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2014年修订本)》是李镇西老师的经典作品,畅销20多万册,原名《做最好的家长》,2014年最新修订。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精心养育女儿全记录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2014年修订本)》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作者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例,以爱心、民主和尊重为核心家教理念,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挫折的超越、善良人格的塑造、坚强意志的磨炼、青春期教育、“代沟”的化解、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作者李镇西的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苦恼、挫折都有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儿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做法,形成一套良好的家教模式。作者女儿的优秀成才,对于千千万万孩子和家长是极好的参照和提醒:也许你的孩子很平凡,但是,只要你有良好的家教方法,与孩子共同努力,你的孩子就会脱颖而出,铸成大器! 内容推荐 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很普通,很一般,怎么教?”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2014年修订本)》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作者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例,以爱心、民主和尊重为核心家教理念,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挫折的超越、善良人格的塑造、坚强意志的磨炼、青春期教育、“代沟”的化解、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作者的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苦恼、挫折都有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儿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做法,形成一套良好的家教模式。作者女儿的优秀成才,对于千千万万孩子和家长是极好的参照和提醒:也许你的孩子很平凡,但是,只要你有良好的家教方法,与孩子共同努力,你的孩子就会脱颖而出,铸成大器!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2014年修订本)》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励志书。 目录 【序一】父女之间该有这样一本书吴非 【序二】我爱的,就是你本来的样子窦桂梅 【自序】家长也是教育者 【引言】让每一个家庭成为民主教育的摇篮 【家教手记一】 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开始 一 父母怎样进行启蒙教育 情商培养比智商开发更重要 给孩子写成长日记 给孩子爱的启蒙教育 让孩子勤劳而不娇惯 在娱乐中激活孩子想象力 珍藏趣事稚语中的童心 二 祖辈怎样伴孩子成长 孩子需要善良豁达的老人 “保姆、朋友、老师”——祖辈的三重角色 用爱与尊重感染孩子 教子关键点 【家教手记二】 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养成 一 让孩子永远快乐地学习 宽容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女儿只考了77分 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 把周末的欢乐还给孩子 熏陶孩子的书卷气 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 把规则变成习惯和性格 二 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习习惯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学习计划要切实并严格执行 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 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 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 教子关键点 【家教手记三】 帮助孩子战胜学习挫折 一 自信心是怎样找回来的? 如何面对孩子升学考试的惨败? 寻找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切入点 珍视和放大孩子的光荣和自豪 和孩子一起回眸纯真岁月 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 二 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抚慰孩子考砸后受伤的心灵 不把孩子当天才 做最好的自己 好成绩不是打骂出来的 三 激励孩子战胜“中考恐惧症” 不要与孩子一起唉声叹气 不要渲染升学考试的恐怖 为孩子寻找精神力量 把升学考试当做一笔财富 “感谢中考!” 初中生应该为将来做好哪些准备——答《初中生世界》编辑部梅香老师问 教子关键点 【家教手记四】 让孩子拥有美好品格 一 孩子,善良最美! 以帮助别人为快乐 “首先做一个善良的人!” 《 爱的教育 》:不朽的“教育圣经” 聆听苏霍姆林斯基讲《 做人的故事 》 非功利地爱身边的人 把爱心献给无愧于享受爱的人 为远方的失学同龄人捐一份爱心 二 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 从生活细节中学会尊重 请尊重孩子应有的自由权利 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老师 不妨和孩子一起“追星” 尊重普通的劳动者 三 鼓励孩子关心班集体 为集体服务并不是“吃亏” 奖励热心奉献中失意的孩子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给当班干部的孩子做顾问 四 意志是这样炼成的 孩子的坚强意志是可以培养的 榜样的力量——感受桑兰,感受张穆然 别太心疼孩子 为孩子的坚强而自豪 教子关键点 【家教手记五】 怎样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一 请和孩子一起上网 家长也应该熟悉网络 大胆地鼓励孩子上网 别让孩子被网络淹没 二 坦然地对孩子“谈情说爱” 不必回避爱情的话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 把握爱情和友情的界限 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 三 如何面对和孩子的“战争” 懂一点儿童心理学 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勇于向孩子认错 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教子关键点 【家教手记六】 培养孩子的世界胸襟和中国情怀 一 爱国教育,仍然重要吗? 如此“爱国”令人忧虑 不当狭隘而盲目排外的“爱国者” 让孩子成为地球村的合格“村民” 做一个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二 让孩子尽可能“中国”一些 让孩子因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书法绘画中的文化滋养 走进唐诗宋词 在古迹中触摸中国历史 让孩子亲近国学 教子关键点 【家教手记七】 从学会写作到学会做人 一 我教女儿写作文 从想象到文字 让女儿坚持写日记 指导孩子把作文写出新意 二 真实作文,就是做人 决不在作文中说假话 让写作成为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让写作成为孩子自我教育的方式 记录自己曾经怎样走过 教子关键点 【家教手记八】 陪孩子走过高中,走向成熟 一 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 孩子该不该进重点班? 自己和自己比进步 向有相同学习经历的人取经 “三不比”和“三比” 怎样给再次考砸的孩子鼓劲 “我承受,我幸福” 二 守望高三 以平常心面对高考 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 尽量不要让孩子熬夜 把厚书读“薄” 别在竞争中丢失童心 家长最应做的是“守望” 为人父母的幸福 三 女儿从学生变成“老师”——晴雁自信而智慧地答同学问 女儿给初一小同学的建议 女儿讲高中阶段怎样安排学习和生活 四 “生活很辛苦所以很幸福”——女儿的留学生涯 女儿得了第一名 跌跌撞撞从成都空降巴黎——巴黎日记选 在历练中从小花变成小草——巴黎日记选 学会了在漂亮和需要之间选择——巴黎日记选 重新诠释梦想和幸福——巴黎日记选 巴黎就是一份巨大的成人礼——巴黎日记选 教子关键点 【附录】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评介 培养孩子做父母的义务感 营造“互相爱恋”的家庭氛围 观察:给孩子一双会思考的眼睛 【后记】这样的生命是和谐的 试读章节 人们常说,孩子跟着老人容易被惯坏。的确,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比较普遍。由于年轻的父母工作繁忙,便把孩子交给老人。而老人往往特别迁就、娇宠孩子,于是在这种溺爱下,孩子不但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反而会养成一身坏毛病。而且,娇养孩子的老人往往还成为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障碍,与儿女的教育发生冲突。因此,包括一些教育专家都认为,孩子不宜交给老人带养。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养下得以健康成长的例子也并不鲜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把孩子交给老人,而在于什么样的老人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我认为,对于带孩子的老人来说,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哪个老人不爱自己儿孙呢?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吃好穿好,更需要健康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和人生。怎样的长辈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呢?我认为,博学、善良、豁达以及具有平等民主意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老人,才能成为孩子人生真正的引路人。 我的岳父,女儿的外公,正是这样的老人。我多次说过,晴雁真正的启蒙老师,应该是她的外公。如果要说对晴雁影响最大的人,首推她的外公。 晴雁的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师,外公退休前是乐山一中的语文教师,曾和我短暂同事。他们退休后住在乐山一中教工宿舍。为了生活方便,我和爱人当然还有女儿也和他们住在一起——白天一起吃饭,晚上才抱着女儿回到我们自己的房子睡觉。平时我和她妈妈工作都很忙,多数时间晴雁都是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我于1991年3月——也就是在女儿三岁的时候——从乐山调往成都工作,除了偶尔回去看看女儿,无论“教”还是“养”,我都顾不上了。 我把女儿交给岳父却相当放心。晴雁后来的成长证明,我的岳父不但没有娇惯她,反而培养了女儿很多好习惯。 为什么对岳父教育晴雁这么放心呢?这里,有必要稍微详尽地介绍一下我的岳父。 岳父万鲁君,出生于1920年。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解放后一直任高中语文教师,“文革”中仅仅因为大学毕业后曾在旧法院工作过几天,便被处理退职遣返回乡,饱受苦难,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名誉和工作。1980年退休。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心目中,他是我身边的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唯一不同的是,岳父不是名人。他首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在我老家这个地方,凡是知道他的人无不对他的人品钦佩不已,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已经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他的同事他的学生都把他当做身边的雷锋。他的国学功底相当深厚,二十四史是读通了的,文史哲信手拈来,好书法,擅长写古典诗词。更让我感慨的是,他思维相当敏锐活跃,虽到晚年仍然勤于阅读和反思,关心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关心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关注着国际风云变幻。 岳父一生胸襟豁达,淡泊名利,是一位特别善良慈祥的人。我从来没看见过他声色俱厉的时候。他对家人对周围的人总是那么慈祥,他的学生说万老师从来没有发过火。他的处世原则是,决不给别人添麻烦。他总是随时想着别人。当别人有困难时,他从来都是伸出援助的手。平时周围哪个老教师有了困难,比如病了之类,总是先想到“万老师”,总要来求他。一位退休教师身体不好,身边也无儿女,岳父每周都去几次他家,陪他聊天,直到他去世。 “文革”时,他的大儿子师范学院毕业后因父亲的原因而被发配四川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粉碎四人帮后,他大儿子想调回老家,我岳父去信以历史上的白居易、苏东坡发配流放却造福一方为例子,告诫他:那里的孩子也需要老师呀!就在当地为老百姓做事吧!我看了那封信,感慨不已。我爱人当时看了信说:“爸爸,你连党员都不是,却比好多党员还党员!” 序言 和镇西在一起时,也偶尔说起子女的教育。不知为什么,我很少听到他说女儿的成绩或考分,说得比较多的,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愉快。的确,家长和子女之间,远远有比考试分数重要的话题。我现在不愿意用“应试教育”这个词,而觉得应称之为“应试教学”。“教育”,多么神圣的一个词,那是诗一样的事业,它代表了人的理想和人的权利,怎么可以借它的身躯灌入陋俗的灵魂?读了李镇西的《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我更相信自己的这个判断。 2006年,镇西曾把他的岳父万鲁君先生的自述送我,希望我能看一看。万鲁君先生饱读经史,性情豁达,为有胸襟之士,可以看出,他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影响过李镇西。那洋洋二三十万言的自述,我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星期,大致了解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些年代中的遭遇,也了解了老一代知识分子不灭的忧思。读了这本《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我想自己也许能理解镇西要我看那部自述的意义了。我那时曾想到,要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能保证每一个善良正直的公民能享有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利?要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后人能无忧无虑的从小生活在民主平等的社会里?在这一方面,镇西是坚定勇敢的践行者。如果想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民主平等,那就从家庭教育开始吧。读《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看到了镇西作为教师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思考,看到了作为教育专家的镇西教育思想和观念形成的轨迹,也看到了他的女儿李晴雁的思想印痕。可以说,这本书记录了三代人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因而更显出了它的特殊价值。 读这本书,既看到作为父亲的镇西在哺育女儿成长中倾注的心血,也看到了一位教师自我生命自由与健全发展的历程。镇西说要“和孩子一同成长”,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也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幸福。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了这样的话:“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消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读了《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我看到镇西作为一位父亲,为女儿能有健全的人格付出的牺牲,同时也看到作为一位有独立思考意识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习惯势力,是如何作出了选择。本书中,有很多与旧教育观念决裂的离经叛道做法,表现出作者不肯因袭旧意识,勇于直面社会现实,为坚持理想主义的追求而作的理性探寻。 作者改革家庭教育的主张,源自他对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所作的考察。我们今天的社会,父母对于子女,仍旧有不可置疑的权力和威严,而最终父母也没有能力解决子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非但如此,即便是为父母的,也无法面对一个开放、发展和矛盾的转型期社会遇到的大多数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得停止自己的思考。在这本书中,镇西写给读者的建议(教子关键点)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比如家教手记四“让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一章中的“教子关键点”第一条“给孩子树立这样的观点……只有善良能够带来终生的幸福”,强调的是“终生的幸福”,而非眼前利益;还有“最好每天都问问放学回家的孩子: ‘你今天给别人做了什么?’”要求的是“每天问”;第二条“给孩子买一本《爱的教育》和《做人的故事》,并和孩子一起读”,要求的是“和孩子一起读”;第三条“告诉孩子,爱心不要滥施”,他在让孩子坚持用零花钱捐助一位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的同时,也注意要求孩子做好事必须把握住“度”。这正是对保持孩子爱心的一种珍惜。李晴雁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面对大学五花八门的社团,她选择的是“青年志愿者社团”,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时,她说自己喜欢为别人服务。如果当今的父亲们母亲们都能这样注意培养子女善良的禀赋,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时代! 本书体现了开明的家庭教育意识。作者在书中非但没有回避“早恋”的话题,而且认为应该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并把爱情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 “因为爱情是一个人美好精神的组成部分,是美好人格的要素。而且,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妻子或丈夫、母亲或父亲,他们应该懂得爱,并知道怎样去爱。”——我赞同这样的教育,当今社会极其功利的教育所造成的学生人格缺陷中,缺少爱情和家庭伦理教育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而相当多的家长仍没有能力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即使在悲剧发生之后也无法理性地反思,而教育界在这方面发出的声音也是极微弱的。 我相信这本书的许多读者将是教师同行,因此在这里特别地想说说自己的感受。20多年前,我在外地访问一位前辈名师,无意间发现他的孩子没能考上大学,而这种情况在当时比较普遍。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得出一个一般人不会想到的结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教师把子女放在自己的学校读书,一些同行在学校没把读书的孩子当作学生,放松了要求;在家里则又不把子女当孩子,过多地强调学习要求。也就是说角色全搞反了。孩子混淆了两方面的要求,他的学习与教养形成很容易产生偏差。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参与并促进教育的改革,同时,教师作为社会人在家庭生活中担负自己的角色,这两重任务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是教育者,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必要再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我觉得镇西在这方面处理得好,值得同行们学习。 读这本书,也想到一个老话题。现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向社会宣讲现代教育理念,鼓吹素质教育,介绍教育管理经验,总是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的却完全是另外一套。有些教师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但回到家里向孩子私授的却是如何防人,如何争名夺利;在学校大谈呵护人性,却在家中向子女私授“狼羊论”;在公众面前大谈民主平等、独立人格,在家中却肆无忌惮地向子女传授庸俗不堪的权经钱经马屁经,一如西汉陈万年教儿子拍马被儿子嘲笑的故事。以这类双重人格与混乱的价值观非但不能担负家庭教育大任,也是根本不具备教育者资格的。而我们从李镇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真人,他的表里如一,从李晴雁身上的正直善良就能看出来。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还在于,镇西家三代人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他们用写作记录家庭幸福,记录和孩子一同成长的历程,在写作中独立思考,陶冶情操,这对创建文明社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吴非,著名教师,杂文作家) 后记 那几年,我独自一人在外求学时,一张我和女儿的合影一直陪伴着我。这张照片,是1997年春天我和我女儿在新都公园里照的。我把它镶嵌在小相框里,小相框一直矗立在我在宿舍的书桌上,照片里的女儿也就一直静静地注视着我读书。 学习之余,我每每和师兄师弟们聊起女儿的一些故事和趣事,他们受到感染的同时,建议我把我和女儿的故事写一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想写了。早在2000年春天,我曾对女儿说: “晴雁,爸爸给你写一本书,作为给你的14岁生日礼物!”但因为忙,一直没有能够写成,竟然拖到了今天。 心里总觉得欠了女儿一笔债。 几年来,许多读者读了《爱心与教育》《心灵与诗》等拙著后,在感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我爱学生胜过了爱自己的女儿。有的读者就曾这样在来信中写道: “您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面对这样的“赞美”,我总是这样回答—— 不,我并没有把一切献给学生,因为我同时深爱我的家人,朋友,特别是我用心培育了我的女儿。 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一般成功的教师,往往同时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的,自己的孩子却不太优秀。 这也是一种偏见。事实上,我所认识的许多优秀的教育者,他们的子女也非常优秀。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在教育子女方面不成功,那就算不上真正的“优秀”,至少他的“优秀”不算完整。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可以无愧地说,我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些经验;作为一个家长,我同样可以无愧地说,我教育自己孩子也颇有心得(包括有益的教训)。我认为,把这些心得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是一件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 而且,我一直把女儿作为我的第一教育成果。 我的名片背后罗列着我的“主要作品”,是这样写的—— “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儿,数以千计合格的中学生,十多本受读者欢迎的著作。” 不少人曾问我:“你怎么把女儿列在首位?”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得上我的女儿更值得我爱,并让我得意!” 是的,我永远为女儿而骄傲! 从她出生开始,我就给她写成长日记,一直写到她读小学。她读小学后,我虽然没有再写她的成长日记,但我常常随意记下她的一些趣事或对她来说值得纪念的时刻。她读中学后,我多次给她写信。这些信记录了我和她心灵的沟通,并见证了晴雁的成长。 这本记录我和女儿共同成长的书,记录了许多我和女儿共同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我和我女儿用流淌的生命共同创作的,它当然和“家教”有关,但其意义绝不仅仅止于“家教”,它首先属于成长,属于生命。这样的成长是快乐的,这样的生命是和谐的。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要真诚感谢文龙玉老师!是她的热情与辛劳让无数读者得以分享我和女儿成长的快乐与和谐的生命。 现在,女儿已经十八岁,但我仍然要说—— 晴雁,爸爸愿意永远和你一起成长! 2006年3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读李老师的这本教养女儿手记,你会懂得如何让孩子树立自信心,走出自卑的阴影;你会体悟到孩子为班级效力,不是“吃亏”,而是一种“收获”;你会赞同“家长也是教育者”的道理;你会明白孩子的高中生活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要一路和孩子摸爬滚打,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挺过;你会教孩子“真实作文,就是做人”;你会在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学会倾听孩子的申辩。 这本书是提供给我们教师,以及所有家长的一份必要的参照和范本,是献给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的珍贵的带有时间刻度和感情脉搏的礼物。捧起这本书吧,别忘了同时对孩子们轻轻地说一声:“我爱你,你是我的孩子。我爱的,就是你本来的样子。” ——窦桂梅(教育专家、特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