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你的表达可能是弱气场
自从做了一名店铺的卖手,或许你觉得自己一直都在说话,一直都在向顾客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你还有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没有必要再进行提高。
且慢,你的盲目自信会让你身上的气场一点点消失。为什么我说你是盲目自信呢?因为你的表达很有可能属于弱气场。
看到这里,很多卖手就会觉得好笑:我说话的声音很大,很有气势的,我怎么可能是弱气场?气场强弱,和你说话的声音大小没有关系,和你气势的高低也没有关系,它只和“顾客契合度”有关。如果你表达出来的意思没有和顾客内心的需求达到一种契合,这样的表达就属于弱气场。相反,如果你表达的意思很能打动顾客,甚至发掘顾客身上未曾发掘的潜力、需求,毫无疑问,你的表达属于强气场。
气场的强弱,你自己说了不算,得看顾客是否点头。下面,不妨跟我来检测一下,你的表达到底属不属于弱气场。属于弱气场的表达有以下几类:
1.羞臊型表达
有些卖手生性比较羞涩,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大方地面对顾客、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采取少说或者不说的策略,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属于羞臊型表达。当你和羞臊型性格的人聊天时,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交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冷场。两个人之间说着说着就没有话题了,接下来就是沉默。显然,如果是在交易场合,大多数顾客会选择离开,而不是想方设法继续彼此之间的谈话。这样的表达,很难真正打动顾客,无法促进店铺的销售和自我气场的提升。
第二,你无法了解他内心真正的、全部的想法·。话说得太少,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意思无法表达清楚和完全。和经常“话说一半”的人交流,你很难知道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也无法猜测他全部的想法是什么。同样,如果这是在交易场合,顾客大多数情况下也会选择离开,因为和这样的卖手交流,实在太累。如果没有十分的必要,他们会选择另外的店铺消费。
要想衡量一下你自己是不是属于羞臊型的表达,看看是否有下面的几种情况即可: ◎和顾客交流,会莫名地紧张而不知道说什么;
◎尽管刚才已经将“台词”记得很牢,但真正要说的时候还是语无伦次;
◎刚开始很顺利,一遇到顾客发问,就不知道如何应付;
◎常常有脸红、心跳、紧张的表现;
◎不由自主地低下头,就像自己犯了错;
◎想要快速结束交易,以便让自己放松;
◎一想到要开口说话,会无缘无故紧张;
◎总是在想自己是否会说错话。
如果你和顾客交流的时候,存在以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情况,说明你的表达属于羞臊型,这样的表达,让你的气场在无形之间遭到削弱,而你对此却毫无知觉。想想看,是不是有一种冤得慌的感觉呢?
情景范例 害羞的秦丽
秦丽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卖手,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同事们就发现了这一点。每当她为顾客服务的时候,总是止不住地脸红。加上说话声音很小,顾客往往要询问几次才能听清楚。如果顾客声音再大一点的话,秦丽就会出现明显的紧张和不安,害怕得罪了顾客。每当看到这种情况,同事们都会为她捏一把汗:秦丽这么害羞的性格怎么会选择当一名卖手的呢?
有一次,害羞的秦丽遇到了一个非常刁钻的顾客,她先是要秦丽帮忙选择一个商品,秦丽照做了。可是顾客对秦丽选择的商品并不满意,又指示秦丽去拿另外一个款式,秦丽也照做了。这本来并没有什么,可是没想到的是,在秦丽第五次拿着商品出来的时候,那个顾客突然发起了脾气,对着秦丽大声吼了起来:“你怎么这么笨哪,一点眼光都没有,我不是说我要××的吗,你没有听到吗,你耳朵有问题吗?……”
本来就害羞的秦丽突然遇到这种情况,立刻傻眼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好在秦丽的同事及时走了过来,非常客气但是却又非常严肃地对顾客说:“这位小姐您好,我们这里的商品是可以试用的,您完全可以自己去试用,如果您有什么特别的需要,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定尽力!”那位女顾客见此情景,匆匆选择了一个款式灰溜溜地离开了。
显然,案例中的秦丽的表达就属于羞臊型的表达,而相比之下,她的同事就显得有气场很多,不仅能够有礼有节地回绝顾客的要求,而且还能让顾客知道自己的错误,及时改变自己的态度。
2.啰嗦型表达
在我们进入一些店铺准备消费的时候,很容易遇到一些卖手,非常健谈,拉住你不停地说,又是为你介绍商品,又是和你拉家常、套近乎……在整个交流过程中,顾客根本就没有说话的余地。
如果说羞臊型表达是因为说得太少、不到位而显得没有气场的话,那么哕唆型表达的问题则是说得太多、太滥。原因很简单:过犹不及。说得太多,容易引起顾客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交易失败。哕型表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喜欢拉住顾客不停地说;
◎不停地为顾客介绍商品,不管顾客是否喜欢;
◎交易时常说和商品、交易无关的话题;
◎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
◎习惯性贬低竞争对手;
◎拿别人的事情说事,比如隔壁店铺卖手的事情;
◎有着“自来熟”的性格;
◎同样的一件事情反复说;
◎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不管你自己是不是属于哕唆型的卖手,但我敢肯定你一定听过或者见过此类人,甚至因为他们的哕唆,现在对他们还有着深刻的印象。想想看,他们的哕唆还有哪些“精彩之处”呢?把它们写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P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