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刚正不阿的彭德怀元帅,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彭老总、彭大将军。从旧社会最底层一个赤贫的农家之子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从一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党集团的头子”直至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囚徒;从蒙冤受屈、惨遭迫害、含恨去世到终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受到举国上下的同情与追念,他生命的76个春秋是如此波澜壮阔、风雷激荡,又如此历尽磨难、曲折坎坷。他的生命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的苦难、追求与奋斗,反映出中国现代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人民革命的必然性及其辉煌胜利,同时也揭示了革命进程中曾经发生的错误和应当吸取的沉痛教训。马泰泉专著的《共和国首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战传》将为您详细地讲述他这光荣而又颠簸的一生。
要撰写一部共和国首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的纪实文学作品,需要直面一段给人们留下痛苦回忆的历史;需要突破一些历史研究和定论的“禁区”;需要摆脱长期思想迷信的桎梏与束缚。《共和国首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战传》便客服了这些。
众所周知,彭德怀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落难的,由此,悲剧不仅降临在他一个人身上,而且扩延到全党、全国乃至整个民族。庐山之变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的影响,至深且巨: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升级,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庐山会议是全党和整个民族的历史悲剧。值得庆幸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和民族是决不忌讳自己前进中经历过的挫折和犯过的错误的。正视错误,才能从错误中得到启发,才能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而使悲剧再度发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庐山会议的是非功过作出公正的结论,为彭德怀恢复了名誉,重新肯定了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并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指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沉冤昭雪,正义伸张。十九年的批判,八年的囚禁,四年的徙骨灭名,终究未能把彭德怀的名字从历史上抹掉。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的铮铮直言在亿万人心中叩响。人们心中的“彭老总”形象不仅未因20年蒙尘而污损,反而“吹尽狂沙始到金”,变得更加光辉夺目。他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使人肃然起敬,他惨遭迫害、含冤逝世使人悲痛沉思。撰写此书的使命,就是把长期被歪曲、被颠倒的彭德怀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继而使人们进入彭大将军的历史活动而传述他的刚风劲节:进入他的日常生活、囚禁岁月而状写他的音容笑貌、铮骨忠魂;也得以开阔视野,评价他的功过。人们会从社会的变革与实践中,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重新认识、重新发现彭德怀——他是中华民族天幕上一颗不灭的巨星,一个永远令人景仰、为人传颂的英雄,一个具有永恒魅力、永远引人探究的历史人物。那么,让我们一起在马泰泉专著的《共和国首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战传》里重新认识这位伟人吧!
第五章暴风骤雨
这是庐山会议的继续,斗争在升级。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一个又一个所谓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成员被揪了出来。斗倒了彭德怀,林彪扫除了晋升路上的最大“障碍”,继而他把个人崇拜的现代疯狂推向了顶巅。在瑟瑟秋风中,彭德怀告别中南海,毛泽东希望他能“立地成佛”……
綦魁英忧心忡忡地离开了军委办公厅大楼。
一个小时前,他接到庐山打来的长途电话,告诉了彭德怀一行乘飞机回京的起飞时间和接站地点。他刚落实好接站车辆,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把他喊了去。
“綦秘书,你把彭总的文件收拾一下吧,保存好。”萧向荣脸色很难看,说话时嘴唇微微颤抖,看得出他在竭力克制着自己。
“出什么事了吗?萧主任。”綦魁英吃惊地问。
“刚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要把彭德怀同志在国防部的办公室封存。”
“为什么?”
“说是彭总在庐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
“啊”綦魁英不禁打了个冷战,“不会吧,这绝不可能!主任,彭总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谁知道呢!简直不可思议,几天的工夫,就突然……”萧向荣满脸愁云,摇摇头。
綦魁英,这位在彭德怀身边当了多年秘书的汉子,立在那儿,如木头一般。自己的首长一片忠心,半生戎马,怎么会突然犯错误呢?犯了什么错误呢?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他揣测不透。他想不通。他不相信。
电话铃响了。萧向荣接完电话,又告诉他:“中央办公厅通知,中央决定从明天开始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揭发批判彭德怀、黄克诚的问题。”
綦魁英简直是在喊:“彭总还没回来啊!”
萧向荣惨然一笑:“是啊,人还没有回来,任务就接上茬了。飞机比火车快,电话比飞机快,真可谓‘大跃进,高速度’。”
綦魁英收拾好彭德怀的办公室,竟不知自己是怎样走出大楼的。突然,不知哪根神经把他从麻木状态中刺醒,他抬手看了看手表:噢,别误了接站啊!上午十一时许,南苑机场。
一架专机在机场上空盘旋着俯冲下来,强大的气浪鼓荡起跑道上的黄尘,使得机翼变得混沌不清。随着越来越重、越来越低的马达轰鸣,飞机沉稳地着了地,缓缓停了下来。
彭德怀由景希珍搀扶着走下舷梯,紧接着是浦安修、赵凤池等人。
綦魁英老远地跑了过去。此刻他想把装满脑子的问号在彭德怀脸上找到答案。他举起右手,恭恭敬敬地向自己的首长敬礼,就在这敬礼的瞬间,他看清楚了,首长那浓眉下的和蔼面容不见了,那厚而稍凸的嘴唇除给人以严肃威武的感觉之外,似乎蕴含着不可名状的苦衷和悲哀——准确地说,他仿佛害了一场大病,看样子很虚弱。
周围没有一个人吭声。尤其是景希珍,脸上笼罩着一片阴云,差点没滴下“雨”来。
綦魁英一句话也没说出来。他见彭德怀掏出手绢擦起满脸的汗,这才火烧天灵盖地诅咒自己:怎么搞的,连把伞也忘带了!天气这么炎热,自己怎么没有感觉到呢?
彭德怀脱下上衣,他马上接了过来。彭德怀温和地向他点点头,但很快把脸转向一边,笑容瞬间即逝。若在往日,彭德怀每逢外出归来,一见面少不了开些玩笑:几日不见,彼此间觉得是胖了,还是瘦了?胖了,要警惕“横向发展”,以防失控;瘦了,要防止“比例失调”,有待充实——一席笑谈,如梅雨洒芳田般地将上下级诚挚的感情融为一体。
可眼下是怎样一种氛围呢?谁还有兴致开玩笑?那要说的要表露的感情都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
沉默中,太阳尽情地散发着光和热,越来越沉重的云慢吞吞地聚集着,近处飞机的轰鸣,远处火车的笛声,公路上汽车、拖拉机、马车的奔驰,头顶上不时掠过的鸟的啼叫……这蒸腾的热气里的一切,仿佛都在反衬着机场的沉默。
彭德怀径直向汽车走去。他的脚步沉重,坚实。
汽车开出南苑机场,驶向中南海。
直到吃罢午饭,綦魁英才把明天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的通知告诉彭德怀。彭德怀一边听着,一边扇着扇子,听完了点点头,看不出一丝惊诧的神色,仿佛全在意料之中。午休时他没睡,一下午没有出屋,一会儿坐下来静静地冥思,一会儿焦躁不安地站起来踱步。晚上,他想看看文件,写点材料。这时候,綦魁英不得不告诉他:办公室冻结了,办公室主任王焰、秘书郑文翰也随之“冻结”了。
……
P117-119
叱咤风云、刚正不阿的彭德怀元帅,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彭老总、彭大将军。从旧社会最底层一个赤贫的农家之子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从一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党集团的头子”直至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囚徒:从蒙冤受屈、惨遭迫害、含恨去世到终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受到举国上下的同情与追念,他生命的76个春秋是如此波澜壮阔、风雷激荡,又如此历尽磨难、曲折坎坷。他的生命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的苦难、追求与奋斗,反映出中国现代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人民革命的必然性及其辉煌胜利,同时也揭示了革命进程中曾经发生的错误和应当吸取的沉痛教训。
时间在证实着一切。要撰写一部共和国首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的纪实文学作品,需要直面一段给人们留下痛苦回忆的历史;需要突破一些历史研究和定论的“禁区”;需要摆脱长期思想迷信的桎梏与束缚。众所周知,彭德怀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落难的,由此,悲剧不仅降临在他一个人身上,而且扩延到全党、全国乃至整个民族。庐山之变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的影响,至深且巨: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升级,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庐山会议是全党和整个民族的历史悲剧。值得庆幸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和民族是决不忌讳自己前进中经历过的挫折和犯过的错误的。正视错误,才能从错误中得到启发,才能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而使悲剧再度发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庐山会议的是非功过作出公正的结论,为彭德怀恢复了名誉,重新肯定了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并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指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沉冤昭雪,正义伸张。十九年的批判,八年的囚禁,四年的徙骨灭名,终究未能把彭德怀的名字从历史上抹掉。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的铮铮直言在亿万人心中叩响。人们心中的“彭老总”形象不仅未因20年蒙尘而污损,反而“吹尽狂沙始到金”,变得更加光辉夺目。他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使人肃然起敬,他惨遭迫害、含冤逝世使人悲痛沉思。撰写此书的使命,就是把长期被歪曲、被颠倒的彭德怀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继而使人们进入彭大将军的历史活动而传述他的刚风劲节:进入他的日常生活、囚禁岁月而状写他的音容笑貌、铮骨忠魂;也得以开阔视野,评价他的功过。人们会从社会的变革与实践中,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重新认识、重新发现彭德怀——他是中华民族天幕上一颗不灭的巨星,一个永远令人景仰、为人传颂的英雄,一个具有永恒魅力、永远引人探究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