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
“中国红军之父!”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无私忠于职责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象征!”
“为争取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
“横跨19和20世纪革命的精灵!”
“人民的光荣!”
他就是朱德。一个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用他们的理想、智慧和意志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占人类五分之一苍生命运的传奇人物。肖思科专著的《共和国首任总司令朱德战传》将为你讲述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共和国首任总司令朱德战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肖思科 |
出版社 | 长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 “中国红军之父!”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无私忠于职责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象征!” “为争取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 “横跨19和20世纪革命的精灵!” “人民的光荣!” 他就是朱德。一个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用他们的理想、智慧和意志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占人类五分之一苍生命运的传奇人物。肖思科专著的《共和国首任总司令朱德战传》将为你讲述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共和国首任总司令朱德战传》的作者是肖思科。 《共和国首任总司令朱德战传》: 1886年的一个冬日,朱德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佃农家里出世。小时候,旧学私塾的抄书和清末的教育方式,使他在《三字经》、《大学》、《论语》等书铺就的道路上走向了自己的幼儿园。然后在战乱、瘟疫和社会的狂躁中,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朱德的确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同当时中国诸多乡村的穷苦人家一样,家大口多、缺衣短粮、几代同堂。幸亏他的性别成为他生存的理由,不然他也可能像许多乡村女婴那样被溺死或饿死。 性别使他生存下来,并得到家庭的珍惜和监护。老人们担心专捉小孩的”鬼魂”将他的生命夺走,便用动物命名,叫他“狗娃子”。后来,当他成为开国元勋后,回到家乡,还有老人讲:哦!是那个狗娃子回来了! “狗娃子”在幼年时虽然衣不遮体,并时常伴随着家庭困顿食不果腹,但父母还是借钱让他去读书,读私塾,一直半劳动半读书到十九岁。当他来到祖辈三代只在口中说起,却从未目睹的县城应试,想从此起步中第秀才时,他才去掉“狗娃子”这个名字,用名”朱建德”。 朱建德在全县千余名考生中排名在二十人之列,全家大喜。继而借钱续读,一年后在旧时的顺庆府(今南充市)应试,又获通过。 就在他向着”秀才”这个金字塔尖艰苦攀登之时,1906年的中国清朝政府的“新政”把他带入了新学。 …… 目录 第一章 乱世英雄 临危受命 南昌城头第一枪 “先遣总司令” 第二章 会师井冈 “赣南三整” 湘南,再起兵 历史性的握手 第三章 同舟共济 痛失爱妻 朱和毛 一同携手并进 第四章 保卫苏区 依靠群众反“围剿” 铸造铁的红军 四面“楚歌” 第五章 长征风雨 命运,红军大转折 反对分裂顾大局 北上,北上 第六章 三军统帅 八路军总司令 声震延安大本营 “钓大鱼的办法” 第七章 苦涩岁月 风暴袭来 进入“黑名单” 霜打叶更红 千古憾事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会师井冈 “赣南三整” “赣南三整”,重塑一支铁军;给范石生将军修书一封,借得一四零团团长一名苦练精兵。很长时间,朱德先是想去雷州半茸。然而,朱德这时下达的命令是向井冈山方向运动……朱毛第一次见面,朱德便感到毛泽东谈吐潇洒,智慧过人,而且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他很快就被毛泽东感染了,感觉自己顿时年轻了许多。 地处闽粤交界处的筠门岭森林茂密,群山环绕。由于远离官道,山间密林、羊肠小道,是土匪出没的好去处。 1927年10月下旬,筠门岭后山的一股土匪获报:山里小道上开来一支显得有些特别的队伍。这是一支什么部队呢? 疲惫之师的尖兵把眼睛盯在自己的脚尖上,半打着瞌睡。 年轻的护旗兵把军旗卷着,像随随便便扛起一卷破芦席。探子想看清军旗上的字,最终也没见着。 军旗后面是早已没有队形的队伍,枪斜挎着,有的把枪当成扁担,上面挂着破烂的行囊和斗笠。许多士兵没戴帽子,不少人绑着纱布的伤口部还洇出黑紫色,显得很脏。 队伍像背着沉重的担子一样,在山道上艰难地穿行着。不时,有一两个人从队伍中走出来,或撒尿,或到旁边水沟里喝水,见四下无人注意,马上就跑开,很快消失在丛林里。 有一个士兵东顾西望,然后突然离队。 “站住!”一名军官追了上来。 “你站住!”士兵站住了,但突然拉开枪栓,枪口对了过来。 “你受不了苦可以走,”军官喘着气,“但要把枪留下啊!” 士兵思考片刻,丢下枪,转身钻进树林里。 两个土匪目睹了这一切。两人在丛林中耳语了一阵‘然后瞅准队伍,砰、砰、砰,一阵排枪。 队伍中至少有三人倒下了,但他们看见旁边的人也没有惊慌,没有还击。有人麻木}也从尸体上跨过去,继续向前走。探子回去报告给头领。头领听了,有些疑惑。但头领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日前,他在镇上小站的报纸上见了报道,知道有一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被打垮,正在向这一带逃窜。报上说这支部队是当年的北伐军第四军一部,所以头领没有采纳探子提的向该部下手的建议:“别嚷嚷,只要他们不驻下来,就给条道让他们过去。” 不错,这支部队就是报上报道的那股正在。逃窜”的起义部队,也就是朱德带领的叶挺部第二十五师。 部队在饶平仓促撤退,最初的路线是经平和向武平前进。武平是前不久部队下广东时路过的一个县城,当时没有敌军驻防。但如今朱德率部匆忙一路赶来,正准备进城休整时,敌人追了上来。 追敌是钱大钧的一部,该部在会昌战斗中遭到重创,没想到一个多月前的手下败将现在成了追尾的恶狼。敌人追得很快,在武平发现敌情时,只有几公里路了。 “打不打呢?”朱德征求掌握部队的周士第师长的意见。他清楚,这时不能主观臆断,尊重一级领导很重要。 “恐怕不好打。部队碰碰就要散了。”周士第有些伤感地说。从饶平出来有两千多人,但到今天为止,他始终没弄清楚部队还有多少人。 “不打就……”朱德话刚说出口,枪声已响了起来,后卫部队同敌人前锋接上了火。 朱德转身就向枪响的地方跑去。 山沿,敌人至少有一个师的兵力,接上火的是一个团,不久又上来一个团。完全撤退已经来不及了。第七十三团党代表陈毅在指挥部队阻击,朱德便叫来第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让两支部队不要急于撤走,先阻击一阵然后交替撤下来。 朱德从火线上下来,马上让人叫来粟裕。 粟裕原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的警卫部队任排长。潮汕失败后,带领全排同潮汕退下来的部队一起同第二十五师会合。朱德在途中就注意同潮汕来的部队的接触,他不仅知道在这些退下来的人中有杨至诚、周邦采、毛泽覃这些党员,而且还有粟裕带领的一个排,在这个排里党员将近占一半。关键时刻,要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朱德主意已定。 年轻灵巧的粟裕很快赶来,朱德给他下达了担任掩护大部队撤退阻敌的任务。朱德告诉给他如何阻敌,阻击到什么程度,如何赶上部队。粟裕话少,马上去布置了。很快,朱德就见他把部队带了上去,占领了城外的制高点。 很快,周士第下达了转移命令。 部队的确不能再战,朱德看见士兵们蜂拥般地退下来,机枪丢在阵地上也没顾得上提走。朱德一阵心痛。 陈毅同王尔琢也在队伍后面下来了,朱德问:“都下来了吧?” “下来了。”陈毅说,“朱军长,你也快离开吧。” “你们快带部队走,别让部队散了。” 待陈毅、王尔琢去招呼部队走后,朱德才离开阵地。这时粟裕等已同敌人接上火。听到枪声又响起来,朱德心头一紧,他回头向阻击方向望了许久才上路。 部队一路溃逃,沿途丢失的东西应有尽有。 什么东西都可以丢,但武器不能不要。朱德边走边把丢失的武器拾起来,擦干净上面的泥土,背在肩上。一会儿,他和警卫员拾了三十支检。 路上,他又遇到陈毅和王尔琢。他俩也在拾枪。 走了五公里,部队又堵住了。前面是一个叫做石径岭的地方,山虽然不高,但都是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隘口像是被一帮民团占领着,从上往下打枪,部队伤亡重大。朱德到时,周士第和李硕勋正在组织部队还击,但不奏效。 朱德叫来第九军的警卫人员:“跟我来!” 他同战士们一道越过路坎,向悬崖一侧迂回过去。 P54-56 序言 无限深沉的脸庞上,是那漫不经意却又整齐的短发。这完全是一个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标准军人和严格纪律约束的职业革命者的发式。 这种发式区别于毛泽东那诗人气质的中分和周恩来那儒雅气质的背头。 这是我们父辈们曾经留过的发式。 整齐的短发下面,是一双平静而又深情的眼睛。那是一双被苦难和传奇浸透的眼睛。 它区别于毛泽东的深邃而诗化、周恩来的智慧而机敏的眼睛。 这是一双东方典型的慧眼和中国军人的眸子。 一双智慧的眼睛下是厚重而温暖的双唇,这饱尝苦涩和甘甜的双唇给人留下憨厚而纯朴的形象。 它区别于毛泽东锋利而明快、周恩来机灵而又精致的双唇。 那是一张典型庄稼汉子和可信朋友式的嘴唇。 他那一身的特征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他的身躯就是艺术,他的精神和形象具有无比的神奇和丰富的内涵。 “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 “中国红军之父!”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无私忠于职责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象征!” “为争取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 “横跨19和20世纪革命的精灵!” “人民的光荣!”他就是朱德。一个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用他们的理想、智慧和意志影响了20世纪I20年代之后,占人类五分之一苍生命运的传奇人物。 1886年的一个冬日,朱德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佃农家里出世。小时候,旧学私塾的抄书和清末的教育方式,使他在《三字经》、《大学》、《论语》等书铺就的道路上走向了自己的幼儿园。然后在战乱、瘟疫和社会的狂躁中,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朱德的确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同当时中国诸多乡村的穷苦人家一样,家大口多、缺衣短粮、几代同堂。幸亏他的性别成为他生存的理由,不然他也可能像许多乡村女婴那样被溺死或饿死。 性别使他生存下来,并得到家庭的珍惜和监护。老人们担心专捉小孩的”鬼魂”将他的生命夺走,便用动物命名,叫他“狗娃子”。后来,当他成为开国元勋后,回到家乡,还有老人讲:哦!是那个狗娃子回来了! “狗娃子”在幼年时虽然衣不遮体,并时常伴随着家庭困顿食不果腹,但父母还是借钱让他去读书,读私塾,一直半劳动半读书到十九岁。当他来到祖辈三代只在口中说起,却从未目睹的县城应试,想从此起步中第秀才时,他才去掉“狗娃子”这个名字,用名”朱建德”。 朱建德在全县千余名考生中排名在二十人之列,全家大喜。继而借钱续读,一年后在旧时的顺庆府(今南充市)应试,又获通过。 就在他向着”秀才”这个金字塔尖艰苦攀登之时,1906年的中国清朝政府的“新政”把他带入了新学。 新学既有国语、数学,也有自然科学,并有一部分外语课。尽管后来许多文章提到这个叫作朱建德的学生,在此期间受到各种先进思潮的启蒙,并立志报国,但实际恐怕与这种说法区别有差。由于他的求学,家中已借款二百多块大洋,这笔数目对一个穷苦家庭来说难以承受。朱建德在求学的过程中立志是一部分,但他考虑更多的恐怕是将来有一个更适应自己发展的职业,并能还账养家。为此,他从南充到成都,报考了四川省师范附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学习武术、体操等课。不久,便回到县城高等小学堂,当上了体育“教头”,并开始有了一份微薄的收入。 大约就在他任体育教师的那年,他不满足现状,辞去教师一职,来到昆明,以蒙自籍贯考入云南讲武堂…… 朱德早年经历复杂,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正直做人的良心和心中的理念。 1911年夏天,朱德以出色的成绩从讲武堂毕业,被分到新派人物蔡锷I~-TT以见习生的资格当副目(副班长),不久便赶上了推翻清帝制的昆明重九起义。蔡锷在军中启用大批新人,朱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起义的号令中,他被指定接替所在连连长的职务。他带着部队立了大功。据说,朱德打通总督衙门四川老乡的关系,里应外合缴了总督卫队的武器,还抓了藏匿起来的总督。 后来,朱德由连长升营长,并很快升为团长。此间,他也带领部队远征四川,支援四川的义军。不久,他又率部返回云南边界剿匪。 每一次战斗都使朱德的军事生涯充满色彩,而每一次色彩都在为他名字添上耀眼的光环。 多少年之后,回眸此间的朱德,应当说是正直的良知给了他胆识,苦难和对体育的热衷造就了他健壮的身体,而就是凭着强健的体魄,他冲锋陷阵,出生人死;还有就是他的人格力量,使他周围经常聚集着一群朋友。 20世纪之初,满清王朝被推翻。但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袁世凯穿着新鞋走老路。革命热情如初的志士们又重新走上了起义之路。起义者的成功、、失败像走马灯似的在这个国度里穿梭着。蔡锷组织的“讨袁护国军”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就在这次直讨四川、威逼武昌的讨伐中,朱德显示出一个旧军官的成熟。他的部队高举着他的“朱”字旗,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著名的棉花坡战斗便显示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术技巧。 在后来的战斗中,他经常率部打击两三倍于己的对手。他的名声大振。护国战争结束后,他担任旅长、川南守备部队司令,被授予少将军衔。 20年代初,中国的土地上战火纷飞。在川滇地区,军阀们的内讧与争斗给军人们带来无望的雨季。 川军兴起。在”川人治川”的呼喊声中,他这个地道的四川人却被作为客军逐回云南,充任陆军宪兵司令官、云南省警备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 在这前后,北京“五四”学生运动的爆发,苏联革命经验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响了这个旧军队的名将。他的参谋孙炳文的到来,以及孙给他带来的那些共产主义思潮的小册子,使他渐渐不安起来。朱德开始感到以往革命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问题上出了毛病”。 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彷徨,阵阵苦闷,伴着南方湿潮的季风袭来。美国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记述采访朱德时写道:“说到他这一段时期的生活,朱德感到别扭。” 在1922年那个散发着黄泥气息的寒冷春天,一个意外的事件促使朱德脱离了滇军。当时,出逃香港的军阀唐继尧潜回云南,反攻昆明,朱德转眼间成了通缉对象。他只有慌忙出逃。他没想到这次出逃落荒的行为使他完成了一次蜕变。他踏上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路,一条远跨重洋的路。 一位布衣青年夹着一把油纸雨伞,在通往安源矿山的路上行走着。那是中共湖南地区的委员毛泽东。 一位英俊腼腆的青年在欧洲的原野上穿行着。这是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之一周恩来。 一位憨实的汉子在上海的街区里打探着他要去的地方。这是滇军名将,此时已退出滇军的朱德。 这一幕一幕发生在1922年间的事情几乎前后相差无几。那时,这三位中青年几乎都是在这个迷惘的世界穿行着,忙碌着,探索着。他们谁也没有办法预见将来的会期,更想不到他们会成为日后新国家的创造者和治理者…… 朱德流亡在上海,首先见到的是当时革命者十分敬仰的先行者孙中山。那时的朱德清瘦而又伟岸,看上去像一头疲惫的海象。实际在后来几十年,至少在那个共和国建成的愿望实现前,他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 在孙中山面前,他再也不像当年从仪陇乡下到县城应考时那般急促不安。 “你们俩是滇军的名将!”孙中山对朱德和同他一起去的滇军将军金汉鼎说,“我可以答应你们的是先付给十万大洋,作为军饷,以你们之影响回到滇军去,重振滇军。然后进军广东,打倒陈炯明……” 金汉鼎有些喜形于色,朱德却沉默而又不安。许久之后,他嗫嚅着说:“我想到欧洲去!”他诚恳地陈述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并承认自己已读了一些共产主义小册子。“我愿意到欧洲是听说社会主义在欧洲最强大。”又说:“当然欧洲的国家也是一丘之貉,但欧洲已经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这也许对我们有好处。” 此时,正值孙中山同俄共代表、中共领导人的多次接触后,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前夕,因此受到孙中山的赞许和同意。多少年后回味朱德这个计划和打算,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朱德已不再是当年为谋求职业而四处奔波的蜀中汉子了。他已经有了那种职业革命者挽救民族、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同时,也显示了他明显的共产主义倾向。 几天之后,朱德又出现在上海闸北一所普通民居里。在这里,他见到了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 听着这位滇军名将的自我介绍。当朱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陈独秀犹豫了。的确,在此之前,还没见一位在旧军队中有这么高职位的人要求参加共产党的。拿不定主意、猜疑使他给予了这样的答复:”要参加共产党,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像你这样的人,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 陈独秀的高傲和冷淡给朱德留下痛苦的回忆。他在十多年后谈到这次会见后的情况时说:“我感到绝望、混乱。我的一只脚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 陈独秀没有答应朱德入党的要求,使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去国外寻求拯救中国的道路。 1922年9月初,从吴淞口起航的法国邮轮”阿尔及尔”号载着朱德和朱德的希望到了欧洲的巴黎。在那里,经一个中国商人的打探,他找到柏林,找到了中共旅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周恩来。 那一天,是10月22日,朱德铭记了这个日子。当他在一座公寓里见到眉清目秀的中国弟弟时,他们的眼神沟通了。不到一个月,周恩来作为介绍人之一介绍朱德加入了旅德中共组织。 假若说朱德一生是一条充满传奇的长河,那么入党则是一朵奇异的浪花。这浪花是清新快乐的。他把朱德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阴影一扫而光。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同未来的战友们一起,站到了同一个信仰的起跑线上,一直走到他们生命的终点——共同的1976年,始终没有分开过…… 毛、朱、周都以不同的形态走近共产主义信仰。在德国马克思的故乡,朱德真正接受到了共产主义理论真谛的熏陶。正如他后来的回忆: “坐在帝国主义家里来看帝国主义倒是清楚一些。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我读了许多这种书籍。在休养时期、重新准备的时期里,我把自己的思想、行动,都重新检讨了。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确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朱德在德国从马列主义的ABc开始学起。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他在盖奥尔格一奥古斯特大学哲学系的学习,使他增加了理解的能力,但他在这里把更多精力投入了集社、会议和发展组织的活动。 朱德在毕生的求索中,一刻也没间断过他在军事领域里的极大乐趣。 德国中部的哥廷根文德路88号住着一位在前德皇军队中当过将军的男爵。男爵的租户即是从中国来的年轻少将。朱德在这里享受了计时收费学习,男爵向他详细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法和战例。 朱德在德国参与了二十万人的红色前线战士同盟的检阅、野营训练和实战演习。将近三年之后,他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为中国共产党人培训军事人才的秘密基地,对苏俄战争理论进行了系统学习。在那个莫斯科郊外以农庄掩护的莫洛霍夫卡营地,他找到了游击战与中国革命之初的战争联系,尽管他提出的战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受到批评,但事实证明了他的论断是正确的。 同许多将军一样,朱德似乎是为战争而生。但同许多将军不一样的是,朱德更加珍惜和平。当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神”们为结束战争而感到忧郁和转向政治的角逐时,朱德却走出了战争阴影和战争的惯性。 那是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时刻,也是胜利者最辉煌的庆典和荣耀的巅峰。朱德同毛泽东、周恩来以及他们的爱将和同志走上天安门城楼。在毛泽东用那厚积底蕴的湖南乡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刻,几乎所有电影、照片中都难以找到他的身影。 这是一个不应该的遗憾。 在这个历史定格聚焦的瞬间,他在何处呢7 几十年后,中国从事新闻电影摄影的人们才揭开这个谜底:就在毛走向扩音器时,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已到了人声鼎沸的时候,人们蜂拥在毛的周围,新闻记者们也争先留下这历史的一瞬。但朱却从人群中逆向退出来了。他看到在记者中,摄影记者只有把身子探出汉白玉栏杆外才拍得上毛泽东宣布这一壮举的全景,所以他做了一件所有人也没有料到的事,记者把身体倚到汉白玉栏杆时,他抓住记者的两条腿,帮助记者完成了这一重要使命,而他把自己却留在镜头之外…… 朱德不管是在有意或无意中把自己留在了镜头之外,但在建国后他的确在实践着某种”超脱”。在他身体健康的岁月,他每年呆在北京的日子也似乎很少,到农村地头,到工厂车间,到连队班排……甚至到后来爆发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诬蔑、辱骂和身心遭受摧残时,他说得最多的也就是三句话: “主席,总理是了解我的!” ”还是要抓生产!” ”我就不相信军队会听他们那几个人的!” 2000年前,当罗马的军官冲到希腊的大街上,把沾满鲜血的利剑架到一位旧式圣贤脖子上时,这位圣贤还是没停下手中的活儿:请别踩了我画的圆。这个圆,是那位圣贤高贵的灵魂。朱德有他自己的圆,因为他的灵魂高贵纯真。 假若毛泽东是”神”,周恩来是“圣”,那么朱德则是一位“仙”。神的威严,圣的高贵,仙的伟岸,这是三位伟人终极修养的表现。而正是这种极端表现才使中国20世纪中下叶的阳光变得如此光耀灿烂。 或许毛泽东是”湖南辣椒”,周恩来是“绍兴黄酒”,那么朱德则是道“四川泡菜”。辣椒的滋味,黄酒的醇香、泡菜的底蕴,它们构筑了领袖贡献给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最有回味的历史。 “朱毛”、“周朱毛”、“毛朱周”、“毛周朱”……从30年代初,在中国苏维埃运动的道路上,3位伟人似乎成为一种象征。再往后,又成为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30年代,那个叫斯诺的外国记者说过,毛泽东是头脑,朱德是心脏。如果把这种比喻放到世纪未来审视,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弥补它的缺憾一 毛泽东的确是头脑。头脑决策着一切。 周恩来则是那头脑下的手,他用最灵巧的手指把这个时代的旋律调拨得尽可能和谐。 朱德则是那双坚定的腿。他承载着中枢的指令,支撑着革命的肌体,去实现去延伸时代的意志,去把梦想变成真实。 如果是这样来看,那么朱德至少再不会是那种脸谱化的,只在会议上举手或只会用浓重的川音说句“要得嘞”的朱德了。人们将会认识一位真实的朱德,一个真正的中国元帅——朱德总司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