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涛编著的《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赤道永恒的雪山非洲的明珠》所要记述的人物,是一位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政治家,一位在非洲和国际社会获得普遍认可和尊敬的风云人物,一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非洲领导人。作者希望通过对穆塞韦尼总统的人物介绍和剖析,通过对穆塞韦尼执政时期乌干达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能了解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乌干达,为促进中乌两国友好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赤道永恒的雪山非洲的明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沐涛//俞斌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沐涛编著的《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赤道永恒的雪山非洲的明珠》所要记述的人物,是一位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政治家,一位在非洲和国际社会获得普遍认可和尊敬的风云人物,一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非洲领导人。作者希望通过对穆塞韦尼总统的人物介绍和剖析,通过对穆塞韦尼执政时期乌干达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能了解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乌干达,为促进中乌两国友好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内容推荐 乌干达素有“非洲明珠”之称,这里物产富饶,气候宜人。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独立后频仍的战乱,将乌干达与贫困、动荡和疾病流行捆绑在一起,“残暴的阿明”似乎成了乌干达的代名同。这一切在1986年以后得到根本的改观。近30年来,乌干达社会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是非洲大陆经济发展最决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防治艾滋病成效最大的国家之一,还两次当选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非洲一体化进程和地区事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乌干达是怎样实现如此翻天覆地变化的?这些都是与乌干达现代国家没汁师穆塞韦尼总统分不开的。本书是从穆塞韦尼的传奇经历讲起,他是如何从一个大学青年教师成为一个丛林战士,一步步走上国家权力的巅峰,并带领乌干达人民改变国家贫困落后面貌,成为当今非洲大陆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 沐涛编著的《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赤道永恒的雪山非洲的明珠》特色在于提供了200多幅图片,其中大多为首次公开发表。内容涉及穆塞韦尼各个时期珍贵的历史记录,乌干达自然风景,乌干达人文,穆塞韦尼总统的家庭,穆塞韦尼总统的竞选活动,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人民,恩德培新落成的总统府,《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赤道永恒的雪山非洲的明珠》编写组在乌干达采访,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军队,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宗教领袖和酋长,中乌友好,穆塞韦尼总统与重要贵宾等。通过阅读本书,相信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全面真实的穆塞韦尼和乌干达印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穆塞韦尼的早年生活 一、孩提时代(1944—1950) 二、启蒙时代(1951—1966) 三、大学时代(1967—1970) 第二章 热血抗暴——穆塞韦尼领导的反阿明斗争 一、反抗斗争初期(1971—1972) 二、最艰苦的斗争(1973—1978) 三、反阿明斗争的胜利(1978—1979) 四、动荡与蹉跎:乌干达民族解放阵线 第三章 丛林风云——抵抗运动的游击战争 一、反奥博特斗争的展开 二、从运动战到阵地战 三、抵抗运动走向胜利 第四章 谋求政治稳定 一、巩固新政权 二、坚决镇压反叛武装 三、独创“运动制”体制 四、颁布新宪法 五、推行参与式民主 第五章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一、摆脱经济困局 二、改善财政环境 三、向贫困宣战 四、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限制与挑战 第六章 改变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 一、社会重建 二、妇女地位的改善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抗击艾滋病的斗争 一、艾滋病在乌干达的蔓延 二、一场全民的抗艾战争 三、积极寻求与国际合作 四、抗艾终显成果 第八章 务实的多边外交 一、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二、在非洲地区组织及地区事务中的作用 三、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四、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第九章 穆塞韦尼主政下的中乌关系 一、穆塞韦尼的中国情 二、中国与乌干达双边政治关系 三、中国与乌干达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四、中国政府的对乌经济援助 五、中乌文化教育交流及对乌教育援助 六、中国对乌医疗援助 附录一 乌干达独立后历任国家元首一览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大学时代(1967—1970)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 1966年,乌干达政治动荡、政局激烈变化,一度使得穆塞韦尼和他的同学热血沸腾,几欲投身政治,报效国家。但好在他们最终冷静下来,并没有过早地成为流亡政治家,而是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当时,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肯尼亚东非三国已经结成“东非共同体”(East African Community),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可以在共同体范围内,选择一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就读,学费完全由国家支付。乌干达的麦克雷雷大学、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和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当时都是东非大学在各国的分校。穆塞韦尼的好友中,马丁·姆韦西加、埃里亚.卡特加亚都选择了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法律专业,姆韦辛格瓦·布莱克选择了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攻读商学,瓦勒里安诺·鲁瓦赫鲁选择内罗毕大学的工程学科,穆塞韦尼本人则选择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攻读政治学专业。 之所以选择远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这与穆塞韦尼十分崇敬坦桑尼亚首任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有关,他认为尼雷尔是一个开明进步的政治领袖。此外,达累斯萨拉姆当时还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中心,非统组织支持非洲各国民族解放事业的“解放委员会”,就设在这里。在达累斯萨拉姆,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信息,接触各种政治人物以及各种政治思想。对于穆塞韦尼等热衷政治的年轻人来说,这可能别具一种吸引力。穆塞韦尼当时对达累斯萨拉姆十分向往,他甚至下定一个决心:如果不能就读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宁可不读大学而去干其他事情。 在20世纪60年代的乌干达,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属于凤毛麟角。高等教育意味着以后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但穆塞韦尼及其好友们的志向要远大得多。虽然他们也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但是,改造社会以及为国家服务是他们无条件服从的首选目标。 就读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使穆塞韦尼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国门。这批来自恩塔雷高级中学的一行人,结伴而行,先到首都坎帕拉,然后从坎帕拉的贝尔港乘船,横渡维多利亚湖,抵达姆旺扎,再乘火车来到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一路上,穆塞韦尼饱览了东非地区的湖光山色,他还对旅途沿线各个不同民族的人充满了好奇。在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下车后,他们在已经先期入学的马丁·姆韦西加的引导下,来到学校。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是坦桑尼亚政府在独立后兴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穆塞韦尼来到这里后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条件都不错。住宿条件尤其令人满意。学校宿舍干净整洁,通风透气,两人一问。穆塞韦尼和其他新生一样,很快就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 按照规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学生第一学年要选修三门学位课程,第二学年、第三学年要继续选修其中两门。也就是说,三门学位课程之中可以选择放弃一门。穆塞韦尼第一学年选修了法律、经济和政治三门课程。一年以后,他放弃了法律课。穆塞韦尼之所以放弃法律课,是因为他觉得法律课不但教学方法机械呆板,而且教学内容枯燥无趣。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教学案例中充满欧洲白人文化的优越感和对非洲土著人的歧视。比如,法律课上有一个案例叫“阿姆基约诉雷金娜”。阿姆基约是一个肯尼亚人,偷了别人一头牛,并把这头牛宰杀、吃掉,最后将牛皮掩埋在自己的茅屋中。虽然人们怀疑阿姆基约偷吃了那头牛,但是却找不到证据——没有人知道牛皮藏在哪里。后来,阿姆基约和妻子雷金娜发生争吵,妻子举报了丈夫,并带领警察在茅屋中刨出那张牛皮。阿姆基约被送上法庭,面临盗窃的指控。但就在这时,有人给阿姆基约出主意,让他用英国的法律保护自己——按英国法律,阿姆基约的妻子不能检举自己的丈夫。因为根据英国的婚姻概念,夫妻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他们在法律上是一个人。自己怎么可能检举自己呢?于是,阿姆基约向法官力陈,自己的妻子不能作为合法的证人出庭指控自己,因为他们是“一个人”。而英国法官却对他说:不。你们土著人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结婚,你们的所谓婚姻,不过是妇女买卖。所以,你不受这条英国法律的保护。 这个案例的要害在于,英国法官不承认非洲人婚姻中妻子一方的法律地位,认为土著人的婚姻不过是妇女买卖,这无疑伤害了穆塞韦尼的民族自尊心。此外他还觉得,丈夫和妻子明明是两个人,硬将他们说成是法律上的“一个人”,简直是荒唐。对于英国法律实际主张的夫妻之间只能包庇而不能揭露犯法行为,穆塞韦尼也不能苟同。他说,学习法律非常耗费时间,而他觉得自己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学习一堆垃圾。① 穆塞韦尼对大学里的课程十分挑剔。他不久就觉得,政治学课程中也有很多胡说八道。此外,他对构建模型等一些纯粹的理论分析、虚拟分析大为不满,觉得这些东西脱离实际。他不能理解,既然现实中有那么多生动的实例,干嘛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构建什么模型?P22-24 序言 乌干达是非洲东部一个内陆国家,横跨赤道。它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南苏丹毗连。国土总面积241038平方千米,其中水面和沼泽地面积超过六分之一,约43942平方千米①,被誉为“东非高原水乡”。境内主要有三条河流:阿斯瓦河、卡格拉河和白尼罗河。南部的维多利亚湖面积68422平方千米,其中42.8%在乌干达境内,是非洲最大湖泊,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边的金贾市为尼罗河源头之一的白尼罗河源头。 乌干达虽然位于赤道线上,但由于地势较高,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雨量充沛,因而植物繁茂,风景秀丽,四季如春,被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喻为“非洲明珠”,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国家。这里年平均气温22.3℃,10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气温最低,平均21.4℃。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l000毫米至1500毫米之间,3月至5月、9月至11月为雨季,其余为2个旱季。境内多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丘陵连绵、山地平缓。西部鲁文佐里山(意为“月亮山”)的玛格丽塔峰海拔5110米,为非洲第三高峰。 乌干达旅游资源丰富,其特色吸引世人之处,概括讲有六大方面: 第一,湖景美。素有东非“高原水乡”和“非洲明珠”之称。国内有多个大湖泊和河流,其中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附近一带风景秀丽,宜钓鱼及水上活动。第二,闻名于世的尼罗河源头。第三,赤道及“赤道上雪山”鲁文佐里山。第四,野生动物众多。境内有雨林、峡谷、半沙漠区等地形,有不少地方仍待开发,因此在多个国家公园内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包括大猩猩、猴子、大象、斑马、狮子、豹、河马、鳄鱼等。第五,观鸟。境内的鸟类种类繁多,部分更是稀有品种,例如乌干达国鸟“皇冠鹤”便是鹳鸟的一种,非常独特美丽。第六,花卉绿草。从首都坎帕拉到其他一些主要城市,鲜花绿萌,可说是满眼皆绿;国家公园的山野、峡谷均长有各种颜色的花卉,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乌干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全国人口从1969年的950万增加到2002年的2420万,到2012年年中,进一步增加到341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3%。根据乌干达1995年宪法确认,境内主要有布干达、巴尼安科莱、巴索加、巴基加等26个部族。其中,布干达族为该国最大的部族,人口400多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7%,主要分布在坎帕拉、玛萨卡等地区。部族在乌干达当今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一些政党就是建立在部族和区域基础之上的。 根据1995年宪法规定,乌干达不设国教,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居民主要信奉6种宗教,包括:天主教,信徒约占总人口的41.6%;基督教新教,占36%;伊斯兰教,占12.4%;圣灵降临教,占4.7%;东正教,占0.1%;巴哈伊教,占0.1%;其他宗教信徒占1.2%。 公元1000年,地处乌干达南部的布干达地区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布干达王国成为东非地区最强盛的国家。1850年后,阿拉伯商人和英国、德国的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进入布干达,引发了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信徒间的连年战争,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1890年,英、德签订瓜分东非协议,布干达被划为英国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国宣布布干达为其“保护国”。两年后,英国将“保护国”的范围扩展到乌干达全境,并于1907年设总督进行殖民统治。 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成立乌干达联邦,仍留在英联邦内。1963年10月,乌干达修改宪法,取消了英国派驻的总督,由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任总统。1966年4月,乌干达国民议会通过临时宪法,取消各王国联邦地位,选举奥博特为总统。1967年9月,奥博特总统废除了封建王国和国王,建立乌干达共和国,并成为该国第一任总统。1971年1月,趁奥博特在新加坡参加会议时,阿明发动政变,同年3月就任总统。1979年4月,乌干达全国解放军攻占首都,此后,卢莱、比奈萨、穆万加先后担任总统或国家元首。1980年12月,奥博特在大选中获胜,再度出任总统。1985年7月,奥凯洛发动政变,推翻奥博特政权,并出任国家元首。1986年1月25日,穆塞韦尼领导的全国抵抗军攻占首都,推翻了奥凯洛军政权,随后就任国家总统,结束了乌干达连年内战的混乱状态,翻开了乌干达历史新的一页。 穆塞韦尼出生在乌干达西南部安科莱族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得益于英国人在乌干达开办的现代西式学堂,穆塞韦尼自幼接受了系统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他上中学的时候,正值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穆塞韦尼在热烈的政治气氛熏陶下,思想开始觉醒,逐渐从一个懵懂的安科莱少年,成为眼界渐开、志向渐大的青年。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他还关心国事,热衷政治;深入乌干达社会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变革社会为己任。在60年代后半期,穆塞韦尼就读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主修政治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不仅是他政治一哲学思想成熟和定型的地方,也成为他施展政治才华和组织才能的第一个舞台。在校期间,他创立并领导了“非洲大学生革命阵线”,积极参与各种政治辩论,还以实际行动支持当时一些非洲国家的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在此期间,穆塞韦尼结识了许多非洲著名政治人物,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和重要的政治资本。 告别大学时代后,穆塞韦尼进入乌干达政府核心部门工作,并加入奥博特总统领导的乌干达人民大会党。1971年,阿明发动军事政变后,穆塞韦尼流亡到坦桑尼亚。在组织和策划反对阿明残暴统治的武装斗争过程中,他成立了一个由自己领导的独立政治组织——民族拯救阵线。此时,穆塞韦尼已经形成自己系统的政治思想,并确立了今后的政治斗争策略。他认为,必须展开新的民族、民主革命,来实现乌干达人民的自由和解放。1978—1979年间,乌干达与坦桑尼亚爆发边界战争。坦桑尼亚军队在乌干达流亡者协助下,推翻了阿明政权。穆塞韦尼领导的民族拯救阵线参与了这场军事行动,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自己只有30多人的部队,迅速扩大成一支拥有9000人的武装。在奥博特第二次就任乌干达总统后,穆塞韦尼于1981年2月发起“全国抵抗运动”,以丛林游击战争的方式,武装反抗奥博特的第二届政府。穆塞韦尼领导的全国抵抗运动,从一支仅有27杆枪、约40人的队伍开始。他们在离首都坎帕拉不远的卢韦罗地区,开展了反政府的游击战争。通过打伏击、埋地雷、长途奔袭、洗劫敌营,一步一步壮大游击队伍。1986年1月,穆塞韦尼率领“抵抗军”攻占首都坎帕拉,两天后宣誓就任总统。 穆塞韦尼取得政权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乌干达的重建工作。为了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进而改造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社会一经济结构,他主张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一定成效。1987—2003年间,乌干达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针对国内比较突出的部族矛盾、地方矛盾和宗教矛盾,他主张各部族、地区和各个宗教派别实行政治和解,共同建设民族国家。特别是他依据国情,通过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政治体制——抵抗运动制度。该制度提倡团结、和睦、包容,结束了乌干达自独立以来持续二十多年的政治动荡与流血纷争,开创了一个长时期的和平与稳定的社会一政治环境。此外,穆塞韦尼积极倡导非洲国家之间进行全面合作,支持非洲妇女解放运动,并在领导乌干达积极抗击、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乌干达,这个昔日动荡不安、满目疮痍的东非内陆国家,自穆塞韦尼掌握国家政权以后,一直循着和平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在实现这个历史转换的过程中,穆塞韦尼作为抵抗运动的缔造者、领导人以及乌干达总统,功不可没。十年过渡时期的执政(1986—1995),以及后来又连续获得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多次竞选胜利,说明穆塞韦尼在乌干达具有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威望。 就个性而言,穆塞韦尼总统身上混合了多重特质,分别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家庭出身和父母亲的影响,使他具有农民的执着坚韧、稳重务实;中学时代和大学时期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他喜欢的辩论比赛、班级研讨,锻炼出他能言善辩的口才;早年热衷政治活动,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培养了他激进张扬的个性;反阿明斗争中秘密地下工作的磨砺,使他沉着、机敏,能够灵活适应环境和迅速应对变化;大学教职生涯,使他勤于思考,温和而富有理性,并带有学者的认真严谨和一丝不苟;多年丛林游击战,造就他战士般的精明干练、雷厉风行。他既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热爱自己的非洲人身份,热爱非洲传统和安科莱人的长角牛,也能接受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新事物,把握信息时代的社会潮流。 穆塞韦尼的政治思想宽容,具有政治家的胸怀。在政治上,他一反几位前任褊狭的部族和宗派观念,奉行民族包容与民族和解的政策。他强调乌干达是各部族人民、各宗教信徒共同拥有、共同建设的国家。他延请执政党以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有识之士一起入阁,并吁请一些流亡国外的异见人士回国工作。 在十年过渡期后,穆塞韦尼实行乌干达议会与总统的民选。对于国内反对派,穆塞韦尼为了避免社会矛盾剧烈,采取软硬二手,一方面尽可能避免使用高压,另一方面在政局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时,绝不软弱。同时他积极采取分化反对派的有效办法。在政府与酋长王国关系方面,穆塞韦尼对酋长们实行宽柔政策,但不授予军权,以确保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穆塞韦尼的政治风格务实灵活。执政前穆塞韦尼的思想是相当激进的,当政之后,他在各方面均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政策。穆塞韦尼很看重属于不同政见和政治派别的激进人士,他没有用非洲领导人一般采取的打压风格,而是让他们有自己的政党与活动。从执政前期的抵抗运动体制,到执政中期转变为多党制,充分表明他是务实和灵活变通的政治家。他是一位兼具知识分子、军事指挥者、经济眼光的政治家。 穆塞韦尼的经济主张独特。他坚持经济开放与市场接轨,实行“混合经济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农业恢复与发展的政策。穆塞韦尼欢迎国际资本,为此倡导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与货币自由进出的自由贸易,并对科技和技术先进产业予以免减税收。他希望通过贸易和对能源矿产等领域开发生产,改变乌干达经济主要依靠外援的状况。 在穆塞韦尼总统领导下,20多年来,乌干达社会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是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防治艾滋病成效最大的国家之一。 穆塞韦尼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他努力争取乌干达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及地位,凭此也加强了他在国内人民大众间的威望。穆塞韦尼同欧美、亚洲包括中国、非洲各国及中东地区等外交与合作总体非常成功。他响应联合国号召,派军队赴索马里执行危险的维护和平使命,极力反对恐怖主义,支持非洲各国反恐。他边加强国内反恐,边最大限度招降。其结果是乌干达现在的政局总体十分稳定,只有极少数人在北方边境和境外作乱。穆塞韦尼和乌干达政府一方面坚决保护民众利益,对叛乱分子的破坏活动严加惩处,另一方面提出谈判,尽量使一些误入歧途者能回归到正常社会来。 穆塞韦尼是一位勤奋努力并具有个人魅力的总统。执政这么多年,他常年亲自处理各类国际和国内重要的大小事件,经常赴全国各地和军队巡视,与社会各阶层及各年龄段人士对话,使得穆塞韦尼威望保持不衰。 穆塞韦尼具备双重个性,既开明又自尊。他是一位既东方又西方,更具有非洲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者。 穆塞韦尼在家庭方面,始终与夫人珍尼特互敬互携,同甘共苦,并育有一子三女。这在非洲国家领袖中也是口碑载道。 穆塞韦尼在医疗卫生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成绩。在他推动下,乌干达也是世界上防治艾滋病成效最大的国家之一。 90年代中后期,作为非洲新一代领导人之一的穆塞韦尼受到西方世界的赞誉。2001年,穆塞韦尼因在防治艾滋病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被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署授予“世界防治艾滋病突出领导成就奖”。 穆塞韦尼与乌干达的政治前景有密切的联系。如何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这是摆在穆塞韦尼面前的问题与困难。若干年以后,当穆塞韦尼或因年龄、身体原因不再担任总统,无论是哪个政党和无论谁上台执政,都很难有他如此丰富的施政经验与威望。如何在他执政期间,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有效的机制,确保以后相当长时期,乌干达有一个平稳的政府,是穆塞韦尼需要解决的问题。乌干达需要一个长期开放民主又顺应民心的强势政府,这样政治才会更稳定,经济发展才会更快速。 乌干达作为非洲小国,近年来却两次当选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穆塞韦尼作用不容忽视。乌干达现为英联邦、非洲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尼罗河流域国家集团等组织的成员国。2007年英联邦首脑会议在乌干达成功举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顾高龄也莅临会场。由于乌干达勇于承当联合国和非盟在非洲的维和任务,参加稳定索马里复杂局势的维和部队,2010年7月,索马里“基地”分子曾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制造了两起炸弹袭击事件。但是,仅隔一个月,非洲30多个总统、元首及60多个部长代表仍参加了在乌干达坎帕拉召开的第十五届非盟首脑会议。由此可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在非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加。 总之,本书所要记述的人物,是一位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政治家,一位在非洲和国际社会获得普遍认可和尊敬的风云人物,一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非洲领导人。作者希望通过对穆塞韦尼总统的人物介绍和剖析,通过对穆塞韦尼执政时期乌干达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能了解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乌干达,为促进中乌两国友好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后记 《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一书得以出版是中乌多方支持的结果。 2010年5月初,时任中国驻乌干达大使孙和平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造访华东师范大学,在与非洲研究所沐涛教授交流时,双方一致认为华师大要多领域开展对乌干达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研究,中国使馆将予以帮助。不少中国朋友仅知道乌干达前总统阿明,但是乌干达执政已长达26年之久的现任总统穆塞韦尼,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此后,在华师大非洲研究所俞斌博士的倡导下,在华师大领导和沐涛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对穆塞韦尼的研究得到了外交部非洲司赞赏。项目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华东师范大学由沐涛教授、俞斌博士、卢海生博士、陈金龙博士组成了编写组。随后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华东师范大学、乌干达方方集团给予了实际的大力支持,编写组聘请了中国驻乌干达使馆时任大使孙和平、李强华参赞、邹小明参赞,方方集团董事长方忞女士等为本书编写顾问。 为了获得翔实的有关穆塞韦尼总统的第一手资料,2011年7月编写组全体人员专程前往乌干达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专访了总统家人、多位部长及有关人士。先后接受采访的有外交部长库泰萨(Hon.SamK·Kutesa)、外交部国务部长奥凯洛(Hon.OryemHenryOkello)、内政部长欧奈克(HorLHilaryOnek)、卫生部长昂多阿(Hon.Dr·ChristineJoyceOndoa)、地方政府部长麦斯基(Hon.AdolfMwesigye),中央银行行长姆特比利(Prof.EmmanuelTumusiime-Mutebile),国防军总司令阿隆达(Gen.ArondaNvakairima),警察总监卡伊胡拉(Gen.KaleKayihura),投资局主席比特图(PatrickBitature)、投资局前任局长麦琪(Prof.MaggieKigozi),前任乌总统高级顾问纳甘达(HonJohnNaganda),麦克雷雷大学校长卡贡耶拉(Prof.Motldo’Kagc)rlyera)、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恩多勒瑞尔(Prof.Oswald.K.Ndoleriire),乌第一大报纸《新景报》(NewVision)社长罗伯特(Ro|)ertKabushenga),卫生部艾滋病防治署时任主管阿科尔(Dr.Zair·abAk01)等和一些宗教与民族人士等。编写组还到农村及学校实地访问,了解普通民众对总统的认识和看法。本书编写顾问方态还专访了总统夫人珍尼特。尤其是《新景报》报社提供了千余幅有价值的照片,为本书照片的选用创造了极大的空间。乌干达总统府秘书长(PPS)阿玛乔(MaryAmajo)和新闻办公室(PPU)的纳布萨英(LindaNabusayin)为本书主编俞斌博士专访穆塞韦尼总统,以及总统府收藏的珍贵的照片提供了极大帮助。 编写组在乌干达调研期间,以及本书近三年撰写期间,得到了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前任大使孙和平、现任大使赵亚力的关心,得到了政务参赞李强华的指点,得到了使馆前任及现任工作人员李宇亮、郭韬杰、冯琳、文栋、侯清琳、李光辉、何双奇、敬艳辉、任言力、徐玉伟等的帮助,新任商务参赞欧阳道冰给予了鼓励,新华社记者田野、袁卿提供了良好的建议。本书将要发行英文版,翻译出版工作量巨大,在资金方面得到了乌干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方忞会长,常务副会长张树木、王彪、张志东、刘德政、郑锐等,乌干达华商总会永久名誉会长俞斌、会长卓武,常务副会长金雄、张彦萍、郑小敏、吴伟力、吴炳辉、金海慧、陈朱兴、吴迈力等,乌干达华人社区安全委员会主席张建鹏,常务副会长陈纫部、林锦飞、林良士、陈庆等各位侨团领导诚然相助;得到了中国烟建(乌干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炫林、重庆外建(乌干达)总经理牛洪、杨霄等及华裔季永灵等在乌中资企业以及在乌华侨华人们的诚然协助;得到上海大田园艺种苗公司董事长袁文辉、上海溶汇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伟敏的坦诚配合。在此对以上各单位与个人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撰写及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校领导童世骏教授、俞立中教授(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任友群教授,历史系崔丕教授、方平教授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上海辞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林益明、美术编辑姜明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鼎力相助;得到了前大使张序江、黄桂芳女士,新华社资深记者高秋福回忆录的启示;还得到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各位领导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我们由衷的感谢。 《穆塞韦尼总统与乌干达》是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东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中的首册,原计划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同时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因技术原因,英文版将稍后出版,在海外发行。 尽管编写组近几年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穆塞韦尼总统的几乎全部的公开出版物,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积累了许多口述史料,但在撰写过程中还是时常感到资料的缺乏,再加上撰写的时间较紧,难免会挂一漏万,在此也期盼广大读者,尤其是曾在乌干达工作过的领导和朋友,提出批评建议,以便我们以后修订时予以更正。 1962年10月9日是乌干达独立日。乌干达独立9天后,10月18日中乌就建交了。中国是第一批与乌干达交朋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50年来中乌两国人民交流不断加强,两国的友谊也更加牢固。 2012年10月18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两位领导人的贺词高度概括了中乌50年来友好交往的历程,双方表达了中乌合作交流更高愿望。 胡锦涛在贺电中说,半个世纪以来,中乌始终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日益加深。近年来,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经贸、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教育、卫生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成果惠及两国人民;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方珍视与乌干达的友谊,愿同乌方一道,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交往,增进互信,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推动中乌友好合作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穆塞韦尼在贺电中说,建交50年来,乌中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在贸易、投资、通讯、农业、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并在很多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立场。乌方愿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中方的友好合作。 本书在中乌建交50周年后不久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