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总序 吴义勤
无能的右手(导论)
第一辑 诗人与一个时代
海子“重塑”与当代汉语诗歌生态
“黄花低矮却高过了墓碑”——关于骆一禾
从“西游记”到“东游记”——张曙光诗歌的“雪景”、“譬喻”或精神地形学
谁能比我们更执著于生活和诗歌——关于多多
仿佛有永远的暮色——雷平阳其人其诗
在黑夜翻越高过腰身的围栏——江非论
“羞耻”的诗学与“惯见”的策反者——朵渔论
第二辑 文学话语与“中国现实”
在寒冷的雪中让内心和时代发声——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
“非虚构”:从文学“松绑”到“当代”困窘
“下槐镇”离“中国现实”有多远——李南《下槐镇的一天》及吊诡的“中国诗歌”
想象“历史”与“现实”的“失败之书”——格非的《春尽江南》与“先锋文学”的命运
第三辑 重叙“历史”的诗学
《今天》:诗歌传奇的历史范本
诗人的述史方式——从《旁观者》到《左边》
“失声”已久的夏日白洋淀雷雨——一位被“遗失”的白洋淀诗人
隐匿的光辉:白洋淀诗群女诗人探论
梁小斌为“什么”“忏悔”
能否“重新做一个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诗学的“末路”或“观念史”
重回纵横交错的历史场阈——《回顾一次写作》的新诗史意义
打开一代人的诗歌卷宗——关于《尴尬的一代》的对话
第四辑模糊的“当下”与“新世纪”面孔
诗歌批评的伦理生态与“病态”机制
“歧路花园”的一千零一夜——两岸“70后”女性诗歌的精神地理
被“征用”和“消费”的新世纪诗歌
“只有黑夜适合一颗干净的心”——新世纪诗歌的几个关键词
拟象的欢娱与公众的窥欲——影视的公共空间与诗歌生态
第五辑 从“广场”到“地方性”
地缘的“北方”诗学:从杏花村到白洋淀
广场诗学与“饥饿”之歌
诗歌风水在“江南”
最后的“江南汉语”与“地方知识”
我是个左撇子(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