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学术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第二节 结构与论点
一 历史话语的诗意内涵
二 历史文本的诗性结构
三 历史诗学的诗化形态
历 史话语篇
第一章 叙述话语的意识形态性
第一节 叙述话语的实践性
一 叙述话语的建构特征
二 叙述话语的知识谱系
三 叙述话语的修辞表现
第二节 散文话语的隐喻性
一 诗学技巧:令历史产生意义
二 诗性精神:使实在充满象征
第二章 解释话语的主体间性
第一节 历史理解的多样性
一 历史理解的语言性
二 历史理解的有效性
三 历史理解的创发性
第二节 历史解释的想象性
一 历史解释的权威性
二 历史解释的建构性
第三章 接受话语的互文性
第一节 历史接受的文本性
一 接受过程的交流性
二 接受效果的审美性
第二节 历史批评的文本间性
一 文本界限的跨越:文学性向历史的渗透
二 文本结构的过程:文学性的产生和播撒
三 文本完成的效应:文学性的意义链增生
历史文本篇
第四章 历史文本的预构特征
第一节 先验化的文本建构
一 深层结构
二 袁层结构
第二节 模式化的想象文本
一 浪漫剧想象模式
二 喜剧想象模式
三 悲剧想象模式
四 讽刺剧想象模式
第五章 历史文本的形式主义因素
第一节 诗性的文本形式
一 简约化的诗性结构
二 逼真性的历史形态
第二节 虚构的历史文本
一 “作者已死”的统一虚构文本
二 叙事融合的文本
第三节 有意味的形式文本
一 表现情感的文本
二 文本形式的多意味性
诗学形态篇
第六章 历史研究的技术化
第一节 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弥合
一 文本属性的弥合: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
二 存在方式的弥合: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三 建构形态的弥合:诗性预设与理性阐释
第二节 元史学与解释学的会通
一 生命解释学与历史本体
二 文学解释学与历史意义
第三节 对知识考古学的改造
一 断裂的历史与预构的诗意
二 话语分析与模式透视
三 四种认识型与四种喻体模式
第七章 历史诗学的范式化
第一节 自我反讽的范本实践
一 历史本质的自我反讽
二 研究方法的自我反讽
第二节 艺术与科学的博弈
一 外在面貌:叙事的整合
二 内在操作:修辞的策略
结语 “文学性”探究与文艺学的建构
一 “文学性”对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 “文学性”对后现代状态的维护
三 “文学性”对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
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