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彤编著有《夕阳雪》通过讲述一位“80后”男生和一位“90后”女生的感情故事,并穿插以一位“80后”大学毕业生的奋斗历程,深刻剖析了“80后”和“90后”两个群体迥然不同的价值观。读这部小说最伟大的乐趣莫过于在一座最好的城市看两个最美好的人上演一段最美好的爱情伴以一场最美好的友谊和一部最美好的奋斗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夕阳雪/那片海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丘彤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丘彤编著有《夕阳雪》通过讲述一位“80后”男生和一位“90后”女生的感情故事,并穿插以一位“80后”大学毕业生的奋斗历程,深刻剖析了“80后”和“90后”两个群体迥然不同的价值观。读这部小说最伟大的乐趣莫过于在一座最好的城市看两个最美好的人上演一段最美好的爱情伴以一场最美好的友谊和一部最美好的奋斗史。 内容推荐 《夕阳雪》由丘彤编著。 《夕阳雪》讲述了: “我”(方谦)放弃去澳洲的机会疯狂追求林雪但最终决定重新赴澳。在澳洲,“我”认识了刘静语,很快坠入了爱河。可“我”放不下林雪,回国寻找林雪,却仍然没有结果。就在我准备再次赴澳时,林雪竟然打过电话来要见见“我”。“我”和林雪刚见面,一个枪几指向了“我”。林雪死了,我从此远赴澳洲…… 张绍邦是“我”的大学同学。在“我”对林雪进行疯狂地追求时,张绍邦却在为人生理想而苦苦奋战。他吃苦耐劳,历经各种磨难,最后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并经过半年的奋斗,为公司创造了巨人的效益,自己也在青岛贷款买了房子,人生理想初步实现。 目录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试读章节 时令已经到了初春,天气可依旧是寒冷。早晨七点多钟的光景,太阳刚刚从高楼大厦的缝隙里钻出来,娇艳欲滴的样子。可是要看见这轮巨大的朝阳需要找一个好的角度,因为太阳仍然没有升到楼的高度,若是有一座甚或几座高楼恰好挡在前面,是看不到太阳的,只能望见从高楼的两侧和顶端发射出的万道霞光。向左或向右走几步,太阳便如在林立的楼群里穿梭一般,突然冒出来了,红红圆圆的大太阳,似乎能驱走寒气,照得人脸上身上心里暖暖的。有轻淡的雾气,不是弥漫在城市的整个空间,而是薄薄的一层,沉于地面以上的一小段距离。这层雾气在海上看不分明,只能以对面的海岸做参照,海岸与海面的接触线本来是清晰可见的小渔村和一艘艘停泊的轮船,现在却是如同笼罩了轻纱一般,朦朦胧胧,看不甚分明。 一艘开往黄岛去的客轮正停泊在青岛轮渡码头,检票已经结束,乘客们都已经在船舱里或舱外的走廊或甲板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轮船马上就要起航了。这条连接青岛东西海岸的航线,每天承载成千上万的人穿梭在胶州湾的海面上。这些人当中,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有驰骋商海的商人,有从外地来青的打工仔,有走亲访友的市民,有赏玩风景的游客,还有一些正追求梦想但还无所作为的年轻学生。在熙攘的人群里面,有两位年轻的乘客,我和张绍邦。我本来是很少作为一名轮船上的乘客去往某个地方的,今天是张绍邦硬拖着我,让我陪他去黄岛的一个公司参加面试。狭窄阴暗的船舱里,空气污浊,人声嘈杂,但怯于天气的寒冷,我又穿得很单薄,就没敢提出去客舱外面走走,只是蜷缩在靠中间的一排海绵座椅上,无味地看吊顶电视里播放的早问新闻和我前面的一堆摇摇晃晃的人头。还是张绍邦突然提议道:“咱们去外面走走吧,这里面太闹!”我的身体像是一下子产生了动力,最初被寒冷的恐惧压抑的欲望噌地爆发出来,迅速离开座位随着张绍邦向船尾走去。 可能是天气寒冷的缘故,船尾的人并不多。这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风景的安静的环境。张绍邦今天比我穿得还要单薄,我虽然穿了一身春秋休闲装,但最起码还披了一件羽绒外套,而张绍邦今天要去参加面试,自然要打扮得风度一些,在上身的白色长袖T恤外面只加了一件灰色夹克,下身能抗寒的也只是一条春秋穿的休闲裤而已,一双运动鞋套在脚上显得不伦不类。我故意取笑说:“老邦你这身打扮别让人家公司老总以为是乞丐找上门来要饭了,到时可别怪我说我不是和你一伙的!”张绍邦笑着说:“人家看我是贫寒子弟,说不定还真给我一碗饭吃呢!”我继续取笑道:“你这家伙也就这点志气了,人家给你饭你就吃呀?”张绍邦一语双关地说:“那得看什么饭了,如果来这么几道菜,比如,红烧猪蹄,清蒸螃蟹,葱爆海参,油泼鲍鱼,再来两瓶青岛纯生,我可以给他个面子,吃他一顿!”我大笑道:“拉倒吧,要是那样的话,我也不走了,留在那里和你举杯对饮!” 两人正说笑着,一声鸣笛,轮船起航了。船尾渐渐地旋转,我们所能看见的胶州湾的风景也跟着旋转起来,就像是在电视塔的旋转看台上看风景,看台每旋转一点,风景就变换一点,原先看见的风景慢慢地消失了,原本看不见的风景缓缓地显现出来。现在我们正对的方向正是西海岸的黄岛,因为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所以黄岛的轮廓今天甚为清晰。越过胶州湾蓝色的海面,西海岸的最高峰小珠山被微红的朝阳映照着,再加上有一层薄薄的雾气沉淀在山脚,竞美妙地恍若仙山。同时闯入眼帘的还有前湾港那一排红色油漆粉刷过的巨大的塔吊,静静地立在岸边,象征着西海岸发达的现代工业,我一直是把前湾港的那排塔吊当作黄岛的标志的。小珠山脚下至前湾港有好大的一片城区和工业园,但站在这个位置,那一片是看不见的,塔吊倒像是紧紧贴在了小珠山的脚下。视线渐渐南移,北海船厂、薛家岛逐渐浮现了出来,郁郁葱葱的薛家岛总是青岛前海风光最好的点缀,无论是在八大峡、栈桥、海水浴场、八大关,还是在观海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这些市区的小山头上,所能看见的海里风光最让人心向往之浮想联翩的绝对不是碧蓝的海面和从海天一线处缓缓驶来的轮船,而是总是时隐时现、状若世外桃源的薛家岛。今天的阳光不错,雾气又是淡淡的那一层,把个薛家岛装点得山水画一般,轻轻淼淼的,不像是船身在移动,倒像是薛家岛一点一点地从视野所不及的地方移过来一般,虽然是在后海的轮渡码头,又受视野所限,只能看见北海船厂至薛家岛上山头的那一角,可也足以令人陶醉于其中了。不知不觉的,船尾移到了避风港,船头却到了原来船尾的位置,现在我们面前是青岛轮渡码头的候船厅和青岛老城区的一片楼房,阳光从楼房的缝隙里射过来,太平山巅耸立的电视塔和天主教堂顶端两个巨大的十字架在晨光里庄严神圣。 轮船停了短暂的一段时间,便开始向前行进了。我正冷得直跺脚,张绍邦却在旁边说:“方谦,好好欣赏大好的风光吧,这又将是一段愉快的行程!”说这话时,张绍邦的嘴里冒出一团团的白汽。我很为他于奔忙之中的闲情逸致所打动,于是笑着说:“我以为只有我这种闲散之人才有心情欣赏风景,没想到你老邦即将参加公司面试,本来应该紧张匆忙才是,竟然也能生出这种情趣来,实在是难得!”张绍邦笑了笑,冻得微红的脸舒展开了些,紧了紧嘴唇,然后说:“面试即将到来,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但是从现在到面试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可是有好多种过法。”我把手拍了拍冰冷的铁栏杆,说:“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记起有一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具体怎么说的我记不清楚了,大体意思是,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会遇到许多美丽的风景,但人不能过多地留恋于这些风景,否则理想的实现就会被这些风景所拖累。”张绍邦说:“这句话我也听说过,但我认为对它的理解不能太过绝对。”他说完这句,我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只听见他接着说:“人的一生,有许多小目标,也有很多大目标,小目标是会在很短的时间或瞬间就可以实现的,而大的目标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人的一生。对于很快就能实现的小目标,我们可以先放弃沿途的风景不去欣赏,因为小目标的实现可能会比欣赏这段风景更能使人愉悦,而过多地去欣赏风景反而会影响小目标的实现,这样的结果将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大目标,尤其是需要以生命的长度来丈量实现过程的大目标,欣赏沿途的风景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因为那将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有些人劳苦一生,到了人生的结尾,虽然目标实现,可回望走过的人生路,大部分本该欣赏的风景都错过了,于是只能含恨而终。有些人却不一样,人生的大目标他决不放弃,然而他懂得在奋斗拼搏的过程中抽出时间和心态来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这样的人在临终的时候恐怕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因为生命中的美好他都享受过了,这样的人死而无憾!”听他讲完这些,我笑着说:“你就是那死而无憾的人!”说完,我们一阵大笑。我接着说:“老邦,跟你认识快四年了,就知道你爱思考一些泛泛的人生问题,却想不到你还能讲出那么一堆文绉绉的大道理!”张绍邦笑着说:“这几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大体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了。”我问道:“那么你近期的目标是什么?”张绍邦几乎没有思考,便立即答道:“留在青岛。”我笑了笑说:“这个目标你从大一的时候就确定了,现在还这么坚定?”张绍邦斩钉截铁地说道:“对!”我用力拍了一下张绍邦的肩膀,笑着说:“好你个老邦,脑子一根筋,难道你就为了这里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张绍邦笑道:“没错,我就是为了这里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P1-4 序言 在写这部小说之前,我得先构思一下。 这部小说里,我主要写三个人物——方谦、张绍邦、林雪。 方谦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的叙述者,他在小说中是以“我”的称谓出现的。以第一人称写小说,既愉快又充满挑战。愉快的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地将主人公的内心感情喷发出来,由于是“我”的自述,因此,“我”所表达的感情自然显得真实、感人;充满挑战是因为“我”的视野毕竟有限,在叙述自我经历的同时还要讲述好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以及内在情感,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虚构”,然而这种“虚构”又绝不能云里雾里、天马行空,让人摸不着头脑,它还要紧扣小说的主题,贴紧人物自身的生存发展轨迹,使这种“虚构”看起来不像是“我”的主观杜撰,而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客观事实。但即便是这样,这种“虚构”也总会让人或多或少地看出一些不真实的成分来,因为就算虚构得再“真实”,“我”与其他人的生活世界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就不可能对其进行完全实际的把握。我只能说“我”尽量将小说中所有人的故事讲得实在、完整,或者说能自圆其说即罢。再说方谦这个人物,他是“80后”中富家子弟的代表,他身上始终脱不尽一种纨绔之气,他对自己的前途无忧无虑,在大学即将毕业,所有毕业生都为就业问题而殚精竭虑、寝食难安之际,方谦却已拿到了赴澳大利亚学习工作的签证。没有生存问题的困扰,便容易滋生一些有闲之人的想法。在轮渡上,方谦偶遇“90后”女孩林雪,进而对其进行了长期的追逐。方谦在对林雪的情感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那种优越且略带流氓气息的“富二代”的特点,他的感情纯真、炽烈,甚至为了这份感情而放弃赴澳洲发展的机会,这在当今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浮躁社会中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对自己前程的追寻过程中,方谦又不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依靠父母的慵懒之辈,他甚至对父母主动为自己安排的发展道路十分不满,并用实际行动以示反抗,这同时也显示出“80后”青年人谋求在社会上争得自我独立地位的心态。方谦的可贵品质还表现在他“重感情”。无论是对张绍邦的兄弟之情,对奶奶的祖孙之情,还是对林雪的爱情,他都表现出感情至上、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怀,在这一点上,他有点像一位江湖侠客,因此可以说,方谦是“富二代”和当今物质社会中的另类。 张绍邦将是小说着墨较多的人物。作为一名“青漂族”,张绍邦代表了“80后”穷苦子弟奋斗的一代。这个人物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自己在青岛立住脚、过得好的人生愿望。由于出身贫寒,张绍邦少了方谦那些朝三暮四的想法,他的目标很单一很明确,那就是能留在青岛并在青岛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太高的理想对许多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张绍邦在青岛艰苦奋斗的几年里,好多人都退却了,包括身边几个非常要好的同学、朋友,他们买不起青岛昂贵的房子,甚至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租一个月的房子住,他们赶不上青岛的高消费理念,在摆满山珍海味的餐桌旁边静静地吃几个青菜小炒,这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对人格的巨大侮辱。然而这一切在张绍邦眼里却状若浮云,当他面对别人不能忍受的东西时,他的作法只是咬紧牙关继续奋斗,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从未想过要离开青岛另谋生路,他不怕苦,不喊冤,不抱怨社会不公,他就像现代社会的一头小牛,用自己稚嫩的角在坚硬的竞争社会里钻开一点点缝隙,让自己缓慢前进。最后,他成功了,自身也变得更成熟起来。张绍邦的奋斗史是很振奋人心的,对当今彷徨茫然的大学生有强烈的警醒和鞭策作用。张绍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出身穷苦,却特别重感情,身上有一股浓重的江湖习气,这正是他与方谦的相似之处,也是他性格吸引人之所在。张绍邦对方谦的理解与支持也使人感动,让人欣慰。张绍邦与方谦相同相异,铸就了一段永生不断的真挚友谊。 林雪这个人物不好写,她让人很难捉摸。作为一名“90后”女孩,她的行为做事方式让很多年龄大的人感到不理解和痛心。但这位“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却让方谦这个纨绔子弟动了真情,以至于几乎抛弃一切地对她进行了疯狂的追逐与爱恋。在方谦看来,林雪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火热而柔弱的心,她的理想、她的人格都是高尚的,只不过她是以世人看不惯的另类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她冷淡却不冷血,她堕落却不颓废,她同张绍邦一样,也是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张绍邦一样,她也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然而她的思想、阅历、性格及生存环境让她成为小说中最大的一个悲剧。但她却是成功的,她至少赢得了理解她的人的敬佩,她用生命为方谦挡住了一颗飞来的子弹,从此消逝人间,林雪追寻理想的道路也从此结束,方谦的情感寄托瞬间灰飞烟灭。最后,方谦终于离开青岛,远赴澳洲。 三位主要人物,三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三个相同又相异的理想追求。小说基本上按照三个人物并列行进的叙述方式,内在穿插各个人物的生活经历及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丝缕牵连。小说很少进行内心独白的生硬展示,而是采取心理描写与景物、人物经历互相交融并以方谦同张绍邦的几次二人对话代替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让人物的内心世界浮于表面,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感同身受,欲言又止。 小说故事的发生地点主要在青岛。对于青岛的描写,小说将着墨甚多,包括青岛的饮食穿着、节日民俗、日常生活等等。这些描写或内嵌在故事中,或独立于故事外,但大都是作为人物行为和故事发生发展背景的,却又可以作为地域风貌特写进行单独赏析。 整部小说读起来将会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漂泊感。张绍邦和林雪作为外地来青人员,本来就是漂泊于青岛这座城市的,而方谦作为本地人,其漂泊感则来自于其精神上的无归属感。读这部小说时可以这样认为,小说里的三个主要人物都不是青岛人,都是飘零浪子,都如浮尘柳絮般被风任意地吹起又落下,飘飘荡荡,没有停息…… (写于2011年6月13日) 这篇文字写于小说动笔前两个月,当时我对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经大体形成,尽管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构思来进行,甚至有些地方有很大的出入,但小说的整体状况和故事发展方向与构思还是基本相符的。另外,通过这篇文字与小说本身相对比,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的深入,自己创作思想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因此,我未作任何改动,将这篇构思文字原文登上,以作序。 丘彤 2012年6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