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学习革命的常识,《旧制度与大革命(人人看得懂经典易读版)》(作者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将告诉你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什么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为什么减轻负担,却激怒人民?为什么威胁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大革命会在法国爆发,而不是其他国家?为什么大革命在被摧毁的旧社会里生成,且这个过程是自动的?为什么旧王朝突然而彻底地崩塌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旧制度与大革命(人人看得懂经典易读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法)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家都在学习革命的常识,《旧制度与大革命(人人看得懂经典易读版)》(作者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将告诉你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什么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为什么减轻负担,却激怒人民?为什么威胁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大革命会在法国爆发,而不是其他国家?为什么大革命在被摧毁的旧社会里生成,且这个过程是自动的?为什么旧王朝突然而彻底地崩塌了?…… 内容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人人看得懂经典易读版)》(作者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最大的特色之一,《旧制度与大革命(人人看得懂经典易读版)》译者既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经典注释,又依据海量史实资料,精心补充了大量译者注。这对于全面理解“旧制度与大革命”很有帮助。 普通读者一般会认为学术著作晦涩难读,本书译者既保持原著的经典风格,更使用通俗的语言翻译,确保让人读懂。 波普风格反应了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自命不凡的假清高。波普风格采用明亮的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目录 第一卷 第1章 大革命爆发时,舆论褒贬不一 第2章 大革命的最终目的不是摧毁宗教 第3章 宗教革命的形式和政治革命的本质 第4章 欧洲封建制度陷于全面崩溃 第5章 法国大革命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果? 第二卷 第6章 为什么法国人更难以忍受封建特权? 第7章 中央集权制来源于旧制度而非大革命和帝国 第8章 国家监管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9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免责制 第10章 中央集权在旧制度中的形成 第11章 旧制度的行政风格和习惯 第12章 巴黎约等于法国 第13章 千人一面的法国 第14章 分裂冷漠的法国 第15章 穷人纳税,富人免税及卖官制度 第16章 旧制度下的自由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17章 18世纪法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第18章 作家成为政治领袖及其后果 第19章 18世纪的无神论倾向 第20章 法国人何以要先改革再自由? 第21章 末代的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22章 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起了反叛 第23章 正是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对民众的革命教育 第24章 行政改革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 第25章 大革命是在旧制度中自发形成的 附录1 关于三级会议各省,以朗格多克为例 附录2 1789年之前几年的法国社会政治状况 试读章节 讨论问题之前,一个悖论迎面而来。大革命的目的是废除中世纪制度的残余,但它并没有在旧制度最猖獗、最压迫人的国家爆发,反而在人民最轻松的国家爆发了。因此,好像有个推论是压迫最轻的地方,成了最无法忍受桎梏的地方。 18世纪末的德意志还有农奴制,德意志诸邦中没有一个彻底废除农奴制的。从中世纪开始到18世纪,大部分德意志农民都被牢牢地束缚在封建领地上。弗里德里希大帝和玛丽亚·特雷萨的军队里,几乎所有士兵都是贫穷的农奴出身。 1788年,在德意志的大多数邦国,农民不得擅自离开领地,一旦违反须武力押回。如被发现偷懒或酗酒,农民受主日法庭制裁。农民的社会地位不得改变,不得改做其他职业,主人不允许不得结婚。农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服役。领主徭役是定制,很苛刻,需要很多时间,在一些地方为每周三天。农民要为领主翻新和修葺房屋,把农产品运往市场,还要做马夫和信差。一个年轻农民要在领主庄园里做足很多年的杂役。农奴也可以有田,从而成为农民。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必须在领主的监督下耕种,并根据领主的要求在地里种特定的庄稼,领主不允则不得转让或抵押。有时,领主会强迫农民出卖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有时,又禁止农民出售,他的地里必须总是有庄稼。农民去世后,家产不能全部留给子嗣,其中一部分要留给领主。 我不用费力去查询历史文献来验证这些律法,因为由弗里德里希大帝初拟、由其继位者在大革命刚刚爆发时颁布的法律中就有这些规定。 这种情况在法国早就没有了。法国农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都不受限制,制订和签订合同无须他人许可。农奴制最后的痕迹只在东部的一两个省存在,它们是法国征服而来的省份;在所有其他地方,农奴制早就没有了。农奴制废除的时间太久了,所以人们都忘记它已经废除了。据最近的精确研究,诺曼底在13世纪就已经废除了农奴制。 发生在法国农民身上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永久产权。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件事,但它太重要了,所以我要稍微多说几句。 人们普遍认为,大革命后开始了划分土地,分土地是大革命的产物。但各种证据都证明其实不是这样,反而恰恰相反。 至少在大革命之前20年,就已经有农业协会对土地分割感到难过了,杜尔哥①宣称:“土地分割太过普遍了。本来一份土地够一家人维持生计,但会被分给五六个孩子,这样这些后代就无法完全靠土地生存了。”几年之后,内克尔②也说,法国的小地产主多如牛毛,无法统计。 在革命的前几年,一个领主管家给自己的主人写了一封密报,其中有这样的话:“人们正迅速均分自己的遗产,这让人越来越担心。土地被无限划分下去,原来整块儿的土地,现在被撕成小块儿,就像被撕碎的破布,很多人都想到处捞点儿。”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情形一样吗? 我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复原旧制度的土地册,可以说有时真的成功了。1790年立法通过了新的土地税后,各教区都呈报了本区内的地产清单。这些清单大多都散失了,但有些村庄的清单还留着。我拿来和今天的清单做了一下比较,发现在这些村子里,当时的地产主数量竞高达今日数目的1/2甚至2/3。这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从那时算起,法国的人口只增长了l/4。 当时的农民和现在的农民一样,尤其痴迷拥有土地,对土地的欲望会点燃农民心里所有的激情。当时一位司法人员评论说:“土地的出售价格总是超过价值,原因很简单,所有的农民都痴迷于拥有土地。对法国的下层阶级来说,一生的所有积蓄都是为了买地,而在别的国家,余钱都是放在私人银行或者投资公共领域。” 亚瑟·杨格第一次漫游法国时,觉得很多事情都很新鲜,最让他吃惊的就是农民在划分土地,他估计法国至少有一半土地都是农民所有的。“这种情况是我万万料想不到的。”他不止一次这样写道。这也难怪,因为这种情况只有在法国才有,邻国根本不可能出现。英国农民也曾经有过土地,但数目一直在萎缩。德意志诸邦国中,各个时代都有一些自由农可以拥有土地的部分所有权。 德意志最古老的传统认为,农民可以拥有土地,也有一套相关的奇怪法律,但这是特殊情况,小地产主的数量实际上少之又少。 18世纪末,德意志某些地区的农民开始拥有土地,和法国的农民差不多,这些地区大多在莱茵河畔,而莱茵河畔正是法国的革命热情传播得最早而且始终热情高涨的地方,但是,革命热潮渗透较晚的地区就没有类似的变化。这很有价值,很值得深思。 所以,认为法国的地产划分是从大革命开始的,是错误观点,事实上,土地划分远早于大革命。大革命确实拍卖了教会的所有土地和贵族的大部分土地,但查看一下当时的拍卖纪录——有时我就有这耐心看完——你就会发现,这些土地的大部分,都是由已经拥有土地的人买走的。所以,土地只是换了个主人,地产主的数量并没有大量增加,最起码比人们想象的要少得多。内克尔善于夸张,不过这次说得非常精确:当时的法国,地产主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如果大革命的成果并不是土地的划分,那是什么呢?是土地的解放。大革命前,所有小地产主的封建义务五花八门,而且无法摆脱,这些义务严重地阻碍了农民经营土地。 封建义务无疑是沉重的,但并不是农民无法忍受的原因,最令农民无法忍受的,是存在着的一种可能,一种负担可以变得更轻的可能性。p33-36 序言 我受委托翻译本书,是在201 1年11月,出版社一直没催,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后,突然催我加快进度。我纳闷这是怎么了。原来,2012年11月,王岐山主持反腐会议时,对在会的专家们推荐说:“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我觉得,托克维尔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写的书,也是值得尊敬的书。托克维尔的价值,不会因为王岐山的推荐而有一丝增加,也不会因为有人污蔑而减少分亳。王岐山不是唯一一个喜欢这本书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人不是第一个喜欢这本书的民族,也不会是唯一一个。《旧制度与大革命》一直是一本好书,我能做的,只是把这本好的外文书,变成一本能看懂的中文书,让读者不需要专业的历史知识辅助就能读懂,这就够了。 我要重点强调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大众读物,这就是为什么它在欧洲大陆一举蹿红的原因。什么是蹿红?就是街头巷尾都在读。你一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一本讨论历史的、思想深刻的著作——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能被人们广泛阅读呢?原因是这本书原文的风格。 思想深刻的著作,大多会成为学术著作,容易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能像托克维尔的作品一样为人所知。很多经历过历史考验的著作,不仅没有淹没在象牙塔里,还抵抗住了时间的冲刷,其过人之处,往往在于作品的风格易于被人接受。拿托克维尔来说,其文风犀利、幽默,措辞严谨但通俗,句式长短交错,富于韵律感。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时,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并不像读学术作品那样,让人有昏昏沉沉的感觉。 其实,被中国人贴上“学术著作”标签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不管是《资本论》还是《论公民的不服从》,不管是《梦的解析》还是《美学三论》,这些拉丁语系的著名作品,原文都是很好懂的,其本身也都是给一般大众看的,英法德美人不需专业背景知识就能品读。 那么,为什么我们又把很多在国外定位为大众的读物,贴上了“学术读物”的标签呢?这自然是被其主题蒙蔽了,因为在中国人眼里,深刻的主题,就必须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在外国人眼里,主题越深刻,就越不能用学究的语气来讲。所以,主动阅读和能够享受思想深刻作品的欧美人远多于中国人,仿佛欧美人的整体学术素质很高,都能把学术作品当消遣。 当然,学术内容必须贴上大众风格是欧洲作家的做事风格。欧洲作家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是因为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众思想潮流,而不像中国学者一样,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才不管什么国民思想呢。这是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学术倾向的问题,目的不同,风格自然不同。 然后我要说的是,外国作品的汉译问题。既然写作本书时,托克维尔的文风不是学术风格,所以能引导国民思想,那么,为什么汉译本都是学术风格,根本无法触及大众呢?如果托克维尔能够给深刻的思想配上幽默、犀利的文字,也就是给深刻的内容穿上可读性的外衣,那么,为什么没有多少中国人会主动喜欢这样的著作呢?当然,这也是汉译风格的问题。很多外国经典著作,在翻译之前,已经被翻译者和大部分人认为是学术著作,在翻译的时候,即使感受到了原文的气息,也是不敢贸然遵从原文风格的。是遵从国内的学术风格,还是遵从原文的大众风格?这是个胆量的问题。而我是个大胆的人,我更看重的是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更尊重作者的本来意图,但是我又认为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限,能让读者不需要专业背景知识就能读懂,这已经是我能力的极限了。能把这部思想深刻、文风犀利的作品,翻译得像外国人看外语原版一样不费劲儿,暂不提它的幽默和犀利,其实把它从无人问津的学术书架上拉下来,就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能做到这一点,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其实《旧制度与大革命》早就被翻译过了。我说的不是翻译成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而是翻译成中文。比较早的是中央编译出版社、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的法语译书馆主任冯棠先生的译本,其中,最受人尊敬的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我想王岐山、任志强、潘石屹、许小年这些人看的,就应该是这些版本。但是,可能是时代的原因,中央编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的版本已经无处购买,而冯棠先生的译本貌似学术味儿太浓,否则重新再译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慢慢悠悠地翻译本书的原因。当然,我知道,即使下再大的功夫,回头再看仍会发现很多错误,别说三五年之后再返回来看,只过一个月再回头来看,也会发现很多值得改进甚至更正的地方,就算读者发现不了,我自己也会发现。因为艺术都是不完美的,翻译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精进。 托克维尔最有名的著作是他早年的《论美国的民主制》,此书让他一举扬名欧洲各国,被称为欧美思想界的奇才。后来,他担任过法国的外交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但是他逐渐发现自己和政界的氛围不太搭调,所以就淡出政界,专心著书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这时候写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比《论美国的民主制》要深刻得多,但毕竟越深刻的作品受众就越少,所以它的名气也比《论美国的民主制》要小得多。湖南文艺出版社早就出版了《论美国的民主制》,翻译工作交给了别人,也许是因为我才智不足,所以才被分配了这本较为不出名的作品吧。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魅力和《论美国的民主制》完全不同。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魅力首先在于普适性。一个法国人,写别人的国家的事情,只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一个法国人,写自己国家18世纪的事情,则引起了共鸣。牛津大学校方指定本书为基础教材,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100多年未变,这说明它在英国引起了共鸣;1979年纽约成立了托克维尔学会,《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列在《论美国的民主制》之前,而且自艾森豪威尔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会引用他的话,这说明它引起了美国人的共鸣;现在大家争相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这说明它引起了中国人的共鸣。 其次,普适性来源于深刻的思想。旧制度灭亡了,法国人举国欢庆——法兰西民族获得了新生!仿佛法国历史被大革命一刀切开,所有新的都是好的,所有旧的都是坏的,盲目的乐观下,没有人肯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旧制度到底坏在哪儿,新制度到底好在哪儿。托克维尔不一样,他是当时唯一一个思考新旧制度的人。当他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新旧两个社会,竟然惊讶地发现:大革命根本不是革命党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旧制度自身酝酿出来的;旧制度的劣根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新制度中:大革命砍了路易十六的脑袋,消灭了贵族阶级,但取而代之的新贵族贪婪暴虐,远比不上法皇和旧贵族的英明和仁慈……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托克维尔寻根究底,终于发现,原来法国人还是那帮法国人,而法国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所以,法国还是那个法国,它根本就没有变!大革命后,法国人仍然痴迷做公务员;大革命后,农村和城市依然截然分开;大革命后,权力依然集中,法律依然没有地位,行政效率依然低下,贫富之间依然判若云泥…… 托克维尔看到好处,也看到坏处;看到新旧制度的共同和不同处,也看到新旧制度的继承性和革命性……所以,他中立而平和地提供了一个个视角、一幅幅画面、一层层色调,而不是一个视角、一幅画面、一个色调。于是,旧制度和大革命成了立体的全彩画。纯唱赞歌或纯粹唾骂,那都是不理智的。所以,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对思想的磨砺和拓展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且让人机警。这才是培根推崇的“读史使人明智”的那种历史。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的编排问题。 1.关于目录。原书是没有目录的,但没有目录就显得光秃秃的,所以我加上了一个目录。原书正文各章都有一个比较长的导语,很多版本都把导语用作中文的标题,显得非常不美观。所以,本书另拟标题,原导语出现在标题后,作为正文的第一段。 2.关于注释。原书有很多注释,较短的注释放在文中,为脚注;篇幅较大的放在最后,为尾注。原书分为两部分,所以尾注分别放在两个地方。大部分尾注实际上不是注释,而是岔题(dlgresslon),也就是插不进行文中的发散性内容。比如背景知识、法国和他国状况的比较等。我个人在阅读本书时,发现并不需要这些尾注的帮助,所以在编排时去掉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