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著,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叮咛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冯学成居七撰写的这部《史话》,将云门纲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细细品味,自然得入堂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门宗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冯学成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著,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叮咛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冯学成居七撰写的这部《史话》,将云门纲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细细品味,自然得入堂奥。 内容推荐 作为云门宗的继承人之一,冯学成居士不仅具有卓越的禅宗功底,对云门宗乃至禅宗五宗的历史均是如数家珍,因此这部云门史话,不仅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云门宗三百年的历史和禅宗各家相互融合的过程,对比和分析了这三百年间禅宗五家此消彼长的形势和原因,对历代云门大师和他们的公案,更是具有个人的见地和提持。是迄今为止了解云门宗及至禅宗历史最有份量的著作。 本书看点: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著,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丁宁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冯学成居士编写的这部《史话》,将云门纲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细细品味,自然得入堂奥。 目录 序言一/佛源 序言二/净慧 从如来禅到祖师禅(代序) 卷一 云门宗的创立 第一章 云门宗的宗源法脉 第二章 云门文偃大师的学道历程 第三章 游历诸方和云门大师风格的形成 第四章 人天眼目——云门道场的建立和兴盛 第五章 云门宗纲宗略说 卷二 云门宗在北宋时期的鼎盛 第一章 北宋时期禅宗各家发展消长的形势 第二章 云门宗第二代尊宿 香林澄远 白云子祥 德山缘密 巴陵颢鉴 双泉师宽 洞山守初 奉先深 清凉智明 第三章 云门宗第三代尊宿 智门光祚 五祖师戒 福昌重善 自岩上座 文殊应真 福严良雅 德山慧远 莲花峰祥庵主 第四章 云门宗第四代尊宿(上) 雪窦重显禅师 第五章 云门宗第四代尊宿(下) 洞山晓聪 洞山自宝 泐潭怀澄 北禅智闲 开先善暹 延庆子荣 北塔思广 第六章 直承云门大师的荐福承古禅师 卷三 云门宗在北宋中后期的极盛与危机 第一章 云门宗第五代尊宿(上) 天衣义怀 云居晓舜 玉泉承皓 第二章 云门宗第五代尊宿(中) 圆通居讷 大觉怀琏 佛印了元 第三章 云门宗第五代尊宿(下) 明教契嵩 法昌倚遇 智海本逸 第四章 云门宗第六代尊宿(上) 慧林宗本 法云法秀 延恩法安 第五章 云门宗第六代尊宿(下) 佛慧法泉 天钵重元 慧林若冲 长芦应夫 大梅法英 第六章 云门宗第七代尊宿 大通善本 投子修颙 净因惟岳 本觉守一 长芦崇信 法云惟白 保宁子英 长芦宗赜 元丰清满 卷四 云门宗在南宋的衰落和近代虚云老和尚的重续 第一章 北宋末南宋初禅宗各派消长的形势 第二章 云门宗第八代尊宿 慧林怀深 径山智讷 天衣如哲 净慈楚明 雪峰志璿 雪峰思慧 长芦道和 智林慧海 原禅师 香岩智月 开先宗 雪峰宗演 第三章 云门宗第九代尊宿 灵岩德宗 净慈象 净慈道昌 径山了一 甘露达珠 灵隐法淳 天宁明 灵隐慧光 国清妙印 国清普绍 九座慧邃 万杉寿坚 万杉寿隆 黄檗惟初 岳麓海 凤山道诏 西禅慧舜 香岩如璧 第四章 云门宗第十代和末代尊宿 耆山宁 五云悟 雷庵正受 天竺元妙 玉泉思达 灵岩圆日 光孝已庵深 第五章 云门宗衰亡的教训和思考 第六章 近代虚云老和尚续兴云门宗的努力和佛源禅师克绍之功绩 卷五 云门宗的禅文化内涵及其影响 第一章 雪窦《颂古百则》的意义及选析 第二章 《碧岩录》所展现的云门宗风 第三章 契嵩禅师的《辅教篇》、《中庸解》等对北宋主体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建中靖国续灯录》、《嘉泰普灯录》在五部灯录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五章 宋代士大夫与云门宗师的关系 附录 云门宗历代传承世系表(共1273人) 后记 试读章节 法眼大师门下最杰出的弟子,当推被吴越王钱倣奉为国师的天台德韶禅师(891—972)。德韶禅师仅比法眼大师小六岁,住世又长久,圆寂时北宋尚未灭南唐和吴越,故得以安定地传法,门下弟子百余人,加上法眼大师的其他弟子,不论人数和传法区域,均超过云门宗而跃居当时禅宗五家之首。德韶禅师也重视经教,948年,德韶禅师接受天台名僧螺溪羲寂的建议,请钱倣造使到新罗国迎回散落于海外的智者大师的论疏,促成了北宋初期天台宗的中兴,也成为法眼宗乃至后来禅宗与天台宗相互融合的一个标志。 《景德传灯录》载德韶禅师门下四十九人,不少人都“通贯三学,了达性相”,对经论极有修养,其中最杰出者当然是永明延寿禅师(904—975)。以个人的著述论,禅宗内无人能超过延寿禅师,他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定慧相资歌》、《神栖安养赋》、《警世》等多部著述,仅《宗镜录》就有百卷之富。《宗镜录》基于他与教下的华严、天台、唯识三家学者的共同讨论,并以禅宗为准绳编辑而成,可见其宗教同归的思想。该书是后世研究禅宗和天台、华严、唯识等教下诸宗的重要材料。 德韶禅师门下虽盛,延寿禅师著述虽丰,但法眼宗在北宋继续发展,则得力于法眼大师的其他弟子,如清凉泰钦(?—974)和百丈道恒(?—991)。他们分别传有云居道齐(929—997)和栖贤澄浞(曾为黄龙慧南之师,宋仁宗天圣元年即公元1023年时尚在世)禅师,这二人均广有传人,而云居道齐禅师尚有再传。法眼宗盛于其第二代和第三代,《景德传灯录》载其第三代共八十人;《五灯会元》载其第四代则仅有十八人,到第五代则仅有三入,可见法眼宗在北宋初年,是极盛而衰。北宋于975年灭南唐,978年灭吴越,其时德韶、延寿等法眼第二、第三代的重要宗师均已圆寂,其后再无出类拔萃者可与云门宗的兴盛抗衡,以至于最终消亡。法眼宗盛吋,传播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个别禅师也在安徽和广东传法,并有一批高丽弟子。到第四、第五代时,其传法区域逐渐为云门宗所取代。 再看临济宗,唐末临济义玄大师在河北镇州创立临济宗,其第二代重要尊宿亦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一带,如兴化存奖禅师住魏州(今河北大名),宝寿沼住镇州,三圣慧然亦住镇州,克符道者住涿州,唯灌溪志闲住潭州。第三代尊宿如南院慧颐禅师住河南汝州,西院思明禅师亦在汝州,大悲和尚住镇州,水陆和尚住淄州(在山东),只有魏府大觉和尚的传人南下,大觉二世和尚住安徽庐州,澄心曼德禅师亦住庐廾,竹园山和尚在湖南,灌溪志闲弟子鲁祖山教禅师住安徽池州。 临济宗:二、三、四代之时,中原在短短五十年问,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更替,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残酷的战火,这使中原的经济和文化处于崩溃的边缘。周世宗柴荣还一度灭佛,更使北方佛教发展举步维艰,与南方佛教兴盛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临济宗人纵有撼山震岳的能耐,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建树。所以到了临济第四代时,载于灯录的仅风穴廷沼禅师(896—973)等三人而已,又仅风穴延沼一脉有传承,这时已进入了北宋。 风穴延沼禅师住在河南汝州,其首席弟子首山省念禅师(926—993)亦住汝州,其他弟子如广慧真禅师住汝州,长兴满禅师住陕西风翔,灵泉和尚住湖南潭州。这就是临济宗在北宋初期的全部家当,可见当时临济宗亦几乎陷于绝境。 随着北宋对全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临济宗在首山省念禅师之时终于站稳了脚跟。首山下传汾阳善昭(946—1023)、叶县归省、神鼎洪溼、谷隐蕴聪、广慧元琏、三交智嵩等十余位传人,皆为一时之俊秀。又得丞相王随为外护,至此,临济宗已具中兴的能力。虽不能与云门宗乃至法眼和曹洞宗相比,但汾阳、叶县、神鼎、谷隐、广慧、三交这六位尊宿,分布在河南、山西、湖南、湖北等广大地区,声势亦不小。临济宗久经风霜患难,所谓畜之厚、积之深,若时节因缘有利,其发展必成燎原之势。 果不其然,汾阳善昭下传慈明楚圆(986—1039)、琅砑慧觉、大愚守芝、石霜法永、芭蕉谷泉等十余人,叶县归省传浮山法远等数人,神鼎洪湮、谷隐蕴聪均传有一批杰出弟子。所以,进入北宋中期,临济宗是唯一有实力挑战云门宗的。慈明楚圆得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使临济宗内形成杨岐和黄龙两大禅系,并与其他的法门昆仲相互唱和,其传法弟子之多,传布区域之广,亦紧追云门宗。 在北宋中期和后期,临济宗的汾阳善昭、慈明楚圆、黄龙慧南、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圆悟克勤、大慧宗呆这七代尊宿,个个都有王者的霸气。这样的气象,同样见于云门宗的云门大师、洞山守初、雪窦重显、荐福承古、洞山晓聪、云居晓舜、法云法秀等尊宿身上,但在法云法秀之后,这种王者霸气在云门宗内消失,故其魅力迅速被临济一杨岐禅派所取代。 再看曹洞宗,唐末洞山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创立曹洞宗,门下有曹山本寂、云居道膺(?—902)、疏山匡仁、青林师虔、白水本仁、龙牙居遁等著名弟子十余人。当时云门、法眼二宗尚未萌动,沩仰、临济二宗传法稍逊于曹洞,故洞下禅誉,一时冠于全国。曹山、道膺、疏山、青林等各有一大批传人,故曹洞宗第二、第三代,其传承之盛,亦甲于全国。传播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亦有少数在四川、广东、浙江和中原传法。 随着雪峰禅系和云门宗、法眼宗的相继兴起,曹洞宗第三代以来缺乏特有魅力的领袖人物,故其第四代、第五代的传承虽不乏人,但声望却日益没落。其赖以不堕者,全在洞山、曹山两代所建立的牢固纲宗,故虽进取乏力,但自保有佘。正是因为曹洞宗纲宗的严密,故能使它在北宋初期承受了云门、法眼两宗的强大冲击而得以延续。 在北宋中期,大阳警玄禅师与临济宗的汾阳善昭禅师、云门宗的洞山晓初禅师三巨匠并立,但大阳禅师传承乏人,不得已将曹洞宗的传承文献交与临济宗的浮山法远禅师,托他代寻法嗣。三十年后,浮山法远为其育得投子义青禅师,曹洞宗方得以传衍。其后投子义青门下有芙蓉道楷禅师(1043—1118)等,道楷禅师下有丹霞子淳(1064—1117)、净因法成(1071—1128)、宝峰惟照(1084—1128)、石门元易(1053—1137)、净因自觉、天宁齐琏等十余位著名弟子,曹洞因而中兴。其时虽不如云门、临济二宗之盛,但因其宗风独特牢固,故亦领一时之风光。 北宋末,南宋初,临济宗内,杨岐禅系继黄龙禅系之后迅速崛起。在国家忽遭丧乱的仓皇中,云门宗和黄龙禅系迅速衰落。杨岐禅系因圆悟克勤和大慧宗呆禅师两代的杰出传法活动,成为中国禅宗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南渡后,大慧宗呆禅师以过人的见地、辩才、学识和个人的巨大魅力,更有其他禅师少有的霸气,一时成为禅宗内的泰山北斗。禅宗内各宗各派,甚至同门师兄弟,无不感到他的压力。宗呆提倡话头禅,对曹洞宗天童正觉(1091—1157)提倡的默照禅,批评不遗余力。但正觉禅师恪守曹洞宗风,以极大的忍耐和宽容,最终赢得了宗呆的尊敬,固守了曹洞宗的阵地,使曹洞宗得以继续发展。 下面且看在北宋时,阵容浩大,犹如红旗闪烁的云门宗发展的盛况。P79-82 序言 1951年春,我从湖南益阳到云门亲近虚公老人时,只是一个粗通教理的青年比丘。那年的八月初三,在云门丈楼六祖大师的真身(1944年,日军进犯粤北,虚老将六祖和憨山大师的真身,秘藏于云门)前,虚老将云门法券授予我、净慧、法云等五人,我感到十分激动和幸福,同时又感到担子十分沉重。既为云门法嗣,就负有继往开来的责任。可怜那时候的我,好似风雨飘摇中的孤鸿,前路茫茫,不知所之。幸得虚老时时重槌击撞,时时勉励,其间曲折,实一言难尽。后随虚老赴京,又受指示重归云门。虽每年举行禅七,力绍禅风,终因基础薄弱,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最上乘之法门,只是人云亦云,实不知为何物,只知照老规矩,去摘农禅并举,冬参夏学而已。1958年以后,这些形式的东西,也随之灰飞烟灭,佛堂早是尘封迹废——我又成为“牛鬼蛇神”,哪里还有寺庙可以修禅呢?不得已,只好把这一切作为大禅堂,硬着头皮去参! 劫后逢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宗教政策走上了光明大道,云门寺得到政府的重视,被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得以披荆斩棘,迈步重越。其间,赵朴初会长曾亲临指导和鼓励。随之举办了中国佛教执事培训班、广东省佛教执事培训班,又开办了云门佛学院,僧尼日增,真有继往开来之势。 在大好的时节因缘中,我对禅宗“一花五叶”的源流演变日益留心,对唐宋禅门之盛十分向慕。当年出家做小和尚时,听先出家的师父说“临济临天下,曹洞曹一角”,意思是临济宗的子孙全天下都有,曹洞宗的子孙就不多了。再如沩仰、云门、法眼三宗,更无人提及了,自虚老将云门法脉传我以后,我才逐渐查看《五灯会元》等有关禅宗的典籍,始知沩仰宗兴得最早,衰亡也最早,法眼宗次之,云门宗再次之。这三宗都在宋朝时祖灯熄焰,法脉无传,所谓后继无人了。虚公老人苦心寻觅,力求重续宗风,分别将各家祖焰传给诸方禅德,以期绍继前贤,但禅宗之法是无言无传,只能默契,并须在实修实证中才能承担的,所谓言下知归,方有少许相应,不同于次第禅门,也不落于如来清净禅。祖师禅是不可说的,正如香严对仰山所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我这样的盲眼阿师怎能在瞬目之际见机呢?所以,对祖师的机语,只能是如一只无灵性的猎犬,摇桩抱柱,不堪智者一笑,深感惭愧。于是决心寻找机缘,请一明眼知识写一部云门宗史,将云门宗的源流发展,有头有绪地梳理清楚,使人一看就能明纲识宗,体宗见性。 前年,因成都文殊院宽霖老和尚治丧之缘,见到冯学成居士。之后,冯居士来云门浅居,谈及宗门情况,深感佛教后继乏人,著名禅宗丛林古刹,现在都成了旅游胜地,僧人鲜问禅道,信仰与道风均日趋淡薄。有此共同感慨,我遂委托冯居士写一部云门宗史,俾后之来者了解云门祖师当年的参学磨砺:临济、曹洞各家的手眼和作风是怎样追求参究,方自成一体的;是怎样刮垢磨光,臻炉火纯青的;云门宗风铸冶之下,又成就了多少英杰俊才。有宋一代的三百年中,云门宗出类拔萃的高僧大德代代相承,如第二代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洞山守初、香林澄远、韶州广悟、巴陵颢鉴等八十余人,洞山晓聪、雪窦重显那一代有两百余人,雪窦重显下有天衣义怀、佛印丁元等,也是两百佘人。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千年以降,禅林无人不知,无人不喜闻。再如圆通居讷、大觉怀琏、佛日契嵩、慧林宗本、法云法秀、大通善本等,因宋王朝的推崇敬重,均获得至尊至贵的地位。以后云门宗的重心,便由山林转到了都市,由粗布麻衣,转为紫衣磨衲,这样就将云门祖师当年“忘餐侍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的真参实证,以及刻苦求知的宝贵精神,淡化而至忘却了。宋朝灭亡,云门宗也就随之灯焰息灭。 今天,虚公老人苦心孤诣,试图重续这一伟大宗派,凡承其衣钵者,当振奋精神,好好读一读这部《云门宗史话》,深刻汲取前贤的参究精神,将虚公老人一生提倡的“三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这“三不”精神即不住城市,不住小庙,不住经忏门庭,将身心倾注在祖师道场,把禅风播扬光大,把明心见性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艰苦努力,奉献人生,启迪佛教英才,真正把云门祖师“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伟大纲宗振奋起来。这个纲宗的精髓,在冯居士编写的这部史话中,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细细品味,自然得入堂奥。 我在这里衷心感谢冯居士,冯居士已是云门宗的继承者之一,他有深厚的修养,卓越的禅宗功底,这部史话,是对云门宗的宝贵奉献。愿我同仁及有志于宗门者,乃至后之来者,均能于超佛越祖之中荐取胡饼。是为序。 佛源 辛巳元月十五于云门丈室 后记 1999年,云门寺佛源大和尚应成都文殊院之请,为圆寂的宽霖大和尚举火,有此因缘,不爱走动的我,方得以拜识佛源大和尚。我历来心仪禅宗,见到虚云老和尚的得力传人,深感有幸,向佛源大和尚汇报了自己的简单经历后,佛源大和尚就邀我到云门寺,为云门寺的学僧讲了一次课。云门寺是云门宗的祖庭,虚云老和尚续兴云门宗的心愿,一直被佛源大和尚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去年岁末,佛学院放假,我应命前往广东,先礼南华曹溪,旋即前往云门,拜谒佛源大和尚。 见面之时,佛源大和尚毫无客套,与我侃侃而谈,还带我遍礼虚云老和尚的遗迹,向我讲述了虚云老和尚在此的种种事迹,和续兴云门宗的艰难。岂止虚云老和尚,佛源大和尚一生的事迹也令人感动,特别是在“文革”之时,护守六祖大师真身灵骸的故事,更令我激动不已。六祖真身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中国禅宗的盛衰。如今,六祖大师和憨山大师、丹田祖师的真身又庄严堂皇地坐在曹溪祖殿之中,香烟缭绕,钟磬声声,又能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在云门寺,看到殿堂巍峨,僧纪肃然,丛林古风犹存,心里又是一阵感慨。我在云门寺的时间不长,但佛源大和尚以饭饭我,解衣衣我的关爱,使我感铭在心,于是写了两首诗,呈给佛源大和尚: 曾畏禅灯没大荒,常思祖塔奉心香。 岭南风物今非昔,世外玄机宫与商。 妙喜憨山文尚在,韩公苏子事犹扬。 如今得见曹溪月,又照云门古道场。 云门古殿沐金晖,万里鹏程下翠微。 入寺祈随偃祖去,礼香欲侍虚公归。 当年有志追唐宋,近岁无心说是非。 难舍佛源老和尚,晨曦为我启禅扉。 没过两天,佛源大和尚便依原韵和我,并用毛笔书写成条幅: 时节因缘拓大荒,全凭智者播心香。 人间默默流今古,世态纷纷仔细商。 放眼始知道德贵,回头方见觉华扬。 禅家独爱曹溪月,照彻澄潭古道场。 灵山古殿灿金晖,遍地霞光映翠微。 有道方思追祖德,空心及第揖芳归。 禅风熠熠扬唐宋,翰墨如如觉是非。 笔底生花饶万物,生机勃勃启心扉。 佛源大和尚所和的诗,原有深意。早在数年前,我即有意编一部禅宗史,但因篇幅浩大,自己学养不够,身体又差,故一时不敢提笔,这次来云门,感叹之佘,便自告奋勇,欲先编撰云门宗史,以报佛源大和尚之德。佛源大和尚深知编一部宗史之难,但仍给我以如上的鼓励。 如今,有关中国禅宗史、中国禅宗思想史的专著已出版了好几大部,而且国内外的都有。但禅宗五家七宗的专史,却尚无著述问世,我便不揣浅陋,先做这抛砖之举。这部《云门宗史话》,从动念时算起,刚好快一年了。从今年七月算起,则不足半年。好在这十多年来,因留心禅宗,对于典籍和资料是熟悉的。十年来也写过不少有关禅宗的书,积累了一些经验,大体纲目已了然于胸。虽说只用了半年,实际上是用上了自己积聚了多年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云门宗史话》只是史话,笔者无心去勾勒一个思想的体系或历史过程。要知道,禅宗与佛教教下的其他宗派不同,它不需要架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对禅宗来说,这完全没有必要,弄不好反而成为窠臼。既然是“教外别传”,就没有任何形式的外在束缚,哪怕是理论上的。所以在禅宗内,只有方法。理论么,全部佛法,全部人生宇宙都是自己的注脚。我自己也想过,若去构架一个思想体系或历史进程,不外是用自己的一些设想强加于历史,强加于历代禅师的头上,这样妥吗?当然不妥。不如就云门宗有关的资料,顺序介绍,该梳理的梳理一下,该诠释的诠释一下。史话嘛,又非史论,更非思想史论,表现的是历史,何须去表现自己,只需把内容介绍明白就行。这样倒省了不少的心思,也减轻了不少压力。所以不到半年,这几十万字的史话就完成了。 这只能算是一部草稿,半年的时间,对跨越三百年,影响宋代乃至影响近一千年中国佛教的云门宗,仅消化和整理资料,也是很不够的。所以笔者仅把它看作一部初稿,或资料的汇编,日后还要在这基础上再加修补和整理,方能登大雅之堂。因云门佛学院明年开学时急需一部云门宗史的教材资料,我也只好匆匆献拙了。这样也好,当这部稿子打印出来以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作修改,自然能圆满得多。 这里还得感谢佛源大和尚、云门常住和云门佛学院的关照和鼓励。若没有这样的关照和鼓励,这些年来病障缠身的我,是绝难完成这部史话的。成都铁像寺的果芳法师为我查阅《大藏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此一并致谢。 冯学成 2000年冬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