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于无声处三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汪兰洁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十年前,经历“文革”的浩劫,中国百废待兴,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爱到禁锢。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兴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话剧《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不仅对于繁荣职工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有效的引领作用,更在艺术领域、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十年来,继《于无声处》之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陆续推出一大批时代特征鲜明、思想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话剧作品。上海工人剧作家们以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担当起繁荣职工文艺创作的重任,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话剧创作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内容推荐

于无声处听惊雷。三十年前,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创作、编排的话剧《于无声处》成为了我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三十年来,继《于无声处》之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陆续推出《街上流行红裙子》、《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大桥》、《中国制造》、《谁主沉浮》和《民工兄弟》等一大批时代特征鲜明、思想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话剧作品。上海工人剧作家们以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担当起繁荣职工文艺创作的重任,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话剧创作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三十年上海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充分说明,要振兴和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呼吸,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群众喜闻乐见;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目录

殷一璀/序

宗福先苏乐慈/剪贴三十年

张孝中/《于无声处》演出日记

张伟强/《于无声处》创作演出得到的启示

周玉明/我们是理想主义的守望者

马达/一声惊雷撼人心

陈东湖/掷地有声承续无绝

荣广润/《于无声处》和上海工人剧作家

惜珍/传承者的传承——曲信先先生访谈录

董煜/铸造辉煌,坚守职工文艺创作制高点——三十年,市宫三位主任访谈

市宫三十年获国家级大奖作品一览表

李胜英/2008版《于无声处》上演前后

贺飓/于无声处听惊雷

尹杰/《于无声处》观后感

pilpla/《于无声处》的心灵感悟

《于无声处》剧本(2008年演出本)

试读章节

1978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办了许多工人业余学习班。其中有两个班关系极为密切。一个是话剧班,一个是小戏创作班。这两个班的老师,是我与曲信先,我们都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曲信先毕业于戏剧文学系,我则毕业于导演系。曲信先负责带教剧本创作,我负责带教朗诵、台词、表演。往往他们小戏创作班创作的本子都是给我们话剧班来排演的。而且在整个排练过程中,这些学习创作的工人作者会一直坐在排练室,一面提出作者的想法,一面听取导演演员的意见进行现场修改。这使得我们在创作和表演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互补互助,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多年下来逐步形成了市宫话剧队这个创作群体的独特的创作方式。

1978年夏天,有一天,小戏创作班的学员宗福先送了一个手抄的剧本到我家,说“苏老师请你看一看”。我一看是个四幕的大戏,叫《于无声处)),我心想,这个戏恐怕很难排练。因为那个时候群众业余文艺强调搞小品、独幕剧,我们还从来没有排过大戏呢。过了两天,我还没来得及看,宗福先又打电话问我看过了没有。在他催促下我赶紧看,没想到一看就放不下来了,一口气将这个剧本看完。看完剧本后心里非常激动!

首先这个剧本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长期以来,我们生活在“阶级斗争为纲”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中。一直在不断的、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生活。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在学校里总是不断地检查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思想。每一个学生经常要参加这样的思想检讨会,挖自己的思想根子,挖自己的阶级根源。所有这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到了1976年,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国家经历了十年的“文革”浩劫,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四届人大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我们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却被“四人帮”打压迫害。当时总理操劳过度、鞠躬尽瘁,他的去世使全国上下一片哀恸。可是“四人帮”不许人民悼念总理,不许开追悼会,“天安门广场事件”表达了中国人在心底深处对周总理的怀念,对“四人帮”的愤怒。宗福先写的这个剧本说出了人民内心深处的话。人们压抑了那么久的一种心底的呼唤在剧本当中进发出来了。

第二个激动我的原因是好久没有看见这样完整的剧本了。十年“文革”当中,只有八个样板戏。塑造了一个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刻意回避了人生、人性中的一些真情实感。但在《于无声处》这个剧本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久违了的真诚的情感的交流和久违了的亲情、友情、恋情。而且这个剧本是一个很经典的三一律的剧本,结构严谨,矛盾冲突尖锐,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人物形象鲜明、有个性,语言很见功底。很多对白十分精彩。这些都深深吸引了我。

当时我看完这个剧本后,就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个戏排出来!虽然那个时候“天安门事件”还没有平反,但是人们心目当中,悼念总理反对“四人帮”是正义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平反。接着我就找了我们话剧班的演员们,像张孝中、朱玉雯等人,演员们看了剧本后也非常激动,他们都觉得,“这个戏不排还排什么?”由于排大戏要领导批准,后来我把这个剧本给了当时文化宫文艺科的科长苏兴熇看,他也很感动,当时就支持我们排演。可以说这当中没有一个人看了剧本后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大家都没有!然后很快确定了演员,最后是宗福先的女朋友刻钢板,大家油印了剧本发下去,大约是七月下旬开始了排练。照片上就是当时排练用的油印本。

那时演员都是在工厂里的工人,包括那些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回来的,也都在工厂里当工人。而且他们的单位都非常远,比如张孝中在吴淞的上钢一厂,冯广泉在吴泾电化厂,朱玉雯在上钢三厂,施建华在老闵行汽轮机厂,真可谓天南地北。那个时候也没有便捷的轨道交通,他们每天一下班,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坐公共汽车,转好几条线路赶到西藏路的工人文化宫,随便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就开始排练了。而且那个时候的排练、演出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剧、导演、演员全都没有一分钱酬金。只有超过十点,有两毛七分钱中班费。我们经常排练到深夜,演员们又连夜赶回去,因为明天一早还要上班。可是大家没有任何怨言。有的只是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激情!整个排练过程中,宗福先天天跟我们在一起。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当时张孝中开玩笑说:“宗福先,这个剧本演出成功了,你可别忘了我们。”宗福先回答说:“好的,一言为定,成功了我请你们吃饭。但是万一我进去了(指被捕),你们也要给我送饭。”大家群情激昂:“没问题,我们轮流给你送饭!”P10-12

序言

三十年前,经历“文革”的浩劫,中国百废待兴,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爱到禁锢。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兴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话剧《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不仅对于繁荣职工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有效的引领作用,更是在艺术领域、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十年来,继《于无声处》之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陆续推出《街上流行红裙子》、《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大桥》、《中国制造》、《谁主沉浮》和《民工兄弟》等一大批时代特征鲜明、思想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话剧作品。上海工人剧作家们以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担当起繁荣职工文艺创作的重任,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话剧创作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三十年上海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充分说明,要振兴和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呼吸,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群众喜闻乐见;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期盼广大的职工文艺创作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像《于无声处》这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2008年10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