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三国三部曲》(包括《心理关羽》、《心理诸葛》、《心理曹操》),分别选取的三个人物,身处乱世,英雄了得,且个性鲜明,正好契合了人们对不同类型英雄的想象。
本书是作者心理三国三部曲的其中一部,以《三国演义》为底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了曹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曹操 |
分类 | |
作者 | 陈禹安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理三国三部曲》(包括《心理关羽》、《心理诸葛》、《心理曹操》),分别选取的三个人物,身处乱世,英雄了得,且个性鲜明,正好契合了人们对不同类型英雄的想象。 本书是作者心理三国三部曲的其中一部,以《三国演义》为底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了曹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三国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千百年来投注了中国人道德偏好,价值判断的一个心灵样本。 用社会心理学的手术刀解剖三国英雄——曹操,就有了这本《心理曹操》。 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三国人物文化基因与行为基因,读懂了他们,就认清了你自己,也就认清了你身边的中国人。 目录 孟德献刀 1.索取的艺术 2.豪气只有一瞬闾 3.豪情背后的利弊考量 4.千古恶语有来由 5.为了进步的退步 6.类别的力量 徐州恩怨 7.污泥里不会有美玉 8.天上真的掉了一个馅饼 9.为了名声的谦让 10.轻信的后果 11.辞让也要看对象 12.神奇的天命 13.皇帝是个好工具 14.眼泪纷飞未必是软弱 15.美丽也是一种罪过 16.最昂贵的泡妞 17.每个人都活在期望中 翦除吕布 18.盲目模仿很危险 19.替罪羊是怎样练成的 20.天大的一个玩笑 21.单个的谎言骗不了人 22.一份无法撕毁的档案 23.谁都希望有个好标签 24.致命的一个污点 25.最有价值的一哭 许田打围 26.草丛里跑出一只鹿 27.富贵夫妻也悲哀 28.说反话是个技术活 29.权力里面出真理 30.问天下谁是英雄 31.污点证人的话不可信 32.有机会就快意一把 33.真正说服你的是谁 34.让谁生疑的疑兵 血诏事件 35.你杀我儿也不计较 36.狂傲不是一种手段 37.天下自有杀你的人 38.治病的医生要下毒 39.不信老鼠敢咬猫 40.声势浩大的一次探病 41.权力让人变成魔鬼 42.我的士兵我的城 43.爱上一个留不住的人 44.将恩惠进行到底 覆没袁氏 45.曾经的好朋友打上了门 46.他难道有个测谎仪? 47.帅小伙子招人爱 48.当明诏碰上了密诏 49.那风情万种的一剑 50.狂妄的代价 51.让敌人为你服务 征南受挫 52.天上的群星拜北斗 53.超级粉丝在江南 54.备好交差的“稻草” 55.不是救星是灾星 56.老同学又来串门了 57.雀斑让美人更真实 58.人生难得醉与歌 59.冬天里的一把火 60.一件锦袍引发的风波 烈士暮年 61.最后的一个血诏党 62.我的笑话你尽管瞧 63.就这样瓦解了盟军 64.傲慢不是傲慢者的通行证 65.一生相伴的陌路人 66.有用的只是一句话 67.天命滞留了奋斗的足迹 68.聪明才智误了卿卿性命 69.最是那烈士暮年的悲怆 70.鼓角声暗淡了英雄背影 试读章节 7.污泥里不会有美玉 董卓迁都长安之后,更加暴虐。司徒王允思虑再三,终于利用养女貂蝉巧施连环计,激怒吕布杀了董卓。一时天下大快。 王允掌权以后,对董卓旧部大开杀戒。董卓手下的四员猛将李催、郭汜、张济、樊稠一向为非作歹,董卓死后吓得逃到西凉,使人上表长安向王允祈求赦免。但王允坚决不允,这四人狗急跳墙,率兵攻入长安,将王允杀死。李催、郭汜将献帝控制在手中号令天下。长安又陷入混乱之中。 同时,黄巾军在青州再度兴起,他们将兖州牧刘岱杀死后,四处抢掠。李催、郭汜本是一介武夫,虽然把持了朝政,却哪里懂得治理天下?束手无策之际,太仆朱僑举荐曹操领兵去征讨黄巾军。 朱僑为什么要举荐曹操呢? 人必自重,然后天下重之。对于无背景者(或弱背景者)来说,如果你不能让自己变得重要,别人是不会来重视你的。 曹操在诸侯盟军四散之后,带着自己一手招募起来的部队,先后在濮阳、武阳破贼,在内黄击败匈奴,名声大盛。所以,朱僑才会保举曹操去山东征剿黄巾军。 曹操领命后:再显身手,仅用百余日,就将黄巾扫平。而对曹操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征剿让他招降了三十万人马。曹操择其精锐,号为“青州兵”,这一支军马成了曹操起家打天下的资本。曹操本就是个资源配置大师,当他手中有了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后,他就有了纵横捭阖、笑傲天下的资本。反观另一个枭雄刘备,之所以一直发展不顺,四处寄人篱下,就是因为没能尽早拥有像曹操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 曹操威震山东,大肆招贤纳士。荀彧、荀攸叔侄慕名来投。荀彧又推荐了程昱,程昱又推荐了郭嘉,郭嘉又推荐了刘晔,刘晔又推荐了满宠、吕虔,满宠、吕虔又共同推荐了毛玠。一时间,曹操手下的谋士星聚云集。 曹操集团为什么能逐渐成为汉末乱世最为强大的军政集团?这和曹操的人才引进策略是分不开的。 曹营中人,往往相互引荐其他比自己更为优秀的人才,相互间毫不猜忌嫉妒,而其他军政集团则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袁绍集团中虽然也是智囊云集,但田丰、审配、许攸、逢纪等人各不服气,相互倾轧。刘备集团中则一直没有招纳到足够多的人才。徐庶来了之后,却不推荐近在咫尺的诸葛亮。只有在自己被迫离开后,才向刘备说明。诸葛亮掌权之后,也只是轻描淡写地邀请与自己齐名的庞统来共扶刘备,却并不事先告诉刘备,以至于庞统来投后,受到了刘备的冷遇(详见《心理诸葛》)。纵观这些主要的割据力量,其内部氛围的和谐互敬,确实只有曹操集团做得最好,从而也具备了最强的实力。 除了谋士,另有大将于禁、典韦等人来投。加上此前的夏侯兄弟、曹氏兄弟、乐进、李典等人,曹操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可以说,曹操已经将“刺董”的资源最大化了,再通过矫诏,又给自己赢得了“忠义”的名声。此后曹操又通过不断地征服各地的小割据势力,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天下景仰的权威神坛。 这个时候,曹操想起了父亲。曹操的父亲曹嵩此时正带着全家老小在陈留避难隐居。曹操想想自己也算是兵强马壮,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家人了,就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往陈留,准备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来。 曹嵩带着弟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人,仆从一百多人,乘着一百多辆车子,带着一大群驴骡马匹,浩浩荡荡,直往兖州而来。 徐州太守陶谦得知曹嵩路过徐州地界,立即前往迎接,盛情款待。 陶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陶谦是一个温厚笃定的谦谦君子。这样的人,在治世当一个太守自然是游刃有余,可以造福一方百姓。但在乱世,陶谦深深感到了力不从心。为了保全徐州,陶谦必须想方设法与那些手握重兵的豪强搞好关系。 此时的曹操,威名日盛。陶谦早就想和他搞好关系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曹操父亲路过徐州,陶谦正好借机结交曹操。 陶谦的想法正是基于互惠原理。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逐渐学会了互帮互助。这固然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但客观上却也起到了促进合作、营造良好关系的效果。 陶谦大摆宴席,盛情招待,留着曹嵩住了两日。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殷切之意,陶谦还特意在曹嵩离开时派了校尉张闿,带着五百兵马一路护送。世事难料,陶谦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善意之举,却给自己和整个徐州惹来了灾祸。 张闿护送曹嵩行至华费间,时值夏末秋初,大雨骤降,一众人马急切问就在荒郊一座古寺内投宿歇息,寺内只有几个僧人。 就在这个地方,张闿动起了歪脑筋。张闿找来手下的头目说:“我们原来干黄巾军时何等快活?现在在陶谦手下,约束甚多,无处弄钱。你们看,这个老头子带着一伙人,富得流油,我们为什么不干一票呢?今夜三更,就叫喊说山贼来劫,把曹嵩全家都杀了,带着财物,远走高飞!” 张闿手下的这伙人,本来就是臭味相投的,当然是一呼百应。 是夜,风大雨急,曹嵩在睡梦中,忽听得喊声大振,张闿等假扮贼人,冲将进来,将曹氏满门,全部杀掉,一个不留。张闿等人取了财物,逃奔淮南落草去了。而应劭见势不妙,想想自己承担不起这么重大的责任,带着几个心腹投奔袁绍去了。 在曹操身上,似乎总是出现因果报应的镜像效果。此前,他骑了董卓赏赐的马背叛逃离了董卓,后来,关羽也骑着他赏赐的赤兔马离开他去找刘备;此前,他一错再错地杀害了吕伯奢全家,这一次,他自己的满门老小也被张闿莫名其妙地杀害。后来,他从汉献帝手上夺来的江山,也被司马氏如法炮制,夺了过去。 张闿这伙人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胆大包天的事情来呢? 这主要是“社会助长效应”发生了作用。 在一个群体性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一起去做一些个体单独不敢做,或不会做的事情。在某些群体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会更容易抛弃道德准则的约束,甚至忘记个人的身份,去做一些事后令自己也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攻陷巴格达后,从萨达姆的高压统治下“解脱”的人,顿时蜂拥而出,一反往日的谨小慎微,成群结队,冲进了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将值钱的东西一抢而空。仅巴格达国家博物馆在四十八小时内就被抢走了几千件珍品。《科学》杂志甚至对此评论道:“自从西班牙征服者的劫掠之后,阿兹台克和印加文明还从没有遭遇这么严重的劫难。” 为什么这些人一下子从良好市民变成了道德败坏的暴徒?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群体的激发作用。所谓法不责众,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也可以在足球比赛期间经常看到。大量聚集在一起的球迷,在群体气氛的渲染下,往往会做出破坏公物、袭击对方球迷,甚至与警察对抗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人在群体中会迷失自己,放弃自己原先的道德准则,突破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呢?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因着他人的掩护,会感觉一种身体匿名性。而当一个人的身体处于匿名状态的时候,人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可能不会(或不容易)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关注,放纵就此产生。 心理学家埃利森、戈文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位女司机,让她在红灯转绿时,故意多停十二秒钟再启动。女司机要记录的是,停在她车后是一辆敞篷车或其他封闭式的车子两种情况下,后车司机鸣按喇叭的情况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敞篷车司机,那些封闭式车子的司机按喇叭的速度要快三分之一,频率则是前者的两倍,而持续的时间也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这足以说明,封闭式车子给司机带来的某种身体匿名性,让他们更富有攻击性。 另外,某些环境可以赋予人们短暂的匿名性。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将两辆实验用的车辆,分别弃置于纽约上城布朗斯克区靠近纽约大学校园的地方,以及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斯坦福校园附近。这两辆车摘除了车牌,顶篷也被掀开,让人一看就是废弃的车辆。布朗斯克区是一个相对混乱的地区,这个环境给了人一定的匿名性,在四十八小时内就有好几十个衣冠楚楚的过路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车上拆走了各种零部件,或仅仅是对车辆加以破坏。而另一辆放在秩序井井有条的斯坦福校园附近的车,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任何一个路人对其动歪脑筋。甚至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把车子开走时,还有三个路人向警察汇报说“一个小偷开走了这辆车”。 当张闿一行人马行至这个只有三五僧人的荒郊野寺时,这个环境就为张闿等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匿名性。而且随行的应劭也不过带着几十个人,根本不能与他们对抗。情境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无论是陶谦,还是曹操,其影响力在这个地方都相对失效了,社会规范以及组织权威的影响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这样,张闿等人就在群体相互激发中,放纵了自己卑劣的需求。 而且,张闿认为,自己得手之后,可以很好地逃到山中隐蔽起来,这样,即便是陶谦和曹操事后追究,也很难找到自己,这等于是确保了身体的匿名性来逃避惩罚。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不赶快下手呢? 曹嵩也许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丧命于这荒郊野寺之中。 曹嵩的死,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咎于曹操。 曹操手下兵马甚多,为什么只派一个应劭去迎老父,却没有派一两员大将,带着精锐人马去接曹嵩呢?纵观曹操这一生,越是艰难险绝的时候,他越是不会犯错误。而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却总是犯下重大错误。 曹操此时威震山东,在潜意识中充满了骄傲自大,也就放松了警惕。要知道,在这个乱世中,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只要你稍微疏忽大意,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心理感悟:人无时无刻不想摆脱社会的约束,但却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P32-36 序言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但三国的历史却淹没在这部文学作品中。 田间地头,寻常巷陌,三国故事都以历史的面貌流布,甚至还影响到后世文入学者的历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说,陈禹安先生以吴郡绿荫堂藏版《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心理三国三部曲》,可谓开了心理说史的先河。 其实不需要纠结于这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真实,因为这套书的夺目之处,在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品说人物。 当然,也不必纠结于这套丛书所采用蓝本的版本问题,不管是全本三国,还是现如今流行的毛氏父子改后的三国,它只是用来承载作者所传播的心理学规律而已。 心理学规律在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晰。 《心理三国三部曲》(包括《心理关羽》、《心理诸葛》、《心理曹操》),分别选取的三个人物,身处乱世,英雄了得,且个性鲜明,正好契合了人们对不同类型英雄的想象。 是人,总有一种英雄情结。男人,希望自己成为英雄;女人,希望自己成就英雄。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人们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灵的投射,以及对现实的观照。 人的心理,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大多数人,不管读文学还是读历史,都会置身其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来,想象自己是书中人物,想象自己将如何应对彼时彼境。 所以,三个人物的历史真实如何已经很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关羽是否骄傲尊大,我们自己的个性中总有骄傲尊大的成分,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骄傲尊大的人,具有相同个性的人,行为处事、心理轨迹会惊人地一致。曹操多疑,我们也常怀疑;周瑜善妒,我们也常嫉妒。因此,足智多谋的诸葛、雄心勃勃的刘备、疾恶如仇的张飞乃至忠厚老实的鲁肃……他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于我心有戚戚焉”。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实,所有的文学都来源于生活。即使是小说,也自当是一种的的确确的存在。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我们会得到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快乐的感觉总是稍纵即逝,挥之不去的却会是职业伤痛、情感伤痛。回望这些伤痛的成因,往往有一定的心理轨迹可循。 陈禹安先生这几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教会我们探究心理规律。了解了这些规律,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至少会豁达许多、宽容许多、甚或在生活的弯路上少走许多。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为文如此,读书亦如此。我编辑出版这套丛书,大抵也是因此。 希望读者能读出更多的生活感悟来。 编者 2010年3月24日 后记 我想把《心理三国三部曲》献给我两位故去的亲人:我的外公陈有志【1915.11.20(农历)—1989.1.14(公历)】和外婆倪文鸳【1922.12.14(农历)—2006.11.7(公历)】,如果没有他们,可能不会有这套书。 在我们老家的方言中,“外公”“外婆”是被称为“公公”“婆婆”的。现在想起来,这方言真是好,因为他们一直在我内心深处,何曾有“外”? 两位老人出生于清末民初,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整个风云激荡的近现代史,也因此面临过无数的生活难题。在困难面前,他们淡定,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家底丰殷,也赢得了他人的尊敬。在我母亲9岁那年,因邻家炖煮燕窝失火,将整个家族聚居的木结构楼房全部烧毁。两位老人数十年的奋斗成果荡然无存,整个家庭陷入一无所有的困境。面对生活的严峻考验,他们不抱怨、不气馁,以无比的坚毅辛劳,十年生聚,再创富殷。 如今,公公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婆婆离开我们也有4年了。每当想起他们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浮现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虽然东坡这首词是写来悼念亡妻的,但那种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与我应该是别无二致的。 在人的一生中,谁又能不遭遇生活难题呢?但我所遇到的难题,显然远没有公公婆婆那样的跌宕起伏,而我的应对,显然也远没有他们那样的裕如与坦然。 幸运的是,公公婆婆对我的耳濡目染,经过时间的积淀,还是发挥了作用。在不断揣摩追忆他们如何笑对生活的心路历程中,我不但找到了正确的生活态度,也顿悟了解读历史的最好方式:心理、心态、心灵。 人的历史就是人的心理塑造而成的!历史之所以不断向前,就是因为那些身处历史之中的人物的心理推动。他们或激越进取,或颓废消沉,.或从容坦荡,或浮躁轻狂,共同描绘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而历史之所以迷雾重重,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我们没能用正确的方式去解构、解读。当我们抚今追昔,社会心理学实际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工具,所以,心理说史不但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而且可能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由此,《心理三国三部曲》也算是我一份小小的人生答卷。感谢两位老人用他们一生的言行实践带给我的领悟。他们说不上是大人物,但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淡定从容,是我最大的财富,远比他们留给我的物质资产更为珍贵。没有他们,不可能有物质意义上的我,也不会有精神意义上的我。 谨以此书寄托我对他们深深的敬意和深深的思念。 陈禹安 2010.9.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