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外销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甘雪莉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借助大量从博物馆和其他珍藏中精心挑选出的图片,细说一幕幕关于贸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艺术交流的精彩故事,详述外销瓷的特色,从而透视瓷器贸易的来龙去脉。这些独特的瓷器,既以中国纹饰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费市场的口品味,显示贸易往还也是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播的通道。

内容推荐

提起中国外销瓷,不期然令人想到远洋帆船上满载的青白瓷瓶、碟、罐,它们厕杂於茶叶、丝绸、漆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之间,穿越重洋,散落於在亚、美、欧各洲。

本书详述外销瓷的特色,从而透视瓷器贸易的来龙去脉。这些独特的瓷器,既以中国纹饰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费市场的口品味,显示贸易往还也是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播的通道。中国瓷器於汲取伊斯兰造型和图案艺术之余,反过来也成为模仿的对象,其影响不仅在近东,而且远及荷兰、德国、英国,甚至墨西哥。

作者借助大量从博物馆和其他珍藏精心挑选的图片,细说一幕幕关于贸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艺术交流的精彩故事。

目录

1 导言

 陶瓷技术

 世界瓷都景德镇

 瓷器的源流与青花瓷的发展

 缠枝纹的起源

2 中国的贸易

 寻找通往亚洲之路

 商船

 马尼拉帆船贸易与新大陆

 沉船

 东印度公司

 克拉克瓷

 沉船上的瓷器

 过渡期瓷器

3 欧洲的回响

 中国热和绘画

 中国:事实与幻想

 瓷器奥秘的早期探索

 深入王侯之家

4 艺术与商业

 广州的贸易

 外销瓷是一种艺术品

 锦上添花:瓷器修饰

 出口美洲的瓷器

结语

参考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出口美洲的瓷器

中国瓷器出口北美的历史与出口欧洲的历史迥然不同。西维尔保存着西班牙帆船贸易的记录,在里斯本、海牙和伦敦也能查阅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但美洲却没有一个实体机构控制自己的海上贸易。1775年以前,美洲的官方贸易是通过伦敦进行的,殖民地的大部分商品由独立商人经营,小部分是走私货。因此,现存的贸易资料都分散在私人公司、机构、海关或税务局及个人通信中。美洲对华直接贸易的历史也许始于1784年,但北美早就对亚洲货物有所需求。如前所述,西班牙帆船贸易在16世纪末向新大陆运去各种奢侈品,还有第一批中国瓷器。此后不久,随着银矿开发及贸易的发展,墨西哥城成为世界最大、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那时候的资料描述了私人家庭、政府大楼和教堂里的装饰性和实用性的中国瓷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私人收藏也披露了大量或破损或完整的瓷器,透露了当时的贸易状况。在18世纪,个人和组织甚至已订购精致的纹章瓷。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享受亚洲贸易的丰硕成果时,北美东岸维吉尼亚的英国殖民者也开始接触亚洲商品。在17世纪,英国在对华贸易中还不是老大,因此这些货物无法大量运进殖民地,但纺织品、香料和部分瓷器不仅通过英国(英国是中介商,用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销售的商品供应殖民地),还通过直驶美洲东海岸的荷兰船只进口。从1619~1624年荷兰西印度公司成立,荷兰独立商人受烟草贸易的利润引诱,到维吉尼亚营商。其后,荷兰西印度公司在1646年之前一直垄断贸易,在大西洋航线上频繁来回奔波,就像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半球所做的一样。

保存下来的家庭财产清单和遗嘱,反映中国瓷器已在殖民地出现,文献中“瓷器”(china)有不同的说法,如“cheenie”和“chainey”,这些文献描述了各种可能来自对华贸易的餐具。维吉尼亚詹姆斯河畔遗址的考古挖掘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据——各个时期不同品质的瓷器,多半带青花图案。1607年成为英国第一个永久殖民地、1699年以前是维吉尼亚首府的詹姆斯镇周围,以及1699~1781年问维吉尼亚首府威廉斯堡,是文人雅士居住的中心,在那里发现瓷器并不足怪。1615年左右的克拉克瓷,类似1613年“白狮”号沉船上发现的瓷杯,以及更精致的18世纪彩釉瓷,说明中国出口瓷器在殖民地一如在欧洲那样广受欢迎。

新阿姆斯特丹是荷兰于1609年在新大陆建立的领地之一,那里的情况稍有不同。新阿姆斯特丹的发展不像维吉尼亚那么顺利,甚至到那个世纪末,1644年在英国占领下成为纽约后多年,人口也只及维吉尼亚的一小部分。对华贸易也是间接的,货品须由荷兰从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贸易口岸运来。成为纽约后,该城的经济依然主要由当地的富裕荷兰商人控制,他们紧密维系着社会和政治关系。财产清单和考古发掘显示当地确有中国瓷器,尤其在18世纪,某些关系广泛的荷兰商人及大家族收藏了大量中国陶瓷。

就像新阿姆斯特丹一样,新英格兰的殖民地发展得也比维吉尼亚慢,但随着早期农民改以航海和造船谋生,当地的海外联系便有所增强。其他港口如果能像新阿姆斯特丹那样买到亚洲货,只要接触到瓷器,应该会有更多中国瓷器在17世纪传到该地的证据,但考古和财产清单都说明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殖民地人信奉朴素的清教徒伦理,传统上对瓷器的兴趣也不及荷兰人。

在18世纪,所有殖民地的亚洲贸易都上升了,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垄断,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亚洲货的输入港。

1709年,迈斯发现了制造瓷器的奥秘,随后其他地方仿制的软质瓷也流行起来,因此18世纪欧洲对中国外销瓷的需求开始长期缓慢下降。不过在殖民地,财产清单和报纸广告说明瓷器越来越流行,伦敦定期运来销售的瓷器品种与伦敦市场一样多。从其他渠道也能得到瓷器,如私人贸易、走私、家族联系或抢劫——商船仍然在抢掠他国商船。

在费城,本杰明·佛兰克林的餐桌上使用中国瓷器,乔治·华盛顿亦然,1758年华盛顿还为弗农山庄的新家订购了一套瓷器茶具。但此后,殖民地人开始卷人政治事件,大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及其在世界贸易的地位。

这时候的殖民地就像英国一样,饮茶是流行的消遣,英国王室强行征收茶叶和咖啡税后,殖民地缴付王室的税收份额越来越大。随着英国瓷器业日趋强大,越来越有利可图,英国也逐渐提高了对进口中国瓷器的征税。对殖民地人来说,这意味着价格上升,不公平的税收(尤其是他们在英国国会中没有代表)促使他们选择独立,他们要继续以已经习惯的方式来享受喜欢的饮料。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航海条例”,否决殖民地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权利,促使殖民地人在波士顿把东印度公司船上的茶叶扔进海里,这就是殖民地人进行反抗的著名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它导致两年后革命战争爆发。

1783年,标志殖民地人在革命战争中战胜英国人的《巴黎条约》签订,美利坚合众国从此诞生,美国人能自由地进行对华贸易了。不久,一种新的创业精神促成了他们对中国的首航。1784年2月,重360吨的商船“中国皇后”号离开纽约,于1785年5月回国。这次首航非常成功,因此第二艘船巴尔的摩的“帕拉斯”(Pallas)号被征用去中国装运“中国皇后”号返航时未做好交货准备的瓷器。这批货由“帕拉斯”号运抵巴尔的摩,在这年8月登广告销售。由此开始了有利可图的对华贸易的竞争。

这种竞争并非没有风险。天气和船只安全无疑都是隐忧,但美国商人也需要累积直接与中国商人打交道的经验,搞清楚什么货物在两国市场最畅销。除了银条外,中国市场最需要的商品还有毛皮,尤其是产于北美西岸的水獭皮。运往中国的还有羊毛、焦油、烟草、时钟、人参和铅。

中国商人并不了解这个新的贸易国是怎么回事。“中国皇后”号押运员赛缪尔·萧(Samuel Shaw)知道中国人不完全了解美国人和英国人有什么区别。不过,当他出示美国地图,指出美国的疆土时,中国人便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新市场的代表,准许他利用中国的商品谋取厚利。

……

P150-154

序言

白色。轻叩时会发出乐音。隐约透光。除了瓷器,还有什么可以这样形容?瓷器甫从中国出口,就博得世界的赞赏、商人的注目和收藏家的青睐,且激发了致力仿制这种珍贵物料的西方陶匠的创意。不论是珍藏传世,还是从沉船打捞或地下出土的瓷器,都以其耐久无缺而成为研究早期世界贸易和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

中国的瓷器制造有悠久历史,其独传之秘延续千多年,世界莫不求之若渴,趋之若鹜,这也就难怪要以“China”来命名这种美观、实用而又耐用的器皿。累世以来,茶和丝虽然是东西贸易的主体,但谈到推动跨文化对话,促进意念、纹饰、设计和技术创新的交流,则非瓷器贸易莫属。

中国早在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开始开辟贸易之路,到唐代(618~907年)已经建立庞大的市场,贸易往来莫不以对方的奇珍异器为尚。瓷器从海陆两路出口,远届土耳其、东非,近则至菲律宾、日本和印尼等地,不仅供王室贵族收藏和使用,也作为家族的传家宝收藏,甚至作为墓葬品使用。

江西景德镇以盛产瓷器著名,遂有瓷都之称。宋代(960~1279年)发明了白中泛青的蓝白釉瓷器(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不仅出口,还供应国内市场和皇室御用。元(1279~1368年)明(1368~1644年)两代,青白瓷风靡世界,景德瓷的名声由是确立。

一般来说,瓷是一种白色、半透光、玻璃化的物料,在摄氏1300度左右的窑里烧制成器。但瓷器并不一定是纯白色或半透光的,这要视瓷土所含杂质及其厚度而定。中国外销瓷的品质因其出口市场、以及制造时间和地点而各有差异。质厚粗糙的瓷器通常销往亚洲各地,后来也销往西方,纤薄而绘制精美者则多销往欧洲,供日常使用和收藏。

“外销瓷”是一个意思多少有点含糊的字眼,既可泛指不同品质、粗糙精细兼而有之的陶瓷,如供应本土市场,随后也销往国外,包括唐宋时出口东亚、东南亚和西亚的陶器:也专指为国外市场生产的瓷器,如元代时为穆斯林市场制造的大型“食盘”,以及18世纪根据指定欧洲式样和图案特制的瓷器。研究指出,过去认为大多数外销瓷只在民间窑场制作的看法并不正确,在明、清(1644~1911年)两代,尽管景德镇是官窑所在,专为宫廷服务,但它在生产宫廷瓷器之余,也生产出口瓷器,这也是许多外销瓷品质优越的原因。

起初,中国商人并不直接与西方买家交易,而是通过中介商由海路或陆路付运,这些中介商大都是阿拉伯商人。但自16世纪初葡萄牙开辟了通向中国的航线后,贸易日趋蓬勃,西班牙、荷兰、英国和其他国家也纷纷从这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分一杯羹。从全球各地沉船和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中国瓷器,增加了人们对瓷器贸易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

从16世纪末欧洲开始,摆设和使用中国瓷器,以至于以中国款式为蓝本的日本瓷器,成为地位的象征,是富贵且具鉴赏品味的人家才能享有的奢侈。他们的收藏丰富得要用整问房间来陈列。英国以至全欧洲的陶匠,都试图复制精白、耐久的瓷器,由此衍生了新型的陶瓷品种,如骨瓷、软质瓷。不过,它们的精细和纯白、光亮程度都比不上从中国进口的瓷器。经过多年摸索,直到1709年德国迈斯的工匠勘破制陶的奥秘,局面才有所改观。

到18世纪,欧洲(稍后还有美国)的贸易公司为与中国在瓷器贸易中争一日之长短,指定要根据西方的式样、色泽和图案制造套装餐具和其他器皿。东西方陶匠的意念交流,产生各式各样眩目的新品种,来自不同国家的瓷器时见错配的样式和系列设计,以致今天人们还在问:“究竟谁抄袭谁?”

后记

从中亚到罗马,从东南亚海域到西班牙占领的美洲,从中国口岸到欧洲各大首都和纽约,从第9世纪的中国皇帝到19世纪的鸦片战争,都贯穿着中国瓷器的东西方贸易故事。这是充满探险、创业、战争、沉船、财富得而复失、技术突破、装饰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等等内容的故事。无论从东方还是从西方角度来看,我们的世界都必须通过探索和贸易航程来开拓,而寻求瓷器则是这壮举的一部分。

在今天电子邮件和飞机旅行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早就忘记当初横跨半个地球寻觅宝物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多么巨大。陆上通道充满了风沙、盗贼、干旱、险境和政治纠纷,危机重重。海上通道虽然有利于瓷器运输,但同样存在风暴、劫掠、与其他商人勾心斗角、风信不易掌握等等风险。虽然无论循陆路还是海路,商人还得冒销售商品的风险,因为人们也许不喜欢或买不起瓷器,但他们都受到异国奇珍的吸引,对丰厚的利润趋之若鹜。世界由此变得多姿多采。

遗憾的是,几百年来中国和西方交流了大量货物,却没有真正努力去理解或欣赏对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外国商人被限制于中国的某些港口,中国商人很少跑到欧洲去,互相理解的机会少之又少。

欧洲根据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典型图像而形成“中国风格”,对许多人而言这是唯一能使他们想起中国的有形物体,不知道这些图像也可能是中国人对他们认为欧洲需要什么的一种诠释。中国传统上就不愿受外来影响,对他们奉命仿制的图案的来源地不感兴趣。足战火强迫打开中国口岸的大门,使贸易得以上升到更广泛更具实质内容的层面。

历史演进到近代,很显然,西方贸易商和押运员都是当今投资者和商家的先驱,后者向中国购买或外贩中国工厂制造形形色色专为供应全球出口市场的产品,其中许多产品都是根据外国客户提供的设计制造。中国和欧洲瓷器装饰主题交流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故事,如今东西方风格的双向交流仍在重演。

瓷器只是中国和西方珍品贸易中的一种商品,其数量和收益很难与茶叶相比,但却被研究得最多,因其耐用持久,能保存到现在,引起史学家和艺术品市场的注意。当然还因为瓷器美观而别具魅力,凡有瓷器从沉船中打捞上来,即使是一个茶壶或瓷盘,也因其曾深藏海底数世纪而仍会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无怪乎一有关于沉船捞获瓷器和拍卖这类珍品的新闻和拍卖会,总会引起世界各大都会的哄动。中国瓷器作为这么一段曲折多采的历史的有形联系,无疑将继续成为全球注视的焦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