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解读一个伟大帝王的铁血风云。炎黄子孙之所以被称为大汉民族,是由于伟大的汉王朝的崛起;而大汉王朝之所以伟大,是由于有伟大的汉武帝的出现。汉武帝的一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铁和血的征伐中,强者在吟啸出恢宏壮阔的乐章。
本书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史诗性作品。全书通过汉武帝纵横跌宕的政治人生,以积极写实的手法,以人物典型事迹为脉络,汇为一编,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壮的强盛时代。本书描写了西汉武帝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读者领略汉武帝的丰功伟绩,纵览风云大帝的斑斓人生,对汉武帝刘彻,既不溢美,也不隐恶,又不过分渲染,分寸立场均力求客观。
汉武帝实行察举、破格用人,任廉吏、严刑法。千方百计地削弱割据势力。他破格用将、全民动员,连续多年对匈奴进行征伐,他将匈奴赶出河套和河西走廊,让南方的百越人、东南的闽越人、西南的云贵夜郎融入汉民族主流文化。
汉武帝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了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文化最早路上交流通道的开辟。他深入中亚细亚,打开丝绸之路,奠定了中华帝国的壮阔版图。
汉武帝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成为社会前进运动中一座勃然突起的巨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汉武帝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第一章 汉武帝初登帝位
汉武帝传奇一生的开始
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历时210年,而汉武帝一人就独占了55年,他统治的时段又是西汉王朝的黄金时代。放眼中国周边地区,此时仍是一片蛮荒,而汉武帝统治下的中国,已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十分成熟的国家。任何一个在位时间超过半个世纪的帝王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深刻的烙印,而汉武帝更以其多血质创造型的性格,让他的55年成为历史上漫长而不乏精彩的一段。
汉武帝,名刘彻,小命刘彘,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作为帝王,他是一个幸运儿。他的曾祖父汉高祖为他打下了北达长城,南抵南岭,东到大海,西至川陇的大好河山,他的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长达半个世纪的积累使得“钱累巨万”、“太仓之粟充溢露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5岁的刘彻继承了大汉王朝的帝位。但汉武帝在位前6年,在他祖母窦太皇太后为首的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集团束缚下,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负,直至公元前135年才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刘彻打从落户娘胎的那一刻起,就充分显示了他的来历不凡。 据说,当汉景帝的皇后王姑第四次怀孕的时候,她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颗圆圆的太阳从她的口中滑入她的腹里。从梦中醒来的王姑将这个异梦告诉汉景帝,景帝刘启一听顿时大喜过望,对王姑说:“这可是一个大贵的吉兆哇,你这次一定能为我生下儿子。”
这位贵子果然来头不小,还未降世,爷爷文帝刘恒就先去世了。景帝元年七月初七日,王姑在长安未央宫猗兰殿里,为景帝刘启生下了一个儿子。他是刘启的第七个儿子,却是景帝刘启成帝以来的第一个儿子。
王姑盼子久矣,对这个宝贝儿子十分小心养育。为了好养活,她为儿子起了一个卑贱的小名:彘儿——即猪儿。皇帝的儿子当然不可能叫“刘猪儿”,因此这孩子还有一个大名:刘彻,他就是未来横空出世的汉武大帝。
景帝虽然儿子众多,但是刘彻毕竟是他称帝之后的第一个儿子,何况他的母亲又一向以“贤良淑德”闻名。于是,兴高采烈的景帝刘启立即对生子有功的王姑论功行赏,册封她为“美人”。在西汉初期的后宫编制里,“美人”的地位仅次于皇后,相当于男子中的诸侯公卿。
武帝彘儿的童年生活
在刘彻四岁这年(公元前152)的夏天,景帝刘启封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刘彻则封为胶东亲王。第二年,汉景帝刘启废结发妻子小薄氏,大汉王朝的皇后空缺。
武帝刘彻的母亲叫王姑,王姑入宫之前本来已经与一户金姓人家结婚,并生下一女。后来王姑的母亲臧儿偶遇一位相士指点,称其女儿将来要大富大贵,臧儿十分高兴。可是此时女儿王姑早已嫁人平民金王孙,并生有一女。恰在此时,时为太子的刘启在民间选美,万般无奈下,于是王姑的母亲就亲自出面,软硬兼施与金家退婚,然后撺掇王姑前去参加选美,结果入选,当上了刘启的姬妾,而且成了刘启的宠幸。
公元前156年,刘启继位,也就在这一年刘彻降生,刘彻是王姑唯一的男孩,因为他的降生颇有点离奇色彩。所以汉景帝刘启很喜欢这个儿子,认为刘彻的降生是自己登基的吉兆,于是景帝更加宠爱王美人。
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嫁给堂侯陈午,生有一女,有一天,长公主把刘彻抱在膝上,抚摩着他的头,开玩笑一般地问道:“你想不想娶媳妇?”刘彻生性聪明,对着长公主嬉笑无言。长公主又故意一一指着宫女们问刘彻:“让她们给你做媳妇,你愿不愿意?”刘彻一概摇头拒绝。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说:“那么,阿娇行不行?”刘彻嬉笑着回答:“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造一座金屋把她藏起来。”长公主想刘彻小小年纪,唯独喜欢阿娇,大概是前生注定姻缘,不如应允了吧,于是就认可了这门婚约。长公主与王美人,从此更加关系深密。这就是发生在武帝身上著名的“金屋藏娇”的典故。
武帝生母之花絮
王媳,愧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人,父王仲,母臧儿,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氏未入宫前,嫁与金王孙为妻,并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与金王孙分手,入宫侍候皇太子刘启,刘启即位为景帝,封王■为“美人”(汉宫妃嫔中有“美人”一级),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元年)生皇子刘彻(汉武帝),母以子贵,后来的地位才显赫起来。
刘启初立薄氏为皇后,薄氏无子,而景帝宠爱的栗姬却生了三个儿子,后长子刘荣立为太子,景帝想废黜薄氏,册立栗姬为皇后,景帝的姐姐刘嫖,生了女儿阿娇,想立为太子妃,以便将来立为皇后,栗姬却不喜欢阿娇,刘嫖从此与栗姬结怨,王■知道了,主动讨好刘嫖,表示愿意娶阿娇给刘彻做妻子,刘嫖把阿娇嫁给刘彻,就用计请景帝废立太子,她在景帝面前进谗言,说栗姬心胸狭窄,为人狠毒,若立为皇后,将来皇上心爱的王美人,恐怕会成为第二个“人彘”了,景帝听后大吃一惊,遂废立太子刘荣,贬为临江王,栗姬气得害病而亡,公元前149年(汉景帝中元元年),景帝册立王■为皇后,立刘彻为皇太子。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景帝死,刘彻继立为武帝,尊生母王氏为皇太后,王太后的弟弟田■(王氏生母臧儿后改嫁田家),官司至丞相,王太后一直讳言自己嫁与金王孙的事,后来武帝知道了,亲自去找寻王氏与金王孙所生的女儿,吓得那个女儿到处逃避,武帝花了很大工夫才找到,不仅不加罪,还认为皇姊,栽归长安,封为修成君,王氏母女团圆,高兴得不住流泪。P1-4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87年)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又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大汉王朝初年,因连年争战人口减少,生产力不足,但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中国的国力已达巅峰。武帝继位后,着手开始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他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骞的外交,令中国在国际舞台迅速崛起。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北面匈奴的威胁,而且已俨然成为东亚的霸主。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王朝是强盛的一代,而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伟大的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汉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也非常欣赏武帝,称赞说:“倒是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见《毛泽东选集》)总而言之“武帝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但是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地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1、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从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2、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3、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迁徙郡国富豪前往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深远。汉初选拔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交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武帝对察举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赀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
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
1、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
2、推行均输平准。均输是由大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3、实施算缗与告缗。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王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
4、进行币制改革。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变革中,还有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就是对货币的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次年,由上林三官专门铸造“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币制的统一对国家的货币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而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民服从国家的意志,把人民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即使它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束缚人民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
二、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大汉王朝的文明。
首先,对匈奴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其后,匈奴又不断南扰。为彻底击溃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大败匈奴,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军事主力。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肃清了匈奴之寇,而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公元前119年)发兵至滇,收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时期是汉代边疆地区和内地联系大发展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
第三,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汉帝国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武帝时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发展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他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来又数次派出使者,他们到达了中亚和西亚诸古国,譬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交往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节和商人往来。据《史纪·大宛列传》记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西域的沟通交流,开启了西域各国与大汉王朝频繁交往的时代。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交通。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朝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西传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此外,大汉王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亚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大汉王朝当时的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从建立到巩固、统一、发展的历程。他是那个光辉灿烂时代的总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使其领导汉帝国的人民和官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雄心勃勃,既建设、巩固内政,又开拓疆土,奠定了祖国疆域基础。同时,他打通了中原,与周边广大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起了推动作用。虽然他难免有帝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受”的弊病,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他足以被视为有功于历史的杰出帝王。
本书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史诗性作品。全书通过汉武帝纵横跌宕的政治人生,以积极写实的手法,以人物典型事迹为脉络,汇为一编,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壮的强盛时代。本书描写了西汉武帝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读者领略汉武帝的丰功伟绩,纵览风云大帝的斑斓人生,对汉武帝刘彻,既不溢美,也不隐恶,又不过分渲染,分寸立场均力求客观。大事脉络,基本遵循《史记》、《汉书》的历史事实。
另外本书中在赞颂汉武帝刘彻的同时,也描写了武帝身边一批可歌可泣的男女英雄,如王姑、卫子夫、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公孙弘、田千秋、金日碑等古代军事、政治中典型的英雄,把十几个人的史事集于一篇,却能以武帝的重用为线索,使全文结构严谨,前后一贯,绝无零乱割裂之感,真是“结撰灵妙”。文中对每个人物的叙述却各不相同,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如写卫青、霍去病较详,写田千秋较略,“笔力极其变化”、“笔态千曲百折”。本书史事还以“短悍为主”,文字非常精炼,但重点却很突出,既有波诡云谲的宫廷政治斗争,又有血雨腥风的大漠之战,真实反映了武帝时代军事、经济、政治的历史风云。
本书采取从现代文化的视角诠释历史而又高度尊重历史的创作理念,具有强烈的历史悬念和优美的艺术文采,是一部宏伟壮阔的史书精品,一部既有历史感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传记。
大汉民族之所以叫汉民族,是由于伟大的汉帝国的崛起。公元前一世纪,在世界的东方,初步繁荣的汉帝国,面临内外双重威胁:国内诸侯妄图脱离中央,实行地方割据;北方境外的匈奴大军屡屡了过长城防线侵略中原。汉王朝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承受了巨大的民族耻辱。
严峻的形势需要巨人来支撑。历史选择了一个16岁的少年皇子担当大任,他的名字叫刘彻。在母亲和舅父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他得以登基。刘彻做了皇帝之后表现出非凡的气魄!立刻下诏求贤,广开言路,试图进行改革。他的设想被祖母窦太后为代表的权贵外戚势力所压抑,遭遇重大挫折。但汉武帝决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等待时机,在太皇太后死后,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祖训,以“尊王攘夷”、“应天顺人”、“与时俱进”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
武帝实行察举、破格用人,任廉吏、严刑法。千方百计地削弱割据势力。他破格用将、全民动员,连续多年对匈奴进行征伐,他将匈奴赶出河套和河西走廊,让南方的百越人、东南的闽越人、西南的云贵人融人汉民族的主流文化。
武帝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了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文化最早路上交流通道的开辟。他深人中亚细亚,打开丝绸之路,他曾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西汉与西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派遣唐蒙前往夜郎国,在西南先后建立七郡;派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由此建成版图辽阔的统一国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高度崇尚知识和文化。为学者设官,建立中央太学(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学府)。他运用酷吏搏击豪强和游侠(相当于现在的黑社会),打击王公贵戚和贪官污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汉武帝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成为社会前进运动中一座勃然突起的巨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汉武帝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长达54年的铁腕统治,铸就了刘彻雄才大略的独特风格和高大形象,在后来中国的历代皇帝中,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响。汉武帝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充满风流倜傥浪漫精神的时代,司马迁、董仲舒、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苏武,这些英杰名垂青史。
但是,任何巨人都既有辉煌,又有错戾。刘彻也不能例外,多年的征战,耗尽中国国力。他统治下的晚年发生了邪教作乱的“巫蛊之祸”。在内乱平定之后,武帝全面反思回顾自己的一生,发出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治国的基本思想是:尊王廉政、强国富民。外交的基本思想是:广结友邦,怀柔万国,御辱而不称霸,重武而不轻文。这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汉武帝时代文治武功的回顾,可以树立爱国主义的信心,汲取英雄主义奋发有为的斗志,增强民族的历史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