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小说中生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全译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美国)马克·吐温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小说中生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 内容推荐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是从笑声中开始的,一些孩子结成“强盗帮”,效法英雄好汉“拦路抢劫”,他们的行为是那样荒诞不经,令人捧腹。这既是孩子心态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闪耀着当年西部拓荒者的孩子们粗犷、豪迈的心灵光芒。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要是你没读过那本《汤姆·索亚历险记》,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没什么关系。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写的,他说的大多都是真人真事。有些事有编造的成分,但大部分都是真的。没什么要紧的。我还从未见过不编故事的书,总有那么一两回,除了波莉姨妈,或者那个寡妇,也许还有玛丽。波莉姨妈,她是汤姆的姨妈,还有玛丽和寡妇道格拉斯,她们都是那本书里的人物。那本书里讲的大多数是真事,就是有点儿夸张,我刚刚说过了。 那本书的结局是这样的:我和汤姆找到了强盗藏在山洞里的钱,这笔钱让我们发了财。我们各分到六千块钱——全是金币。把那么多钱堆在一起,看起来真吓人。得啦,撒切尔法官把这笔钱拿去放贷,这下子我们每人每天都拿得到一块钱的利息,一年下来钱多得简直叫人不知怎么花。寡妇道格拉斯把我当她的亲生儿子对待,说是要让我知书达礼。可是那寡妇却要我按她的要求守规矩,讲体面,这样成天闷在屋子里过日子真难受;所以等我实在受不了时,就偷着溜出去了。我又穿上那身破烂衣裳,钻进空糖桶里待着,这才觉得自在满意了。可是汤姆·索亚把我找到了,说他要着手搞个强盗帮,要是我肯回到寡妇那儿去做个体面的人,可以让我参加。这样我就回去了。 寡妇为我哭了一场,说我是个可怜的迷途羔羊,她还骂了我许多别的,但她绝对没有什么恶意。她又让我换上了那些新衣服,弄得我简直没办法,只是一个劲儿地出汗,觉得浑身上下别扭。行啦,打那以后老一套又开始了。寡妇一摇吃晚饭的铃,你就得准时来。坐上了桌子你也不能马上就吃饭,还得等她埋下头对着那些饭菜嘟囔一番,尽管一桌饭菜什么问题也没有。其实每样菜都是单独烧的。要是烧一桶大杂烩,那就不同了,什么东西都混在一起,加上各种汤汁一搅和,那种味道就好吃多了。 吃完晚饭,她就拿出书来,给我讲摩西和纸莎草的事。我急不可耐,想马上搞清楚摩西是谁,可是她却一点一点地吐露出来,摩西老早就死掉了。于是我就没心思再理会他了,因为我才不管什么死人的事呢。 一会儿,我想抽烟,就请寡妇让我抽。但是她不同意。她说抽烟是坏习惯,也不干净,叫我彻底把它戒掉不抽了。有些人就是这样干事的。对某件事他们还没搞清楚,就去表示反对。你看,就拿摩西来说吧,与她非亲非故,还是个死人,对谁都没有用处,可她偏要在这儿瞎操心。还有劲儿找我的碴,何况我干的事还有点儿好处。 她的姐姐沃森小姐是个精瘦的老姑娘,戴着眼镜,刚搬过来和她一起住,这会也拿出一本识字课本来烦我。她逼着我挺费劲地念了一个多钟头,然后那寡妇才叫她放松一下。我可实在熬不下去了。接着又弄了一个钟头,无聊透顶,搞得我坐立不安。沃森小姐老说什么“哈克贝里,别把脚跷在那上面”;“哈克贝里,别弄得嘎吱嘎吱响——坐直来”;一会儿她又说:“哈克贝里,不要像那样伸懒腰、打哈欠,你怎么就不能学点儿规矩呢?”于是她又把下地狱的情形描述一番,我说我宁可到那种地方去。这下把她给气疯了,但我并没有恶意。我只不过想到别的什么地方去换换空气,我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她说我说的这种话有罪过,说她怎么样也说不出那种话;说她活着就是为了能够上天堂。得啦,我可看不出上她要去的地方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下定决心,不去做那种努力。不过我从来没这么说过,因为那样只会惹麻烦,没有什么好处。 她既然开了个头,就接着把天堂的整个情形说了个够。她说所有的人在那儿,都是弹着竖琴,唱着歌,整天到处转悠,永远永远这样下去。因此我认为那也没有多大意思。但我从来没把这话说出去。我问她觉得汤姆·索亚能不能上那儿,她说那还差得远着呢。我听了这话很高兴,因为我就想和他待在一起。 沃森小姐老是跟我过不去,这真是烦死人,憋气透了。后来,她们就把那些黑人叫进来做祷告,随后各人都去睡觉了。我拿了一根蜡烛,上楼到我的房间里去,把它放在桌上。然后我坐进一把靠窗户的椅子里,尽量去想一些开心的事,可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我觉得无聊极了,简直就想死了拉倒。繁星在闪烁,林子里的树叶沙沙作响,是那么的令人沮丧。我听见远远的地方有只猫头鹰,在那儿为某个死去的人啼鸣;还有一只蚊母鸟和一条狗在为某个要死的人啼鸣、嚎吠;风儿想跟我说点悄悄话,可我又听不明白它在说什么,弄得我浑身直打冷颤。于是我又听见在远远的树林里头有那种鬼叫的声音,那是鬼魂想说说它心里的话,却又没法让别人听明白,所以不愿老老实实待在坟墓里,只好每天夜里跑出来四处哀诉。我给弄得这般郁闷不乐,还怕得要命,真想有个伴儿。不一会儿,一只蜘蛛爬到了我的肩膀上,我用手指头把它弹掉,正掉在蜡烛上,我还没来得及动一下它就给烧焦了。不用别人告诉我,我知道这是个不好的兆头,会给我带来某种噩运。所以我很害怕,差点儿把衣服抖掉了。我站起来,在原地转了三圈,每转一圈就在胸前划一次十字;然后拿一小截细绳把我头上的一绺头发扎起来避妖邪。不过我并没有什么把握。如果你丢了一块马蹄铁,又找到了,没把它钉在门头上,才会用这种办法;但我从来没听谁说过,弄死了蜘蛛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消灾避祸。 我又坐下来,浑身颤抖,于是掏出烟斗来吸烟;这时候整幢房子死一般的沉寂,所以寡妇不会知道的。唉,过了好长一阵子,我听到镇子上的钟大老远地当——当——当,敲了十二下,这会儿又全都安静下来了,比先前更加安静了。不一会儿,我听见黑魃魃的树林里有一根树枝给折断了——有什么东西在活动。我马上就听见从那儿传来了“咪呦!咪呦!”的叫声。这下可好啦!我尽可能小声地回答着:“咪呦!咪呦!”然后吹灭了蜡烛,从窗户里溜到棚屋上,再从那儿溜到地下,钻进树林子。果然不错,汤姆·索亚在那儿等着我。 P1-4 序言 据说,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那个名叫汉尼伯(Haunnibal)的小镇上出生时,天上突然出现了哈雷彗星。我们都知道,哈雷彗星每隔75年才会出现一次。马克·吐温长大后,很希望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能再见到一次哈雷彗星。果真,1910年4月21日,一个春天的午后,在马克·吐温临终前,他的愿望奇迹般地实现了!这一年他也正好75岁。他不仅亲眼看到了生命中第二次从天空中闪过的哈雷彗星,他自己也作为人类文学天空里的一颗耀眼的巨星,一旦升起,便闪烁着恒久不灭的灼灼光华。 马克·吐温出生时,汉尼伯还只是密苏里州一个处于荒原边陲的、不到两千人口的小镇,小得就像密西西比河边的一颗钮扣。马克·吐温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像自己笔下的哈克贝里·费恩和汤姆·索亚一样,成了小镇上和密西西比河湾的顽童。据他的母亲回忆。吐温小时候比他的几个哥哥要活泼和调皮得多,他不爱上学,经常逃学到附近的密西西比河边游玩。那时他还常常在河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似乎是在观察这条流经家乡的大河两岸上的一切:神秘的岛屿,茂密的树林,缓慢浮动的木筏,还有静静流淌、永不停息的河水。 马克·吐温12岁时,在小镇上当法官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他就彻底离开了自己所讨厌的学校。他辍学回家,成了到处流浪的野孩子。当然,父亲的去世,也使年幼的马克·吐温极为悲伤,使他开始对自己的顽皮和错误感到内疚。不久,家里人把他送到密苏里的一间印刷厂里当排字工,希望他能在此学点学问,挣点钱补贴家用。他先后做过报童、排字工、学徒工、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等。少年时代的贫穷和流浪生活,成了马克·吐温日后广阔而悲凉的文学生涯的摇篮。 有一天下午,他在大街上闲逛时,捡到了一张被风刮起的废纸。这件事,对他后来的文学生涯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张纸是一册历史书上掉下来的一页,上面讲的是15世纪初期,法国一位巾帼英雄琼达克在鲁昂森林里被捕的情景。女英雄的不幸,深深触动了少年马克·吐温的心灵。琼达克是什么人?他不知道,也从未听老师讲过她的故事,但是他非常敬佩这位女英雄。此后,他开始寻找所有有关这位女英雄的书,在阅读的同时,也渐渐有了自己动手写作的想法……一位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伟大作家,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萌芽期。 许多人都知道“马克·吐温”这个笔名的来历。马克·吐温原名叫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领航员的那些日子里,曾经立过一个志向:“以船员终其身,愿死在机轮旁。”在那个时期,他饱览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为后来成为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时,通常以12英尺的水深较为安全。当水手们喊出“两倍6英尺水深”即“MarkTwain”时,处于高度警觉的舵手,就有了安全感,可以放心驾驶了。这段生活留给了马克·吐温深刻的印象,当他开始了写作,要离开他所热爱的领航员工作时,为了纪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就选用了水手们常喊的“MarkTwain!”这句话,作为了自己的笔名。 马克·吐温一生中创作了二十多部作品,其中以他小时候的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最为脍炙人口,如今已经成为不朽的文学名著,在世界文学宝库里放射着独特的光彩。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人物情节上是互相关联的。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和哈克找到了强盗藏在山洞里的钱,每人分到了六千块金元,后来撒切尔法官给他们拿去放了高利贷。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里,原来扮演汤姆“随从”角色的次要人物哈克成了主角。 哈克是当时美国社会里被认为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无赖和酒鬼,抛下儿子在外面游荡和鬼混。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着。这个寡妇教哈克讲究“规矩”和“体面”,一心想把这个野孩子改变成一个“模范儿童”和明天的“上等人物”。可是哈克却忍受不了这种“教化”。后来,他的酒鬼父亲又跑来跟他纠缠,要他的钱,甚至把他关在树林的木屋里。‘哈克最终想办法逃了出来。在一个小岛上,他遇到了寡妇姐姐家的黑奴吉姆。 吉姆是因为误以为女主人准备把他出卖给南部的一个庄园主而逃亡出来的。他们两个人一会儿乘着划子,一会儿坐着木排,日夜漂流在古老的密西西比河上,开始过着在他们看来是自由和快乐的生活。然而,那个女主人并没有放过吉姆,她悬赏捉拿了他。后来,女主人去世了,她在遗嘱里让吉姆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调皮的哈克与汤姆为了满足他们的“冒险”愿望,想利用这次机会,学习书中的英雄,帮助吉姆逃出监狱,因而制造出了一连串的恶作剧。 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哈克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当时密西西比流域贫困、衰落、凄凉的市镇与村落,看到了种族歧视、贫富不均等形形色色的事件和美国社会生活现状。 马克·吐温一向是以幽默和讽刺的风格著称于世的,但他认为,“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所以他的幽默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他的创作目的是教育和批判。《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里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感情,那就是对黑人命运真挚的同情与关切。他希望通过对种族歧视的讽刺、揭露和批判,最终改变黑人的命运。 吐温是一位叙述故事、营造气氛的高手。他在小说里仍然以前工业化的“自然”美国为背景,缓缓地把触角伸向了远处,让读者一步步进入了暴力、歧视、谋杀、贪欲的矛盾之中,看到了冷酷和黑暗的美国现实社会。 吐温的一生,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以及丑恶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马克·吐温因此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海明威曾说,美国文学是从马克;吐温开始的。马克·吐温也是美国人心中最自然、最纯真的偶像。史学家和吐温研究家认为,马克·吐温既是一个正统的喜剧家,又是一个有喜剧性的悲观主义者;既是纯真的作家,又是黑暗的探索者;在文化上他既保守,也激进。配有大量注释的多卷牛津版《马克·吐温全集》所展示的作品内容的巨大跨度,让人感到他是世界上最多产、也是关注问题最广泛的作家之一。因为他毕生坚持采用美国的语言、美国的主题来创造富有美国精神的文学,他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和“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