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梁春尽落香尘”,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秦可卿这一人物命运的暗示。著名作家刘心武从研究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探讨了秦可卿、贾元春、妙玉之死因,并附有百多年来“红学”研究中前人未及道出的憬悟,包括秦可卿的出身、遗言、太虚幻境四仙姑等内容。该书资料严谨,文字轻松活泼,既是一本“红学”著作,也是一本一般读者的休闲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画梁春尽落香尘--红楼解梦 |
分类 | |
作者 | 刘心武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画梁春尽落香尘”,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秦可卿这一人物命运的暗示。著名作家刘心武从研究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探讨了秦可卿、贾元春、妙玉之死因,并附有百多年来“红学”研究中前人未及道出的憬悟,包括秦可卿的出身、遗言、太虚幻境四仙姑等内容。该书资料严谨,文字轻松活泼,既是一本“红学”著作,也是一本一般读者的休闲读物。 内容推荐 “画梁春尽落香尘”,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秦可卿这一人物命运的暗示。著名作家刘心武从研究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入手,开创出《红楼梦》的角匙。他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三篇关于秦可卿、贾元春、妙玉的小说,这些学术小说建立在坚实的考据基础上,人物血肉丰满,情节起伏跌宕,细节丰富生动,内行可以看门道,外行可以看热闹。这本书里还收入“红学”论说、随笔多篇,多有前人未曾道及的新发现、新观点,而且文笔轻松活泼,读来如吮橄榄,回味多滋,意蕴深远。这是一本“红学”方面的专著,同时也是一本清心悦性的休闲读物。 目录 自序 红学论说·阅红随笔 帐殿夜警 红楼探秘——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 [附]周汝昌:铁网山·东安郡王·神武将军 [附]刘心武2002年9月16日信 {附]周汝昌先生壬午中秋后二日信 张友士到底有什么事 “友士”药方藏深意 可人曲 园中秋景令 《广陵怀古》与秦可卿 贾珍何罪 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玉”字 “三春”何解 [附]周汝昌:读《“三春”何解?》 《红楼梦》中的皇帝 牙牌令中藏玄机 [附]周汝昌先生壬午九月信 北静王的原型 [附]周汝昌先生壬午9月19日信 老太妃之谜 芦雪庵联诗是雪芹自传 太虚幻境四仙姑 [附]周汝昌先生1999年12月12日信 “杠凝眉”曲究竟说的谁 “三十”与“明月” 妙玉之谜 再探妙玉之谜 雅趣相与析 薛宝琴为何落榜 贾母天平哪边倾 “金兰”何指 贾环的皮肤饥渴症 黑眉乌嘴话贾踪 腊油冻佛手·羊角灯 龟大何首乌 红楼梦烟画 远“水”近“红” 伦敦弘红记 讲述《红楼梦》的真故事 ——贺周汝昌先生从事“红学”研究五十年 满弓射鹄志锐坚 ——读周汝昌先生《红楼家世》有感 红学探佚小说 秦可卿之死 贾元春之死 妙玉之死 试读章节 1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深秋,北方己然草木凋零,江南山水却还没有--卸去彩装,表面上生活如常,但茶楼酒肆里,渐有流言令人惊骇,从贴耳细语,到叩案嘁喳,很快地,这动向就被皇帝的耳目获悉。 康熙在江南最大的耳目,就是江宁织造曹寅。那一年他51岁,给皇帝当差之余,他弄文学、玩藏书,当时他校刊了自己喜爱的闲书《棟亭五种》及《棟亭十二种》不久,其中有一卷是《糖霜谱》,专讲精致甜食中一个小类别的制作工艺,可见他的闲情逸致有多么丰富细腻,生活状态是多么优裕高雅。但当他搜集到那流言时,真是如雷灌顶,心乱如麻,他还没来得及向皇上汇报,邸报就到,邸报的内容,竟证实了流言不诬,于是他赶忙写下奏折,其中说:“臣于本月二十二日得邸报,闻十八阿哥薨逝,续又闻异常之变。臣身系家奴,即宜星驰北赴,诚恐动骇耳目,反致不便。二十三日以来,民间稍稍闻之,皆缎布两行脚力上下之故。将军、总督严禁盗贼。目下江南太平无事。米价已贱。”这奏折写得既情真意切,又很技巧——把流言出现的时间列在官方内部通报之后,查明流言的来源是流动于南北的为商行运输绸缎与布匹的脚力,同时表示已注意在此关键时刻“严防盗贼”,更以“江南太平”与“米价已贱”安慰圣上。 2 邸报里所说的十八阿哥,是当时康熙已有的二十个序齿儿子之一,薨逝时才八岁。康熙虽然儿子这么多,但他的父爱绵厚无边,对这个爱嫔王氏所生的十八阿哥,那时尤为宠爱,那一年循例的木兰秋弥,他不仅让众多已是青年或少年的王子随行,还特别把十八阿哥带在身边,北方的秋天昼夜温差很大,这样的武装旅行对一个八岁的儿童来说并不适宜,果然,半路上十八阿哥就发了病,以今天的眼光,那病症大概是腮腺炎,并非绝症,但那时的太医们竟不能救治,康熙搂着爱子,殷殷祷祝,甚至说宁愿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十八阿哥的生命,高烧的十八阿哥在八月底一度病情好转,康熙欣喜若狂,但好景只是一闪,到九月初二早晨,十八阿哥撒手人寰,康熙悲痛欲绝。 如果单是十八阿哥薨逝,民间缎布商行的脚力也许没有多大散布其消息的兴致,但随之发生的,即曹寅在奏折中所不能明书只能暗喻的“异常之变”,那才是朝野不能不关注的,缎布商行脚力从北京回到江南一路上所散布的流言,就是这个“异常之变”。 怎么个异常之变? 退回三十三年,康熙十四年底(按公历已是1676年),康熙立嫡子(若论大排行则是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当时胤礽还不足两岁。皇太子从小得到娇宠,懂事后康熙请来当时硕儒教他功课,并遵从祖训教其骑射,在康熙精心培养下,皇太子满、蒙、汉文皆娴熟,精通四书五经,书法也很好,善作对子,十多岁时就写出过“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的名对,五周岁就在狩猎中射中过一鹿四兔,成年后辅助父王处理国事,显示出政治方面的才干,康熙几次出征时都曾委托他留京代理政事,对他的表现大加赞扬,说他“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后来虽然对他的一些缺点有所批评,如指出他对发往父王率军出征地的包裹捆绑不严多有到达后破损的,应及时改进等等,但总的来说,至少从表面上看,胤礽的接班当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绝对不会有什么“异变”。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像曹寅那样的皇家亲信,也都习惯了在效忠康熙皇帝的同时,也效忠皇太子胤礽,这贯穿在他们的思维与行为当中,丝毫不曾动摇过。可是,万没想到的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六,康熙废黜了皇太子,并昭示天下。 这场“异常之变”,不仅使曹寅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而且,一直影响到他的子侄以至孙辈。 P3-P5 序言 “画梁春尽落香尘”,这是《红楼梦》第五回里,概括金陵十二钗中排名十二的秦可卿命运《好事终》曲的头一句。 秦可卿到《红楼梦》第十三回就死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里,按情节描述,她似乎都死于疾病。但在第五回里,关于她的册页里,“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很明显,在作者原来的构思里,她其实是上吊而死的。《好事终》曲的头一句,是把“高楼大厦内美人自缢”这个画面诗化了。我很早就对这个《好事终》曲疑窦丛生。对于贾府也好,对于秦可卿也好,究竟有什么“好事”没能成功竟至于“终了”?“画梁”、“春尽”、“香尘”这些意象中究竟蕴含着些什么玄机?作者为什么后来要删改关于秦可卿的文字?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如今,我顺着以上线索作了一番探究,到目前已积累了十年成果。我诉诸的文字,不仅有学术论文,也有学术随笔,更有别开生面的探佚小说。这本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次展现。 《红楼梦》研究早已形成一门特殊的学问,世称“红学”。“红学”早有许多分支:首先是研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一大支,包括人物论,然后有关于其作者与家世的研究,构成了“曹学”;再有版本学,有研究传世抄本里多以脂砚斋署名批语的“脂学”,有研究其中大观园的“园学”,研究其中诗词歌赋当然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分支,就连研究其中节庆风俗、器物服饰、烹调茶食也构成了耀眼的分支。我的研究,因为是从探究秦可卿之谜入手,十年前就有人戏称我搞的是“秦学”,原来我听了挺不好意思的,现在我要坦率地告诉读者,积十年研究,我的心得已自成体系,把这一体系概括为“红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命名为“秦学”,不但是未为不可,而且完全当得起了!谦虛固然是美德,但眼下中国更应提倡的是创新的勇气,而创新,首先是要开创新的思路! 我的“秦学”研究,一步步地突破。有人说“红学”研究难在“话已说尽”,我却以为难在突破旧框框,突破旧框框就必须善察能悟。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发现,至少以下这些察觉憬悟,是百多年来“红学”研究中前人未及道出的: 秦可卿的出身,按作者原来设计,不但未必寒微,她实际是有着“义忠亲王老千岁”家族的血统; 秦可秦遗言谶语“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中的“三春”不是指人,而是指三个春天; 太虛幻境四仙姑的名称,不是随便那么一取,而是影射在宝玉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四位女性; 芦雪庵联诗,其实是曹雪芹为家族和自己写下的传记; 我的研究,得到“红学”前辈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热情鼓励与细心指点。我们完全是君子之交。到目前为止,我只到他家拜访过一次,另在一些公众场合大约见过三四次.我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通信,以及在文章里呼应、切磋。周先生看到我一些文章,会主动给我写信。他一眼视力为0,另一眼视力仅0.1,写下的字每个有蚕豆甚至核桃那么大,往往互相重叠,常常落款为“盲友”,每当展读,哦都感动莫名。他有时还口占一绝赠我。这本书里引录了周先生一些文章、书信,为了使读者能够知道他是为了我哪篇文章而写来的,所以被当作我的文章的附录印在后面。其实他的这些文章和信件都有极其珍贵的独立学术价值,相信将来周先生出全集时会悉数收入,这本书对这些文字的排入方式实为不恭,恳盼周先生和读者见谅! 这虽然是一本“红学”著作,但因为我本来是个写小说和随笔的,所以,自信我的笔触让读者读来绝不会感觉枯燥。我把最新的一篇《帐殿夜警》排在最前面,笔法像小说,但所据资料都很严谨,内容很学术,通体可以说是文史大随笔;读完这篇,一般读者可以马上去读书中最后的三篇探佚小说,阅读它们应该是很过瘾的。其余文章,则可以慢慢地挑着读。我希望这本书也能成为一般读者消遣、消闲、怡情悦性的读物。 当然希望而且殷殷地等候着批评指正。“红学”研究是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谁能垄断这个话语空间呢?推动“红学”发展的方式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这个话语空间的共享性。共享的方式,可以是嘤嘤求友,更可以是切磋争鸣。我的“秦学”研究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也是一些饱学之士对我驳诘与我争鸣给了我很大的推动力,比如陈诏先生。我希望这本书也能有所反响,引出读者的讨论。 刘心武 2003年2月18日 温榆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