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刘心武最新小小说集,收录了一些优秀的小小说。小说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与生活,剖析了社会最深层的现象,朴实的文字中渗透的非凡的人生哲理。本小说集故事性强,语言幽默,意境隽永,不妨一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楼前白玉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心武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刘心武最新小小说集,收录了一些优秀的小小说。小说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与生活,剖析了社会最深层的现象,朴实的文字中渗透的非凡的人生哲理。本小说集故事性强,语言幽默,意境隽永,不妨一阅。 目录 序 鄂力 第八棵馒头柳 五花肉 马尾巴 卡通熊与胡姬花 急需 小玉米 仁记饼屋 终于寄达 热情似火 斑马线 空盒 等候散场 炸耳 望眼 并列第一 节拍 半秒钟 水祸 却步 烫金 请遵医嘱 眼净 “上帝”结婚 “围脖”太太 最亲爱的 没有拒绝 遥远的雍和宫 挫折 垂聚麦当劳 你信不信 情调餐 花烛夜 有人点歌 “黑话”连篇 胎网 生日无照片 点地 对视 眼砂 金顶针 清粥小菜 楼前白玉兰 取消悬赏 蜜月后的礼物 大支票 虎汉 获奖者 卖指甲的老人 眼泪不是水 蹦跳的井盖 冬日看海人 一根牙签 寸移 王府喉掸 分享 苏俐电话 风筝点灯 鳝鱼李 糖猪儿 换妆 淡黄的银杏 雪地风波 依偎 大束百合 早场电影 拼合裤 自助餐 粗针脚 喊山 试读章节 五花肉 一位年轻的女士来我家做客,偶然看见厨房阳台上挂着一块腊肉,先是惊叫了一声,然后便拍着巴掌大笑起来:“啊呀!你吃肥肉……”她是个嫉肥如仇的人,本来并不能算胖,却要每周三次去健康俱乐部花不菲的费用瘦身,这也使得她视吃肥肉为俗,她本是把我引为雅友的,忽然发现了那块腊肉,故有那样的反应。 说实在的,那块腊肉并不能以肥肉呼之,那是一块五花肉,是我的朋友老罗不远几千里,巴巴地从家乡带来送给我的。那猪是他自养自宰的,卖掉了大半只的肉,剩下的都腌制成了腊肉,他给我带来的那块,是精选出来的,最外层的那一圈肥花确实厚了一点,不过,老罗对肉的审美观与那位女客的审美观大相径庭,他正是觉得那一层肥花白亮得喜人,才特意提来送我。 那块五花腊肉限于自家条件的限制,腌制得不是很成功,不像北京商场里售卖的那么地道,我们一家虽然都十分感激老罗的真情厚谊,却也很长时间都没有去尝它,主要是不知道究竟该怎么烹饪,就那么一直挂在阳台上任其风干。 年轻女士和我笑谈间,忽然瞥见楼下小花园里有个人在拣拾白色污染物,便随口建议道:“咱们城里人谁吃这个?你不如拿下去送给楼下那个拣脏的老头儿!”我朝楼下一看,只觉得仿佛有个宝贵的东西,被人轻率地弄脏了,再也不笑,闷闷地对那位女士说:“那正是老罗,这块五花肉就是他送给我的。”女士吐了一下舌头,满脸的歉意。 附近的居民,也大都称老罗为“拣脏的老头”,其实,他并非是个拾些破烂拿去卖钱的人,而是绿化队负责我们小区清洁的合同工;而且他与我同龄,逢到节庆日,也舍得花五毛钱坐到露天理发椅上修理一番门面,穿上他最好的衣服,那时他会显得红光满面,挺拔精壮,看去比我还年轻,哪儿能算老头? 我和老罗从搭话到来往到成为好友,那过程大约有半年左右。我头一回去他们绿化队集体宿舍,正看见他买回来一块肥膘,切碎了在伙房的大锅里炼大油。他们时兴自己做饭自己吃,伙房的场地、工具轮流使用。开头我疑惑,十好几个人,怎么轮得过来?去了几次,发现他们的饭食真是非常的简单,主食往往是大家先用各自的容器装好米或干粮,在同一口大锅里焖饭干粮;副食呢,讲究时合熬一些处理贱卖的菜,像老罗,为了把每月三百元的工资尽量节省下来汇回家里,往往就是一碗米饭,舀一勺搁好花椒盐巴的大油,就着一碗粗茶,呼噜呼噜地吃进去,我目睹时心里既有些不忍,却又很羡慕——因为他总是吃得很香;而我们,有时面对着满桌的鸡鸭鱼肉,却还总是提不起胃口。 我和老罗为什么投缘?我想我们确实有心灵上的契合点——我们都信奉以诚实的劳动去谋取自身生活的改善。我当然比老罗富裕得多,有时在邮局遇上,他把浸着汗水的钱往家里汇,我拿着汇款单兑稿费,我们就聊起各自的梦想,他想把家里的平房改建成两层小楼,我想攒足了钱买下套商品房专用于写作。我告诉他干我这行有个好处,就是稿费里超过国家法定数额那部分应纳的税金,汇稿费的机构一定都会帮我代缴,拿到的都是心安理得的干净钱。他问我超过多少才需纳个人所得税?我说是一次八百元,他笑了,摸着后脑勺说他怕永远难有那个财运。 但有一天老罗汗津津地来找我,我以为他遭到了什么不测,听他细说,原来他在清理绿地卫生时,拾到了一个公文包,马上拿去交给了派出所;那公文包是被盗后,被盗贼掏走了现金,扔在那儿的,失主虽然丢了现金,却因老罗及时上交,得以重获里面的文件、信用卡、护照和机票,感激得不得了,一定要奖励老罗一千元人民币,老罗执意不要,失主执意要给,最后民警也笑劝老罗收下,老罗这才收下了。但在回宿舍的路上,老罗忽然想起超过八百元的部分要交税的规定,心里不安起来,他来找我,是诉说自己不知到哪儿如何交税的惶恐。我感动地握住老罗粗壮的上臂,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老罗经跟我商量,自己收下了八百元,那二百元分给了宿舍里的伙伴,他说他们也该得到奖励,因为那绿地是他们共同的工作场所。这样他省得去交税,良心上也安稳,而伙伴们也皆大欢喜。 就是那以后过完春节回来,老罗带来一块五花肉,他从车站径直到我家,送给了我。他并没给自己带一块来,慢慢地用来佐餐。我不能把这块五花肉还给他,更不能转送他人,我应该和家人一起,从中享受人间的一份可贵真情。谁有烹饪这种五花腊肉的绝佳方案?请快快告诉我! P3-P5 序言 序 鄂力 给刘心武老师这个新集子作序,我又高兴,又惶恐 先说惶恐。刘老师在海内外出版过一百三十余部个人专著,有不少权威人士都给他的书作过序,单举出下面几个名字就够响亮的了:冰心、冯牧、王蒙、林斤澜、刘再复……现在怎么会是我?我是谁?我是个地道的小人物,只是从1992年起,通过吴祖光先生认识了刘老师,后来成了他的助手而已。我个人的专长是篆刻,其他爱好如摄影、收藏字画等等虽然相当宽泛,文学却要排在后面,不属于所谓的“文学青年”——我不仅从未有过创作小说、诗歌之类的冲动,坦率地说,甚至也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刘老师所写的作品,也没全读过。我给刘老师当助手,主要是替他跑腿儿,从不介入他的文字。我喜欢和刘老师以及不少比他更老一辈的文化人来往,绐他们跑腿儿,是因为我觉得读他们的人格这部大“书”实在是难得的精神享受。我和刘老师的忘年交,已持续了十三年之久,跨越了世纪之门,相处一直非常愉快,但这回他不是单让我给他在出版社之间就出书的事情跑动,而且还郑重其事地“烦请”我给他的集子作序,我可真是心里打起鼓来,差一点头一回坚决地跟他说“不”。 可是到头来我还是接了这个活儿。跟刘老师相处多年,我深知他的性格,他可是从不敷衍人的,更不会拿人“打哈哈”,他“烦请”我作序,话玩出口,绝对出自真心。刘老师在社会上名气很大,有些同行,包括一些跟他没怎么真正接触过的编辑记者,特别是某些有什么官衔有名分的人物,觉得他架子不小,难以相处,或至少是脾气古怪,太自外于”圈子”,对此我也不打算为刘老师做什么辩护,但他对社会上那些常被忽略甚至歧视的小人物,比如国企的下岗职工、外来民工、至今仍住在胡同杂院狭隘的平房里的市民,却实在是能平等相处,甚至结成友谊的。他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应该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理解与宽容。刘老师认为“深入生活”的创作路数仍应坚持,口问手记的传统做法仍很有用处。这个集子里的一些篇章,写到这样一些人物的故事,表现出刘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关爱,那恐怕是总在“上层”晃悠的人靠再丰富的想象力也虚构不出来的,其中一些人物的原型,一些事件乃至细节,我是目睹到的,当时也沒在意,读了相关的文章,心里头才”咯噔’一下,在一笑或一愣之中,有所憬悟。当然,刘老师的生活所涉及到的领域,其实又是相当宽阔丰富的,虽然近些年他基本上不出席所有的会议,但民间的社交活动却参与得不少,海内外的骓士,甚至依我的眼光度量分明是相当高档次的人物也颇有看中他,而他也乐于与之交往的,因为双方没有任何功利性完全因兴趣相投而聚,所以言谈极欢,这就使得刘老师写起文章来,笔触也不是一味地只扫描“底层”,他是上上下下连带中间的社会众生相,都有所描摹、剖析,整台起来,可以说是给跨世纪的中国,特别是北京,留下了一摞斑斓灵动的“存照”。现在刘老师把这样的一本“照相簿”呈现了出来,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刘老师的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每篇文章几乎都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你可以说,这是一本小小说集;二是这些“小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意境隽永,耐人寻味,不少都属于非虛构的作品,所以也无妨把它们当作精美的散文随笔来欣赏;三是篇幅都比较短小,大多数都仅一千多字两千字,特别适合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境况中的人们在短暂的休闲时间里很随意地展读。 这本集子里的《冬日看海人》,曾在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散文”节目里,配合着对刘老师的专访,多次播出过;《楼前白玉兰》曾引出过香港著色随笔家董桥的呼应;《金顶针》曾使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发表文章表示感动并加以分析;《五花肉》2000年初在报纸副刊一经发表,迅疾得到若干读者表达感动的来信(现在的读者可不轻易给作家写信哩)……这些事刘老师恐怕都不大愿意提,我在这里提出,是为了使读者们放心——我的话可以不作数,但这些文章属于“开卷有益”,是自有公论的。 刘老师把自己的写作比喻为四棵树,而且是四棵挂果很多的树。第一棵便是“小说树”。刘老师后来的小说虽不轰动,也不炒作,但出版后多年来都是长销书。刘老师国内读者多,在海外也有许多知音,法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出版了他6个法译本,同一作家的作品被如此密集地翻译出版,这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第二棵是”随笔树”。刘老师每年发表大量随笔,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就有他的专栏《温榆斋随笔》,近年来他不断将随笔结集出版,已逾30种。第三棵树是“红学树”。刘老师对《红楼梦》的研究已趋成熟,他从探索秦可卿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型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了一个“红学”的新分支“秦学”。他发挥其小说家的优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等系列探佚小说形式发表,其影响是一般学术论文难以企及的。第四棵树是“建筑评论树”。从宏观城市建筑规划到单栋建筑以致室内设计他都关注。他的《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在建筑界很有影响,印刷了五次,去年出版的《材质之美》,探讨到建筑材料的使用问题。 除了写作,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坐着村友张三的车到书房温榆斋附近的乡间写生,画水彩画,他特别喜欢潮白河和温榆河之间的一片河沟田野。画好后,挂在书房里,自我欣赏一番。有时他还给我画个漫画像,我看了笑个不停。 我手里现在还保留着若干刘老师给我写的便条,他总在便条的最上方写上大大的“烦请”字样,每当我为他办了一件什么事,他总要郑重其事地跟我说”谢谢”;开始我总跟他说:“您别老请啊谢啊的,这样咱们爷俩就远了……”可是他始终如此,说是“不能不请,不能不谢”,现在我得承认,他那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之声,也体现出一种真正经得起推敲的人文精神,以及一种高尚的道德和教养,我也就受之如饴了。刘老师自己不再写序,他让我代他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感谢责任编辑刘跃钊先生,感谢支持他的读者,以及各方面的人士,那是真诚的谢意而绝非客套——唉,刘老师!他有些事坏就坏在不会“来事儿”的”客套”上!可另一方面,他的许多事,包括文学成就,不也好就好在他总是真诚地对待那些愿与之合作、交流的人们么! 2005年9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