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著名艺术家徐冰发布了他的新作《地书:从点到点》,马修·伯利塞维兹编著的这本《徐冰的地书之书》为评述与解释该作品的艺术评论集。
本书讲述的是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白领“黑先生”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故事。黑先生的一天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子一样,充满了忧虑、艰难、世俗和对梦想的追求。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本书是用艺术家经过若干年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除了阿拉伯数字,书中没有使用任何已有的文字和语言。但是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此书囊括了徐冰地书项目的所有内容,包括《地书:从点到点》的部分内容,徐冰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一部动画电影、一个概念商店、原版版画、拼贴本、装置作品,以及可以把中文和英文翻译成标识语言的电脑软件。此书还包括艺术家马修、诗人翟永明等的评论文章,对于徐冰“地书”项目的意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尽管徐冰的全象形叙事文本《地书》可以被任何人所解读,但关于这本书还有许多用符号难以言尽的故事。除却梳理了整个项目的时间进程外,马修·伯利塞维兹编著的《徐冰的地书之书》这本《地书》的附册详细记录了徐冰从灵感始发至策展与出版的不凡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徐冰自创了晦涩难懂的假汉字——《天书》,对文字的书写与中国语言提出质疑。三十年后,他以《地书》表达创造一种普世可读的简单语言的愿望。在机场中徐冰获得了他的灵感:以图形为载体的指示标识瞬息间引导着现代游牧者们的活动,哪里吃、哪里购物、哪里坐、哪里是盥洗室。他从此开始收集图像、图标和商标,并用它们写就了一个故事。《徐冰的地书之书》展示了透露徐冰研究细节的笔记本、铺满拼贴的灵感板;收录了艺术家对项目的自述,和其他关于阅读、字母和语言的探讨;并将相关文献、照片、展览及装置(包括“地书”概念游牧店)档案一一呈现。同时《徐冰的地书之书》历数了“地书”的相关作品,描绘了徐冰的“图标实验室”,并且摘选象形图标的叙述翻译成了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