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间谍夫妻(现实版史密斯夫妇)/间谍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罗伯特·贝尔//黛娜·贝尔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间谍夫妻(现实版史密斯夫妇)》由罗伯特·贝尔和黛娜·贝尔所著,这是一个真实版“史密斯夫妇”的故事,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中央情报局特工罗伯特·贝尔(Robert Baer)和他的中情局“狙击手”妻子戴纳(Dayna)共同打造。

《纽约时报》2011年超级畅销书。

兰登书屋全球独家揭秘:罗伯特在情报机构内被称为“中东地区最好的间谍”——他长时间生活在伪装之下,导致其朋友和家人成为了“牺牲品”,不再有兴趣给他打电话……

戴纳是中央情报局的后起之秀。她年轻而聪慧,有能力既做间谍又做狙击手。但不久她就发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不愿意与她接触……

内容推荐

《间谍夫妻(现实版史密斯夫妇)》由罗伯特·贝尔和黛娜·贝尔所著,《间谍夫妻(现实版史密斯夫妇)》介绍了斯普利特机场门口停着一辆旅行车,鲍勃伸出手指着车子,意思是说,我们就开那辆车去萨拉热窝。他这是在开玩笑吧,我心想——石灰绿的车,车身上喷着橘黄色的“法奇那”果汁广告,而且还是一辆右侧驾驶的英国沃克斯豪尔,谁都知道,整个巴尔干地区,包括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内都是左侧驾驶的。坐在这样一块带轮子的广告牌里招摇过市,进入一个从1992年内战开始就被塞尔维亚人不断轰炸和伏击的城市,真不知道他用意何在,难道说鲍勃想把大伙儿变成人家的靶子不成?

鲍勃看我表情不对,问我是不是时间太早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话中带刺。不过这时候确实也才六点半,于是我决定保持沉默,让他真的以为我还没睡醒,反正事已至此我也无能为力了。虽然我不是给他打工的,但人家的级别比我高,更何况我也找不到其他的法子前往萨拉热窝。

不会有事的,我告诉自己,一到萨拉热窝我就跟他分道扬镳;可是那辆车的确太离谱,跟手册上的规定完全相悖。从一开始,上面给我们灌输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驾驶别人可能记住的车辆,座驾最好是普通的车型,颜色嘛,香草白就好,比如那种脏兮兮、周身都是凹痕的咖啡色轿车——普通而又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遗忘。面前的这辆旅行车绝对丑陋,可是一见它,人家就会过目不忘,比那种叮当作响的冰激凌推车都还要醒目。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童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童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试读章节

我上了五十铃汽车,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司机问我饿了没有,可还没等我回答,就递过来一个用纸包着的“马努什”——一种加了橄榄油和百里香的扁面包,又从夹在两条腿中间的一个包里拿出一个。吃完面包后,司机发动汽车上了路。

八点钟,我们穿过一个陡峭的山口,到达山顶的一刹那,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水域出现在面前,原来是地中海到了。无数的小渔船正返回港口,路上经过的那些村庄也从睡梦中醒来,小卖部和面包店前,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谈。每个村庄都有教堂和整洁的公园,公园由政府修建,里面还有秋千。

又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抵达沿海的的黎波里——贝鲁特公路,上公路开了10分钟后,出现了山区夏季旅游胜地拉露的标志,车子再次钻入山区。

正值淡季,拉露的度假小屋和酒店都已关门。我乘坐的五十铃拐上一条种满了松树的碎石路,在一栋A字形房屋面前停了下来,房子外边还停着一辆装有无线电台的黎巴嫩军队吉普车。我下了车,隐隐听到从贝鲁特方向传来的隆隆炮声。

一位身穿橄榄绿制服、双颊凹陷、秃顶的黎巴嫩军队指挥官为我开了门,和我握了手,说:“感谢您的到来。”然后带我进了客厅。客厅里坐着一个身穿氨纶上装、外加一件羊皮马甲的美丽女人,看样子早就在此等候了。“我妻子。”迎接我的男人说。我和他妻子握了握手,三个人在壁炉前面坐了下来。

我直截了当告诉二人:“美国方面不会以任何形式支持奥恩将军,他所说的密使和秘密渠道根本就不存在。”

指挥官的妻子打断我的话:“如果真是这样,你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严格说来,这本来就是黎巴嫩的内政,应该由黎巴嫩人来决定如何处置奥恩,要么跟着他干,和叙利亚交战,要么让他下台,不管怎样都别期望美国政府会出手帮忙。”

说完我们停下来,山上又传来一阵炮声。想要从这里打到贝鲁特,大炮的口径至少要155毫米。

指挥官问我:“那他为什么说已经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因为他是个骗子。”

指挥官的妻子问:“我们能相信你吗?”

“你们自己看着办。”

谈话结束了,五十铃汽车已经在外面等我。运气好的话,天黑之前还能赶回大马士革。

不知道我的话是否起了作用,一周之后,黎巴嫩军队与奥恩将军支持者的部队突然开战。奥恩战败后躲进法国大使馆避难,整个过程中美国方面始终没有插手。

其实挺奇怪的——干我们这行的,白天晚上都在撒谎,连身份也是假的。我们抽干线人的血、榨干认识的每一个熟人;每一次计划都充满变数,每欠一次人情都得牢记心头。可是到了最后,虽然情况略微不同,但一切都正如阿里所归纳的那样,关乎“人情、忠诚和信任”。一切事件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没有了人的参与,一切都无从谈起。

P4-5

序言

斯普利特机场门口停着一辆旅行车,鲍勃伸出手指着车子,意思是说,我们就开那辆车去萨拉热窝。他这是在开玩笑吧,我心想——石灰绿的车,车身上喷着橘黄色的“法奇那”果汁广告,而且还是一辆右侧驾驶的英国沃克斯豪尔,谁都知道,整个巴尔干地区,包括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内都是左侧驾驶的。坐在这样一块带轮子的广告牌里招摇过市,进入一个从1992年内战开始就被塞尔维亚人不断轰炸和伏击的城市,真不知道他用意何在,难道说鲍勃想把大伙儿变成人家的靶子不成?

鲍勃看我表情不对,问我是不是时间太早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话中带刺。不过这时候确实也才六点半,于是我决定保持沉默,让他真的以为我还没睡醒,反正事已至此我也无能为力了。虽然我不是给他打工的,但人家的级别比我高,更何况我也找不到其他的法子前往萨拉热窝。

不会有事的,我告诉自己,一到萨拉热窝我就跟他分道扬镳;可是那辆车的确太离谱,跟手册上的规定完全相悖。从一开始,上面给我们灌输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驾驶别人可能记住的车辆,座驾最好是普通的车型,颜色嘛,香草白就好,比如那种脏兮兮、周身都是凹痕的咖啡色轿车——普通而又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遗忘。面前的这辆旅行车绝对丑陋,可是一见它,人家就会过目不忘,比那种叮当作响的冰激凌推车都还要醒目。

说实话,我是觉得鲍勃有些古怪。第一次见到他是在萨拉热窝,当时华盛顿来电,让我们和一名叫哈罗德的特工碰头。“哈罗德是化名吧?”当时我就问一起共事的查理,他曾经在海军陆战队做过飞行员。谁会想着使用这么一个化名呢?我们心想,可是除此以外,电报上只是说,此人11点会在城外10英里热尔耶兹尼卡河畔的鱼肉餐馆和我们碰头。

时值春季,阳光和煦宜人,天空中漂浮着一朵朵软软的白云,树枝上正冒出点点新绿,餐厅里挤满了一群群喝着酒、嘴里喷云吐雾的本地食客。“莱利!查理!”有人在叫我们,是哈罗德,他已经站起身来,招呼我们过去,动作好像是在指挥一架客机进港,同时还继续和同桌的六个男人说着话,手里挥舞着一根抽了一半的雪茄。我和查理站着没动,哈罗德又站起身来,不知说了句什么,其他几个人都乐了;接着他便绕过前面的几张桌子,走到我们跟前。

“嗨,我叫鲍勃。”来人伸出手说。哈罗德这个化名便到此为止。三个人在角落里找了张空闲的桌子坐下,也不知道我和查理要给鲍勃做什么,华盛顿那边没具体说,只是要我们听候他调遣。鲍勃说大家应该先吃午饭,并提议去吃烤鳟鱼。我和查理说我们不能久留,鲍勃于是长话短说,告诉我们总部派他来萨拉热窝是为了追踪真主党。真主党是以伊朗为后台的一个黎巴嫩武装组织,内战之初在波斯尼亚成立,在伊朗授意之下和波斯尼亚穆斯林对抗。“干得好的话,我们就能像抓蝴蝶一样摁住他们。”鲍勃说。

一旁的查理聚精会神地坐着,免得听错对方的信息。他心里想的肯定跟我一样:真主党的密探们不是在追踪我们吗?哪里是我们追踪人家啊!三个月前我们就发现,真主党正计划绑架本地的一名中情局特工,准备在进行严刑拷打后将他杀害。不过,幸好计划实施之前的最后一刻,我们把人救了出来。总而言之,如今我们是在真主党的后院里干活。

鲍勃一定是看到了我和查理脸上的表情。“我们做隐形人,”他说,“不能被他们发现。”

鲍勃谈起内战期间他在黎巴嫩——准确地说是从真主党那里——学到的一整套自我保护策略,包括时而变换藏身地点、出行车辆和路线,绝对不用电话和无线电,从不反复光顾同一家店铺等等。“我们可以照猫画虎,对吧?”他笑着说。

说完,他重新点燃了手中的雪茄,浓烈的烟雾立即在桌子上方弥漫开来。看样子是古巴雪茄,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弄来的,大概是萨拉热窝的黑市吧,那可是一个连机枪和赃车都能买到的地方。

第一次见面差不多就这些了,今天是我和鲍勃第二次见面,地点在斯普利特机场,鲍勃领着我,朝着那辆从月球上都能看见的车子走过去。我把包扔进旅行车的后座,自己则坐到了副驾驶的位子上。还说什么做隐形人呢,我心里抱怨道。

开车到萨拉热窝需要5个小时,一开始我和鲍勃一句话也没说,后来还是他打破沉默,告诉我他是如何租到这辆车的。车的老板是个英国人,以前在军队里做过军官,如今正在萨拉热窝经营一家小型旅行社。

“他觉得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呢?”我问鲍勃。

“这个没关系,关键是这辆车不管闯下什么祸,老板都是事主,跟我们没关系。”

我点了点头,装作相信了他的这套逻辑,之后两个人又是一阵沉默。后来,我们遇上了一队英国坦克,鲍勃一阵横冲直撞,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在缝隙中找到出路的。

一路上看见许多红色的瓦房,外墙是奶黄色的,我不由得感慨起来: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怎么就打响了一场血腥无比的战争呢?真的搞不懂,住在此地的都是些现代欧洲人,他们曾经坐在一起,共同观看欧洲电视网上播放的全国足球冠军赛。可为何有一天,这些人忽然挥刀相向,克罗地亚人残杀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人残杀波斯尼亚穆斯林呢?他们不都是斯拉夫人,外貌相似、说着共同的语言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让人想不通。我对波斯尼亚一点儿也不了解,可总部倒是并不在乎;我的任务是监视阿拉伯人的穆斯林游击队,仅此而已。

汽车开进萨拉热窝市郊,我指着一座电车车站,让鲍勃停车。下了车后,鲍勃和我握了握手,随后便驾着那辆灰绿色的旅行车消失在了车流中。天空开始飘雨,我倒是无所谓,拉起皮大衣上的风帽戴在头上,周围空气新鲜,又没人认识我,这份自在感真好。

一周后,总部发来电报,通知我和查理正式为鲍勃工作——追踪真主党,要求我们立即中断和大使馆的一切联系,解散并住进萨拉热窝不同的房子和公寓里。查理自己找了地方,我则暂时转移到鲍勃曾工作过的联络站,直到找着合适的公寓。

查理开车送我到机场附近一个叫布特米尔的村庄,我们的目的地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房子周围树木茂盛、灌木丛生,朝着“绿线”的墙上——那是塞尔维亚人和穆斯林的对峙线——布满了坑坑洼洼的弹痕,一条画着骷髅头的蓝色带子把房子周围的田地圈了起来——那是一片雷区。  鲍勃从昏暗的房子里走出来,帮我拿了行李,然后带我简单参观了一下内部的设施。按鲍勃的说法,房主在内战爆发时就逃走了。如今每个角落里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冰箱里的食物已经硬得像石灰一般,两扇窗户也被子弹打穿了。房间里的陈设甚至还承载着子弹当时的运动轨迹:先是从窗户射进来,然后反弹到天花板上,撞击下来之后击倒了架子上的几件小摆设,最后嵌入客厅的墙壁中。楼上有一间浴室,但是跟村里其他住户的情况一样,水源早已被切断。鲍勃把我带到楼下的洗衣房,指着一根从窗外伸进来的软管,说它连接的是萨拉热窝西南方向伊格曼山上的一条灌溉管道,还说淋浴能使人快速清醒。我打开水龙头,水的确冰冷刺骨,冲厕所也全靠这根软管供水。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鲍勃打开灯,告诉我说,可别对电灯产生依赖,半个小时以后就会停电,而且屋子里既没有发电机,也没有手电筒。我说了声晚安,回到楼上自己的卧室,扯下脏兮兮的床单,铺上睡袋。鲍勃说的没错,电灯扑闪了一下,灭了,我躺在了一片黑暗中。刚闭上眼睛,就听见远处“绿线”方向传来机枪声,紧接着是一阵气势汹汹的还击。我坐起来,以为鲍勃可能会出去看看,可楼下一点动静也没有。机场方向传来火箭的爆炸声,不知道会不会有重大事件发生,像上次塞尔维亚人袭击萨拉热窝那样。鲍勃的房间里还是没有动静,看来他是想蒙头大睡,等事情过去了再说。

我拉上睡袋,既然鲍勃都能无动于衷,那我也就既来之则安之吧。一个小时以后,稀稀落落的枪声逐渐停了。就快睡着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那辆灰绿色的旅行车不见了嘛,取而代之的似乎是一辆丰田的陆地巡洋舰,车子很旧,车门上锈迹斑斑,挡风玻璃也裂开了。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书评(媒体评论)

“《间谍夫妻》讲述了一个最为精彩、最为真实的间谍故事……这两位浪迹天涯的间谍,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由得连声喝彩;那些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经历,在此书的末尾竟然画上句号,真是让人惋惜不已。”

——《纽约时报》畅销书《谎言之躯》作者 大卫·伊格纳修斯

“确实是本好书,其中的故事趣味十足而不乏惊悚、语气尖酸刻薄却又感人至深,读后方知,当今世界的间谍舞台上,真是风云诡谲,却又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纽约时报》畅销书《犯罪程度》和《以荣誉的名义》作者 理查德·诺斯·帕特森

“书中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再现了中情局的真实内幕。许多时候,情报人员的生活闲散无聊且让人意气消沉,不过其中又常常穿插着一些紧凑快捷甚至极为惊悚或令人忍俊不禁的片段。罗伯特·贝尔和黛娜·贝尔这对实力派人物真正是妙笔生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二人在数年中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混沌世界。”

——《纽约时报》畅销书《公平游戏》作者 瓦勒里·普拉默·威尔逊

“书中的那些往事着实令人称奇,不仅描写了恐怖分子和独裁大亨的行径,还详尽记录了许多真实而又极富戏剧色彩的家庭生活片段。两位作者的追忆情感细腻,态度诚恳,读者所看到的,是两个多才多艺的间谍,训练有素本为努力摧毁敌人,却没想到最终却踏破铁鞋而觅得良缘知己。”

——国家图书奖决赛入围选手、《黑暗面》作者 简·迈尔

“罗伯特·贝尔是中情局最优秀、最具有冒险精神的间谍,在中情局工作了20年之后,很快转变成为美国当代的一名纪实作家,专门记述9·11事件之后的谍报活动和中东政局。如今,他和妻子黛娜合作,共同书写了这部惊心动魄的传记,为之前的作品增色不少。新作再现了夫妻二人如何一步步走入中情局这张黑暗的阴谋之网;在这个曾经让他们难以自拔的世界里,二人行走在卧底生活的崎岖边缘,小心翼翼地掂量着情感和枪战的天平,最后花开结果,终成姻缘。看完了一部《间谍夫妻》,读者会说:“现在谁还用得着去看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茱莉的电影啊?”

——普利策奖获得者、《蓝色警戒》作者詹 姆斯·莱森

“1998年,我加入中情局,当时就听说了罗布特·贝尔这位传奇人物,局里有不少人很崇拜他,‘可得把他当作你的偶像哦。’人家会对我这样的新人说……《间谍夫妻》这本书非同寻常,由贝尔和妻子戴娜合写而成,后者是中情局一名训练有素的枪手和专门从事监视活动的特工,它讲述了贝尔如何战胜谍报工作所固有的鼓励和隔绝,以及在世界若干个国家平庸乏味的官僚体制中游刃有余的故事。”

——《卸下伪装:我的中情局特务生涯》作者 林赛·莫兰

“此书一出版,黑暗且鲜为人知的情报世界就将暴露在读者眼前。书中涉及大量的事实、交易和特工活动方面的各种细节……读者绝对不会失望。”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情报副总裁、《鬼魂:一个反恐特工的自白》作者 弗雷德·博尔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1: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