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研究》编著者黎精明。
由于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天然联系,而财政又是国家经济关系的总调节器,因此有理由预期,财政制度对国有企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我国经济运行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相关研究领域中,还缺少“财政分权作用于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过程”的基本概念,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深入分析。在上述背景下,本书构建了。财政分权一投融资环境一投融资行为一投融资效率一共性积聚一经济成长性”的概念框架,藉此来概括、抽象上述作用过程,并通过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探寻财政分权化改革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状况及其差异性,另一方面发现影响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其他关键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以及国有企业后续改革的政策建议。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研究》编著者黎精明。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研究》内容提要:导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存在路线争议,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也持续遭受社会的广泛质疑甚至尖锐批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研究局限于微观视角,忽视了对影响效率的重要制度环境因素的考察,而其直接表现就是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研究中缺少“财政分权作用于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过程”的系统理论阐述以及对这一过程全面深入的研究。也正是因为对上述作用过程缺乏深入的研究,致使财政学领域在有关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晌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存在激烈争论,由于相关理论无法解释财政分权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具体过程,从而给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留下了一个亟待打开的“理论黑箱”。上述窘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管理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微观研究的人无力关注宏观问题,而做宏观研究的人似乎不屑于讨论微观问题,其结果是,宏微观研究之间彼此割裂,致使相关研究成果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意义不强。
由于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天然联系,而财政又是国家经济关系的总调节器,因此有理由预期,财政制度对国有企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我国经济运行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相关研究领域中,还缺少“财政分权作用于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过程”的基本概念,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深入分析。在上述背景下,本书构建了。财政分权一投融资环境一投融资行为一投融资效率一共性积聚一经济成长性”的概念框架,藉此来概括、抽象上述作用过程,并通过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探寻财政分权化改革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状况及其差异性,另一方面发现影响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其他关键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以及国有企业后续改革的政策建议。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研究》以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作用过程为主线,以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影响机制为中心展开研究。第1章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其逻辑关系、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概念和基础约定。第2章按照财政分权作用于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过程依次从四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评价,从而明确本书的研究方向和重心。第3章从资本市场效率理论、企业财务行为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政府间财政关系与财政分配理论四个方面论述了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出了财务决策偏离和财务行为异化是影响企业效率的关键,制度通过影响这种偏离或异化的程度进而对企业效率具有极端重要性。本章研究既表明了进行效率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论证了基于财政分权视角研究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4章以中国财政分权轨迹变迁及其演进特征剖析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财政分权化改革对国有企业投融资中观环境的影响,并将影响的实质概括为三个方面:国有产权的分解,政府对国有企业决策权的再分配,政府对国有企业决策权的收缩。第5章紧扣效率定义,提出了投融资效率秩域的概念及其划分思想,探讨了投融资及其协同效率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企业投融资及其协同效率评价模型。第6章深入研究了财政分权引致的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融资效率、投资效率、投融资协同效率与综合效率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相关环境因素与效率评价模型自变量的对应关系;第二,环境变化对不同层级、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国有企业效率影响的差异性。第7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章根据2006年至2011年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其投资效率、融资效率和投融资综合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化改革对国有企业投融资及其综合效率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因国有企业类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此外,国有股权比例、非国有股权集中度等公司治理因素也显著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及其综合效率。第8章以前述研究为基础,首先归纳论述了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过程中财政分权化改革的利好作用和局限性,进而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对国有企业后续改革路径做了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本书作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财政分权化改革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微观层面的投融资效率传导机制。该机制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机制,其基本作用过程是:财政分权影响了国有企业投融资的中观环境,投融资中观环境的改变引起了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的适应性变化,进而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效率产生了影响,而众多国有企业效率状况的共性积聚反映的便是宏观经济的成长性。
2.虽然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及其综合效率仍不甚理想,但是,财政分权化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整体投融资及其综合效率却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因企业类型而异。就投资效率而言,财政分权对地方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对中央国有企业更显著,对东部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对中西部国有企业更显著,对存续的竞争性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对垄断性国有企业更显著;就融资效率而言,财政分权对中央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对地方国有企业更显著,对西部、东部、中部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对垄断性国有企业更显著;就投融资综合效率而言,财政分权对存续的地方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对中央国有企业更显著,对东部、西部、中部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垄断性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
3.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及其综合效率因企业类型而异。投资效率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国有企业高于地方国有企业,东部国有企业高于中西部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高于竞争性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国有企业高于地方国有企业,西部、东部、中部国有企业逐次递减,垄断性国有企业高于竞争性国有企业;投融资综合效率的基本格局是:东部国有企业高于中西部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高于竞争性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无显著差异。
4.虽然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及其综合效率具有正面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寄望于通过财政分权化改革持续提升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效率,这是因为在改进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方面,财政分权化改革的作用存在以下局限性:财政分权的程度具有有限性;财政分权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财政分权的作用具有间接性。
5.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的关键在于加强公司治理。一方面,应大力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具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如适时减持国有股;二是优化制度设计以增进公司高管与企业激励的相容性,如创造条件让高管持股;三是改进和完善董事会结构。另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外部治理机制建设,尤其是加强国有企业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另外,作为加强公司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必须不断硬化。
6.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有赖于政府更积极有效地作为。具体而言,政府应该在如下四方面大力作为:其一,明确政府对不同国有企业的利益诉求,以此为基础对国有企业的职能进行差别化定位;其二,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财权配置;其三,加强相关市场建设,提高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协调配合水平;其四,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分权,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本书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本书首次将微观层面的投融资效率问题置于财政分权化改革的宏观制度背景下展开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解决改革问题的切实性;(2)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财政分权作用于经济增长过程的黑箱,并指出黑箱内的作用机制是微观层面的投融资效率机制,从而使“财政分权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这个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趋于完善;(3)本书首次提出了投融资效率秩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方法,并创立了投融资协同效率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配比性”的投融资及其协同效率评价模型,从而弥补了以往投融资效率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约定
1.4.1 对财政分权考察视角的约定
1.4.2 关于国有企业认定问题的约定
1.4.3 关于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识别问题的约定
1.4.4 关于环境假设的约定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中观环境的影响研究
2.1.1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
2.1.2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内部环境的影响研究
2.2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2.2.1 外部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2.2.2 内部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2.3 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与投融资效率的关联性研究
2.3.1 国有企业投融资数量与效率的关联性
2.3.2 企业内部决策行为与效率的关联性
2.4 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策略研究
2.4.1 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
2.4.2 基于外部治理机制的研究
2.5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
2.5.1 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极意义
2.5.2 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第3章 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资本市场效率理论
3.1.1 资本市场效率问题的提出与EMH假说
3.1.2 现实资本市场效率状况的理论分析
3.1.3 关于市场失效与纠正的论述
3.2 企业财务行为理论
3.2.1 传统财务理论的最优决策
3.2.2 现代新理论下的财务行为异化
3.2.3 财务行为异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3.3 公司治理理论
3.3.1 公司治理的基础:现代企业契约理论
3.3.2 公司治理的概念与框架
3.3.3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3.3.4 公司治理的实质:制度的设计和完善
3.4 政府间财政关系与财政分配理论
3.4.1 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
3.4.2 财政分配理论
第4章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中观环境的影响
4.1 中国财政分权轨迹的变迁及其演进特征
4.1.1 中国财政分权轨迹的变迁
4.1.2 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特征
4.2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内部环境的影响
4.2.1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
4.2.2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
4.2.3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隶属层级的影响
4.3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外部环境的影响
4.3.1 财政分权对政府内部关系的影响
4.3.2 财政分权对市场的影响
4.4 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投融资中观环境影响的实质
4.4.1 国有产权的分解
4.4.2 政府对国有企业决策权的再分配
4.4.3 政府对国有企业决策权的收缩
第5章 企业投融资及其协同效率评价
5.1 企业投融资效率秩域划分
5.1.1 从现有评价方法考察效率秩域的存在性
5.1.2 企业投融资效率秩域的科学划分
5.2 投融资及其协同效率影响因素
5.2.1 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
5.2.2 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因素
5.2.3 企业投融资协同效率影响因素
5.3 投融资及其协同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3.1 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模型
5.3.2 企业投资效率评价模型
5.3.3 企业投融资协同效率评价模型
第6章 中观环境变化下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
6.1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
6.1.1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环境适应性演进
6.1.2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单项融资效率的作用
6.1.3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整体融资效率的影响
6.1.4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融资效率影响的差异性
6.2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6.2.1 我国国有企业投资体制的变迁
6.2.2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整体投资效率的影响
6.2.3 中观环境变化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差异性
6.3 中观环境变化下的国有企业投融资协同与综合效率
6.3.1 基于单项目的投融资协同效率分析
6.3.2 基于多项目的投融资综合效率分析
第7章 基于财政分权的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实证研究
7.1 基本假设与研究模型
7.1.1 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
7.1.2 基本回归模型
7.2 变量选择与设计
7.2.1 投融资效率指标的选择
7.2.2 财政分权度的衡量
7.2.3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分析
7.4.1 多元回归结果
7.4.2 稳健性测试
7.5 实证研究结论及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分析
7.5.1 实证研究结论
7.5.2 实证结论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
第8章 财政分权背景下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改进
8.1 财政分权对改进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作用
8.1.1 财政分权对改进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利好作用
8.1.2 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过程中财政分权作用的局限性
8.2 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治理
8.2.1 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需优化
8.2.2 国有企业外部治理环境需改善
8.2.3 国有企业预算约束需硬化
8.3 国有企业投融资效率改进的基础在于政府积极作为
8.3.1 区分国企类型 明确政府利益重心
8.3.2 续推财政改革优化政府财权配置
8.3.3 加强市场建设厘清政府市场边界
8.3.4 推动政治分权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8.4 国有企业后续改革路径展望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