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由陶器、炻器和瓷器三个大类组成的。一般从使用材料、烧造温度和成器特性对它们来加以区分。
陶器的胎料一般为黏土,精陶用青土,加少量长石、石英。烧造温度一股在900-1200℃左右,温度太高器物易变形或烧坏。成器胎体断面粗糙,多孔,渗水性强,颜色为黄、红、灰、黑,也有白的,不透明,叩击声音沉闷。
瓷器胎料为瓷土、黏土、长石、石英等。烧造温度在1300—1400℃左右。胎体致密坚硬,不渗水,色洁白,半透明,叩击声清脆,机械强度高。
炻器在有些方面介于这两者之问:材料虽也用黏土、长石、石英,但黏土的比例比瓷器大,而长石则比例较小,为提高强度、热稳性和烧结度,有时还加一些高岭土、废瓷粉和滑石。烧造温度在1160—1350℃左右。胎体致密,完全烧结,但还未玻化,不透明,渗水率为2%-6%,声音不如瓷器清脆,但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比瓷器好,不怕高温蒸煮烧烤,做成餐具和炊具非常适应当代的微波炉或冼碗机,加之材料成本低廉,烧造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炻器很适合大批量中档日用器皿的生产。
中国古代陶瓷中有大量的炻器,宋以前的炻器更多,炻器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作“石胎器”。国内收藏界把炻器归到瓷器类,通常不太加以区分,在文童或书籍中也没有专门注明,所以不少人对“炻器”这个词比较陌生。而欧美国家则把它们分得很清楚,在英语中这三个种类叫法是不同的,陶器是eaithen waie,炻器是stone ware,瓷器是。porcelain。“炻器”这个词也是欧洲人叫出来的,stone是石头,ware是器皿,原意为“石器”。日本人在翻译时为了将其与雕琢的石器区分,在“石”旁加了个“火”字。在欧美,人们买陶瓷时一定要问清楚是store ware还是porcelaln,因为它们之间价格差别很大,同类产品瓷器要比炻器贵得多。在一般家庭,瓷器只有过节或招待亲朋好友时才拿出来使用。
欧洲博物馆在展出这些中国陶瓷时,炻器和瓷器大部分是加以区分的。我们在编辑本丛书的过程中,对瓷器分册中的炻器特别加以注明,没标注的基本为瓷器。这样做一来尊重了收藏者的原意,二来也可帮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品质、特点和各窑口、各时期陶瓷烧造的类型和7k平。
北宋王朝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在邢窑北部不足300里的曲阳窑,从唐朝起即向邢窑全面学习烧造白瓷的技术。到了北宋,开始恢复并大力发展白瓷生产。宋代是中国造瓷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朝代,大江南北群窑四起,一派繁荣景象。但是,此时绝大多数的窑口仍以生产青瓷为主,邢窑倒了以后,高品质的白瓷烧造便成了空白。曲阳窑看准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自己从邢窑那里学来的技术功底及百年烧造经验,决定在白瓷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们汲取了邢窑衰亡的教训,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的开发。在装饰上,他们采用了划花、刻花、剔花、模印、贴花、浮雕、圆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尤其模印,是从金银器制作那里借鉴过来的技术,又直接把当地著名的缂丝花纹图案的粉本拿来,移植到印模中,印出来的花纹精妙之极。所以曲阳白瓷的模印技术似乎没有发展过程,一开始便显得十分成熟。在器型上,除了保留传统的杯、碗、盘、壶、瓶、罐以外,又开发了仿金银器和孩儿枕等。即便是传统器型,也进行了改造。比如碗,唐、五代多为饼底、玉璧底,十分笨重,现改为轻巧的窄圈足,且内外各削一刀(图43)。碗壁由以前坚挺的450直线斜出(图22),改为柔和的曲线形(图24)等。最突出的改革还是在烧造技术上,他们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覆烧法”,不仅可以涂釉到底,而且大大提高了烧造产量。过去以及其他窑口采用的仰烧法是碗盘口朝上,一钵一器。而覆烧法则器口朝下,以垫圈支撑,一器只占过去1/5的空间,也就意味着每窑可提高产量5倍。美中不足的是口沿无釉,人称“芒口”。曲阳人在芒口上以金、银、铜包镶,不仅弥补了口沿无釉的缺陷,而且使器物更显金贵.也形成了被人一眼便可认出的个性特点。
除了主烧白瓷以外,曲阳窑还兼烧黑釉、绿釉、酱釉、酱紫釉、白釉黑花、黑釉描金等多个品种。
色白如玉、晶莹滋润的釉色品质,丰富多彩的器型和装饰,震惊四邻的覆烧工艺,使得曲阳窑在众多的烧瓷窑口中脱颖而出,名声远扬。曲阳窑当时隶属定州,所以也被人称作“定窑”。后世将其与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在这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烧造白瓷的大窑。
中国文人向以“清白”自诩,洁白玉莹的定窑白瓷自然深受文人的赏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与朋友饮茶时看到主人使用的定窑白瓷茶具喜爱不已,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如玉”的名句(草书“如”与“红”极为相似,当时的编书人误将“琢如玉”印成“琢红玉”,害得后世多少人去拼命寻找定窑“红瓷”。大诗人苏东坡岂能写出有语法错误的诗句?)。金代太学士刘祁在《归潜志》中也发出“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叹。
定窑白瓷不仅在民间受到热捧,也早已受到朝廷的关注,进入宫廷成为御用之器。从五代末到北宋时期墓葬出土的定窑白瓷中,发现器物底部刻有与宫廷相关的铭文如“官”“新官”“尚食局”等有15种之多。(图43)。由此可见定窑白瓷从五代末年起已成为皇室的宠爱之物。宋代“大百科”《宋会要》记载:“磁(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磁器……”这段文字表明定窑白瓷入宫已被正式载入史册。
古人是没有专利权意识的,只要什么好卖,大家都去仿制。定窑原指曲阳的涧磁村、东西燕山村一带的窑口。和邢窑当初一样,定窑刚一走红,便立即招来四面八方的“模仿秀”。曲阳周边不用说了.连几百里外的漳河、汾河两岸,也都建起了一个个专烧“定窑白瓷”的窑口,后人只好把它们称为“定窑系”。这些窑口有河北的井陉窑、磁州窑、山下窑、龙泉务窑,山西的平定窑、介休窑、阳城窑、霍州窑(彭窑)、孟县窑等。这次的定窑被仿,其范围之大、年代之久,均让当年邢窑望尘莫及。从地域看,方圆几百里算是近的,远在四川盆地最西边的彭县窑,淮河以北的宿州窑、泗州窑,长江以南的繁昌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也都加入到“仿定”队伍里面来。宿州窑仿定几可乱真,当时的景德镇窑索性被称作“南定”。以年代看,从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直到当代,仿定窑瓷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明代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刊出的曹昭著《古格要论》称:“古磁(瓷)器,出河南(今河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类,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可见明代著作还在记载磁州窑仿定的事实。本书有一件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景德镇窑“清三代”时期的笔洗,标明是仿定窑的(图99)。此时的景德镇窑已是独步天下的一代瓷都,尚且生产仿定产品,可见定窑白瓷在中国瓷器史上巨大和深远的影响。P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