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丝绸中的记忆/中国记忆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丝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从桑蚕到丝绸,从一片桑叶、一只蚕茧,再到一缕丝线、一片绸缎,走过了数千年的多蝴,这细密的丝线,经纬纵横,把这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和祖先的伟大智慧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代代相传。

《丝绸中的记忆》(作者国家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记忆”系列项目继《大漆中的记忆》之后的又一种,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丝绸的历史、工艺、相关工艺大师和中外文的重要相关文献。

内容推荐

《丝绸中的记忆》(作者国家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记忆”系列项目继《大漆中的记忆》之后的又一种,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丝绸的历史、工艺、相关工艺大师和中外文的重要相关文献。《丝绸中的记忆》文字简洁,体例清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认识蚕丝

一 天虫

二 吐丝

三 制丝

第二章 丝绸的历史

一 史前至商周

二 秦汉

三 隋唐

四 宋元

五 明代

六 清代

七 民国至现代

第三章 织造、印染、刺绣

一 织造

二 印染

三 刺绣

第四章 传说与崇拜

一 蚕神信仰

二 蚕神祭祀

三 传说故事

第五章 非遗里的丝绸

一 桑蚕习俗

二 织造

三 刺绣

四 印染

五 其他

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项目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项目

2010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项目

第六章 话语丝绸

第七章 诗中丝绸

第八章 丝绸之路

一 “西北丝绸之路”

二 “草原丝绸之路”

三 “海上丝绸之路”

四 “西南丝绸之路”

第九章 记住丝绸

主要参考书目

著作权声明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从蚕卵内刚孵化出来的幼虫,身体多为褐色或黑色的,且有很多细毛,形状很像蚂蚁,所以被称为蚁蚕。经过不断地生长发育,蚁蚕形成新皮蜕下旧皮,这个过程叫做蜕皮。在蜕皮之前,幼虫食欲逐渐减退直至不再进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再运动,这就是“眠”。一般家蚕在幼虫期都要眠四次,相应的就要蜕皮四次。两次蜕皮之间的时期被称为龄期,如从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之间是第一龄,第一次蜕皮到第二次蜕皮之间是第二龄,以此类推,而眠是划分龄期的主要依据。当幼虫发展到第五龄的后期,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最主要的标志是吐丝结茧,这时的蚕被称为熟蚕。熟蚕在吐丝结茧之后,即在茧内蜕皮化蛹,再蜕下蛹皮,化为蚕蛾。蚕蛾的生殖器官已经发育成熟,可以交配产卵,繁育后代。

熟蚕是细长的,呈圆筒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组成。头部前端有一层骨质化的壳片,这些壳片呈半球形,颜色是灰褐色的,随着品种和龄期的不同逐渐由浓变淡,外部坚硬,表面生有细毛。头部壳片的背面有一个头颅沟缝,把头部分成三大块:中央三角形的一块称为额,左右两块半球形的壳片称为颅侧板。与头部相连的是胸部和腹部。胸部有三个体节,每一个胸节的腹面有一对胸足。腹部是由十个体节组成,从第三节到第六节的腹面各有一对腹足,第十节还有一对尾足。蚕爬行主要依靠的是腹足和尾足。另外在第一胸节和第一至第八腹节的体侧各有一对气门,第八腹节的背面上有一个尾角,第十腹节的背面有一个肛上板。成熟的雌蚕在腹部的第八和第九节腹面,左右对称地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称为石渡氏腺。而成熟的雄蚕则在第八和第九个腹节之间的腹面中央处,有一个乳白色的椭圆形囊状体,称为赫氏腺。

家蚕五龄末期,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身体趋向透明,就准备吐丝结茧了。

二吐丝

家蚕老熟上蔟之后就吐丝将四周的蔟枝联结起来,不规则地反复缠绕若干回,形成蚕茧外面的支架,然后在支架里面,吐丝形成丝胶含量多且厚度不均的蚕衣。然后蚕体开始弯曲成“C”形,头胸部开始有规则地摆动,吐出“S”形或“8”字形的丝圈,由前向后进行编结,在一处结到一定厚度后,就更换位置,这样一层一层结下去,形成许多重叠的丝片,这些丝片由丝胶粘着,从而构成了一个茧层。到了结茧的后期,蚕体开始显著缩小,头部摆动缓慢且失去了协调性,这样吐丝就失去了规律性,丝的含胶量也逐渐减少,丝质疏松,于是在茧层内部形成了松乱的丝层,称为蛹衬,就这样蚕最终完成了吐丝结茧的过程。

家蚕体内有一种分泌腺即丝腺,,它位于消食管的腹面两侧,左右各一个,开口在下唇吐丝孔的前端。整个腺体可以分为吐丝管、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由丝腺分泌出的物质是一种黏稠性的、半流动的液状丝。其中主要含有两种物质,其一是丝素,其二是丝胶。丝素是由蚕后部的丝腺分泌出来的,而丝胶是由中部的丝腺分泌出来的。丝素和丝胶都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但其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丝素不能溶解在水中,而丝胶有亲水性的基因,所以能够溶解在水中。

当蚕吐丝的时候,凭借蚕体内部的体壁肌肉和腺体本身的收缩机制,液体状丝素由后部丝腺向前排出,经过中部丝腺时,被分泌出来的丝胶包裹,成为柱状的丝物质,再往前到吐丝管,经过左右丝腺前端的管腔,在共通管处汇合,再经由榨丝区的挤压成型,最后通过吐丝孔排出体外,这些液态的丝状物质在这个过程中纤维化为一根茧丝,简单来说这个原理就是,丝胶使两根丝素黏合形成茧丝。

由于外界条件和蚕本身的体质等因素的差异,桑蚕茧的形态各异,一般有椭圆形、球形、椭圆束腰形和纺锤形等不同的形状。目前中国饲养的桑蚕品种,茧的颜色均为白色,所以又称白茧。但是由于季节、饲养环境、上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茧色有纯白、白带微黄、白带微绿等。一般上蔟时,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茧色会呈现纯白色,在多湿和高温的条件下,茧色会呈现出白带米黄色,而夏秋时候的蚕茧一般是白带微绿色。

三 制丝

通常所说的制丝,是指将蚕茧丝制成生丝的工艺流程。制丝工艺过程包括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检验。

1.混茧

制丝的蚕茧来源千差万别,通常人们把一个茧站的干茧称为庄口茧。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庄口茧均匀混合,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混茧。混茧的目的在于扩大茧批的数量,使较好的茧带动较次的茧,以此来平衡茧的质量,提高生丝的产量和质量。混茧的方法有毛茧(带茧衣)和光茧(不带茧衣)混茧两种。毛茧混茧因为附着着茧衣,所以混茧不均匀,但对于茧层损伤较少;光茧混茧虽说比较均匀,但是容易损伤茧层。混茧的操侈可以由人工或者机械完成。

2.剥茧

剥茧就是剥去茧层外面的茧衣。茧衣是蚕茧表层的凌乱的丝线,因为丝胶含量多,并且丝缕很细,所以不能用来缫丝,只能用作丝绵和纺绢的原料。剥去蚕衣之后,便于进行下一步的选茧和煮茧,而且有利于提高生丝的质量。另外,蛹衬是蚕茧最内层的丝线,由于丝缕松散,也不能用来缫丝。

3.选茧

蚕茧形态不同,而且茧的质量也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蚕茧可分为上茧、次茧和下茧。下茧不能缫丝,如双宫茧、重黄斑茧、口茧、柴印茧、软绵茧等;次茧可用来缫低级的丝,如硬绵茧、薄头茧、有色茧等;上茧可缫制较高等级的丝。正因为如此,在煮茧之前,需要进行选茧,把不能用来缫丝的茧剔除,选择符合缫丝工艺的茧。

4.煮茧

为了顺利进行缫丝,必须进行煮茧。煮茧的目的在于借助水、热和某些化学助剂的作用,把蚕茧外围的丝胶适当膨化和溶解,这样可以减少蚕茧丝之间丝胶的黏着力,以便在缫丝时能连续不断地依次舒解蚕茧。P4-6

序言

丝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从桑蚕到丝绸,从一片桑叶、一只蚕茧,再到一缕丝线、一片绸缎,走过了数千年的多蝴,这细密的丝线,经纬纵横,把这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和祖先的伟大智慧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代代相传。丝绸以其特有的细腻、光滑的质感和优秀的实用性,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向往。可以说,丝绸的性格,正是中国人的性格:温润、细腻、热情、浪漫,对和平与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丝绸之路,既把丝绸传播给了全世界,也把丝绸身上所承载的中国性格,传播给了全世界。

几千年来,丝绸和丝绸文化已经深深地融人了中国人的生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文化认知,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丝绸文化,国务院已将与蚕丝织绣相关的7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国家级丝绸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专题资源建设工作。同时,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丝绸中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也在国家图书馆开展。展览介绍中国丝绸的发展历史,展示重要的历史文献、文物和影像,并邀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力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向公众展示中国丝绸的价值与魅力。我们相信,古老的丝绸,正在放射出新的光彩,以其所特有的魅力,继续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更相信,古老的丝绸之路,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把中国和世界各国紧密相连,继续成为中外文明的交流之路,友谊之路,繁荣之路。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丝绸,了解丝绸文化,特编辑此书。我们希望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点帮助。

编者

2013年12月

后记

《丝绸中的记忆》是继《大漆中的记忆》之后,国家图书馆编撰出版的《中国记忆丛书》的第二部。

“中国记忆”项目是国家图书馆以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专题,以图书馆既有馆藏文献为基础,以口述史、影像史等新文献为补充的多载体专题文献资源库体系。项目的宗旨是“为国家存史,为人民立传”,其成果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发布,并以《中国记忆丛书》、展览、讲座等文化形式展示、传播,服务社会。“中国记忆”项目是国家总书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职能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公众分享个人记忆、汇聚集体记忆,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开展国民教育的重要平台。

该项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系统地保存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抢救性采集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重要代表性人物的口述史、影像史。目前正在进行的专题资源库建设有“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年画”、“大漆髹饰”、“蚕丝织绣”、“中国当代音乐家”等,并已陆续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实验网站上发布。

本书的具体分工为:

田苗:策划全书结构和内容,并组织编写。

宋本蓉:编写“第五章 ‘非遗’中的丝绸”;审定全书并统稿。

雷强:编写“第九章记住丝绸”,并负责提供书影。

张倩彬:编写“第三章织造、印染、刺绣”。

戴晓晔:编写“第二章丝绸的历史”。

刘东亮:编写“第一章认识蚕丝”、“第四章传说与崇拜”、“第七章诗中丝绸”

满鹏辉:编写“第八章丝绸之路”。

陈琦:编写“第六章话语丝绸”。

本书内容主要参考了《中国丝绸通史》(赵丰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钱小萍主编)、《中国丝绸史》(朱新予主编)等。本书图片除了由“中国记忆”项目组拍摄以外,主要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章中,图l、2、3转引自钟国洪《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图4转引自范雪荣《纺织品染整工艺学》,图5转引自范顺高《缫丝》;第二章中,图l、4、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l、22、23、24、25、26、27、28、29、30、3l、32、33、34、37、38、39转引自赵丰《中国丝绸通史》,第三章中,图1、2、3、4、6、10转引自杨静《服装材料学》,图5、7、8、9、11、13、14、15、32转引自宗凤英《中国织绣收藏鉴赏全集》,图12、20、21、22、24、25、31、34、40转引自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图19、23转引自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图26转引自徐德明《丝绸文化100问》,图27、30、33、35转引自赵丰《中国丝绸通史》;第四章中,图1转引自杨丹《丝绸文化》,图2、3转引自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第八章中,图1转引自包铭新《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第七章中的20张图为李北川绘制。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赵丰先生审阅全书,并提出宝贵意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