位于江南富庶地带,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又临东海之滨,河汊纵横,交通便捷。早在清代中期,上海已是一个农耕文明发达的地方,农民生活普遍比较富裕,劳作之余,必然产生追求文化娱乐的心理;小曲小唱已不能满足需求,小戏小剧即登场。单纯的音乐和曲艺渐渐融合起来,演变为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主题思想的戏剧。每当工余农闲、节庆祭祀时节,村民们便自发组织起来,你唱我说,自娱自乐,热闹非凡。沪剧早期的经典剧目《庵堂相会》,对当时上海乡村农民带有戏剧色彩的山歌对唱,作了生动鲜明的演绎。

100多年后,上海成为全国戏剧的重镇、海派戏剧的发源地,举凡徽剧、昆曲、京剧、越剧、淮剧、扬剧、锡剧、甬剧、婺剧、粤剧等在此各显神通,各擅胜场。这些剧种从各地而来,都能在这里找到立足之地、获得发展。作为土生土长的剧种,沪剧是上海观众的一颗掌上珠、一块心头肉,是上海的“亲生女儿”。

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短短两年时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时,中国最为富庶的长三角地区的沿海口岸上海,自然是首当其冲。随着外来资本的大举入侵和洋行、洋货的大量渗透,乡镇自然经济迅速解体,失地流浪农民大量涌现。许多殷实之家破产而跌至社会底层,赌博、偷窃、拐骗甚至抢劫丛生。宁静而富足的田园生活一朝远去,喧嚣和复杂的社会场景轮番上演。花鼓戏艺人耳闻目睹了这种社会的转型,把上海人的普通生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以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下来。

与大多数将中国历史故事作为题材的戏曲剧种不同,沪剧从一开始就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家长里短起步的。这种“说新闻、唱新闻”的现实主题,“说口语、穿时装”的写实风格,一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经常发生变化的,是艺术表现的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从简陋逐渐趋于丰富多样。在刊刻于嘉庆元年(1796)的《淞南乐府》一书中,南汇举人杨光辅描绘了自己亲眼看到的花鼓戏。

P1-4

序言

余雍和

沪剧是属于上海和海派文化的艺术。

两百多年前,当上海还是一个普通的江南村镇时,沪剧便以说唱的形式出现在地头田间,是一个在中华农耕文明中孕育、诞生并逐渐成形的戏曲种类。随着上海开埠后迅速发展为现代工商都市,沪剧与其他曲艺品种一道进入游乐场、剧场、电台和唱片公司,秉承反映生活、紧贴现实的优长,同时吸纳和融汇话剧、电影的艺术精华,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完成了向都市现代艺术的进化,从市郊一个土生土长的小曲小唱,演变为这座东方都市的一个主要艺术样式和文化形态,且洋溢着亲切的生活气息、散放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它的音乐清新优美,荡漾着江南丝竹的韵致;它的语言活泼灵动,言说着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的风格细腻委婉,摇曳着南方文化的风姿;它的内容和形式中西合璧,显现着海派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在音乐、诗文、书画、杂技、魔术、话剧、电影以及各类地方戏曲的群芳争妍、众星竞耀之中,沪剧独树一帜,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人们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体验。

沪剧是属于社会和人民大众的艺术。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沪剧的诞生、变迁、发展始终与上海城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密切关联。沪剧的内容紧贴社会、紧跟时代,无论是清末乡镇农民的世俗风情、20世纪上半叶都市市民的生活百态、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风貌,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都在沪剧中得到或直接或间接、或充分或部分的展示。沪剧的形式依据时代和观众的需求而变化,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开放的格局和创新的风貌。生活的底蕴、传统的魅力、创新的优长加上方言的优势,使沪剧成为上海市民文化娱乐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戏院剧场,在电台广播,在大街小巷,在清晨黄昏,到处都能听到“紫竹调”“赋子板”或悠扬欢快或爽脆利落的乐曲歌声,市民随时都能唱起“王派”“丁派”“杨派”“石派”“解派”“邵派”或质朴高亢或轻柔婉转的唱段。沪剧,是上海人的流行曲,是上海人的音乐剧,是上海社会风貌和大众精神的艺术展现,滋润、慰藉和关爱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心灵。

沪剧是属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艺术。

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天地,自然应该包罗万象、群花争艳;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艺术时空,自然应该多样同在、多元并存。然而,这座城市原生的、独特的艺术品种,应该得到更好的珍惜、更多的呵护。200多年来,沪剧始终承载着上海的方言、上海的民俗、上海的艺术乃至上海人的情感与精神,并将继续以戏剧、以艺术、以文化的形式记载上海的现在和未来。因此,沪剧生存的时空,值得我们回忆与展望,沪剧值得我们珍惜与呵护,值得我们为了它的未来而去思考、去努力、去探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