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成长的必要元素,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的一生中!
将孩子从父母的保护中放出来,让孩子在自己面对挫折时一次次强壮,让他们懂得如何减轻挫折所带来的压力,获取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忍受力,是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大课题。这也正是王雪梅、王雪琴编著的《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要与家长们探讨的主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
分类 | |
作者 | 王雪梅//王雪琴 |
出版社 | 山东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挫折是成长的必要元素,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的一生中! 将孩子从父母的保护中放出来,让孩子在自己面对挫折时一次次强壮,让他们懂得如何减轻挫折所带来的压力,获取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忍受力,是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大课题。这也正是王雪梅、王雪琴编著的《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要与家长们探讨的主题! 内容推荐 《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孩子们面临的同样是需要自己行走的人生,他虽弱小,但他必须在跌撞中变得强大。如刚长出绒毛的小鸟,扑腾着要练习飞翔,伴随它的是练习的艰辛、失败的哀伤以及日渐强壮的喜悦。父母可以给孩子许多许多,却不能帮他们走路。王雪梅、王雪琴编著的《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建议你,把生活中的挫折还给孩子,把怀中“抱着”的孩子放下来,让他们自己去面对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认识挫折心理、减轻挫折压力,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目录 第一章 无法回避的挫折感 父母的梦想与孩子的世界 踏着挫折前进 建立有效的沟通 第二章 引起孩子挫折感的因素 社会因素——威胁与冲突 主观因素——身心的挣扎 第三章 孩子受挫后的反应 了解你的孩子 受挫后的生理反应 受挫后的心理反应 受挫后的过激反应——自杀 第四章 挫折感的处理 创造爱的港湾 教孩子解决问题 积极与学校合作 第五章 挫折心理辅导 关注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挫折心理辅导方法 挫折心理辅导方法的应用 第六章 走出抗挫折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 当孩子遇到挫折只会单纯指责 误区二 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误区三 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误区四 把打骂作为惩罚唯一的方法 误区五 横向比较,激励不当 后记 怀抱希望走出困惑 试读章节 父母的梦想与孩子的世界 父母的梦想 初为人父母,在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他的许多个“第一次”都给我们带来无限欣喜,如: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唱歌谣……这时,我们会骄傲地说:“孩子长大了!”但唯有一种“第一次”我们希望它晚些、再晚些到来——那就是孩子第一次遭遇挫折,如:第一次翻身翻倒在地、第一次自己走路跌倒了……这时,我们又会无比忧虑地说:“唉!真糟糕!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总希望他们按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去实现一些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成了最高的期望和标准。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名,成为模范生,于是就给‘我们的孩子安排了大量的功课:唱歌、跳舞、弹琴、绘画、英语、计算机……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技能都教给孩子,恨不得把一秒钟当成一分钟来用。我们总希望把孩子需要走两步的距离缩短为一步,于是,不管我们的孩子怎么做,我们总嫌他们慢了,嫌他们做得不够好。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是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小孩。我们对一个小孩要求完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而且,对孩子的过分挑剔就是苛刻,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应该给他们这样的待遇。 所以,我们也完全没必要为此过分劳心劳神,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小插曲而已。作为父母,我们是否为孩子考虑得太多。有支歌的名字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的,我们都是“长大”的,“长大”就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如果一定要为他们加速,无疑是拔苗助长,得不偿失,事倍而功半。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新生命,他首先是一个个体,其次才是我们的孩子,而我们通常把顺序弄混。 孩子的世界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顺遂,但是现实环境中,充满了失意、挫败等逆境,思考正面、积极的人可以化阻碍为力量,创造成功,或是调适自己适应环境。可是悲观、缺乏意志力的人却往往过不了这些人生的试练,不是自我放弃,就是被竞争所淘汰。因此,父母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培养面对逆境的能力,就像钻石,必须经过压力、打磨,才能发出璀璨的光芒。 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孩子,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由于研究的需要,我接触了一些小孩子,或许他们的经历能对年轻的父母们有一些启示。 一位孩子在幼儿园里因为中午睡不着觉而遭到老师的责骂。到了周末,中午吃过饭,男孩就怯怯地对妈妈说:“我不想睡,你别让我睡觉。”因为对他而言,睡觉已经成了一件很难完成的事,严重一点他甚至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他的情绪仍不见好转,很怕在幼儿园里做错事,很怕老师说他什么。妈妈忧心忡忡:“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有这么重的心事?我怎么才能让他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还有,怎么能够培养他遇到挫折也不灰心,能够克服困难呢?我不希望他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心事重重,情绪低落,我希望他成为一个开朗坚强的男孩。” 五岁的小凤最近很不开心,因为她自己用纸折的纸鹤总是无法成形,而八岁的表姐却每次都能折得又快又好。小凤的爸爸安慰她:“你折的纸鹤很好的。”但她还是高兴不起来,爸爸又说:“要不然,爸爸帮你折一个吧,一定比姐姐的好。”小凤的爸爸错了,他的这种安慰方式其实起不到什么效果。他应该对女儿说的不是勉强的表扬,而是应该告诉她:“姐姐折的好是因为她比你大三岁,她在只有你那么大的时候,也不会折纸鹤。” 五岁的曦曦没有被邀请参加楼下小朋友加加的生日会,他伤心不已,抽抽嗒嗒地哭了很久。曦曦的妈妈一边隐藏住自己对楼下那位妈妈考虑不周的不满,一边想办法安慰儿子。她告诉曦曦,可能是加加家的客厅比较小,也可能是加加的小椅子不够了,所以才不能请所有的小朋友都参加。“我不确定曦曦心里是否接受了我这个解释,但是第二天我高兴地看到孩子已经不再伤心,见到昨天参加了晚会的其他小朋友时,他不但不生他们的气,反而和他们一起玩得很开心。”曦曦妈妈回忆说。 P2-5 序言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漫长的道路上谁都会摔上几跤,有些人站起来挺着胸膛继续向前,而有些人却因此一蹶不振。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原因在于对待挫折的承受力不同,而这种承受力需要从小培养。 仔细想来,为了能让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长,父母们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以至于让他们失去了不少行动和磨炼的机会。担心孩子受到意外的伤害,我们据守在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宁可拖着一身疲倦,也不忍心让家务占去孩子的一分一秒。而我们总希望孩子的生活没有失望和遗憾,不用再经受磨难。殊不知我们正在做一件被B.贝特尔海姆称为最糟糕的事:企图“使人相信困难是可以避免的”,事实上,这完全是对现实的错误想象。我们给孩子的和孩子得到的完全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于是,当他们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时,他们的品格中,缺少了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坚韧,变得弱不禁风。 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孩子们面临的同样也是需要自己行走的人生,他虽弱小,但他必须在跌撞中变得强大。如刚长出绒毛的小鸟,扑腾着要练习飞翔,伴随它的是练习的艰辛、失败的哀伤以及日渐强壮的喜悦。父母可以给孩子许多许多,却不能帮他们走路。 也有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去徒步旅行,组织他们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磨炼。其实,这种“挫折教育”也并不真实。因为挫折并不需要去寻找,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老师的责怪、朋友的误解、考试的失误乃至第一次下雨天没带雨伞、踢足球忘穿球鞋、写不好字、做不出难题…… 本书建议父母,把生活中的挫折还给孩子,把怀中“抱着”的孩子放下来,让他们自己去面对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认识挫折心理、减轻挫折压力,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后记 怀抱希望走出困惑 总一些让人痛心的事件常常让我们叹息不止,例如:一名年仅八岁的小女孩因被邻居怀疑偷钱而喝毒药自杀,某小学生因老师责骂而跳楼,某男生因母亲管教严厉而亲手杀掉母亲等。我们不得不深思:当我们食不果腹、衣不避寒,兄弟姐妹五六个,父母无暇顾及、全由孩子自由发展的时候,我们尚且知道体谅与感恩,而现在,我们给我们的孩子那么多,孩子怎么还会做出让我们锥心刺骨的事。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挫折,能使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真正地“长大”。如今的孩子对“挫折”二字大多比较陌生,而作为父母、师长者,又何尝真正明白“挫折”的含义呢?其实当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父母同样对自己的教育失败充满了挫败感,因此,我们还要像孩子一样,在教育孩子的“挫折”中“成长”,因此,在本书的最后,我要对家长和师长提一些希望,希望大人们鼓起信心,走出教育的困惑。 一、充分信任你的孩子 父母的信任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大人们常常以过来人自居,常常希望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给一些参考意见,其实,帮助孩子克服挫折感的方法是理解与信任。做父母、当老师,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所以,学校、家庭、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挫折忍受力。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交友情况。不仅要做家长,还要做孩子的朋友,让他们有了矛盾、困惑和苦恼的时候,第一时间能想和家长谈心。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做错事时,不要求全责备,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让他有信心去面对挫折,并以此为契机,为动力,走出困惑,努力向前发展。 二、认识挫折对孩子的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如果认识引导得当,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挫折转化为成功的垫脚石;反之,有些人稍遇挫折便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悲观绝望,挫折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挫折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我们要争取积极的一面。 (一)消极的一面。有的孩子在受挫后,整个身心状态都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焦躁不安、愤怒的情绪状态之中。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以及个性都有重大的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思维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睡眠不好,严重地影响身心健康;情绪波动大,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攻击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难以适应社会。如果挫折情绪长期累积在心里得不到正确疏导和宣泄,最终容易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我们要看到这些消极因素,不能忽视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 (二)积极的一面。这表现在多经历些挫折,并在挫折中成长,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这样人生的脚步才能迈得坚实而稳重。在对抗挫折的过程中既能磨炼人的意志力和品格,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战胜挫折之后,孩子会有情绪高亢、精神焕发,从而产生喜悦、自信和幸福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们既不能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更不能在孩子受委屈时不闻不问,要从心灵深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对于遭遇不幸、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无法改变的现实的孩子,应让他们客观地认识到从逆境中奋起的意义。大人们要树立辩证的挫折观,促使挫折向积极的一面转化。许多孩子一遇到挫折便意志消沉,往往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挫折的消极作用,而没看到挫折积极的一面,人正是因为不断地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从中汲取教训,才逐渐走向成熟。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要一味地埋怨社会和他人,应多从孩子自身及家庭找原因,在此基础上,冷静地分析主、客观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了解你的孩子的气质性格,挫折教育方法要有的放矢 由于一些先天因素和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差异,有的孩子情感丰富而强烈,但又不稳定,易冲动,自控力差。当获得成功时就容易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一旦遇到挫折,则垂头丧气,甚至悲观、绝望。不良的心理建设也是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譬如性格孤僻、内向、多疑、固执、自私都是易产生挫折心理的温床。因此,在实施挫折教育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家长也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遇到孩子受挫、失落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心理辅导与帮助。 有意识地让孩子多经历些挫折、失败,以培养他们敢于向前冲、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挫败孩子的自信,伤害孩子的自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全球科技大国,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日本的孩子从小养成了不怕挫折、敢于向前冲的精神。日本妈妈的“失败教育”很让人欣赏,孩子吃生东西让他吃,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知道失败后才能获得成功。但如果把孩子培养为逆来顺受、盲目服从则不可取。多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如暑期打工、公益活动等,在达些活动中多给他们一些“劣性刺激”,多让他们吃点苦,让他们学会宽容、理解和忍耐,能自我控制、释放、转移和升华内心的挫折,以达到自我调适,内心平衡,不断磨砺他们的意志,使他们走上社会之前,能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挫折的挑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