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了嘉靖年即进入晚期,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这三朝也是青花瓷在明代的又一个高峰期。
嘉靖皇帝朱厚□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自幼聪颖,过目成诵。15岁登基,在位45年。起初还有些作为,后沉迷于道教,一心修玄。在“壬寅宫变”中险些被宫女勒死,之后躲入西苑,设醺炼丹,20余年不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朝中大事交由奸臣严嵩掌管。吏治败坏,南倭北虏侵扰不断,国内民不聊生。嘉靖皇帝却置民生于不顾,大兴土木,肆意挥霍。各地官员上行下效,不仅贪腐成风,而且追慕奢华。表现在对瓷器的占有方面,是不厌其多,不厌其精。以至于景德镇官窑供不应求,不得不采取“官搭民烧”的办法,即将官窑订单交给民窑代烧。由于对民窑在款式、质量和时间等方面的严格“钦限”,促使了民窑制瓷技术的极大进步,缩小了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的差别,嘉靖年间,民窑精瓷已达到十分接近官窑器的程度。嘉靖朝45年间,其烧造瓷器60万件,客观上显示了明代晚期瓷器的繁荣与发展。
明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市场经济”是刺激瓷器繁荣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从当今瓷器拍卖市场的行情,多少可以窥见嘉靖瓷器在瓷器史上的价值。2007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嘉靖时期一对青花“三阳开泰”纹仰钟式碗以2216_75万元成交。时隔一个多月,在香港另一场国际拍卖行的拍卖会上,嘉靖朝的一件青花庭院婴戏纹盖罐又以3056.75万元高价成交。
瓷器上的纹饰,不仅显示着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记载着当时的民俗,甚至反映着主宰瓷器生存命运的当朝皇帝的好恶。明朝正德皇帝笃信伊斯兰教,正德年间青花瓷器上就有许多阿拉伯文字的纹饰。同样,嘉靖皇帝尊奉道教,嘉靖时期的青花瓷上就有大量与道教相关的纹饰,如:老子、八仙、云鹤、祥云、灵芝、八卦、葫芦、八宝、如意、三阳开泰等,有时以“福”、“寿”等汉字直接作装饰。
嘉靖青花在青料使用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嘉靖初期的青花瓷曾使用过 成化青花所用的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旋后改用青翠艳丽而略闪紫色的回青料掺和浓艳闪灰的石子青料,产生出一种稳定艳丽而略带紫味的独特青色,形成嘉靖青花娇艳媚人的时代特征。嘉靖青花的特有魅力,引得后世特别是清三代羡慕不已,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在不断仿制。
隆庆是个较有作为的皇帝,登基后即着手吏治和外交方面的改革,取消了明代建立以来即实行的“禁海”政策,史称“隆庆开关”。为其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只可惜隆庆皇帝英年早逝,在朝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是明代最黑暗最昏庸腐败的时期。万历皇帝朱翊钧10岁登基,践祚48载,即位后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国力衰竭,民怨沸腾。《明史》在记录这朝历史时评论道:明朝灭亡,始自万历。
万历帝与其祖父嘉靖帝一样。为了满足其对瓷器的喜好,不惜一掷千金。宫廷贵族及地方大小官吏,对待瓷器更是趋之若鹜,宫银耗费巨大。另一方面,瓷器需求的迅速膨胀,却给瓷器的烧造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万历年间,景德镇的瓷器产量和工人数量都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当朝文人王世懋在《二酋委谭摘录》中这样描述当时景德镇的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日四时雷电镇。”
造成景德镇瓷器生产剧烈扩张的原因,除了内需增大以外,欧洲市场的介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一因素。
15世纪末,也就是中国明代中叶,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线。紧接着,葡萄牙人顺着这条航线接连不断地来到中国,经由澳门进入广州,开始进行贸易活动。1602年和1603年,即万历三十年和三十一年,葡萄牙两艘克拉克商船圣·迭戈号和圣塔·凯瑟琳娜号,先后从中国贩去大宗商品,其中主要是万历年间生产的青花瓷。这两艘商船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的瓷器被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兴趣,包括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在内,也纷纷前去争购。这一事件,在欧洲激起了一个追慕中国瓷器的狂潮。这些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当时甚至有“一两瓷器一两金”之说。巨额的贸易利润强烈地激发着欧洲商人的致富热情,他们纷纷成立公司,组织船队,准备到中国“淘金”。英国、荷兰、法国、丹麦、葡萄牙、瑞典等国家于17世纪初开始先后成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并立即奔赴东方进行贸易活动。这个时期恰逢明朝解除“海禁”,各国贸易商船潮水股地涌进中国各大港口。据初步统计,从“隆庆开关”到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全世界的白银约有1/3流进了中国。万历是个昏庸但有“福气”的皇帝,如此腐败不堪的朝廷,居然延续了近50年之久,巨额的外贸收入应该是支撑朝政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当年被荷兰人截获并卖掉的那两船万历朝的青花瓷,欧洲人将其命名为“克拉克”瓷。“克拉克”是当时那两艘船的船型,。即加橹船。此后,凡遇到与这两船器型和纹饰相似的中国瓷器,欧洲人都把它们称作“克拉克”瓷。本书图64就是一只典型的克拉克瓷盘。近年,我国收藏界已开始对克拉克瓷加以关注和研究。有关克拉克瓷的特征,我们在本系列《外销瓷》一书的正文和图解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为了延续祖上的传统,万历朝的青花既有正德流行的波斯文纹饰(图56),也有嘉靖朝道教的人物、故事和图案(图59、图66)。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崇佛,受其影响,万历年间除了大力敕建寺院、宝塔外,朝廷还与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教主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也往来密切。因此,在万历青花纹饰中,不仅有中原佛教的内容(图74),也有藏传佛教的色彩(图68)。
万历皇帝喜欢瓷器,但缺乏一个明确的审美追求,加之其懒得直接过问瓷器烧造的细节。一切交给毫无艺术修养的宦官或大臣去操办,结果造成万历青花器型粗大精巧同在,纹饰繁缛疏朗不一。乍一看去,反倒一派“百花齐放”之势。可以这么说,历代青花所有过的器型、纹饰,在万历瓷器里几乎都能够找到,大到七八十厘米高的地瓶,小到置于案几之上的文房四宝,应有尽有。客观地说,仅就瓷器烧造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繁荣景象。
万历青花尽管当时产量巨大,当代遗存较多,但这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时代,使得万历青花在今日文物市场上仍然价格不菲。在2008年北京保利公司秋拍中,一件青花海水云龙纹寿字大罐拍出了246.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P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